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有感(上)

2021-02-07 hi微微

蘇軾生在宋仁宗年代,那時候黨爭還未開始,朝廷上一派溫和,有範仲淹歐陽修之流,文學之鼎盛可見一斑。


《上神宗皇帝書》寫於蘇軾三十六歲,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類似於現在審判案件的判官還掛職了個開封府類似的職位,職位並不算高。當時正直王安石變法的第三年,青苗法、均輸法等新的改革舉措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正在給帝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傷害,而銳意改革的年輕皇帝卻一意孤行,帝國仿佛危在旦夕,司馬光等大儒或遭貶黜或遭流放,作為關心國家熱愛人民的有志青年,蘇軾難掩內心焦慮,思慮再三,反覆撕稿,寫成《上神宗皇帝書》,洋洋灑灑三千餘字,上書皇帝,表達內心之所想。


該文章邏輯清晰,即使千餘年後的今天看來,雖因所學淺陋而對典故人物不甚熟悉,然而仍不失為一片通俗易懂的政論文章,時而使人共情之,時而使人捧腹之,時而使人憂思而深慮之。


今日之有感,一為分享東坡的名言金句,一為感受五千年人類文明所亙古不變的官場文化。願與諸君共享。


蘇東坡在當年二月裡上了《上神宗皇帝書》,開頭卻提了之前的一件小事,熙寧四年正月,也就是一個月前的春節裡,神宗皇帝採買燈籠,要求「減價收買」,同時「盡數拘收,禁止私買,以須上令」,就是要用低於市價的價格大量採買宮中所需的燈籠,且要把燈籠先收上來,等到皇家要用的數足夠了再返還給賣家,禁止市場上私自交易。


蘇東坡聞聽此信,再兼親眼目睹,驚愕不信,上《諫買浙燈狀》一文至神宗皇帝,指出「陛下為民父母,唯可添價貴買,豈可減價賤酬?」又勸皇帝「方當責己自求,以消讒慝之口。」在呈報完意見後,蘇軾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坐在藁①上等待皇帝的懲罰。但顯然,神宗皇帝聽進去蘇軾的意見,停止了這種勞民的錯誤行為。


神宗皇帝此一作為給了蘇軾信心,使其願陳盡天下之大於買燈之事者,即主要針對王安石變法對百姓造成的傷害和於政治的不利。


在《上神宗皇帝書》的開頭,蘇軾寫道,臣近日不仔細思量自己的愚蠢卑賤,就給皇帝陛下您上書建議買浙燈的事,自知冒犯了天子威嚴,實在是不可以寬恕的罪過,所以一直在等待皇帝陛下您的懲罰,然而過去了十來日,也沒有懲罰的命令下來,去問了相關部門,結果買燈的事情已經停止了,這才知道陛下不僅寬恕了我,還聽進去了我的意見。這簡直讓我又驚喜又感動,感動的都要哭了。為什麼呢?因為態度堅決的改正過錯,積極主動地聽從善言,這個就是堯舜禹湯也是勉強才能做到啊,至於秦漢以來,更是從來沒有過的。您看這種買燈的微小之事,根本就不足以驚擾到您,但是您都能立刻修正命令,一刻也沒有耽誤,明明那麼智慧卻能汲取我這樣笨拙的人的建議,威嚴已經凌駕於四海之上但卻肯吸納匹夫的想法。臣今天才知道,您絕對可以與堯舜相比,與湯武並肩,可以使百姓富裕而認真思考刑罰,可以使軍隊強壯而使戎狄臣服。有您這樣的帝王,我怎麼忍心辜負!只能把我的心和腹剖出來給您看,用盡我的肝和腦,除了盡心盡力輔佐您,還能幹什麼呢。最近啊我也知道一些天下的大事有大於之前買燈的事情的,但為什麼先說買燈的事情呢,是因為「未信而諫,聖人不與;交淺言深,君子所戒」,現在陛下果然赦免了我的罪過,就是信任我,希望我能為國家提供更多能量,這樣的信任和許諾如果我還有所保留,那我就是有罪啊,因此我願意傾囊相授,把自己的意見盡數向皇帝陛下您匯報。


說實話,翻譯成白話總覺得有些囉嗦,但是古人這種向上級領導匯報的方式實在是有意思極了,先稱卑賤,將對方捧高,怎麼高怎麼來,只要不超越級別就行,然後匯報的事情必須師出有名,是「許而不言,臣則有罪」,不說是我的罪過。


