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合格的上海小籠包,基本會是兩股力量的博弈與平衡之道:用盡可能輕薄的皮包裹住盡可能多的餡。小籠之美,在皮也在骨,在外形也在滋味。
要能包住湯汁,小籠的皮一定要用不發酵的「死皮」,中筋麵粉用冷水,加點兒鹽和麵,一兩麵粉可以做出6、7個小籠來。包子的褶皺也很是講究,傳統小籠的褶皺基本都在14個以上,褶子數量越多,小籠賣相看起來就緊致端莊,出了籠屜也不容易走形。「美」在餡
傳統的小籠是豬肉餡的,主要選擇新鮮的豬後腿肉,遵循「瘦四肥一」的原則,加入適量的五花肉,讓餡料肥瘦適中,不柴不膩。
「美」在湯汁
湯汁是上海小籠的靈魂,這還得依靠肉皮凍。小籠包餡料中還會選用雞湯和蔬菜湯煮肉皮做成凍,拌進去吊鮮味,這就是小籠包湯汁豐滿,口感濃鬱的奧秘。
吃小籠,要有耐心,可不能當速食吃。進了一家店,如果服務員告訴你,還在加緊蒸,那就值得等待,現蒸現吃才正宗。
吃的時候,要「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口),後喝湯」,這樣做除了能不被湯汁燙到,更增添一份賞玩美食的樂趣。那滿口鮮甜的湯汁,任何調味蘸料都是多餘。
上海人吃小籠,喜歡蘸點兒清爽的鎮江醋,還有人會加點兒嫩嫩的薑絲,既能提味,又不會喧賓奪主,搶了小籠的風頭。美食本來就是一門藝術,而小籠包可算是這門藝術中的一個傑作,在每一口肉與湯的糾纏中,都迸發出美味的音符。除了肥宅水和奶茶,這種美食也能讓廣東人立刻開心起來
老北京人教你這樣喝豆汁兒,倍兒香!
叮!你有一份「香港早茶」的訂單請及時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