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之上,朝代興亡更迭皆是司空見慣之事,總結其根由無外乎內憂外患,內部諸侯割據隨時都有人想取而代之,外患下狼煙四起民不聊生。內憂外患之下饒是再富強的王朝似乎都不堪一擊,風雨中飄零直至隕落。
幾千年歷史淬鍊下更是得出一個結論,治國策上必須增添的「攘外必須安內」一策。然而中國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時代,國內四分五裂,在外戰之上仍是無敵的存在,這個王朝就是漢朝,所謂強漢盛唐,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漢朝即使分化再小,依然可獨擋一面退強敵。
漢王朝的傳奇由漢高祖劉邦創建王朝開始就已奠定基礎,隨後漢朝歷代皇帝勵精圖治不斷的開疆拓土,漢朝的版圖不斷擴大。在漢朝統治的四百餘年裡創造幾個盛世,文景之治打基礎,漢武盛世拓江山,明章之治走巔峰,永元之隆達盛世,這是後世朝代能不能超越的存在。
許是祖輩們太過英勇,即使是東漢末年,漢朝已經走入窮途末路,但遇到外敵來犯,依然強力抗敵絕無退縮可言。這個神奇的朝代,縱然國內四分五裂,依舊在外戰上保持自己無敵的存在。
一、休養生息謀發展
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起,與匈奴之間的大小摩擦不斷,然而漢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國庫空虛,社會秩序不穩定,根本不能支持長久的行軍作戰,漢高祖不得不通過與匈奴和親來緩和戰事,給國家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這種緩和的政策一直持續到文景二帝,他們採取輕搖賦稅,與民休息的政策,通過四十多年的努力,使得國家產業恢復、國庫充盈,出現了中國文明邁入帝國時代以來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祖輩努力的功效在漢武帝時期開始展現出來,國富民強的盛況給了漢武帝開始徵戰踏破匈奴、閩越等各方勢力的底氣,漢朝這個百年來對外看似溫順的貓也逐步展露出自己的獠牙。
為避免七王之亂再現,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分化地方諸侯封地與特權,沉重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實現中央集權。
為充盈國庫籌措軍費,更是將事關軍事民生的冶鐵、煮鹽等主要產業轉由中央集中控制,察舉制的推行為朝廷招攬諸多有才之士,為未來漢朝的霸圖奠定基礎,思想上推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忠君愛國,每走一步必是深謀遠慮。
董仲舒
二、文成武德創強漢
前有先祖的文治興國,多年的蟄伏與積累到了漢武帝這代開始反擊,崇尚武力以暴制暴。
漢武帝劉徹曾豪言「寇可往,我亦可往!」,霸氣凜然,面對匈奴具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漢武帝不再隱忍而選擇主動出擊,任命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名將進行了三次大規模蕩掃匈奴的戰役。
霍去病
兩位將軍不辱使命先後收河套地區、河西走廊等地,更是封狼居胥大挫匈奴士氣,幾百萬的匈奴更是滅殺至幾十萬,強硬的軍事將匈奴王庭驅趕至漠南,直接將漢朝北部疆域推至漠北。
後又派兵平定南方閩越國動亂,一時之間漢朝周邊大小勢力在漢王朝鼎盛的強權之下噤若寒蟬,無人敢來挑戰強漢之權威。
漢武帝劉徹這種殺伐果斷,具有開拓性的霸氣影響無數人,使得漢王朝人民揚眉吐氣,漢族人領土意識加強,對於外敵的恐懼削弱,區區蠻夷之地,若敢來犯,雖遠必誅,即使王朝再落魄不堪也不容他人踐踏。
漢武帝為強漢的開創開了一個好頭,打的匈奴四分五裂,逼得數十萬匈奴投降,漢朝人國、家一體徹底挺直了腰杆,一雪前恥,從而威震四方,致使外邦對漢朝的軍事力量心有餘悸,不敢輕易來犯。
無形之中這種強悍霸氣形成一種民風,使得漢民族尚武精神的巔峰,在當時漢朝文官也都佩劍,仿佛恨不得同武將一起徵戰沙場。正如漢元帝時期的大將陳湯所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強漢的霸氣養成已成為一種習慣,貫穿了漢朝歷史的400年,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後士族子弟就不尚武了,直到五胡亂華北方南下的遊牧民族注入了野蠻兇悍的血液輝煌了一把,但依然難復漢朝之時的霸氣榮光。
三、四分五裂依舊強
時至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幹政,中央集權的下放致使群雄割據,社會動亂不堪。在百姓階層有人趁亂掀起一場源於宗教的黃巾起義,而漢王庭中權,臣董卓更是權傾朝野隻手遮天,地方勢力軍閥爭強擴張,還有士族階層諸如袁紹、曹操等人勢力崛起,中原內戰亂紛紛。
各地群雄並起,形成割據勢力,漢王朝的地位岌岌可危,國內四分五裂,周邊各部外敵更是對中原虎視眈眈,企圖瓜分漢朝領土。 烏桓趁中原內亂之際,意欲踏足中原趁機獲利,被袁紹許以重利與之合作,與東漢武將公孫瓚展開激戰。
公孫瓚堅持以武力對決,且越戰越勇,完全不輸於烏桓的精銳騎兵,烏桓敗走。曹操為防虎為患,於公元207年,奇兵制勝大敗烏桓,斬殺烏桓王蹋頓等一幹首領,收納其餘投降眾部,從此烏桓一族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
公元185年董卓大敗涼州的羌人與匈奴聯合起來的起義軍,羌人敗退,後由馬超接手接連重挫匈奴,漢將之威幾乎使得匈奴聞風喪膽。
對於湖南、福建一帶的山越國,則由軍閥孫權智取而收入麾下。作為蜀漢陣營的丞相諸葛亮為平定南中,七擒當地酋長孟獲,使得他心悅誠服的俯首稱臣。
東漢末年漢王朝在群雄割據下無力支撐分三國,三國爭霸常年戰事不斷烽火不休,三大勢力更是各自為據,但無論漢族內部怎麼打,對於外族入侵依然是零容忍態度。
強勁的軍事力量讓外族每次都是慘敗而歸,縱使漢王朝不復往日榮光,國之領土,漢族之尊嚴不容踐踏。
古人以筆墨為光陰著色,通過書畫刻下歷史這隻龐然大物的足跡,讓後人對流走的時代與世事有可追尋。但這些描摹的足跡中交雜著作者的個人觀點與目之所及的有限認知,完整的、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模樣,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才能窺度。
《資治通鑑》就是史書中的拓寬器,教人以更深、更廣的視角明鑑更真實、更準確的歷史,助人培養全面、客觀的大智慧。
縱觀過往與未來的毛潤之就對《資治通鑑》格外鍾情,多年間書不離手,晚年時床頭最醒目的仍是翻爛的《資治通鑑》著本,貼身護士孟錦雲對毛潤之與之熱情討論書中觀點的情境一直記憶猶新。
《資治通鑑》裡有不可錯失的大智慧,值得一讀,也值得深解,為此我們真誠向讀者推薦這本書。但我們不推薦市面上的釋義、標註版本,那些經過所謂學者添油加醋、被錯亂的現代新式思想曲解的《資治通鑑》已失去本身的深度與意義。
我們推薦僅配字譯的原本,只有這樣最原汁原味作品才能保留真實的歷史和深刻的哲思,才能將想像空間留給讀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史學愛好者。
這部原本《資治通鑑》已熱銷1.8萬部,剩餘數量不多,現在活動價只要38元。愛書的書友不可錯過,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