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女兵,審訊美軍戰俘後,1979年兩人在美國餐館相遇

2021-01-12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1979年4月的一天,從事外事旅遊工作的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經理劉祿曾赴美國訪問。那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去美國的中國人還不是很多。51歲的劉祿曾和同事來到紐約一家很有名的餐館就餐時,戲劇性場面發生了。

憑著女性特有的敏感,她發現有一名美國中年男子總是偷偷打量自己。突然,這名男子好像鼓足了勇氣衝著劉祿曾說,「請問這位女士,你應該來自中國吧?我記得你姓劉,還當過兵,更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官!」

劉祿曾很驚訝,自己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了26年了。就連同事都不了解,這也是誰呢?劉祿曾茫然了幾秒,一臉驚喜:「你是詹姆斯!」兩個人緊緊地握住手,往事瞬間浮上心頭。這個叫詹姆斯的美國人是這家餐館的經理,但他曾還有個身份,就是劉祿曾的俘虜,並且劉祿曾還審訊過他。

異國他鄉,兩人又是曾經的敵對關係,詹姆斯不會報復她吧?柏特納真誠而又感慨地說,「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一直都是一名罪人,是你改變了我的人生!」兩個人都已年過半百,相逢一笑泯恩仇。詹姆斯還幫她找到了中學時的美國教師。為何詹姆斯不記恨俘虜過他的人,反而充滿了感激之情呢?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她是一個漂亮的姑娘,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東吳大學是民國時期一所很有名的大學,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00年在蘇州創辦。她不僅懂法律,英語更是純熟。

劉祿曾家境優越,劉祿曾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淮軍名將劉秉璋,官做到四川總督,可謂封疆大吏。劉祿曾的母親是湖南的名門望族,與曾國藩、李鴻章等都有姻親。劉祿曾從小就渴望報國,渴望軍旅生活。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因戰場上抓到的美國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難以識別,急需一批翻譯人才。部隊緊急從上海招募了23名英語翻譯入朝,就讀於東吳大學的劉祿曾毅然報名參加志願軍。那一年她剛22歲。

初入戰場,這個上海小姑娘還是被戰爭的慘烈嚇得全身發抖。這可不是小說中的浪漫的戰場,這是真刀真槍,血肉橫飛的戰場。劉祿曾的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負責審訊俘虜和翻譯文件、監聽敵臺,收集情報;二是擔任前線戰場的廣播員向敵軍喊話。前者工作繁雜,需要鬥智;後者十分危險,需要鬥勇。

最初這些被俘虜的美國大兵看著一個年輕的學生妹審訊他們,都很傲慢。劉祿曾不是將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入情入理地啟發,不如「你為什麼要離開自己溫暖的家,來到太平洋的這邊,破壞別人的家呢?」經過她審訊後的俘虜,很快都能規規矩矩、畢恭畢敬地立正回答問題。

一次審訊中,劉祿曾遇到了美國大兵詹姆斯。詹姆斯很害怕,他擔心會槍斃他。為了消除他的疑慮,劉祿曾與他拉家常。劉祿曾問他當兵之前是做什麼工作的?詹姆斯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因為偷車被捕,戰爭開始了,說當兵可以免刑,每月還有很高的薪酬,他就來了。

劉祿曾引導說,你偷車是犯罪,那麼在就不是犯罪嗎?這是更大的犯罪!詹姆斯反駁說,可我們來是阻止你們侵略啊?

劉祿曾說,那為什麼人民要擁護我們,反對你們呢?人民為什麼不支持你們呢?因為你們是侵略者!詹姆斯忽然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他深埋著頭,內心又悔又恨。

後來,詹姆斯發高燒,劉祿曾立即找來軍醫為他治療。此後的詹姆斯全身心接受教育改造,他由衷地感謝審訊他的劉祿曾,他感嘆道,「當志願軍的俘虜真是一種慶幸啊!」

在前線當廣播員可不是輕鬆的活兒。而劉祿曾所在的前線不是一般的前線,而是著名的上甘嶺。史料顯示,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其戰鬥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炸成了一片焦土。

作為上甘嶺戰場唯一的女性,劉祿曾曾在晚年的回憶文章中說過,她吃、睡、工作都在3個炮彈箱上。戰士們大小便出坑道要冒生命危險,而她就更困難了,好在上甘嶺條件艱苦,很少有水喝,整個白天堅持著不上廁所。只能趁夜晚,在不斷落著炮彈的壕溝旁方便。

有一次,一個風雪夜,劉祿曾所在的防空洞被大雪埋起來,無法同外界聯繫,她想到了死神的降臨,想到了家裡的溫暖的壁爐,也就在這瞬間,大腦中出現了一個更強大的信號:我在為祖國而戰!我要振作起來。信念支撐著她。第二天中午,戰友們才幫我們鏟開雪,扒開了洞口。

