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調查|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2020-12-16 澎湃新聞

貝多芬,一個誕生250年後仍然如雷貫耳的名字,對大眾意味著什麼呢?在我們的記憶中,他是教室牆上身殘志堅的精神偶像,課本裡為盲人兄妹演奏的溫柔音樂家,是《命運交響曲》震撼人心的開篇,還是垃圾車都會播放的《致愛麗絲》。時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澎湃新聞·翻書黨做了一個小調查,請大家聊聊自己眼中的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刻板印象:失聰的天才毫無疑問,當代人對貝多芬多少有些刻板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耳聾」和「偉人」這兩個關鍵詞。亦或者是,因為貝多芬的失聰,使得大家對其偉大更無質疑,日本有位名為佐村河內守的音樂人甚至有過「假裝耳聾」而獲得關注的醜聞。

已工作十餘年的小夫回憶說:「小學有位胖胖的音樂老師,她通過彈鋼琴來教我們不同年代的鋼琴曲有什麼差別,但我完全沒有記住,不過,我記得她彈過一首貝多芬失聰後創作的作品,老師說貝多芬的叔叔給他打聾了,但因為貝多芬已經彈了很多年鋼琴,所以他能在沒有聽力的情況下,用腦子想,然後寫出了幾部偉大的作品。所以我對貝多芬的印象,就是一個聾子,原來不靠耳朵也能寫音樂,後來我看過他的傳記,只記得他很小就開始寫歌,我也聽過他很多音樂,但聽不出門道,沒能感受到太多東西。」小夫坦言自己「沒有被貝多芬的音樂鼓勵過」,但「被他的故事鼓勵過」

比小夫年長几歲的阿芬也感嘆:「我對貝多芬完全沒有了解,只知道他練琴練得地板都溼透了,我想大概跟王羲之洗筆把整個池塘洗成黑色是一個意思吧,也可能是個江湖傳說。一個聽不見的人能夠作曲,我覺得這基本上就不是一個人吶,不需要耳朵的功能也能夠聽得到音樂,大概只有貝多芬吧,我對音樂一竅不通,但從他的生活軼事上能感受到是一個已臻化境的高人。」

德國聯邦郵局發行的「著名德國人」系列中的貝多芬70芬尼郵票在在校學生黃66眼裡:「我對貝多芬的初印象是在小學課本上,還有學習電子琴課時老師簡單的講述,之後在歷史課本裡也有一點相關介紹。在我印象中,貝多芬大概就是一個雖然命途坎坷但卻與命運決戰到底的音樂天才,青年時失聰,但他用木棍咬在嘴裡感受鋼琴震動堅持做音樂的勵志故事是作文裡的常用素材。」至於貝多芬因何被稱為天才,不論能否專業地欣賞其作品,似乎也是不需思索的。

黃66說:「教音樂的老師還有很多人都在說,貝多芬是個天才,所以在接觸音樂的時候就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能創作出這麼多經典作品的音樂家一定是個天才。」

「85後」奇犽也提到:「我只知道貝多芬是天才,耳朵聾了,《命運交響曲》。他的音樂給我感覺也是天才、激烈,聽說他6歲就開巡迴演唱會了。」而在奇犽的父輩眼裡,則認為:「貝多芬是世界級大音樂家,德國人,晚年失聰,他最著名的應該是《命運交響曲》和《歡樂頌》吧,他是讓世人仰慕的音樂界大神!無人超越。」

先不論以上貝多芬的軼事有幾分真假,失聰的時間與原因又是幾何,貝多芬無疑是一位早已被推上神壇的人物,在大眾心中,他是偉人,是神,但撥開刻板印象的遮蔽,在那些曾試圖走近貝多芬的人心中,他又是怎樣的呢?

