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環: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唯一的女俘虜,被俘虜時年僅16歲

2020-12-23 導師暢談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韓戰的一部分,是中國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對於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支援活動。

在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的標誌著抗美援朝運動正式拉開了帷幕。為了對朝鮮進行支援,中國政府面向全國居民實施徵兵活動,並在10月份組成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進行支援。

當時的抗美援朝運動不僅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並且得到了中國全國人民的廣泛支持,而楊玉華就是其中一位。

年紀最小的衛生員

楊玉華出生在四川的一戶貧苦家庭中,後來被送往衛生治療學校進行學習。在抗美援朝運動爆發之後,出於深深的責任感,楊玉華積極報名參加,成為了當時年紀最小的衛生員。

當時一場激烈的戰爭後,雙方傷亡慘重,接到上級的命令,要求楊玉華所在的衛生隊立即撤離,但是出於對於傷員的考慮,當時年僅16歲的楊玉華不懼危險,挺身而出,留在戰地照顧傷員。當時身材嬌小的她匍匐在地上,在戰火中逆行而上,爭分奪秒的救治傷者。

不幸成為俘虜

但是隨後敵軍衝向前,將楊玉華捕獲,並作為俘虜帶到了美軍戰俘基地。當時或許是頭髮剪得很短,加之灰頭土臉的樣子,使得美軍並沒有看出楊玉華女兒身的身份。在發現張玉環是俘虜的唯一中國女兵後,將張玉環與朝鮮的女俘虜關在一起。

為了從張玉環口中套出有用情報,美軍對於張玉環威逼利誘,採取各種折磨對待張玉環,希望可以從其口中挖掘出一絲有用信息,但是,堅韌不屈的張玉環就算面臨再大的折磨也始終沒有透露絲毫。

因為籤署日內瓦協議後,美軍不可以對於戰俘使用暴力虐待。當時的美軍為了打破張玉環的抵禦防線,對於她的心理展開了摧殘,為了使自己保持清醒,楊玉環甚至會飲用河裡的冰水保持意志,張玉環的這一舉動,使得美軍始終沒能得償所願。

回歸祖國

在被俘虜期間,張玉環始終沒有放棄希望,她堅信黨和國家,一定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將他們成功解救出去,並且張玉環也一直鼓勵那些和她關在一起的朝鮮俘虜,鼓勵他們不要失去希望。

在1953年的年初,美軍面臨戰爭失敗,並打算將張玉環在內的一批戰俘送往臺灣地區,為了抵抗美軍這一舉動,張玉環連同其他戰俘展開了絕食抗議,這一舉動最終使得美軍妥協,在1953年,楊玉環被送回。

當時楊玉環被送回的時候,是中國志願軍總參謀長親自接見了這位英勇的戰士,她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所遭受的折磨,使得在場人員肅然起敬。

終於,在1953年7月,雙方籤訂《朝鮮停戰協議》,宣布抗美援朝的勝利,1958年,志願軍回到中國。

成為一名教師

在積極的治療下,張玉環的身體慢慢地恢復,並留在了北京的301醫院中,成為了一名護士,像當初在戰場上表現的一樣,張玉環將每位患者都看作自己的家人,對每一位患者都盡心盡力救治,受到了當時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後來,張玉環結識了丈夫,1956年兩人完成了婚禮,組成了幸福的家庭。但是沒過多久,婚後丈夫的缺點逐漸暴露,好吃懶做,還經常打罵張玉環,隨即兩人離婚。

在1959年,張玉環返回老家,拒絕了上級在省委機關安排的工作,而是在一個小鄉村落腳,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並將自己所有的光和熱,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2018年,張玉環被評為感動重慶人物。當時的張玉環已經桃李滿天下,她是戰場上堅韌不屈的女戰士,更是講臺上兢兢業業的女老師……

她將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奉獻給了國家。

小結

每一位革命先烈都是值得永遠銘記尊重的,作為當時唯一的女戰俘,張玉環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依舊沒有屈服,抱著對於戰爭必勝的信念,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她的那種堅定的革命信念以及對於黨和國家的高度忠誠,使得人敬佩。不僅僅是張玉環,在那個時期的所有志願軍,在如此落後的條件下,仍然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拼搏,拿下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相關焦點

