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以這首浪漫的詩歌做號角,曾激勵無數中華兒女爭取民族獨立。
「自由」是一個政治哲學概念,是指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身意志而行動,並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它的最基本含義是不受限制和阻礙,或者說限制或阻礙的不存在。
然而時過境遷,這種「自由」卻變了味。特別是在全民戰「疫」,武漢封城的大環境下,有少數人不服從職能部門的管理,打著「人身自由」的旗幟,危害他人公共安全。「居民不帶口罩遛彎」、「入境留學生拒隔離跳窗逃跑」、「男子發熱吃藥降溫矇混過體溫檢測」等諸多公共安全事件頻發。
「自由若不加限制,必然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自由必須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前提。「打著維護自己「人身自由」的旗幟,危害他人公共安全」這不是「自由」,只是一種自我的狹隘,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
顯然「自由」的使用範圍是有時空限制的,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特別是在這樣的舉世浩劫中,「自由」成為了可以被拋棄的因素,個體也唯有服從群體才能獲得更大生存的可能性。相應的在《Science》雜誌調查結果也顯示,武漢封城這個政策讓整個中國新冠肺炎的感染者總病例減少了96%,這項政策對於防控疫情是完全正確的。
「武漢用一座城市的安靜,甚至一座城市的凝固換取全國戰疫喘息的機會,這種代價無疑是悲壯的。但從全人類的視角來看,武漢封城為防疫爭取了巨大的時間窗口。」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陳銘在闡述武漢封城政策的影響時,提出了「不同防疫政策背後不同的價值排序」的觀點。
他認為,不同於西方的文明以及意識形態裡,把「自由」當成終身追求的目標、至高價值。在中國的傳統價值體系裡,有時候「自由」是可以放棄的代價,我們還有更多更高的價值,比如說生命、親情、集體的利益......
生命、親情、集體的利益......這已深入我們中華兒女的骨髓裡。它們似乎與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脫不了干係。神州大地,地廣物博。面朝黃土、背朝天,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佔據了我們漫長的歷史書卷,洪澇、饑荒、蟲害、瘟疫......中華兒女歷經重重磨難,這片最原始的土地,已教會我們如何在風雨面前,犧牲個體微小的「自由」,換取全體的生命安全。
武漢封城的政策也正是出於這樣全體大局考慮而提出的,其中政策決斷者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本身的關懷,不言而喻。上行下效,雷霆之勢、萬鈞之力,中華億億萬萬兒女共赴國難。武漢人民在家堅守了三個月左右,他們放棄了外出的「自由」;各地援鄂的醫療隊連夜奔赴疫情前行,他們放棄了家人團聚的「自由」;全國人民大面積停工停產,他們也放棄了經濟發展的「自由」......正是這種壯士斷腕決心,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這是以犧牲億萬人的「自由」為代價換取的太平。
這場疫情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也是一次歷史的檢驗。戰「疫」不僅事關湖北武漢、中國,更是事關全球、全人類。「病毒的傳播不分國界、人種,在所有風險面前,全部是我們共同承擔,在任何時期全人類的命運,不會像今天這樣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山川異域,日月同天」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沒有任何時期能夠讓我們如此感同身受。「真正毀滅一個人的不是愚蠢與無知,而是傲慢與偏見。」在疫情期間,我們見證了人性自私的種種醜態,也為那些無私善良而熱淚盈眶。也許,地域上的信息不對稱可以導致我們的無知,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體系卻造就了我們思想上的傲慢與偏見。
多災興邦,疫情後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沉思,關於我們的歷史,關於我們民族的自信,關於人類整體的發展,也關於「自由」與「生命」、「個體」與「群體」等新的價值排序......
2020,正式邁入人類命運共同體;2020,新的價值排序即將重啟;2020,我們未完待續......
備註:文章系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