八卦流言:疾病纏身的暴脾氣

世人愛稱貝多芬為英雄,而並非所有人都對英雄偏愛有加,甚至總有人想將英雄拉下神壇,對於貝多芬被廣為傳頌的事跡,也有人不太感冒,而更多從個人角度去感受這位音樂家。

畢業於廈門大學音樂系的李響說:「古典主義的三大巨頭就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其中貝多芬既是集古典之大成,又是開浪漫之先河的作曲家,他的創作涉及體裁豐富,作品數量多,對後世影響大,我最有印象的是《第九交響曲》,花費了貝多芬數十年的時間,聽到合唱的部分,可以感受到人性的高光。」

李響提到自己看過一部名為《複製貝多芬》的電影,「這部電影應該是有史實加上虛構,過去我覺得貝多芬就是一個音樂家,但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以後可能會更明白他為什麼會寫出這樣子的音樂,以及,他不只是天才作曲家,他還是一個人。」

電影《複製貝多芬》劇照對於貝多芬,李響的評價也更多帶著人性的觀照:「貝多芬以音樂為劍,抗擊命運,叩問人生,很有力量,感覺活得太用力了,天才可能都有點偏執,不知道他自己快樂嗎?」而在個人偏好上,李響說:「我個人感覺,他是一個命運比較多舛,所以可能也導致性格比較暴躁的一個人,我個人更喜歡相對溫和一點的生活態度,比如像海頓、巴赫或是莫扎特那種,所以貝多芬對我來說有點,呃……太重了。」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主修鋼琴的寧寧老師也直言不諱:「其實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貝多芬,因為他特別自大,我平時聽他的音樂,無疑表現了很多英雄主義,很堅定、很有男子氣概,但我可能也會想,為什麼他會寫這種東西呢?貝多芬本人其實是個身材比較矮小的人,長相也算不上好看,就我所知,他的愛情並不是很成功,因為外表受挫很多回。貝多芬終身未婚,但是一直不懈地追求愛情的滋潤,年輕時在波恩有好幾個情人,但據當時婉拒過他的歌手瑪格達萊納說:『他長相醜陋,精神也不太正常。』所以這些情人也沒有真正對他認真過,或許有些瞧不上他。」

「他的音樂到了這種程度,在音樂方面已經是跟神一樣的存在,但是在他們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比較匱乏,他應該還是需要一些感情上的認可,我自己的感覺,他寫了很多彰顯他男子氣概的曲子,也是一種情感需求的表達,但從女性眼中,很多男性他刻意表現得自己很強大,反而會顯得有些幼稚。」

貝多芬畫像,克裡斯蒂安·荷爾文(Christian Horneman),1803年另外,我對他還有點兒『吝嗇』的印象,坊間流傳的信息,貝多芬因為不是很富有,和朋友的錢算得是很斤斤計較的,他寫過一首曲子叫《丟失一分錢的憤怒》,這是一首貝多芬生前未完成的鋼琴小品,如果找來聽,會發現旋律跳躍頻繁,情緒波動很大,有一種和跑步心跳相似的步步逼近的感覺,表現了憤怒和俏皮互相交織的情緒。貝多芬本人就是個脾氣非常暴躁的人,為了一分錢,當然本身這也只是一種誇大的說法,不但動怒,還把它表現到音樂上,寫出這樣憤怒和俏皮交織的樂曲,也是個吝嗇鬼的真實寫照吧,所以我會覺得他有點兒小心眼,但從另一個角度,從這樣的作品中,可見他是比較有童真的。」