其實物換星移,中國的官場文化是至今不變的,凡是下屬皆稱愚,而上司則是智出天下而威加四海,只不過形式從書面上搬到酒桌上罷了,但古人所上書,尤其是大賢之士,雖則前面誇獎良多,但是該指責還是一點都不會少的,甚至從古至今指責起來的文字之優美,措辭之有力,用典之精妙,流傳甚廣,這種官場文化,反倒比之今人更加的風光倜儻,光明正大了。「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臣今知陛下可與為堯舜,可與為湯武,可與富民而措刑,可與強兵而伏戎狄矣。」


在文章的結尾,蘇軾再度誇獎帝王,稱其「容之久矣」,雖自己生性痴笨,命若螻蟻,性本狂愚,然後陛下曾熟思之,甚容之,因此陛下也必會容之於始,赦之於終,至於所不能為,必然是中臣以危法,讓陛下想要赦免臣卻不能,但是一旦臣因勸諫而死,則天下恐怕不敢有進言的了。所以反覆考慮,寫成又撕,反反覆覆,最終還是以忠臣之心上此一言,惟願陛下憐其愚忠,而卒赦之罷。


此為我之所說官場文化之趣爾、之無奈爾。






相關焦點

  • 乾隆間單行本《蘇東坡先生上神宗皇帝書》略識
    蘇軾一生留下了許多詩詞文章,他剛入仕不久,就冒死向年輕的神宗皇帝上了一篇《上神宗皇帝書》。到了清代,這篇上書被單獨刊刻印行,這便是著名的《蘇東坡先生上神宗皇帝書》。說起這篇上書,還要從王安石變法談起。王安石年輕有為,入仕後,他「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 「源頭與活水」:讀朱熹的《觀書有感》,讓你明白的某些道理
    觀書有感作者/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以前讀朱熹的《詩集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觀書有感》這首詩,因為每次讀時候總會把詩的最後兩句寫錯,常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成」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因而兩人可說是在文學上相惜,在政治上相鬥,恩怨糾纏,最後又「相逢一笑泯恩仇」,冰釋前嫌。 01 蘇軾向皇帝直言新法弊端,王安石不悅,給他小鞋穿 106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在京師逝世,已考中進士在京為官的蘇軾挾父喪返蜀,三年喪期滿始還朝。此時,新繼位的宋神宗已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開始推行新法。
  • 蘇軾首次到揚州哪一年?學者有分歧,蘇軾為啥不認可
    華幹林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在其宦遊生涯中,至少有十多次經過揚州,他還在揚州擔任過知州。但對蘇軾哪些時段經過揚州?經過揚州時又有哪些活動?學界一直缺乏詳實的研究。特別是對於蘇軾何時首次來揚州,更存有分歧。
  • 才女嘲笑佛印:篙打江心羅漢,蘇軾為好友回擊,不料成就千古絕唱
    蘇東坡感受敏銳,思想透徹,才華橫溢,果敢作為,雖歷代天子對其懷敬慕之心,卻在仕途上屢遭貶降,忍辱苟話。熙寧二年,王安石變法。蘇東坡同司馬光、歐陽修、範仲淹等反對變法。熙寧三年,蘇東坡上神宗皇帝萬言書。佛印和尚法號元,是個神童般的人物,他從小修讀的是儒家經典,三歲就能夠誦讀《論語》,五歲的時候已經能夠背誦三千多首詩,十九歲的時候進入空門修佛,可以稱之當地的大名人,宋神宗聽說後,親上金山寺拜訪佛印和尚,對他的才情讚賞有加,於是親筆寫下「佛印禪師」4個大字賜給他。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如何再次拿起書》有感3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如何再次拿起書》有感3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書中我與逝者重逢,在書中我預見未來之事,在書中有戰事紛爭,在書中有和平安定。萬物都隨時間腐化,星辰隕落,季節更替,一切繁華終歸塵土,然而上帝讓這一切在書中得以重現。」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悼妻詞的深層寓意
    對於蘇軾的詞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詞風,然而其深婉纏綿之處,也不乏佳作絕唱。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就抒寫了對亡妻纏綿悱惻的悼念之情。世人多注意蘇軾在詞作中對亡妻的思念,但悼亡的背後,蘇軾也表達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深層寄寓和無窮感慨。
  • 蘇軾:初秋,午後,「讀盡床頭幾卷書」的愜意,誰懂?
    讀盡床頭幾卷書。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熙寧十年至元豐二年,蘇軾任徐州太守。元豐元年的初秋,清風徐徐,忙碌不已的蘇軾,在這個午後,享受到了難得的清閒,品味到了久違的愜意,拿起枕邊的幾卷書,隨手翻閱,一篇《南鄉子·自述》便在蘇軾的筆尖緩緩流淌而出。
