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2020-12-16 騰訊網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歷時四十三天,隨著雙方投入兵力、兵器的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了戰役。

在上甘嶺戰役之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口徑火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上甘嶺志願軍的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10月14日四時,美軍以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炮火,即使是在坑道之中的志願軍部隊,也遭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位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山頭被削低兩米,炮火密度前所未見。

當美軍的炮擊剛剛開始之後,上甘嶺的志願軍守備部隊就立即呼叫指揮所,但因為美軍的炮火太猛烈了,步話機的天線剛剛架起,就被炸掉了。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志願軍坑道裡備用的十三根天線也全數被美軍的炮火炸毀,而電話線更是被美軍的炮火炸得不見蹤影。

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冒著鋪天蓋地的炮火前去查線。他一路上邊躲避炮火,邊接上斷線,在用完了隨身攜帶的整整一大卷電話線之後,還差了一截。此時已經多處負傷的牛保才一手抓起一頭斷線,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電話線,用生命換來了三分鐘的通話時間。

上甘嶺表面陣地失守,志願軍進入坑道堅持戰鬥。

10月14日五時,上甘嶺戰鬥全面展開,美軍在經過長達一小時的狂轟亂炸之後,步兵開始衝鋒。在美軍猛烈炮火的打擊之下,陣地上的志願軍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在連續打退了美軍的四次衝鋒之後,有的陣地只剩下了一個人,志願軍被迫退入坑道堅持戰鬥。

正如秦基偉將軍後來回憶所說:"在戰鬥開始的第一周內,我雖傷亡大,但看到敵人傷亡更大,便認為敵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別是當陣地被敵人佔領後,腦子發熱,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打了一陣,冷靜下來一想,發覺不對,敵人拉的架勢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場的,要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

戰役的第二階段,殘酷的坑道戰鬥。

經過多日的血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不約而同稍作休整,上甘嶺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寂靜。此時美軍雖然佔領了表面陣地,但坑道仍在志願軍手中,而坑道裡的志願軍又隨時可以與反擊的部隊裡應外合,這就對美軍形成巨大的威脅。因此,自20日以後的戰鬥,美軍就以坑道為爭奪目標。

可以說,志願軍在上甘嶺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為了支援坑道中的志願軍,指揮部加強了後勤保障,除原先儲備的彈藥之外,另為坑道部隊每連配備了8000枚手榴彈,並積極組織向坑道補充食物和飲水。

上甘嶺戰鬥再度打響,美軍爭奪的焦點就是坑道。

為了奪取坑道,美軍是無所不用。他們白天對坑道口用無後坐力炮抵近射擊,用炸藥包爆破,向坑道裡投擲手榴彈、毒氣彈、硫磺彈,使用火焰噴射器、甚至是P-51飛機低空俯衝掃射。

而每當天色一黑,就是志願軍還擊的時候了。坑道裡的志願軍組織小分隊輪番出擊,四下炸地堡、摸哨兵,收復白天丟失的陣地,令美軍防不勝防。

儘管如此,坑道裡志願軍的情況還是逐漸惡化。因為美軍加強了對坑道的封鎖,很多傷員得不到救治,尤其是食物和飲水,導致坑道部隊平均每天就有一個班的傷亡。為此,指揮部不斷向坑道進行增援,其中就包括了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劉祿曾。

上甘嶺戰役之中,坑道裡的唯一女戰士。

說到上甘嶺,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在電影《上甘嶺》之中,演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女衛生員王蘭。其實在真實上甘嶺的坑道之中,的確有一位女志願軍女戰士,但這位女戰士不是衛生員,而是英語翻譯劉祿曾。

在上甘嶺,劉祿曾用嫻熟的英語對美軍開展對敵廣播,以及負責對俘虜的翻譯任務。在她所在的坑道之中有近百名志願軍戰士,而屬於劉祿曾的地方只有三隻炮彈箱子,吃飯、睡覺、工作都在這三隻炮彈箱子上。