由於長時間在坑道裡生活,見不到陽光,沒有水,空氣渾濁。一天清晨,劉祿曾剛走出坑道察看廣播線路,被突然襲來的新鮮空氣擊昏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因為她的身體適應了坑道內極低的氧氣濃度,當她突然走出坑道時,瞬間接觸到大量的氧氣,心血管系統難以適應造成的。

劉祿曾被稱為「戰地夜鶯」,不僅因為她的聲音甜美,發音純正。更是因為她太懂得美軍所思所想,常常讓他們陷入思鄉之情而不能自拔。瓦解他們的抵抗意志。每當戰士們打仗前,劉祿曾也會應戰友們要求唱歌鼓勁。

每晚8點至凌晨1時,戰士把高音喇叭安放到山頂敵人陣地前,劉祿曾就開始廣播了。說來有意思,只要劉祿曾一廣播,那邊一般都就不在放槍了。劉祿曾就抓緊時間播放美軍陣亡士兵未寄出的家信和我們繳獲的家屬來信,宣傳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等。劉祿曾非常會挑選歌曲,播放《歡樂頌》、《平安夜》、《送我回家》、《友誼地久天長》等思鄉名曲。每當音樂響起,美軍陣地變得異常安靜,不少美軍都聽哭了。

1953年7月的一天晚上,劉祿曾用歡快的語調,向敵人陣地播出了停戰協議籤字的消息。槍炮聲全停息了,戰士們個個雀躍般地跳出了坑道。劉祿曾也放下話筒,跟戰士一起爬上了山頂。天快亮了,忽見對面山頭上有幾個大個子美國兵,正從掩體裡往外爬。他們站在那裡看著我,目瞪口呆。他們以為聽到的是播放的錄音,沒想到在如此危險的前沿陣地上竟有志願軍女戰士。劉祿曾立即叫身邊的戰士,學著她喊英語:We want peace,We hate war.(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這也是劉祿曾在朝鮮前線對美軍的最後一次喊話。美軍大兵則向她報以熱烈的掌聲。

