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詩經的時候,你會看到好多草木植物,那些花草瓜果的名字,都好好吃的樣子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桃李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枸杞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蘆蒿
東門之慄,有踐家室——糖炒慄子
思樂泮水,薄採其茆——茆:蓴菜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黍:小米
採採芣苡,薄言採之——芣苡:車前子
隰(xí)有萇楚,猗儺(婀娜)其枝——萇(chánɡ)楚:獼猴桃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蔽芾(fèi):茂盛的樣子,樗(chū):指香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荼,苦的野菜,蒲公英,味道不太好,但饑荒歲月可以充飢。
春秋亂世的先民們,看到那些野花野草野果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和我們一樣:哪一種好吃……
在我中華大帝國國民的眼裡,世界上的生物只有兩種: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不好吃的也能吃成瀕危物種:比如果子狸;在別的國度是超能繁殖切會危害生態的物種,到了中國,就吃成了需要保護的稀有物種,比如……黑魚。當然也有不能吃的,它也成了珍稀物種,比如大熊貓。那麼萌,那麼圓滾滾毛茸茸的,怎麼下得了嘴。最多下手,摸摸噠。
吃的時候,一臉蠢相,但胃是快活的。
吃貨們的境界:美食麵前奮不顧身,而超級吃貨呢是奮不顧臉,比如小西。
言歸正傳——
人類的吃,有三個層面:飢餓溫飽,解饞情調,文化儀式。
春天吃野菜,秋天吃草根。樹上抓鳥,土裡挖蟲子。古話說「咬得草根百事可做」。抗得過飢餓,生命力意志力的指數蹭蹭往上長,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1、飢餓情況下,非常態的吃。
聊兩個關於吃的小說片段: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傑克倫敦的《熱愛生活》,一個浪漫而憂傷,一個驚心而動魄:
一家人躺在床上(飢餓,少動),許三觀對兒子們說:「看在我過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給你們每人炒一道菜,你們就用耳朵聽著吃了……」他就用嘴巴給兒子們炒菜,給兒子們畫餅充飢,望梅止渴。兒子們「吃」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咽口水,甚至還為父親給自己「炒菜」時別的弟兄咽口水而相互揭發。「生日的第二天,許三觀掰著手指數了數,一家人已經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黃連樹下彈琴,飢餓的人苦中作樂。
2、溫飽之後,解饞層面的吃。
不受飢餓之累,就要為解饞而吃,講究文藝講究情調。
昔時有一乞丐,窮餓以終,其身中遺有絕命詩一首,詩云:「浪跡天涯獨自由,手攜竹杖過通州。飯藍向曉迎殘月,歌管臨風唱晚秋。兩腳踏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容吠未休!」
但也有例外,比如:
射鵰英雄傳裡,有個乞丐幫幫主,洪七公,他不受嗟來之食,也不會絕命而死,而且是一個美食家,大吃貨。
汪曾祺有篇《金冬心》,就寫了一桌清貴的菜。清貴,是清淡而昂貴——
「涼碟是金華竹葉腿、寧波瓦楞明蚶、黑龍江燻鹿脯、四川敘府糟蛋、興化醉蟶鼻、東臺醉泥螺、陽澄湖醉蟹、糟鵪鶉、糟鴨舌、高郵雙黃鴨蛋、界首茶幹拌薺菜、涼拌枸杞頭……熱菜也只是蟹白燒烏青菜、鴨肝泥釀懷山藥、鯽魚腦燴豆腐、燴青腿子口蘑、燒鵝掌。甲魚只用裙邊。鮵花魚不用整條的,只取兩塊嘴後腮邊眼下蒜瓣肉。車蟲敖只取兩塊瑤柱。炒芙蓉雞片塞牙,用大興安嶺活捕來的飛龍剁泥、鴿蛋清。燒烤不用乳豬,用果子狸。頭菜不用翅唇參燕,清燉楊妃乳——新從江陰運到的河豚魚。
鐵大人聽說有河豚,說:「那得有炒萎嵩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有蔞蒿,那才配稱。」有有有!
