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個人——貝多芬,一個真正掌握過命運的人

2020-12-16 每天了解一個人


「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 ——羅曼·羅蘭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從小就耳聾嗎?

    其實並不是。1770年,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一名男高音歌手,賺錢不多,又經常酗酒,所以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為了讓兒子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神童,父親將他鎖在屋裡強制要求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年僅六歲貝多芬就被父親帶著到處表演。11歲時貝多芬師從聶恩,後來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同年將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這也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

少年時期的貝多芬,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

    為了更好地進修音樂,貝多芬踏上了求學之路,1787年,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他也見到了夢寐以求的偶像,31歲的莫扎特,同時,他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讚賞。1792年,22歲的貝多芬決定留在維也納,在海頓門下學習一年後,貝多芬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裡耶裡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1796年8月,貝多芬在《維也納雜誌》上發表了三首鋼琴奏鳴曲贈送給海頓;也就是在這一年貝多芬才開始出現耳聾的現象。

    失聰的人還能創作音樂嗎?

    耳聾的情況日益加重,影響著貝多芬的創作,直到六年後他寫了一份遺囑,提到了關於自己在耳聾之後被人誤解的孤獨,不能聽到音樂之後的絕望,以及敢於面對死神的勇氣。

    1、「當你們看見我孤僻自處,請你們原諒,因為我心中是要和人們作伴的.我的災禍使我加倍地難受,因為我被人誤解。」

    2、「死亡願意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吧,我將勇敢地迎接你。——別了,切勿把我在死亡中完全忘掉;我是值得你們思念的,因為我在世時常常思念你們,想使你們幸福。但願你們幸福!」

      ——《貝多芬遺囑》


貝多芬失聰後,開始用鐵皮耳罩來讓自己儘可能地聽清楚

我們看到了貝多芬最真實的一面,他的善良,對親情和友誼的珍視,以及他在死亡面前的勇敢,他也是普通人,也曾想過要自殺,但最終還是藝術留住了他。我們總是說成功沒有方法,但是往往成功者身上都會有一種優秀的品質,那就是不向命運屈服。不過失去了音樂創作最重要的聽力之後,再想作曲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不過好在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還給他留了一扇窗,貝多芬利用骨傳導原理,將木棍的一頭插在鋼琴的共鳴箱裡,另一頭咬在自己嘴裡,還利用鐵皮罩來加強對聲音的接受,再加上自己對於音樂的樂感,創作出了比過去更多更優美的音樂作品。

    為何貝多芬一生未婚?

雖然貝多芬一生未婚,但是他曾經在戀愛期間送給戀人的音樂,卻是每一首都是堪稱經典。貝多芬的第一段戀情發生在1801年,朱麗埃塔是貝多芬的學生,很快她就被貝多芬的才華深深吸引,兩人沉浸在戀愛的甜蜜之中,貝多芬也為她創作了《月光奏鳴曲》。貝多芬曾對他的朋友說:「她是一位可愛又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我人生中第一次認為婚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他又補充道:「不幸的是,她不屬於我這個階層。」。快樂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朱麗埃塔最終拋棄了貝多芬,失戀後的貝多芬痛苦異常,原本這份痛苦他可以一人默默消化,但是因為得到過愛情,又失去了愛情,這份「殘疾」在他心裡的傷痕就擴大了。

電影《複製貝多芬》,貝多芬同抄譜員安娜產生感情


1808年-1810年間,貝多芬交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的女學生,對她產生了好感。她在日記裡寫道:「一個星期日的晚上,用過了晚餐,在月光下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接著,慢慢地,他用一種神秘莊嚴的神氣,奏著巴赫的一支歌」。他寫下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或許是性格的原因,或許是沒有財富,或許是地位差別,婚約毀了,特蕾莎選擇了離開貝多芬。雖然貝多芬並沒有結婚,但是在他的音樂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得到那種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後來在特蕾莎的遺物中,發現了樂曲的手稿,不過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致愛麗絲》。

   哪種人可以被稱為最偉大的音樂家?

貝多芬指揮《第九交響曲》

我認為貝多芬能夠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面對身體的不幸,貝多芬沒有向命運低頭,在失聰和耳聾後,不僅沒有停止創作,而且還更珍惜創作的時光,最能夠代表這種不屈精神的就是《命運交響曲》中,那厚重的命運叩門聲,體現了一個人對抗命運的不屈精神;

    二、貝多芬以民族為己任,受到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終生追求自由和民主,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是如此偉大,以至於後來將原本寫給拿破崙的交響曲,當他聽說拿破崙稱帝時,憤怒地叫道:這個人也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為了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欲望,大肆蹂躪全人類的權利,將自己置於萬人之上,成為了一個獨裁者。然後,憤怒地扯碎了樂譜的封面,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英雄交響曲》。