在貝多芬的作品方面,寧寧老師補充道:「貝多芬交響曲的標題,除了《田園》及這首交響曲的各樂章副標題是他自己取的,其它包括《英雄》等,都是出版商或者後人給冠上去的。再比如他的一些鋼琴奏鳴曲,只有《悲愴》和《告別》是他親自取名,其他也是後人揣摩曲子的意境來填上去的。因為貝多芬的偶像光環,聽者和評論家就喜歡美化或者優化他的曲子,冠上更正面、更積極化的曲名。在大眾看來,貝多芬很偉大,寫了那麼多交響曲,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他都創作過,是宏大的、積極的,但其實他很多小曲子非常有意思,也很好聽。」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手稿在寧寧老師眼中,貝多芬更多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我覺得大師也是人,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上帝是公平的,給這個人特殊的才華,那一定會拿走他的一些東西,所以人無完人,不是說我們偶像崇拜,他就要有偶像光環。」的確,關於貝多芬的八卦與議論,自18世紀就未曾間斷,19世紀時期對貝多芬的研究更是蔚然成風,延續至今,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數貝多芬的私生活,有人認為他終生保持童貞,也有人認為他常年進出妓院,因此貝多芬與梅毒的關係,也成為了熱門話題,而關於他失聰的程度,也經常遭到質疑。

對貝多芬頗有偏愛的小白說:「現在的人有點莫名其妙,一說貝多芬偉大,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你怕不是還以為貝多芬是完全聾的吧?』然而我能產生共情,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是被架起來的英雄,而是普通人裡面的精神強者,所以有人說貝多芬不是完全聾了,得了梅毒,甚至說本來作曲家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即使聽力有障礙也能作曲很正常,以此來試圖說明貝多芬不是『英雄』,我就覺得很疑惑,因為我並沒有想把這個人當成英雄祭在祭臺上。」

英雄交響曲總譜封面,可見貝多芬修改的字跡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藏除了小白提到的言論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貝多芬因患梅毒所帶來的精神影響,使得他在創作方面更為敏感,因此才滋生了許多偉大的作品。曾任外科主治醫生的醫學史教師孫軼飛表示:「梅毒跟藝術家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被大家重視的,但原理並不是非常確認。這方面的書也很多,比如《天才、狂人與梅毒》,八卦名人的疾病史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他這方面的八卦,我個人覺得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待。」

寧寧老師也說:「在貝多芬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有一些人懷疑他得過梅毒以至於耳聾,但這種現象在當時也非常普遍,其實在音樂史上,得梅毒的音樂家非常多,比如勃拉姆斯,還有貝多芬的知音舒伯特,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貝多芬的母親有梅毒,有點為他開脫的意思,但不管如何,在那個年代,很多藝術家的消遣的確是去妓院。」

此外,孫軼飛還提到了一個關於「病恥感」的概念:「在貝多芬那個時代,對梅毒的看法跟今天是不一樣的,病恥感沒有那麼強烈,所以在當時不是什麼大問題。而每種病的病恥感都在隨著時間變化,有那麼一個歷史時期,得梅毒是時尚的象徵,莫泊桑得了梅毒的時候非常開心……而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症,如今要是誰家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可能不太會藏著掖著,這個病又叫老年痴呆,病恥感是相對比較輕的,但是精神分裂就不一樣,至少在這個時代,精神分裂症還是受到很嚴重的歧視的,但是在很多表現上,這兩種疾病並沒有那麼大差別,可這兩種病的病恥感就是天差地別的。

其實,也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有很明顯的抑鬱症的症狀,但因為是在愛因斯坦身上,人們就覺得這是天才的表現,再比如被稱為『天才指揮家』的舟舟,我前段時間看了個調查,光環褪去之後,人們才發現,其實他只不過是個病人。至於說貝多芬是否感染了梅毒,歷來就眾說紛紜,在《天才、狂人與梅毒》這本書中有很大的篇幅,學者們已經研究了幾個世紀,未有定論。」