「唱首歌吧,放段音樂也行,今晚我們又要去摸老虎屁股了」。

「摸老虎屁股」就是去戰鬥,身處敵人包圍之中的志願軍戰士,誰也不能保證出了坑道之後,還能不能回來。

在每一次摸老完虎屁股之後,雖然執行任務的戰士們回來時都是興高採烈,但細心的劉祿曾卻發現,每次都會少了幾位戰友的身影。

所以,每當戰士們請劉祿曾唱首歌的時候,她都會儘量地滿足戰士們的請求。

所以,在電影《上甘嶺》之中,才會有了女衛生員王蘭。

所以,《我的祖國》才會家喻戶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相關焦點

  •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翻譯,26年後來美工作,被曾經美軍俘虜一眼認出
    被我們熟記,例如秋收起義,還有萬裡長徵以及上甘嶺。而今天我們聊一聊上甘嶺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在上甘嶺的坑道裡面,有一位女兵叫做劉祿曾。她是唯一一個在上甘嶺坑道中的女兵。等到他二十六年後來到了美國,還被一個曾經的美軍俘虜直接認了出來。當時劉祿曾是跟隨部隊的一個翻譯官,對於英語十分精通,它主要負責在陣地上跟俘虜們進行溝通。
  • 王近山中將降大校,搬條小板凳看《上甘嶺》,一邊看一邊抹淚
    上甘嶺戰役到底有多慘烈,不是親歷者,根本無法想像。 1952年10月18日,志願軍45師經過4天血戰後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守坑道,血肉橫飛的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師長崔建功在電話裡向軍長秦基偉叫苦,說自己的兵快要打光了,沒有兵,如何守住陣地?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上甘嶺是五聖山下的一個小村子,它正好位於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中間。桑傳寶回憶道,敵人突然猛攻上甘嶺,秦軍長確實有點意外,但他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應對。  桑傳寶介紹說,秦基偉半夜進入作戰室後,就沒有離開過,守著電話機前關注著五聖山的情況。
  • 《上甘嶺》:用影像為全民族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在眾多作品中,電影《上甘嶺》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脫穎而出。這部電影著重表現「一役」(即上甘嶺戰役)、「一人」(即綜合多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雜糅而成的主人公張忠發)、「一事」(即因交通封鎖在‍坑道中面臨缺水危機的志願軍戰士如何堅守24天的故事),呈現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以及團結友愛的優秀品質,用影像為全民族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 話劇《上甘嶺》:熱血故事震撼特效徵服觀眾
    第一排觀眾能撿到子彈殼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該劇講述了這場戰爭中最為艱難的上甘嶺戰役。故事在一個封閉的坑道內展開,講述十幾個戰士和炊事班班長老馬、衛生員林蘭,堅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故事。  戰爭題材最直觀的當然是戰爭場面,這部劇突破以往舞臺局限,將充滿硝煙的戰爭場面搬到了劇場。
  • 同樣是坑道作戰,日軍守不住硫磺島,為何志願軍在上甘嶺讓範弗裡特...
    在電影《硫磺島家書》中可以看到,日軍花了七八個月掏空了半座島,潛伏在坑道裡,打完子彈就抱著炸藥桶衝進美軍陣地引爆。 當吃過坑道戰苦頭,有了經驗的美軍來到1952年朝鮮戰場上,眼見志願軍也轉入了坑道戰,時任美國第8集團司令官的範弗裡特認定此役可以速戰速決,緊接著就被狠狠打臉——這裡是上甘嶺,上甘嶺戰役後來被稱為中國的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女兵,審訊美軍戰俘後,1979年兩人在美國餐館相遇
    部隊緊急從上海招募了23名英語翻譯入朝,就讀於東吳大學的劉祿曾毅然報名參加志願軍。那一年她剛22歲。 初入戰場,這個上海小姑娘還是被戰爭的慘烈嚇得全身發抖。這可不是小說中的浪漫的戰場,這是真刀真槍,血肉橫飛的戰場。劉祿曾的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負責審訊俘虜和翻譯文件、監聽敵臺,收集情報;二是擔任前線戰場的廣播員向敵軍喊話。
  • 當學上甘嶺「坑道」經驗,堅守加勒萬河谷,防禦印軍冬季乘虛而入
    堅守加勒萬河谷,當學上甘嶺「坑道作業」所以,為穩妥起見,應學上甘嶺精神,在加勒萬河谷進行坑道作業,為軍隊冬季留守提供保暖、防空、防守場所。為什麼上甘嶺坑道經驗值得重視?看看上甘嶺戰役的情況。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
  • 話劇《上甘嶺》塑造戰地眾生相,成為歲末市場「爆款」_娛樂新聞...
    第一排觀眾能撿到子彈殼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該劇講述了這場戰爭中最為艱難的上甘嶺戰役。故事在一個封閉的坑道內展開,講述十幾個戰士和炊事班班長老馬、衛生員林蘭,堅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故事。戰爭題材最直觀的當然是戰爭場面,這部劇突破以往舞臺局限,將充滿硝煙的戰爭場面搬到了劇場。
  • 含淚致敬、大片質感 話劇《上甘嶺》昨晚在上海大劇院震撼上演