  • 蘇軾的一首冷門詞,語言清麗,哲理深邃,最後一句耐人尋味
    蘇軾是一個千年難遇的天才,他少年得志21歲進士及第,不僅文章寫得好,書法寫得棒,詩詞散文樣樣拿手。誰在上學的時候沒有背過蘇軾的《念奴嬌》《水調歌頭》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可是蘇軾生平所作的第一首詞,竟是在他37歲的時候。
  • 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蘇軾的外甥柳閎、柳闢非常崇拜舅舅的書法,本詩為兩人索求筆跡時,蘇軾所作。在他看來,哪怕練書法,也應該多多讀書,書讀多了字寫得才有神韻。在詩文中,蘇軾傳授過許多值得借鑑的讀書方法。蘇轍的女婿王庠精通經史百家,蘇軾曾讚揚他:「筆力有餘,出語不凡」。在散文《又答王庠書》中,蘇軾寫道:「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蘇軾: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會形成一個人的人生格局
    無論何時何地,蘇軾都有一種不畏艱難坎坷、積極面對人說的超然格局,這是因為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讓蘇軾形成了獨特的人生格局。【讀過的書】蘇軾自幼七歲知書、十歲能文,絕對是可以說是別人家的孩子,少年時便寫了一副對聯「遍識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張貼在自己的書房門口,足以可見蘇軾對自己的文採還是非常得意的。
  • 讀《水滸傳》有感(400字) 讀後感
    讀《水滸傳》有感(400字)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華五千年來的一部文化瑰寶
  • ...一場細雨治癒——讀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有感 文/尹玲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所作,初讀上片,山林、綠竹、池塘、白鳥、荷香......這一派幽境,閒適恬淡,很難和詞人艱難的處境、悲愴的內心聯繫起來。但若細細讀來,又會發現這確是逆境之中發出的聲音。山林深處,竹影之下,難掩青青瓦舍古樸素雅;蟬聲雜亂,衰草萋萋,往深處走,竟有一方池塘澄清明亮,水上白鳥嬉戲,水裡芙蕖暗香。
  • 一篇文章,看完蘇軾能說會道的那些趣事
    呂大防當宰相時,有一次,蘇軾有件急事需要和他稟報,就去他府上。侍從說,呂大人在睡午覺,蘇軾只能耐心等待。因呂大防是個大胖子,蘇軾等了許久,才見他挺著個大肚子慢吞吞地走進來。蘇軾把事情報告清楚後,兩人又喝茶閒聊。呂大防養了一隻綠毛龜,他指著龜,想和蘇軾顯擺顯擺。
  • 享讀|「全才」蘇軾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有一天,父親要出門辦事,臨走前,給蘇軾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讀《春秋》,並要求他今天務必把這部史書看完,回來後要檢查。眼瞅著父親快回來了,可自己《春秋》讀了還不到三分之一,知道自己肯定會挨批評。此時蘇軾心裡好像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的,就像魚咬住了魚鉤一樣難受。蘇軾寫這首詩時,已經六十多歲了。
  • 「皇帝秘書」蘇軾,60歲終於頓悟,留下一詩首尾相同寫盡人生哲理
    蘇軾這一生,有過很多身份。人生得意時,他是皇帝的秘書,是專唱反調的人;失意時,他是酒仙,是樂天派、工程師。我想蘇軾的詩詞中或許能帶給大家想要的答案。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蘇東坡就是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才華、能力、態度,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 蘇軾的民本情懷:初心不改,篤志不移
    恤民、愛民、惠民、富民、敬民深深熔鑄在蘇軾的民生情懷中,也是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文壇塔尖人物的重要標配。當獨斷而急切的王安石為推行新政排斥異己、剪除政敵時,年輕氣盛、匡時救世的蘇軾縱筆寫下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萬言書》,以犀利觀點和懇切言辭陳述自己的政治哲學和改革主張,並鄭重告誡皇帝:君之為君,非由神權所受,得自人民擁護。
  • 詩詞丨蘇軾: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這是蘇軾被廣為流傳的一句經典名言。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被鄉親鄰居們誇讚為神童。於是,蘇軾難免有點志得意滿,就隨手寫了一副對聯「遍識天下字,讀盡人間書」,還將它張貼在書房門口。有一次,一個老人來家裡作客,看到了門上的對聯,就從袖筒中抽出一本書向蘇軾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