《天才、狂人與梅毒》 [美]德博拉·海登著、李振昌譯,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梅毒這種傳染病,由於作用於神經,對人的影響是全面且漸進的,這也是為何人們會揣測貝多芬的諸多病症是因其而起,貝多芬的聽力也是逐漸衰退的。但無疑,在飽受病痛折磨時,貝多芬未曾放棄藝術,他在最後的遺囑中寫,「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更在極度痛苦消沉時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此般疾呼,他常說,「一切災難都帶來幾分善」。除了貝多芬的音樂作品,這些羅曼·羅蘭關於貝多芬的記錄,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立體的他。喜好閱讀經典的秀秀說:「貝多芬的音樂我聽得比較少,但我感覺《名人傳》裡的《貝多芬傳》寫得很好,大概對他是什麼樣的人會有個印象,我最近在看羅曼·羅蘭的另一本《約翰·克利斯朵夫》,感覺作者也通過主人翁暗示了一些貝多芬的精神,這本書的主角就是個音樂家,也是個不屈於命運的人。我覺得這些人,並不是說想要戰勝什麼,是他們本身就是對音樂喜愛,對生命喜愛,支撐他們能夠活下去。在讀《名人傳》之前,我只覺得這人很慘、不屈服於命運之類的,就會想著是不是一個很打雞血的人,看完後我覺得貝多芬就真的是比較牛,是真的熱愛生命,很多人被生活擊倒,會為此憤怒或者消沉,但人家依舊是喜悅昂揚,是根本沒被擊倒,有獨立的思想,對比現實生活,我們似乎太軟弱了。」

《名人傳》 [法] 羅曼·羅蘭著, 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2010年同樣是《名人傳》,小白有些不一樣的觀感:「這本書裡面有大量貝多芬寫給朋友的書信,會感覺這個人特別擰巴,細節我不太記得,但有一種大概這個人很彆扭、很軸的印象,後來看了《呼嘯山莊》,感覺和貝多芬的擰巴特別相似。他在表達友情上用詞特別熾烈,我開始沒多想,覺得可能歐洲人表達感情就是比較直接,後來有人說他是同性戀,我也不好作什麼評價。貝多芬常常抱怨自己的處境,如果單看這些書信,不明真相的群眾可能還以為這是哪個中年危機的『loser』,當然,也有人說《名人傳》裡的貝多芬形象是刻意被弄得很潦倒。」總之,各種關於貝多芬的文學及影視作品,都在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他走下神壇,是個鮮活的人,你或許喜愛,或許厭惡,但沒人能否認,貝多芬的音樂作品,至今仍帶給大家不同凡響的聽覺體驗。

作品豐富:不僅僅是激昂,不全都是沉重

而從貝多芬的音樂裡看到的他,或許同他人書寫言傳的故事裡了解的他,更不一樣。

大貓家裡有全套的貝多芬CD,但在他看來,「聽得少」、「沉重了點」,大貓說:「貝多芬、莫扎特、巴赫、李斯特的CD我都有買,單從外行的聽感上講,區別也是很明顯的,莫扎特、李斯特會在沙發午睡的時候聽,但貝多芬是不合適的,貝多芬更加雄壯,會聯想到波瀾壯闊的大海,步伐整齊的閱兵方陣,第九交響曲就是很振奮的感覺,但我平時聽貝多芬的頻率不高。我有段時間很喜歡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也很振奮,富有激情,不過更加貼近人性的感覺,聽起來很歡快、愉悅。在我看來,如果說莫扎特的基調是人間的喜怒,貝多芬則超越了形而上的東西,感覺貝多芬不是那麼媚俗吧,這個媚俗,是昆德拉提出的那種概念的含義,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含義,大概就是人會基於約定俗成的群體意識,自身表露出的順應的反應。所以我感覺貝多芬更多一點神性吧,不流於世俗的感情。」

貝多芬畫像,[德]威利波德·約瑟夫·馬勒(Willibrord Joseph Mahler),1815年秀秀則持不同意見,或許是受到《貝多芬傳》的影響:「我覺得他的音樂不會沉重,他的音樂裡沒有負面的東西,都是很積極的。」秀秀認為,「經典的作品真的挺好,經過時間挑選後,傳達的都是勇氣、力量這些內容,這些是網絡上沒有的」。作為「後浪」中的一員,黃66說:「我自己不常聽古典樂,但在小學、初中的音樂課,歷史課上關於音樂史的片段中,都有聽過貝多芬的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我們中學舉辦過一場交響樂音樂會,其中好像就有貝多芬的曲子,聽過他的作品後,音符間透露的激情與戲劇性,有柔有剛的音樂風格,都在彰顯獨特的音樂魅力,特別是《命運交響曲》裡蓬勃澎湃的生命感和不服輸的韌性很是震撼人心,能夠從他的音樂裡感受到他和音樂已經融為一體了。」