    三、貝多芬既是古典音樂大師,又是浪漫主義的先驅。一方面,作為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早期創作使海頓、莫扎特以來的古典音樂達到了頂峰;另一方面,他在成熟時期的創作又宣告了一種新的風格――浪漫主義音樂的誕生,如《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

「在人生的戰場上,他總會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他用自己的親身體會激勵著所有人。從留存至今的貝多芬畫像來看,他的表情常常是憤怒的。他表面上與世俗音樂、世俗審美鬥爭,實則一直在和自己鬥爭。如果說貝多芬的中期作品體現了「人定勝天」的宏偉氣概,那麼晚期作品中的貝多芬就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悠遠境界。」 ——羅曼·羅蘭

命運從來不會因為低頭而放過你,哭泣只會讓你成為笑柄,只有當你站起來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每天了解一個人





相關焦點

  • 羅逍然|一部真正的「新」貝多芬傳
    一個十分明顯的回答是,我們還在不時地發現新的草稿、信箋等等能夠拓展我們現有知識與文獻的資料——新的發現在西方近代音樂學、藝術史、思想史與歷史等領域的確經常出現,舉例說來,近至2011年還有一封貝多芬所寫的六頁長信在德國被發現。學術是人類對知識與觀點的不斷更新,今天我們所掌握的許多材料往往是前輩學人無從知曉的;而前人受到時代所限而提出的某些觀點也需要我們今天站在新的角度上進行修正。
  • 心力訓練:層次越高的人,越會掌握命運的主動性,層次低的人相反
    這是因為層次高的人了解命運的底層密碼,他們會通過對命運底層密碼的熟悉,順勢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主導自己的命運。而層次低的人往往會隨波逐流,不但不了解命運如何走向,更會放棄自我,並簡單把自己的人生歸因為宿命。
  • 快速掌握貝多芬《月光》的音樂特徵
    在維也納初期,貝多芬的許多作品都可以反映出其在那個時期的創作特點,如《第二十七號奏鳴曲》反應了當時貝多芬對於理想生活的幻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這其實映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存在很大矛盾,貝多芬的內心逐漸充滿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個人命運的反抗思想。
  • 聽,命運在敲門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命運交響曲》不僅演奏次數是世界第一,它的聲望與受歡迎的程度也是首屈一指,堪稱永恆的交響曲。 關於這個親切而感人的開頭動機,據貝多芬的密友辛德拉所述:「貝多芬自己說: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的…...」
  • 讀《貝多芬傳》:命運,需要自己去彈奏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這是小學課本裡對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一段描述,當時只覺得美妙至極。讀完《貝多芬傳》,才真正地感受到:一個異常不幸的人,一場被殘疾、貧困和孤獨裹挾的人生,貝多芬需要多麼頑強的意志和強大的執行力,才可以戰勝悲慘的命運,用音樂譜寫一個奇蹟。
  • 我們該如何理解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標題含義?
    5、阿巴多說:「生病成了好事,現在我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了」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6、透過《命運交響曲》看貝多芬偉大的一生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②;7、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運中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賞析;8、與命運抗爭到底的貝多芬丨他的情史是多姿多彩卻從來沒有得到響應的回報……9、貝多芬的新生丨「該死的命運,你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一生不曾向命運低頭
    愛因斯坦的答案出乎意料:對我來說,死亡意味著再也無法聆聽莫扎特與貝多芬。 就像愛因斯坦不是一位單純的物理學家一樣,貝多芬也不是一位單純的音樂家,他們在精神領域的創造和發現,原本就是對人類靈魂自身的披露,我們對他們理解的越深,就對自己靈魂的深度和廣度了解的越深。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響徹樂壇的不止《命運交響曲》
    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貝多芬深信自由平等,熱烈地追求個性解放,憎恨專制對人的壓迫,這些崇高的思想和人道主義原則讓他永遠保持自己人的尊嚴,展示人格光輝的一面。
  •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坎坷的一生
    《命運交響曲》作為貝多芬最著名的一個樂章傳誦至今,它體現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還有貝多芬與命運鬥爭的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屈服」這是一位英雄壯麗的凱歌,又是他輝煌一生的寫照。貝多芬在創作這首《命運交響曲》時,他的耳朵已經完全失聰沒有治癒的可能,隨著他愛人的離去,貝多芬的人生陷入了低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憑著對鋼琴的記憶、對樂譜的精通創作出了《命運交響曲》。
