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
——羅曼·羅蘭
開始的這四個音實在太熟悉了!全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吧?
《命運交響曲》不僅演奏次數是世界第一,它的聲望與受歡迎的程度也是首屈一指,堪稱永恆的交響曲。
關於這個親切而感人的開頭動機,據貝多芬的密友辛德拉所述:「貝多芬自己說: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的…...」
這只是標題,並非此曲的精髓——對於一個作曲家來說,再也沒有比耳聾這樣的命運惡作劇更殘酷了,但貝多芬並沒有在這樣的命運「安排」下低頭,他以無比堅毅的信念生生扭直了命運的曲線。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的命運悲苦,他不像莫扎特一樣很小就顯露出來音樂天賦。而是在父親用當時最為普遍的教育方式——打罵教育之下學習音樂,所以貝多芬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好。
貝多芬十歲時被父親勒令輟學專攻音樂,父親為貝多芬請來了教師——克裡斯蒂安·戈特洛布·尼弗。在這個時期啟蒙運動席捲歐洲,音樂文學各個領域都被啟蒙思想影響,尼弗也不例外。
克裡斯蒂安·戈特洛布·尼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
尼弗不僅僅教授貝多芬音樂,還在思想上影響了貝多芬,正是尼弗向貝多芬介紹了巴赫的作品,但那時巴赫還籍籍無名。
法國大革命發生的時候,貝多芬19歲,當時正在上大學,貝多芬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酒館中,同同學們辯論文學與哲學。
1796年,貝多芬開始遭受耳疾折磨,在得知自己終將與有聲世界告別的那一刻,他陷入絕望;而遭遇情殤打擊,更一度跌落至崩潰邊緣,甚至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貝多芬終究還是站了起來,從此進入自己創作生涯的中期。《第三號交響曲「英雄」》是貝多芬創作中期的第一部作品。
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而最為有名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在完成《第三號交響曲「英雄」》時就有了大致構想,全部作品完成於1808年。
在如此巧妙的結構中,貝多芬將至高無上的理念構築在純器樂曲內。在第四樂章無縫連接第三樂章造就了感動的最高潮,因此獲得空前的成功。
2012逍遙音樂節,曲目:《命運交響曲》片段,指揮家:巴倫博伊姆,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
1808年的12月22日《命運交響曲》進行了首演,當時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評價,幾年後才逐漸被接受,被視為個人浪漫主義的典範。
人的一生各自不同,貝多芬的一生是與命運抗爭,發誓扼住命運咽喉的一生。
是不是每個人在聽此曲的時候都要跟貝多芬一樣發誓要抗爭到底呢?這個疑問留給正在聆聽「命運交響曲」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