稱自己為「貝多芬粉絲」的泠風,說到貝多芬的音樂十分興奮。「以前學鋼琴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一兩個超級喜歡的音樂家嘛,古典音樂裡我最喜歡貝多芬。」

泠風分享說:「大概16歲左右,我媽媽給我買了包括德彪西、莫扎特、貝多芬等很多大師的CD,當時我就特別喜歡《命運》,這個交響曲,大家比較熟知的都是一上來那個『燈燈登等』,但當時我聽這首的時候,發現其實後面很好聽,雖然一上來很亢奮,可它之後的旋律是意外的好聽,就是《命運》給我的一種感覺——雖然說好像命運中有很多讓你過不去的地方,但也有讓你覺得美好的地方——它是一種交替的。那時我年齡小,卻覺得自己對命運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不是大家以為的只有悲傷、苦痛,也有一些優美、快樂,它們是並存的。

命運交響曲的「命運」動機我還非常喜歡貝多芬的《月光》,說起來比較慚愧,學琴的時候我聽了很多曲子,但大多數時候是聽不懂的,雖然說那些曲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些意象的表現,可我聽不出來,單單就是《月光》這首,我真的聽出來了!是那種月光灑在河面上的優美景色的感覺。所以當時我非常喜歡這首曲子,意象明確。在我學鋼琴的時候,我媽媽非常喜歡《致愛麗絲》,但是我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因為實在是彈太多遍了,應該每個琴童都會反覆苦練這首曲子吧。但是媽媽覺得這首曲子代表愛情,就是她心目中愛情的樣子,特別喜歡聽我彈。

而我就比較喜歡貝多芬那些難度高的曲子,可能也是因為難,我當時的水平根本彈不了,比如《月光》《悲愴》,再就是貝九,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歡樂頌》,好像交響曲裡其實很少會帶合唱的,我記得貝多芬也是比較早在交響樂裡加入合唱元素的,這是貝多芬相對來說比較晚的一首曲子,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對人生的很多東西已經看淡了,是一種到晚年時候開始回顧人生,對世間的一種讚頌,一種慷慨。

我覺得一個人的人生,在走過那麼多坎坷與困難後,回顧時給予的卻更多是感謝與讚頌,這是特別戳我的一點,雖然說我也沒有走過這麼多人生,但我很希望,我到年老的時候,也能有這種態度。」

貝多芬畫像,[奧地利]費迪南·喬治·華德梅勒(Ferdinand Georg Waldmuller),1823年同樣自小學鋼琴的Jessie,一說起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也饒有興致,Jessie常居德國、義大利,長期受到古典樂的薰陶,她說:「關於那些作曲家的生平我知曉得很有限,更多只是通過作品去了解,貝多芬給我最大的感覺,其實就是:沒有套路。像莫扎特、施特勞斯他們都還是有套路的,很多曲子彈多了或者聽多了,你是能大概推測出它下面要出來一個怎樣的旋律,或者什麼樣的『章節』,也能感覺到作曲家的作曲習慣,比如旋律接下來會怎麼走,和弦大概會配哪個,但貝多芬就會冷不丁地出來一個和弦或音符,你完全想不通為什麼這裡是這樣的,為什麼要用這個,彈出來的話,第一遍可能還會怪怪的,後面會覺得放這裡效果還挺好。」Jessie猜測,「我猜是不是這也和他失聰有關,因為無法直觀地聽到,他對音樂和旋律的感知是不一樣的,雖然他之前那些經驗,可以讓他知道那些音符組合起來是什麼效果,但聽不見,無法驗證和微調,也正因為這樣,他的作品中有些段落會有微妙的不和諧,或者說不常規,但這也是他曲子的魅力所在。」對Jessie來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適合別的聽膩了拿來刷一下耳朵」的存在,但也提到「他的曲子我不能單曲循環」。

