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第一階段小組賽已經結束,除了排名,同樣令人關注的是射手榜,更令人驚異的是進球排行榜前二十中,只有兩個土著中國人,由於郜林是深圳佳兆業的點球手,五個進球中有兩個是點球,基本上可以忽略,那前二十中碩果僅存的就只有進六球的韋世豪。
而第二十名進球數是五球。
何以至此?我們的本土前鋒哪裡去了?
更令人尷尬的是本土前鋒的消失已經持續了多年。
曾經的國足正印中鋒楊旭在申花隊的小組賽中一球未進,蜀中無大將的申花只得廖化充先鋒——中後衛畢津浩臨危受命,竟然也進了三個球。
在申花楊旭與畢津浩的呆萌反差背後,更多的是申花的幸運,因為不是每個球隊都有畢津浩這樣的能當前鋒的中後衛。
最有代表性的是重慶當代,這支球隊有中超聯賽最有代表性的中前場進攻外援四人組,由於疫情的原因,外援隔離缺位,結果就是重慶當代連續的大敗,當五輪過後,重慶當代的外援湊齊,很快就火力全開,最後六輪,竟然取得了令人驚訝的六連勝。
反差之大,讓人不敢相信是一支球隊。
現在的中超,後場七個中國人防守,前面四外援進攻基本是已經成為標配,把中後場位置給一個外援已經算是奢侈和浪費。
在已成事實的表象背後,更可怕的是我們竟然漸漸的被潛移默化的認為,中國球員的身體和技術不能完成高質量的進攻。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韋世豪這樣的獨苗出現。
當年山東魯能的守門員薩沙以個人的神勇改變了中國聯賽的守門員外援規則。
國奧男足的蒼白表現又出現了U23規則。
不知道從國足到中超球隊普遍的土著鋒無力能不能促使中國足協又發明什麼新的規則。
歸化很好,能短期解決國足和中超球隊的土著鋒無力問題,只是它會長久嗎?
它又會是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