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冷知識雜談
1770年,萊茵河畔的小城波恩,一位日後足以影響世界的音樂天才誕生了。他叫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貝多芬一生的成就無需贅述。然而當您走進貝多芬的生活時,您會驚訝於這位「樂聖」生活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戲劇性故事。今天螺螄君就為大家盤點貝多芬鮮為人知的一面……
#人物介紹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由於無確切史料考證,長期以來貝多芬到底出生於哪一天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不少人將貝多芬的受洗日——12月17日作為他的生日,並在這一天紀念他的誕辰,儘管在傳統概念中受洗日並非生日。此外,也有許多資料將他的生日記錄為12月16日。但不管怎樣,2020年迎來了貝多芬的250周年誕辰。這位「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浪漫天才」從未走下神壇,「樂聖」之名可謂實至名歸。
#取笑觀眾是「傻子」
移居維也納的貝多芬很快便展現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而彼時鋼琴即興演奏更是他的拿手絕活。
18世紀,啟蒙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勢席捲歐洲。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貝多芬骨子裡對專制獨裁充滿了蔑視。
貝多芬青年時期的畫像▼
1795年具有普魯士王室背景的「大音樂家聯盟」在維也納舉辦大型音樂會。貝多芬應邀參加,這也是他首次在維也納公開演出。
貝多芬用預演前幾小時新寫的《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完成演奏。貝多芬時而情緒熱烈,氣勢獨特有力;時而流暢如歌,極具魅力。貝多芬的演奏贏得了聽眾的心。
當貝多芬的演奏結束後,面對讚揚的人群他卻哈哈大笑。貝多芬甚至還取笑這些聽眾因他的演奏而產生的情緒,說他們「都是大傻瓜」。有時貝多芬非常厭惡觀眾不合時宜的讚揚聲,甚至說:「誰能在這群寵壞了的孩子當中生活呢?」 演出結束後,貝多芬還拒絕了普魯士國王希望他在到普魯士去演出的邀請。
貝多芬就是這樣一位既謙遜又驕傲的矛盾統一體。
#「顛覆」歐洲的「交集」
18世紀末的歐洲。拿破崙波拿巴——一個為歐洲政治版圖帶來顛覆性變化的統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位給歐洲音樂界帶來顛覆性變化的偉大音樂家。二者就這樣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發生了交集。
1792年,時任炮兵少尉的拿破崙開始在戰場上嶄露頭角。這一年,第二次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貝多芬也開始在樂界聲名鵲起。席捲歐洲的啟蒙思想將民主、自由、平等之光共同照進了這兩個年輕人的心中。受啟蒙思想影響,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也同樣使這兩個年輕人激情澎湃——拿破崙在戰場上屢立戰功,貝多芬則創作出大量氣勢恢宏的交響曲。
1803-1804年,深受法國大革命鼓舞的貝多芬創作了《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該作品被廣泛認為是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一部裡程碑作品。談及創作初衷,貝多芬曾表示這首作品為拿破崙而作,因為拿破崙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和反君主理想。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然而令貝多芬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推翻了專制王朝之後,拿破崙並沒有實行「共和」,而是自己稱帝。聽到消息的貝多芬憤然撕毀了總譜的封面。而在此曲正式出版時,貝多芬將題記改為「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寫的交響曲」。
#與歌德的故事
歌德與貝多芬,一位是德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戲劇家、文學家,一位是被尊稱為「樂聖」的世界級音樂家。
或許是英雄惺惺相惜,貝多芬成為歌德作品的崇拜者。他曾給予歌德這樣的讚賞:「歌德的詩使我幸福……我希望能從他的智慧中汲取靈感與力量。」
1812 年,德國文藝界的兩位巨人在風景如畫的波希米亞浴場——帕烈茲相遇。見到了歌德的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則讓貝多芬異常失望。
原來當貝多芬正和歌德熱烈敘談時,皇后、太子和侍臣來到了他們身邊。貝多芬歷來非常厭惡這些皇室貴人。當太子裝出很熱情的樣子向他脫帽致敬、皇后也跟著親熱地向他點頭招呼時,貝多芬卻把頭一昂,似乎什麼也沒看見一樣。而歌德卻不同。他受寵若驚似的連忙抖抖身上的灰塵,整理自己的衣領,脫帽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彎腰致敬。
看歌德此狀,貝多芬只覺得自己先前心目中這位偉大詩人的形象瞬間崩塌。當那群皇室貴族浩浩蕩蕩地走過去之後,貝多芬用幾乎爭吵的聲調痛斥歌德:「你不是我想像中《葛茲》、《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個可笑的庸人。」歌德聽後,連耳根都紅了。
他們就這樣愉快地見面,最後卻怒氣衝衝地分手了。從此,他倆再沒見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