說到大眾在聽感上對莫扎特、德彪西的接受度要高於貝多芬,Jessie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是因為莫扎特、德彪西更加沒有攻擊性,他們的曲子更多地就像四平八穩的商業電影,貝多芬,那是妥妥的文藝片!很多音樂家的曲子都很好聽,就像很多小說也很好看,但你能預判情節,也不會覺得震撼,貝多芬,我覺得屬於為數不多,如果你沒有聽過它,你完全不能預判。大家現在不覺得,是因為很多曲子都太有名,或多或少都聽過,比如《命運》,可惜實際上我懷疑很多人聽的都是理察·克萊德曼的簡化版,那是為了讓大眾能聽完的『商業版』,或者說只聽了某幾個開頭,就是,『噢,貝多芬嘛,我知道那幾個開頭。』」

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葬禮,[奧地利]Franz Xaver Stober,1827年在Jessie看來,大眾所熟知的那部分貝多芬的音樂無法體現他的特點,實際上,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極其豐富,非常推薦去聽現場。「我是真的推薦去現場聽,貝多芬是一定要去現場聽的,雖然可能所有的曲子都應該去現場,你才能感受到它為什麼是經典,但我覺得貝多芬是尤其重要的!」Jessie回憶:「我第一次去現場聽交響樂,就有貝多芬,那時候才十幾歲,之前沒聽過的時候,會覺得應該沒什麼區別啊,因為CD也能出很好的效果,但那天明顯感覺到不同,那場交響樂是一個合集,還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但貝多芬非常突出,是完全不一樣的,當場你就能知道,你必須聽現場,CD裡面那種細節是出不來的,貝多芬的音樂實在是太豐富了,一場聽2、3個小時,你都不會無聊,因為他基本上不會重複之前的東西,每一次出來都會給你一個比較新的感覺。

而且那種整場的共鳴噢,只有在現場才會深刻的了解到他為什麼要這麼寫,為什麼要這樣組合,我覺得貝多芬可能在作曲的時候真的也有更多考慮到現場的效果,可能跟他們那個年代有關,那時候不知道留聲機有沒有出來,他們那些作曲家是完全以現場效果為主的。如果有人想要開始了解古典樂,我覺得可以推薦去聽一場比較經典的貝多芬現場交響樂演奏會。

貝多芬在波恩的出生寓所 現作為紀念館「貝多芬之家」Jessie和泠風都坦言,雖然有學琴的經歷,但古典樂並非充斥自己的生活,泠風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聽貝多芬了,我覺得聽古典樂,尤其是交響樂,需要安排很長的一整段時間來進行,享受交響樂需要連貫的時間,不然一中斷情緒就接不上了。以前上課通勤需要一個多小時,我就可以連續地聽完一部完整的交響樂,現在這樣的機會很少了。雖然我不專業,但我覺得音樂就是傳遞情感,也不用把它當成特別高級的玩意兒,聽得懂誰就聽誰的。」Jessie也說:「每個人聽的感受都會不一樣,就像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但有被感動到,就是很好的體驗了。」關於貝多芬其人其音樂,有鮮明的特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使不能從音樂上去欣賞,也能因其故事而感受到生而為人的生命力、創造力。在《天才、狂人與梅毒》一書中,作者寫下:「貝多芬後期的音樂是音樂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第九交響曲《快樂頌》,簡直是超越完美之作。有人問貝多芬關於鋼琴奏鳴曲,他說這不是為現在而是為將來創作。貝多芬有沒有得過梅毒,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嗎?」能夠試著去感受長達幾小時的交響樂,體會浸潤在高質量作品中的藝術表達,在我們這個年代也是尤其可貴的。