隨飯的炒菜也極素淨:素炒蔞蒿薹、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馬蘭頭、素炒鳳尾——只有三片葉子的嫩萵苣尖、素燒黃芽白……鐵大人聽了菜單(他沒有看)說是「這樣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金農,號冬心先生,錢塘人,清代書畫家。晚寓揚州賣書畫以自給,為揚州八怪之首,布衣終身。
這場清貴的酒宴,有三個核心人物:金農,金冬心,畫家;程雪門,揚州巨富,鹽商;鐵保珊,兩淮鹽務道。作為鹽商,程雪門當然要盡心盡力地巴結管鹽務的長官,為了宴請鐵保珊,大費周章,花大價錢請來文人名士來作陪,尤其是金農,金農是鐵保珊的偶像。
朝廷官員,揚州鹽商,文人名士,一桌非時非地清淡名貴的菜,一撮心照不宣的官商名士,很有意思。汪曾祺寫的不動聲色,心懷叵測。
明清時代的文人講究吃最會吃,比如明代的李漁,張岱,清代的袁枚,吳敬梓,對,就是那個儒林外史的吳敬梓。
3、儒林外史裡的吃。
「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張愛玲在其談「吃」的文章中寫到。「相府老太太」乃李鴻章長子李經芳嫡妻,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女。
《儒林外史》中的吃,從寒士到名士,各個階層的吃貨都寫到了。
馬二先生逛西湖,整個過程就是各種對西湖美食的垂涎。
「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幾個酒店,掛著透肥的羊肉,櫃合上盤子裡盛著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裡煮著餛飩,蒸籠上蒸著極大的饅頭。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喉嚨裡咽唾沫,只得走進一個麵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麵。肚裡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倒覺得有些滋味。吃完了出來,看見西湖沿上柳陰下繫著兩隻船,那船上女客在那裡換衣裳,……
又出來坐在那茶亭內,吃了一碗茶。柜上擺著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慄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的,不論好歹,吃了一飽。然後到了下處關門睡了。」
杭州有個胡尚書家三公子,得了個「錢癖」,銀子多多益善。一日西湖宴集,一群名士要作詩,每位出銀子二錢,要買酒水食物。就著落在胡三公子身上去採買。大家本想著背靠大樹好乘涼,蹭他點富人的銀氣。不料這位公子與其他公子不同,過日子最是小氣,早在杭州惹了眾怒,先是去借場地,被趕了出來,後又去買燒鴨,恐怕鴨子不肥,先拔下耳挖來戳戳,試試脯子上的肉厚是不厚。財迷摳門又好吃,就這個德行。
真正的風雅是這樣吃的:杜慎卿在自家園子裡請客,只用一味江南鰣魚,配以櫻桃、鮮筍,喝的是永寧坊上好的橘酒,飯後的點心: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完了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物精而少,他自己只管喝酒,全程不過進了幾顆櫻桃,兩片筍,一片軟香糕。那鴨肉燒賣、鵝油酥,是照顧席上土包子們的。
園子裡牡丹盛開,還有一樹繡球花,被月亮照得好像一堆白雪。杜慎卿嫌即席聯詩「雅得那樣俗」,只叫戲班世家鮑廷璽站在一邊吹笛子,俊美的少年唱李太白《清平調》,還來了個放鞭炮給大家醒酒的老和尚—— 「名花名妓、名士高僧,絲竹管弦,喝酒賞月,一場頂級的文藝範宴會,就如在眼前,令人神往豔羨。在場有三位客人,要回請杜慎卿,找了個好酒樓,安排下一桌菜,卻是板鴨、魚、豬肚、雜膾,名士風流做派的杜慎卿,勉強進了一塊板鴨,當時就嘔吐起來。
但這個杜慎卿,雖有些菜清,卻不是什麼厚道人。大把的銀子都是花在自己身上的,出手幫別人,那是萬萬不肯的。杜慎卿這個人,據考證是照著明代大才子袁枚寫的。吳敬梓與袁枚同住南京,卻互不往來,互相瞧不上。都是名士,一個擅長生財理財,一個卻是有名的敗家子破落戶。
接著下一回寫的就是杜少卿,雖是本家兄弟,性情品格確實截然不同。杜少卿出手豪闊散漫花錢,善良隨性,敬老憐貧,是個真名士。
杜少卿在自家園子請客,用自家的廚子,只說了四個字:「極其精潔」。小說寫道 「陳過三年的火腿,半斤一個的竹蟹,都剝出來膾了蟹羹。」這是典型江浙風味了。金華有諺:「三年出得一個狀元,三年出不得一個好火腿。」火腿陳過三年,才夠濃香。
杜少卿出場的第二頓飯,鴨子又出現了,七斤重的老鴨,取其老鴨湯的醇厚。這次最饞人的是酒,埋在地下九年零七個月的酒,自家用糯米釀的,兌了一半燒酒,倒出來都堆在杯子裡,噴鼻香,喝了能醉死人。酒罈子放在桂花樹邊上,用炭火慢慢溫起來,少卿命小廝拿了一個大金杯子,連四個玉杯,又是一場好醉。
陳年美酒,桂花樹下,金杯在手,名士風流。最有文藝範的吃貨。據說,杜少卿這個人物,有作者吳敬梓的影子。
作者吳敬梓,就是一個吃貨,而且是一個敗家子,由富而貧的經歷,嘗盡世態炎涼,看透世情人心,卻還能保持一顆從容豁達幽默的赤子之心,否則,怎麼會寫出《儒林外史》這樣的書呢。
——請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