劉祿曾3年的戰場生活結束了。後轉業到南京政府部門工作,1988年退休。

相關焦點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劉祿曾:當年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在美國認出了她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 紐約一餐廳老闆對顧客劉祿曾說:在朝鮮戰場,我曾是你的戰俘呀!
    以抗美援朝為例,在中朝方面和聯軍進行戰俘交換時,雙方手裡戰俘都離開時差別不是一般得大。中朝戰俘離開美軍部隊時是奔跑著的,因為在戰俘營中他們幾乎沒有過過一天舒坦日子。美國為了在談判時可以獲得更多籌碼,還對中朝戰俘進行武力"甄別",強行要求他們同意"拒絕遣返"。
  • 張玉環: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唯一的女俘虜,被俘虜時年僅16歲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韓戰的一部分,是中國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對於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支援活動。在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的標誌著抗美援朝運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 志願軍翻譯劉祿曾:停戰夜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劉祿曾接受採訪時敬軍禮「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 美軍戰俘老溫,被志願軍感化,自願加入中國,濟南娶妻生子
    美國戰俘在戰俘營過聖誕節 根據美國戰俘的回憶,被我軍俘虜後,戰俘生活並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充滿了恥辱,從來沒有打罵和體罰,相反,管教幹部充滿了友愛與平等,在戰俘營從來不用乾重活
  • 直擊越戰女兵:圖3俘虜美軍飛行員引起美國震動,圖9全身掛滿手雷
    【正在站崗的女兵】眾所周知,越南戰爭讓美國深陷戰爭的泥沼,美國傷亡是驚人的,最終迫不得已只能選擇撤離。為了打擊北越以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美軍最終還是直接介入了戰爭,可由於對方全民皆兵,連婦女都上了戰場。
  • 抗美援朝70周年 | 「我們活捉了美國飛行員」
    從1950年10月入朝,直至1958年回國,王力平在朝鮮一待就是八年。回國後,王力平娶了同樣參加抗美援朝的護士胡原為妻,相伴至今。連長的犧牲,肚子和腿上的傷疤,在王力平心中埋下種子:一定要教訓教訓這些猖狂的美國飛機。王力平至今仍清晰記得在朝鮮戰場與戰友們合力生擒美國飛行員的經歷。作為一名後勤戰士,王力平在戰場上與敵人正面廝殺的經歷並不多。但戰況激烈的朝鮮戰場,沒有前後方之分,因此,王力平也有了與戰友們合力生擒美國飛行員的戰績。「敵人飛機猖狂了好一陣子。後來我們配了高射炮,但敵人一開始並不知道。」
  • 抗美援朝美國戰俘健康出問題 周總理批示:要加強營養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俘獲了成千上萬的「聯合國軍」士兵。1953年7月,有21名被中國軍隊俘獲的美軍戰俘和1名英軍戰俘宣布拒絕遣返回自己的國家,而是選擇到中國生活居住。事件公開後,世界輿論一片譁然。
  • 用美軍戰俘來換!抗美援朝一次特殊勝利促成兩彈一星頭號功臣歸國
    國際上將這種類似水漂的彈道軌跡直接命名為錢學森彈道,由此不難相見錢學森在火箭技術上的巨匠地位。很多人都知道,錢學森早年赴美留學後曾一度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美國以形如軟禁的方式阻止其歸國,但誰也不會想到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一次特殊勝利,促使錢學森加速了回國進程。
  • 「內線作戰,誘敵深入」之下,彭德懷用百名戰俘,換2.4萬美軍
    異國行軍打仗,收割百姓糧食充軍他會用絲織品償還;抓捕敵軍將領孩子後,不僅不傷害還安然無恙將其送回;用計俘獲敵軍後,會給戰俘於己方戰士同待遇,也曾多次將其釋放。此舉看似是「示弱求和」,實則是以德感人,又或說是「迷惑誘敵之計」。這種戰術,恰巧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就被彭老總運用得十分巧妙。第一戰戰役結束後,彭老總制定了「內線作戰,誘敵深入」 策略。
  •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 中美是如何對待戰俘的? 差距太大!
    1951年4月,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節節勝利,迫使美軍退回到「三八」線以南。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70年前,我參加了那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很巧的是我的四姐就在我們所接替的38軍,這就有了我們姐妹在朝鮮戰場的相遇。70年過去了,當年戰場上的很多記憶非但沒模糊,反而越來越清晰。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我們在戰場上成立了臨時護理隊志願軍老戰士 張文一
  • 戰俘新思維:二戰美軍最高指揮官提出,斷水斷糧餓死德國戰俘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章,戰俘問題則是比戰爭本身更沉重的話題。眾所周知,在戰爭期間,納粹集中營吞噬了上千萬生命,僅歐洲戰場上就有約1100萬人死在集中營裡。日本對於戰俘也沒仁慈到哪裡去,「巴丹死亡行軍」就是日軍虐待戰俘的極端暴行之一。在不到100英裡的戰俘押解途中,日本人展開一場長達8小時的大屠殺。
  • 尋訪最可愛的人丨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朝鮮戰場上,我3次與死神...
    迎著午後短暫的陽光,趙子明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用「筆談」的方式向記者講述了一段段他在朝鮮戰場上的親身經歷。初入朝鮮先過語言關「我在前線的作用就是『聽用』!」趙子明笑著在字板上寫下一行字,開始回憶他的故事。
  • 美軍致力打造「女蘭博」 有利於女兵職業前景
    新變化  美國陸軍、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公開各自方案,將在2016年前逐步向女兵開放步兵、特種兵等先前由男兵把持的崗位。  美聯社援引方案內容報導,女兵2015年年中前可為加入陸軍遊騎兵而接受訓練,一年後可接受海豹突擊隊的訓練及考核。  陸軍遊騎兵屬輕裝步兵,為美國陸軍突擊隊和精英部隊。
  • 二戰美軍對待日本女俘虜,一樣比一樣變態,不只有「陪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慘烈和殘酷的一次戰爭了,這次戰火幾乎席捲了各大洲,投入的兵力和物力都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而且這次戰爭中也出現了很多大規模的新型殺傷性武器,影響了人類今後的戰爭手段。二戰中,本來美國,英國以及蘇聯等大國是處於中立狀態。這些國家同法西斯納粹籤訂了各種友好協議,奉行著「綏靖政策」任由侵略者們發動一場有一場的非人道主義戰爭。但是在當這些軍國主義勢力們在拿下自己的預期目標後,轉頭就撕毀協議,將戰爭的火焰燒到了這些大國們。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總統號令美國軍隊參加戰爭。
  • 保家衛國筆為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期間,在某炮兵部隊戰前動員的採訪中,連隊牆報上一首表現「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詩引起陳伯堅的注意,他趕緊抄在筆記本上,在文字上略做了修改,如原文中「邁過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打敗美國野心狼」改為「打敗美帝野心狼」等。  很快,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 志願軍唯一16歲女戰俘,裝男兵因一事被識破,戰後結局令人欣慰
    楊玉華,1935年出生,不久後母親去世,自小由奶奶撫養大。1951年,年僅16歲的楊玉華就投身革命事業。180師為了擴充部隊,曾在四川招募了一批女兵,其中就有楊玉華,她加入60軍180師擔任衛生兵。1951年5月,180師被敵軍合圍,早已斷糧數日的志願軍們作戰能力大大降低。
  • 為什麼美軍當不了美國的「人民子弟兵」?
    而且,不只是美軍,放大到全世界,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像解放軍一樣。大部分國家的軍隊紀律性完全沒有辦法保證。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這些特點體現得最為明顯。1美軍戰俘裡,有一個叫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的人,他對自己被俘的那一天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