無與倫比的藝術天才

無與倫比的藝術天才

扼住命運喉嚨的強者

扼住命運喉嚨的強者

有才華易暴躁的狂人

有才華易暴躁的狂人

耳朵聾了的燈燈登等

耳朵聾了的燈燈登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薦書|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時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澎湃新聞·翻書黨做了一個小調查,請大家聊聊自己眼中的貝多芬。然而我能產生共情,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是被架起來的英雄,而是普通人裡面的精神強者,所以有人說貝多芬不是完全聾了,得了梅毒,甚至說本來作曲家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即使聽力有障礙也能作曲很正常,以此來試圖說明貝多芬不是『英雄』,我就覺得很疑惑,因為我並沒有想把這個人當成英雄祭在祭臺上。」
  • 貝多芬誕辰250年:音樂「浪漫天才」從未真正走下神壇
    而對於他來說,他似乎可以通過艾略特·福布斯的書中,看到貝多芬在街上漫步,與友人談笑,作曲時捶擊桌子,切開晚餐的魚肉……作為一名作曲家,揚·斯瓦福德眼中的貝多芬是一位「在創造性的出神中工作的人」。貝多芬的人生當然充滿了不完美,但揚·斯瓦福德說:「這是作為一個人,而非神話的缺陷。」
  • 【分享】吳牧野「強者獨白·貝多芬巔峰作品選」線上音樂會
    【分享】吳牧野「強者獨白·貝多芬巔峰作品選」線上音樂會 2020-12-15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問吧精選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天才、樂聖、暴躁狂人
    問吧精選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天才、樂聖、暴躁狂人 2020-12-19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在世界音樂史上享譽盛名,不過有趣的是,關於這位音樂天才的死亡原因,卻在後世成為了難以破解的謎團。當後世學者還在為貝多芬之死而爭論不休時,科學家通過化驗他死後的一縷頭髮,最終揭開了這個謎團。貝多芬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 貝多芬死因成謎,科學家找到了貝多芬的一根頭髮,最終揭開了謎團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在世界音樂史上享譽盛名,不過有趣的是,關於這位音樂天才的死亡原因,卻在後世成為了難以破解的謎團。當後世學者還在為貝多芬之死而爭論不休時,科學家通過化驗他死後的一縷頭髮,最終揭開了這個謎團。貝多芬的死因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師從莫扎特
    1787年,貝多芬第一次去維也納,它的主要目的是去拜師學藝,這個老師就是莫扎特。那時莫扎特31歲,已經成名,並窮困潦倒,專心做一個真正的音樂家,專心寫自己想寫的曲子。貝多芬才17歲,正是意氣奮發的時候,已經有點名氣。等到他31歲的時候,他就會寫出那首《月光奏鳴曲》。
  • 普通人怎麼逆襲成為高手?成長型思維可以幫你
    常人看到的「天才」都是練習的結果《天才假象》這本書裡作者馬修·薩伊德從自己所熟知的體育領域和音樂領域的詳細研究得出結論,「天才」和普通人相比有兩點普通人是達不到的,那就是刻意練習和穩定的發揮。為什麼會存在天才的假象?
  • 讓貝多芬的「分貝」來得更「多」些
    如果什麼都不存在,比如,貝多芬的童年是那麼不幸;貝多芬耳聾之後創作出了包括「第九交響樂」在內的一大批傑作;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後憤然改寫原來準備獻給他的「第三交響樂」的封面題詞;貝多芬在權貴面前表現得輕蔑無視;貝多芬發表那部一開首就寫下「當,當,當——當」從而被認為是「扼住命運的咽喉」的「第五交響樂」;貝多芬為一個音符修改了十幾遍的認真……我們還會像現在那樣「粉」他嗎?
  • 誕辰250周年|你所不知道的貝多芬
