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度百科搜索「巴塞隆納」,搜索結果顯示的是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只有當你輸入「巴塞隆納 城市」的時候,才能搜索出關於這個城市的介紹。顯然,巴薩的名氣比城市更大。
這不奇怪,當我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我唯一想到的也是去諾坎普。好像除了那裡沒有什麼能吸引我的地方。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球員踢球和生活的地方,儘管我不做球迷好多年,但「諾坎普」這三個字對我而言依然像聽到初戀名字一樣激動。
當然,遺憾也是一樣的,這次只參觀球場,沒有高潮部分,我沒趕上比賽時間。所以,就靜下心來認真看看這座著名的足球場吧。
先看看巴塞隆納這個城市
雖然,我的目的是諾坎普球場,但咱們還是先看看巴塞隆納這個城市。多一分對市井人文的理解,也就多一分你對足球的體會。
不過,和很多擁有大牌球隊的歐洲城市一樣,在巴塞隆納也看不到什麼和足球有關的信息,更看不到人們對足球的狂熱。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球隊卻好像根本不喜歡足球一樣。而在地中海獨特的陰沉天氣下,城市所表現出的仍然是歐洲古老而富有韻味的文化底蘊。所以,儘管巴塞隆納的球隊比城市名氣大,但它卻仍是個著名的旅遊城市。
巴塞隆納的街道隨拍,天氣陰沉但能見度極高,這是攝影師最喜歡的光線。在中國,這樣的環境是沒有的。
巴塞隆納的人口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但作為旅遊城市,這並不是個安靜的地方。商業區、古蹟的客流並不比羅馬少。但相對來說,巴塞隆納還是低調、樸實得多。並不像巴黎那樣,儘管有著最負盛名的文化儲蓄,但遊客仍然會把時間和錢都花在購物上面。巴塞隆納沒有那麼多吸引你的消費品,也看不到第一世界的浮誇。
巴塞隆納大教堂
這座哥德式建築是天主教巴塞隆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不過,它並不是加泰隆尼亞區最棒的設計,但內部卻非常華麗。我喜歡的是,它允許登頂,由此你能眺望巴塞隆納整個城市。
歐洲的教堂之多,之華麗,之複雜,對於大部分人非「教堂控」來說都很難去解讀和審美。而如果只是簡單了解看看也確實很難讓你產生熱情。其實,歐洲的年輕人對教堂也沒有多大情懷和熱愛,它就是幾百年擺在那裡,成為了地標性的建築。習慣成自然,自然變尋常。像我們於故宮一樣。
巴塞隆納沒有國貿三期或東方明珠那樣的高聳建築,登上教堂頂部,你就能看到巴塞隆納的全景。要知道,登上咱們的天安門城樓,你連西單都看不見。
巴塞隆納是個海濱城市,遠處的兩個高樓就差不多是與地中海的距離。
聖家堂
這是高迪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一座修建100多年至今仍未完工但卻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建築物。這個遠看像燒過的蜂窩煤一樣的教堂,是我見過的最有設計感的教堂。
關於教堂的話題不多說了,說多了我自己都暈了。而且,再美的教堂也抵不過進入諾坎普的那一刻令人興奮。
到達巴薩球場,這座球場年紀已經很大了。所以,外觀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像一個古老的建築物一樣。
停車場車不多,如果趕上比賽,球場塞滿10萬人的話,那這裡應該也是個盛況。
球場能夠看到奧迪的標誌,特殊場合球員也要開奧迪車出場,這是巴薩的大金主兒。
售票處
售票處對面是自動售貨機,球迷得帶足水進場,免得喊破了嗓子。
正式進入球場,這條狹長的通道通向球場。
在進入球場前,要先經過巴薩博物館,除了滿滿的榮譽,還包括歷史上著名球員的球服、籤名等等很有意義的紀念品。
從博物館出來,便看到了熟悉的視角。每逢重要比賽,將近11萬人的球場座無虛席。不難想像,全場噓聲的時候,客隊的心理壓力有多大。
座位是巴薩隊服的顏色,在不同的座位間感受了一下,其實離球場的視線並不遠,雖然球場很大,但站在每個角度都能清晰地看到球員的動作。
下面我們進入最神秘的地方,更衣室。
這是客隊的更衣室,巴薩的更衣室是不開放的,貌似以前出過什麼問題,記不清了,所以主隊更衣室停止參觀。
更衣室的洗浴區
另一半是更衣區,也是發生故事的區域
這條紅色通道通向巴薩更衣室。多麼迷人的一條路,一看就是通向脫衣服的地方,但想不到是一群男子脫衣服的地方。
通向新聞發布會中心,在進入發布會現場前,球員會在這裡接受簡單採訪,然後進入發布會辦公室。就是每次比賽後我們看到的那些畫面,都在這裡了。
這是新聞發布會中心,很多話題都是從這裡誕生的。
