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他的詩、詞和散文,都可以代表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他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不識廬山真面目」「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名句,千百年以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提升尋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他的書法,在宋代「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中位列第一。可以說他詩詞書畫俱佳,是才子中的「全才」。
這樣的蘇軾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蘇軾也不例外。
今日,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生活,去看看他的成長之路。
父親嚴格而良好的文化教育
嚴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蘇軾的首要原因。這要歸功於他的父親蘇洵。蘇洵雖然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官,但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
蘇洵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有詩詞為證。蘇軾曾經在一首詩中記敘了小時候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情景:
《夜夢》(節選)
蘇軾
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粗及桓莊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鈎魚。
這首詩大意是說:
蘇軾小時候太貪玩了,不知道讀書,於是父親每天監督他看書。有一天,父親要出門辦事,臨走前,給蘇軾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讀《春秋》,並要求他今天務必把這部史書看完,回來後要檢查。眼瞅著父親快回來了,可自己《春秋》讀了還不到三分之一,知道自己肯定會挨批評。此時蘇軾心裡好像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的,就像魚咬住了魚鉤一樣難受。
蘇軾寫這首詩時,已經六十多歲了。那時的他在遙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苦艱辛的生活,卻依然能夢見兒時父親督促自己讀書的情景,可見蘇洵家教之嚴格,早已深刻滲入到蘇軾的血液中。可以說後來蘇軾文學上這樣優秀的成績,和早期他父親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
蘇洵不僅對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特別重視,同時對他們做人特別重視。為此,蘇洵特別為孩子寫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說》。
在這篇文章中,蘇洵從蘇軾和蘇轍的名字入手,分析、告誡他們將來應該怎樣做人。蘇洵在文章中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車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只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沒有它,雖然賣相會難看一點,但不影響車子的使用。蘇洵將大兒子取名為「軾」,就是告誡他要像「軾」一樣,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要鋒芒畢露。
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有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蘇洵為小兒子其取名「轍」,希望蘇轍像這個車印一樣,妥善處理禍與福的關係。
父親的言傳身教,讓蘇軾兄弟接受了正規而良好的文學薰陶,也賦予了他們不拘泥於禮教、開拓進取的卓然之氣。
母親以身作則的人格薰陶
與此同時,來自母親程氏的教育對蘇軾兄弟的成長也至關重要。
蘇軾的母親程氏出身官宦之家,個性仁慈而果斷,文化素養深厚。她對蘇軾的人格教育很值得我們學習。
她不但激勵蘇洵努力向學,而且在丈夫外出「遊學」期間,除了要主持安排一家人的吃喝生活之外,還要親自課讀兒子,這在當時那個歷史環境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人說:唐宋八大家,居然有三位出在他蘇氏一門中,和這個程氏夫人有莫大的關係。
對此,蘇轍為他哥哥寫的《東坡先生墓志銘》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蘇軾十來歲的時候,母親程夫人給他讀《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時期非常清正廉潔的一位名臣,可是他所生活的漢靈帝時期,政治非常黑暗,正直的讀書人遭到了大肆的屠殺。範滂因彈劾權貴,得罪奸佞,為了不牽累旁人,決定投案自首。他在和母親訣別的時候,跟他的母親這麼說,他說兒子不孝,雖然是為了大義去死,死得其所,兒子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但是兒子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從此不能再在母親的身邊奉養母親了。當時範滂的母親大義凜然地說,你選擇的是和那些歷史上真正的名士一樣齊名的事情,你的做法是值得尊敬的,哪怕是死,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聽完故事後,蘇軾當時正好站在母親的身邊,就問他的母親,假如軾兒也立志,想成為範滂那樣的人,母親,你同意嗎?
程夫人平靜地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你如果能做範滂,我難道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這一段對話,不僅顯示了蘇軾從小的志向,同時也展現了他的母親程夫人的氣節和智慧。這種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正是造就蘇軾一生疾惡如仇、光明磊落、愛憎分明、百折不回的根源。
自己勤奮刻苦在學問上下狠功夫
我們都把蘇軾當做天才,他知識豐富,博聞強識,寫詩行雲流水,作文倚馬可待。像蘇軾這樣的奇才,應該都是天生的吧?
蘇軾天賦自然是極好的,但其實他也一直很勤奮刻苦。只不過,史書上記載蘇軾才氣的故事多,記載他用功的文字少,使大家誤以為才子就是天生的了。
其實,蘇軾在做學問方面下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蘇軾被貶官黃州時,他的好友朱載上登門拜訪,在客廳等了很久都不見蘇軾出來。這應該不是蘇軾的性格,他平日都是極好客、極有禮的。
朱載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這個蘇軾,被貶到這裡,做個閒差,也沒啥公務,在忙什麼呢?」朱載上肯定這麼想。
「偶一日謁至,典謁(傳達人員)已通名,而東坡移時不出。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達姓名。」
等了好久,蘇軾才跑出來,連聲道歉,解釋說:「我剛才在做『日課』,沒能及時出來接你,請你諒解。」
原來,蘇軾給自己規定了「日課」,固定時間,固定內容,雷打不動。
那麼,蘇軾的「日課」是什麼呢?朱載上也想了解。蘇軾說:「這是我自己給自己布置的近期作業——抄寫《漢書》,而且,這已經是第三遍抄寫了。」
「如是者久之,東坡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云:『適了些日課,失於探知。』坐定,他語畢,公請曰:『適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對曰:『鈔《漢書》。』公曰:『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耶?』東坡曰:『不然,某讀《漢書》,至此凡三經手鈔矣。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
蘇軾十五歲之前即開始抄寫《漢書》,至其四十五歲謫居黃州,已是他第三次抄寫漢書。
朱載上說:「把您抄的書給我看看好嗎?」
蘇軾立即取出一冊抄書給他。朱載上雙眉緊皺,一點也看不明白他抄三遍書的用意。蘇軾說:「請您說一個字。」朱載上就隨便挑了一個字,蘇軾立即背出其後數百字,無一差錯。
「公離席復請,曰:『不知先生所鈔之書,肯幸教否?』東坡乃命老兵就書几上取一冊至。公視之,皆不解其義。東坡云:『足下試舉題一字。』公如其言,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凡數挑皆然。公降嘆良久,曰:『先生真謫仙才也。』他日,以語其子新仲,曰:『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豈可不勤讀書耶!』」
原來,蘇軾說是抄書,實際上是背書。
縱觀天下,也不乏天賦秉異如蘇軾之人,但既有天賦,又刻苦如東坡者,就是鳳毛麟角了。
天才不僅靠天賦,
平時更須下功夫。
皆謂東坡文採好,
不知三遍抄漢書。
原來天才是這樣煉成的!
本篇圖、文綜合整理自《唐宋八大家與佛教》《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百家講壇》視頻、中學生讀寫微信公眾號、百度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