    貝多芬冷知識雜談1770年,萊茵河畔的小城波恩,一位日後足以影響世界的音樂天才誕生了。他叫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貝多芬一生的成就無需贅述。不少人將貝多芬的受洗日——12月17日作為他的生日,並在這一天紀念他的誕辰,儘管在傳統概念中受洗日並非生日。此外,也有許多資料將他的生日記錄為12月16日。但不管怎樣,2020年迎來了貝多芬的250周年誕辰。這位「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浪漫天才」從未走下神壇,「樂聖」之名可謂實至名歸。
  • 除了貝多芬,你還知道哪些音樂巨匠?
    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 誰說的,沒錯,就是貝多芬,一位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巨匠,一位百年罕見的作曲家!貝多芬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一提到他就會想起那來自命運的四聲敲打,想起那月光奏鳴曲的美妙,想起那暴風雨般的瘋狂,呃..想必大家知道貝多芬百分之八十也都是在教科書上知道的吧,沒錯,我其實也是,那麼下面我和大家來談談貝多芬之外的三位同樣是舉世矚目的作曲家。
  • 元尊:在天才時代,法域究竟能否被稱為強者?蒼淵已經給出了答案
    同時,當我們看見周元和吞吞都成為法域強者之後,心裡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在這個天才時代,法域還能被稱為強者嗎? 在每一部小說裡,主角所在的時代就是最強大的時代,也被稱之為「天才時代」。
  • 貝多芬的遺產︱《「英雄」交響曲》:寫給拿破崙
    因為梅勒是一位親切的年輕人,且在貝多芬眼中來自地球上最好的地方,次年他得以說服缺乏耐心而坐立不安的作曲家坐下來畫一幅肖像。成果是奇特而令人難忘的,足以和波恩時期作曲家的祖父老路德維希的畫像並列。兩幅畫都闡釋了音樂家的生活。老路德維希在畫中是一位威嚴的重要人士,正在翻動一本樂譜的書頁。梅勒畫中的小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個天才的形象。
  • 《天才基本法》:普通人怎麼才能贏?
    不知道第幾次看這本書,人人都覺得林朝夕是天才,可她真的只是個比較有數學天分的普通人而已,她不是裴之,也不是老林。三次往返時空,回到過去,是不是真的能改變些什麼?事實是,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命運既定的又怎能輕易改變?可是,對於林朝夕來說,哪怕是做出點成績就已經很好了。
  • 你聽什麼樣的音樂,暴露出你的品位和氣質|古典音樂|貝多芬|李斯特|...
    《朗朗:千裡之行,我的故事》很多古典音樂你明明聽過,被震撼、感動過,別再說你對古典音樂一無所知。◎ 莫扎特:我是天才,也是凡人◎ 貝多芬:命運的至暗時刻,我還有音樂◎ 車爾尼:音樂,最能培養人的心智◎ 舒伯特:創作,是我存世的使命◎ 孟德爾頌:真摯的,才是有價值的
  • 中國音樂人眼中的貝多芬什麼樣?這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著名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2月16日8點起,一場《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開啟全球同步直播,並將持續到24點。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今日大師】貝多芬
    戰馬上彪炳功績的關羽,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戎馬生涯終換得馬革裹屍還的張自忠。英雄肯定是勇氣無敵、才識過人的,英雄胸襟包含天地萬物一切,英雄就像木棉樹一樣挺拔偉岸,俯視蒼茫大地。貝多芬生平和音樂裡佔有核心地位的英雄成分,完全合乎人性尺度,他是凡人的英雄,雖則這個英雄似乎動輒怒髮衝冠,壯懷激烈。
  • 《貝多芬傳》:從混亂泥潭中生長出的偉大音樂與不屈靈魂
    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打擊下,貝多芬終於找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本傳記中所描繪出來的貝多芬面對命運給他的坎坷和艱難,毫不畏懼,誓要與命運戰鬥到底的精神鼓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但在我看來,他也是一個有革命理想、憧憬愛情、追求自由與獨立的普通人。貝多芬是模範的標題音樂作者,又是近代古典派音樂的橋梁。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