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尚武,代表著能徵善戰,開疆擴土。疆域面積最能代表這一切?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以領土面積而算,唐朝面積1237萬平方公裡,元朝面積1372萬平方公裡(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四大漢國之一,蒙古國,不應該算是中國的朝代,如果可以的話,那東歐,中亞國家是不是也可以宣布中國曾是是他們領土的一部分?)清朝面積1316萬平方公裡。從數據來看,元朝當屬第一。
但是尚武不僅僅包括領土面積,還要從軍事,經濟,科技,外交等各方面來綜合考慮,當然其中的精神更為重要。
能開疆擴土,並不能代表四方臣服,真正的尚武,更重要的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尚武並不是戰爭,而是讓敵人畏懼,不敢發動戰爭,而是為保衛祖國邊疆百姓不受侵擾,而不得已為之,驅逐韃虜,還國家一個太平。即使在最貧弱,最混亂的時期,雖不能保境安民,但依然可以阻擊外族入侵,以保證一個種族文明可以延續千年,甚至萬年。
而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我首推秦漢,次推隋朝。
為什麼我只推崇這三個朝代呢?很簡單,自家兄弟打仗,那是自己家的事情,但如有外虜入寇,無一例外都是吊打外虜。
秦朝尚武,滅六國,統一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思想。其在快滅國之時,寧可解放囚犯,重新組建軍隊,參加巨鹿之戰,也不願調動邊疆80萬的正規軍隊。其中三十萬鐵騎精銳駐守在北方長城一線,防止匈奴入侵。而剩餘五十萬大軍則收復百越,最終建立南越國(野史記載,五十萬軍,無論中原發生何等大事,都不得北上。)秦朝為什麼要這樣做?說白了,就是自家兄弟打仗,那都是家事,如果有外敵入侵,那就不再是家事,而是國事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韃虜時的情景。當時趙國出兵,其實也是有忌憚的,擔心其他國家會趁機入侵趙國,然而令人意外的就是,其中最有威脅的秦國率先表態,並派遣了10萬精兵駐軍邊塞,並要求與趙軍協同作戰,驅逐匈奴,而秦國當時喊出來的口號也是「秦趙同源,諸夏一體。」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華夏一家子七口人,爭奪產業那都是咱自己兄弟相爭,都是家事。如有外人插手,那咱兄弟,當屬一條心,一致對外,兄弟,如果你打輸了,不要緊,哥哥邊疆還駐紮了10萬精兵呢?你下來,哥哥替你頂上。
漢朝尚武,雖然因為漢武帝的尚武敗光了文景之治時期老爹留下來的資本,但其意義深遠,也足以使其流芳千古。
如果說歷史上驅逐韃虜的名人都有哪些,我想,不管是何人,張口所出的必定以漢朝居多,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衛青,封狼居胥霍去病,更有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等一眾西漢名將。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一句「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說出了多少軍人的夙願。
文人班超,投筆從戎,緊率36人收復西域五十多國,重置西安都護府。
耿恭面對匈奴兩萬鐵騎硬是帶領數百將士死守疏勒城,最後僅剩十三個形如枯骨的「乞丐」歸玉門,又是何等的慘烈。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原大地又何其混亂,但漢軍將士依然可以吊打邊疆外寇。公孫瓚東懾烏桓,馬騰西鎮西羌,曹操平定內亂一統北方,南匈奴、烏桓、鮮卑等邊外一眾少數民族,無一不向漢稱臣。劉備平南疆,孫權收交州,不管東漢如何沒落甚至走向滅亡,可邊關外寇卻始終難以踏足中原一步,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能說出一句「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我們在來說一下後世楷模的隋朝吧,為什麼我要說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是後的世楷模呢?只因為其內政舉措,足矣讓後代人複製千年,隋文帝楊堅不僅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大分裂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大統一,更是開創了「開皇之治」,確立了延續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度。更是被當時的少數民族,稱之為「聖人可汗」其開設的義倉,其中的儲備糧食布帛甚至在隋朝滅亡後的55年,依然沒有用盡。其儲量之大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後人說唐朝其實只是隋朝的延續,更是竊取了隋朝的勝利果實。
就連我們常說的暴君隋煬帝楊廣也創造性的確立一處絲毫不亞於三省六部制的「科舉制」。這一舉措不僅僅打破了中國延續千年的家族式的「舉薦」制度,更讓平民百姓有了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說三省六部制延續千年,那這科舉制又何嘗不可以說能延續萬年呢?如現在的我們依然要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
軍事上,楊堅一統中國不必多說,而我們所說的暴君楊廣呢?東徵高句驪,西滅吐谷渾(使70萬平方公裡的青海省第一次納入中國版圖)。北討契丹,南佔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等地,更在海南設三郡,派使巡南洋。親往西域,27國君主親往朝賀。在封建時代帝王當中,能抵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僅隋煬帝楊廣一人!
說楊廣暴君也罷,明君也罷,只能說其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害苦了當代百姓,造福了後代子孫!
《資治通鑑》贊曰:「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在古代,文人腰間的佩劍包含有君子之德的意思,意味著尊貴的身份和地位。古代的讀書人無論多窮,也要仗劍而行,這代表著身為士族的尊嚴,也包涵著札治和修身養德的含義。
尚武!尚武!習文尚武!在文人解下腰間佩劍的那一刻,也放棄了一個文人的尊嚴,從此文人成了書生,只習文,不尚武!而這一切的轉折點則在唐末宋初。
一個朝代如何尚武,我們不應該僅僅只看到他鼎盛的一面,而不看他最衰敗的一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推崇盛唐的原因。唐朝末年,五代十國,後晉皇帝石敬瑭不僅僅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更向北稱孫,稱臣!從此為後代的賣國者們開了一個好頭。宋朝富裕,卻積弱難除。元朝馬平天下,漢人卻成了劣等民族。明朝強大,卻黨爭不斷,犬牙交錯,一股清流喪全國。清朝列土封疆,卻險讓中國淪為殖民國。
題外話:
有時候看新聞,網友們都大讚現在的外交官說話硬氣,其實相比較而言,我更尊敬上兩屆的外交官們。
弱國無外交,在那個不景氣的時代,那時候的外交官,才叫做真正意義上的外交官,頂著國內一片不明真相吃瓜者的罵聲,在那裡發表著只有譴責,嚴重譴責,強烈抗議的聲音,不是他們不想硬氣的回答一切問題,他們比誰都想用拳頭說話,證明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只是時代不允許,實力不允許!他們心裡屈辱又可以向誰訴說?
他們也只能用個人的尊嚴,來爭取時間,換取一個大國的尊嚴。我只希望,在我們看見現在的外交官們發言時,不要忘了,那些曾經為中國忍辱負重,勵志前行之人。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