在比賽前,球員從更衣室出來,進入入場通道,這條通道就是雙方球員入場前,我們會看到熟悉的球員相互打招呼的那個地方。
往前走將進入球場。
接著,雙方球隊各自從兩側出來
教練席位置比球場低,所以教練指揮比賽都是站著。
球員通道正後方就是貴賓室和轉播間,最好的視角。
地毯一樣金貴的草皮,一直都在維護中。
坐電梯可以到達轉播間,球場正中央的位置。
轉播間兩側是俱樂部內部的預留位,應該是給俱樂部高層或重要人士準備的。前面的窗戶是沒有玻璃的,為了更好的轉播收音,同時,也更能感受到現場氣氛。
從轉播間離開,基本就完成了諾坎普球場的遊覽,由這個狹長的通道向外走,兩側都是巴薩的球員照片。
懸掛這些照片的目的是,在通道盡頭將為你提供照片合成,也就是你和球員們的合影P圖。
緊接著,你不會直接走出球場,而是進入最後的消費區域,巴薩球迷店。從這個夜總會風格的通道出去,就將進入下圖這個巨大的三層商店,與巴薩有關的一切在這裡都能買到。
這應該是正經的巴薩比賽服,和國內NIKE商店賣的是不一樣的。據說一般NIKE商店賣的只是球迷服而不是比賽服,材質完全不同。當然,售價也不便宜,印有球員號碼的隊服僅上衣就160歐元。
從球迷商店出來,已是暮色時分。雖然沒有趕上比賽,但也正因為沒有比賽,才能如此清閒和細緻地了解諾坎普。再見,巴薩;再見,諾坎普。
薦書:《天國之秋》- 裴士鋒【美】
之前在雜書館看到一本美國人寫的書,大概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書名記得叫「共產黨內幕」或者「紅色內幕」之類,記不太清了。這個我認為應該是用資本主義的視角看社會主義的書,本來我是很有興趣去讀一下,但隨便翻了幾頁,結果發現通篇都是同時期人民日報的風格。也就是說,在歷史的很多特定時期,儘管聲音從各方發出,但你很難聽到第二種聲音。
當然,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好轉了,對歷史的評價也越來越多元化,甚至逐漸顛覆歷史的評價。比如曹操、乾隆、李鴻章,甚至慈禧或毛澤東。甲骨文叢書中包含不少由外國人撰寫中國歷史的著作,尤其是從馬嘎爾尼使華到日本進入中國這段時間,他們保留了大量的珍貴記錄。並且,他們也非常樂於研究和善於撰寫這段時期的歷史。
《天國之秋》就是這些著作中精彩的一部。
這本書描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相繼爆發時,英國人在清軍和太平軍之間的選擇,而在他們抉擇和觀察的過程中,展現了這段歷史的正面和側面。比如,一籌莫展幾近放棄的曾國藩,以及湘軍破城後屠殺平民,洋人在政府軍與叛軍間的抉擇與作用等。相比國內學者寫作時的保守態度,西方人更願意對歷史進行評價,而這些評價穿插在書中,成為了最精彩的部分。
可能你還會發現另一個精彩的部分,那就是通常被忽略了的歷史細節。下面的摘錄並不是全書內容的主線,但卻記錄了太平天國這場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內戰中,政府軍的的所做作為。當然,也對憤青提出另一個思考,多次內戰的殘酷程度都遠遠超過外國的侵略,那麼,記住歷史的目的,究竟是要做一個民族主義者,還是和平主義者?
《天國之秋》書摘:
夏天時曾國藩就已寫信給弟弟,談到安慶投降時該如何處置。他寫信告訴曾國荃:「克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弟意如何?」有人認為攻破安慶城時,城裡共倖存約一萬六千人,其中即使不是全為平民,至少也大部分是平民。
曾國荃不知如何處置這批俘虜。那位安排繳械投降的營官再度獻計,說最好殺光。「開營門,將俘虜一次帶進十個,逐批砍頭」。他認為,「半日可以殺完」。
南京陷落時,備受吹捧的湘軍紀律完全瓦解。士兵先是放火燒王宮與王府,然後燒民宅,然後整個南京城好似陷入火海。湘軍士兵對他們嚴刑拷打,逼他們說出值錢物品的藏放處。
一位英國士兵描述了一批叛軍俘虜被英國人與法國人交給清朝上海官府後的遭遇。他的記述部分如下:一名年輕女子,看來懷胎約八個月,先是遭周圍暴民施以種種殘酷虐待,都未發出一聲呻吟或嘆息。暴民挖出她子宮中的胎兒,抓著胎兒的一隻小手,舉起給她看;她一看到胎兒,立即發出一聲令人心碎、另老虎聽了都心生惻隱的尖叫,然後,流著血、身子顫動的胎兒被丟到她胸脯上後,她使出最後一股超乎人類的力氣,將雙臂從按住她的人手上掙脫,猛然將胎兒抓到她流血的心臟上,至死抓著不放。由於抓得緊,無法將母子分開,他們就這樣一起被丟到屍堆上。
俘虜中另有一名等著被開膛剖腹的少婦,懷裡抱著一名在開心叫著、跳著的十個月大的漂亮男嬰。男嬰被猛然從她懷裡搶走,擲向劊子手,劊子手舉起殘酷的小刀,當著他母親的面,刺進他柔嫩的胸膛。年輕壯丁遭開膛剖腹、截肢,割下的部位塞進他們嘴裡,或丟向叫好大笑的中國人群裡。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