  • 「作文常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除了《命運》和失聰,你對他真的...
    為什麼說他不屈服於命運,是個堅定要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經濟學人》刊發的一篇文章中的數據顯示,全球5千萬琴童,80%在中國,其中,中國超4萬孩子學習鋼琴。「噔噔噔噔,噔噔噔噔,每次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總是那麼的震撼,就像突然敲開了命運的大門,如此悲壯,而又豪放…… 「一個用痛苦給他人換來歡樂的英雄音樂家」 採訪對象一:上海市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長笛教師 蔡安安從上音畢業的蔡老師,不僅自己相當優秀
  • 聽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啟示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的耳畔迴響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的雄偉旋律。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厄運如影隨形,隨時前來敲門。世界上最不可預測,不好把控的就是人的命運,就像俗話所言,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無常,還有天災人禍時刻威脅著人類。所以,從這個角度,命運是共性的,同時,命運還是個性化十足。人活一世,其實就是和形形色色的命運,厄運搏殺,抗爭。
  • 一個人的命運靠自己掌握,人鬥不過命運只是無知者的託詞(珍藏)
    文/夢嫻君所謂命運是指事物由定數與變數組合進行的一種模式。命是定數,是指先天所賦的本性;運是變數,是指人生各階段的窮通變化。一個人的命運靠自己掌握,人鬥不過命運只是無知者的託詞(珍藏)一個人的命運靠自己掌握,人鬥不過命運只是無知者振振有聲的託詞和不懂變通的藉口。既然命運是由先天所賦的本性和人生各階段的窮通變化組成。命是定數,無法改變,但運是變數,卻是可以改變。
  • 雙耳失聰,終身未娶的貝多芬,用自己的意志與命運握手言和
    面對遠去的人,你要學會接受別人的離開,接受自己的不能釋懷。面對無法挽回的結局,你的過分執著除了讓自己痛苦,更是別人的負擔。這個階段,你可以一個人偷偷哭泣,可以盡情發洩,但一定記得,儘快讓自己解脫。何以玫從小深愛何以琛,但是以琛只是把她當做妹妹,以琛最愛的從來都是趙默笙。以玫等了七年,也沒有等到以琛的真心,卻等來以琛和默笙重逢、和好如初。
  • 名人傳記教給孩子什麼——親子共讀《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我笑她見識淺陋,告訴她,《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她一聽交響樂,因為之前看過交響樂演奏《加勒比海盜》的視頻,才有些神往,說:那是厲害的。她問我有沒有關於貝多芬的書給她看,我說有啊,拿出了那本讀庫出版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真的應該叫「命運」麼? | 藝術微課堂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作品,那「短短短長」的「命運敲擊式」旋律只要聽到一次,便會久久烙印在聽者心中,也因此成為了不少聽眾口中的「貝多芬印象」。
  • 《英雄》之魂漫遊東方,《命運》交響融入中華——「樂聖」貝多芬與...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其作品在中國的大眾傳播已有一個多世紀歷史。這些來自西洋古典樂殿堂的美妙音符,潤澤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就好像譯者傅雷在《貝多芬傳》中所提及的那樣,貝多芬和他的作品從「痛苦與鬥爭中解放了人,擴大了人」。
  • 問吧精選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天才、樂聖、暴躁狂人
    真正的貝多芬什麼樣?@糯米飯糰團:請問老師,作為一個對古典樂並不熟悉的普通人,想要了解貝多芬的音樂特點,應該先從哪幾部作品入門?如何系統地欣賞他的音樂呢?新手入門@製造者741:老師好,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就是,我們這種普通人,這種沒有接觸過任何器樂指導,看不懂五線譜的人,是否有可能欣賞貝多芬的古典音樂,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聽
  • 萊布雷希特專欄: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每天聽一部貝多芬
    他也許是你此生聽說過的第一位作曲家,而他的音樂也可能會是你離開這個世界前聽到的最後一個音符。路德維希·馮·貝多芬(朋友叫他「路易斯」)在我們生命中的地位非其他音樂家所能比擬。在我們知道他的名字之前,就聽過了他的音樂——比如隔壁房響起了《致愛麗絲》或《月光》的琴聲。
  • 貝多芬交響曲簡介
    20歲不到的時候,貝多芬進入波恩大學學習過一陣子倫理哲學,當時也正逢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期,「自由、革命」的口號充斥著校園,作曲家從那時起就打心眼裡嚮往這種精神和宗旨,並逐漸成為貝多芬的一種人生理想。就此,他成為了一個時刻關注革命、嚮往自由的人。在去維也納學習、落腳並且穩固地位以後,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經常來去於皇室、權貴的「高雅」圈子中。
  • 小調查|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所以我對貝多芬的印象,就是一個聾子,原來不靠耳朵也能寫音樂,後來我看過他的傳記,只記得他很小就開始寫歌,我也聽過他很多音樂,但聽不出門道,沒能感受到太多東西。」小夫坦言自己「沒有被貝多芬的音樂鼓勵過」,但「被他的故事鼓勵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