    昨晚(18日),話劇《上甘嶺》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當劇目的最後阿雲嘎男聲「一條大河波浪寬……」響起時,盡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李任執導,演員黃宏擔任藝術總監、編劇、主演的話劇《上甘嶺》,以70年前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背景,以志願軍人在戰場上的真實事件為基礎創作,講述炊事班長老馬、女衛生員、被俘的美國傷員和一群志願軍戰士,在斷糧斷水、彈藥缺乏的狹小坑道內,與組織失去通訊聯絡、面對強大炮火的攻擊,奮力堅守的故事。
  • 常去前線英文喊話的志願軍女兵,美國大兵給她起了有趣外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有這麼一批巾幗英雄,她們精通多種外語,和男戰友一道馳騁沙場。她們有的深入前線坑道進行對敵廣播喊話,開展瓦解敵軍的思想工作;有的在戰場上訊問敵軍被俘的官兵;還有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參加對「聯合國軍」戰俘的管理。總之,她們不怕困難,屢屢能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完成了艱巨的任務,她們的貢獻至今依然對中國與世界的民間交往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劉祿曾就是她們其中的一員。
  • 爆破、子彈、火藥味兒,話劇《上甘嶺》北京開演,震撼特效徵服觀眾
    話劇《上甘嶺》劇照第一排觀眾能撿到子彈殼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該劇講述了這場戰爭中最為艱難的上甘嶺戰役。故事在一個封閉的坑道內展開,講述十幾個戰士和炊事班班長老馬、衛生員林蘭,堅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故事。
  • 話劇《上甘嶺》成歲末市場「爆款」,熱血故事震撼特效徵服觀眾
    震撼:第一排觀眾能撿到子彈殼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該劇講述了這場戰爭中最為艱難的上甘嶺戰役。故事在一個封閉的坑道內展開,講述十幾個戰士和炊事班班長老馬、衛生員林蘭,堅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故事。
  • 血戰上甘嶺
    坑道作戰,成了志願軍消滅美軍最有效的戰法,在上甘嶺戰役最為艱苦的階段,志願軍在坑道內保存自己,在坑道外殺傷敵人,利用坑道作戰,築建起上甘嶺的「地下長城」。   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燻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 黃宏主演《上甘嶺》,揭幕2020全國話劇展演季
    由黃宏擔任藝術總監、編劇並主演,李任導演的紅色史詩話劇《上甘嶺》作為開幕大戲,正式拉開了本屆話劇展演季的帷幕。話劇《上甘嶺》自2020年1月啟動創作以來,劇組經過數十次創作會、軍訓、排練、合成,於10月1日正式在上海保利大劇院成功首演。全組人員不僅在製作期間,更在每一站巡演中都根據觀眾反響及現場演出效果不斷進行調整。
  • 出演話劇《上甘嶺》黃宏:20歲的話劇夢 60歲才實現
    在一眾戰爭大片的圍堵中,話劇《上甘嶺》的舞臺表現火力全開。12月20日,該劇在上海結束了今年的演出。雖然受疫情影響,這部舞臺戰爭大片的首演沒能放在北京,但帶著話劇舞臺少有的「武戲武作」的氣質一路走來,兩場北京演出甚至被專家譽為「用商業爆款的平臺推廣了原創主流戲劇」。
  • 上甘嶺戰役中的秦基偉,「抬著棺材上上甘嶺」
    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志願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燻等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許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塊餅乾,許多人好幾天喝不到一滴水,只好互相喝尿來解除難忍的乾渴,官兵們還樂觀地稱之為「光榮茶」。戰士們把餅乾放入嘴裡都能把舌頭割破,人丹放在嘴裡竟化不了。由於醫療條件差,許多傷員犧牲在坑道中。
  • 電影《上甘嶺》中女衛生員王蘭的人物原型—— 你們死都不怕,我怕...
    天寒地凍,粗布軍裝,但那是王清珍一生中最絢麗的年華。翻開影集,老人的記憶清晰如昨。「死就死,那時候一點兒也不害怕」不到14歲,我就在貴州跟著到四川剿匪的部隊走了。由於年齡小,我在部隊衛生班跟班學習。1951年3月,我背著背包,挎著水壺,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到了上甘嶺。高山上雪很厚,部隊發的壓縮餅乾啃不動。
  • 西方軍界不解之謎:上甘嶺一役,落敗的為何是聯合國軍?
    當年韓戰的激烈程度到現在說來還讓很多人深深感慨,在朝鮮戰場上有過很多場激烈的戰役,但現在說來在世界範圍內讓人難以忘記,又達到世界戰史上罕見的一次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戰爭中。後來世界各國都對這場戰役的結果感到萬分震驚,也有眾多軍事專家研究過這場戰役,實際上,這場戰役聯合國軍的落敗,不是偶然,而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我軍的作戰實力上致勝的必然。當時我軍剛剛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得勝而來,在之前無比艱苦的環境下我們之所以能取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軍戰士對祖國和人民無限的熱愛之情以及深厚的革命精神。
  •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11 星期一     在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發誓要 「抬著棺材上甘嶺」「一定要守住上甘嶺」。這話不只是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