  • 志願軍唯一16歲女戰俘,裝男兵因一事被識破,戰後結局令人欣慰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志願軍中唯一被俘的16歲女志願軍——楊玉華。楊玉華,1935年出生,不久後母親去世,自小由奶奶撫養大。1951年,年僅16歲的楊玉華就投身革命事業。180師為了擴充部隊,曾在四川招募了一批女兵,其中就有楊玉華,她加入60軍180師擔任衛生兵。
  • 抗美援朝戰爭後,志願軍俘虜中為何有14000人會投奔臺灣?
    1953年韓戰結束,志願軍通過3年的作戰達到了戰略目標,成功把美韓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南。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即便打勝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傷亡損失,包括被俘的官兵。戰爭結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交換戰俘,交戰過程中志願軍累計有近2萬人被俘虜,這個數據相對於240萬人的我軍參戰總人次來說,佔比並不高。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批被俘戰士中竟然有1.4萬餘人後來去了臺灣,投奔了國民黨軍陣營,而不是回到中國大陸。為什麼會這樣呢?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部隊,就是以解放戰爭後期的四大野戰軍外加華北軍區為班底。
  • 抗美援朝戰爭,美軍被俘虜的最高將領是誰?
    為了保衛新中國的安全,為了捍衛華夏民族的尊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老總的率領下,大舉入朝參戰,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抗美援朝在志願軍將士們前赴後繼,捨生忘死的奮戰之下,我們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這場戰場讓美軍損失慘重,付出陣亡5萬餘人,被俘7千多人的代價。
  • 內蒙古籍戰士劉光子: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個人俘虜了63名英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3軍187師561團1營2連戰士。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空防洞北山戰鬥中,單人獨槍闖入潛逃的敵群中,俘敵63人。二、故事發生的背景英國皇家陸軍第29旅旅長布羅迪耶準將佇立在朝鮮臨津江畔的高地,俯瞰著腳下緩緩流動的江水。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劉祿曾:當年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在美國認出了她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 對中國俘虜的審訊,美國人發現了志願軍最大的弱點,讓人不寒而慄
    對中國俘虜的審訊,美國人發現了志願軍最大的弱點,讓人不寒而慄 對中國俘虜的審訊,美國人發現了志願軍最大的弱點,讓人不寒而慄 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先輩們曾經手拿低劣的裝備奮勇殺敵,他們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頑強拼殺、不畏艱難、一鼓作氣,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 抗美援朝,韓德彩俘虜美王牌飛行員,44年後,韓中將與其再見
    1952年初,年僅19歲的韓德彩參加了志願軍,成為了志願軍的空軍飛行員,在戰鬥中,他動作快進攻猛,靠得近打得狠,將我空軍『空中拼刺刀』的精神發揚的淋漓盡致,參戰後不久,他就曾隻身與4架美軍戰鬥機展開格鬥,並擊落了其中的兩架!
  • 韓戰結束,志願軍釋放俘虜,為何22名美國大兵卻堅決不回國?
    抗美援朝之後,中國將6000多美國士兵先後遣送回國,但是在這些人之中,出現了22名「格格不入」的美國士兵,堅決不回國,反而在山東濟南定居生活50年,這到底是為什麼?中國那裡吸引了他呢?今天,我們來採訪某位當事人——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就能了解事件的真相了!
  • 志願軍俘虜了美騎一師士兵,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很好奇:他們為什麼沒...
    抗美援朝雲山戰役後,志願軍俘虜了美騎一師很多士兵,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很好奇:「他們不是叫什麼美騎一師嗎,為什麼沒有馬?」 志願軍入朝第一戰雲山戰役中,美騎一師八團三營M連守在雲山城中。
  • 抗美援朝時,美國「黑人連」主動向志願軍投降,到底怎麼回事?
    抗美援朝時,38軍得了「萬歲軍」的稱號,但38軍在第一次戰役時,軍長梁興初還被彭德懷罵過。而罵的緣由就是弄錯了消息。據說38軍得到美國黑人部隊在熙川消息,而且傳言黑人能打仗。但在第二天打下熙川時,根本沒有什麼黑人部隊。原來是北朝部隊人員傳錯了信息了。其實在抗美援朝時,真有黑人部隊,而且還發生黑人部隊主動投降的事。
  • 抗美援朝70周年 | 被抓5個俘虜後,傲慢的美方代表低下了頭
    每天早晨7點,95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王鳳和準時起床,洗漱後,先在自家門前的菜園裡轉轉,除除草、澆澆水。然後吃早飯,收聽、閱讀當天的時事新聞。雖已進入耄耋之年,老人耳不聾、眼不花,頭腦清晰、身板挺拔,且極為健談。
  • 戰士在雪地裡赤腳追擊150裡,俘虜美軍顧問,團長要獎勵他一雙鞋
    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湧現出無數戰鬥英雄,第42軍124師就出了一名「追擊英雄」。這是一名19歲的戰士,他是原本老家是遼寧的一個小木匠。八路軍進入東北時,16歲的小木匠參了八路軍隊伍,參加了解放全東北的戰鬥。抗美援朝進入朝鮮後,他收到了弟弟寄來的信:「你參軍好幾年了,也沒見你立過什麼功,村子裡參軍的人都多少有功了。老說為人民服務,可總得有點什麼功呀。」
  • 韓戰結束後,1.4萬我軍俘虜去臺灣地區投奔國了民黨陣營!
    韓戰與1953年結束,整場戰爭中,中國雖然打敗了美國,但是我軍有將近2萬人被美軍俘虜,最終戰爭結束交換俘虜的時候,竟然有1.4萬人去了臺灣地區投奔國民黨陣營,之後再沒回到大陸。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些人去臺灣是想幫蔣介石反攻大陸,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抗美援朝真正爆發之前,我國有500多萬軍隊,而這是的臺灣總的就60萬左右國民黨軍隊,這樣的形式對比之下,啥子也不會想到去幫老蔣反攻大陸當炮灰。那麼這些俘虜究竟去臺灣做什麼呢?
  • 李承晚的王牌聯隊,衝到鴨綠江宣稱大捷,東北大爺拿扁擔俘虜25個
    當他們走到朝鮮楚山郡的下水洞半山腰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四野裡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他們摸索著向前行進。突然,左岔道不遠處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和壓低的說話聲,曲洪一立即停住了腳步,命令大家就地隱蔽。
  • 志願軍舉辦戰俘運動會,擅長逃跑的韓軍俘虜,果然奪長跑冠軍
    浴血三八線196 作者:阿喀琉斯 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對待戰俘的方式,和其他國家相比可謂獨樹一幟。在當時,由於志願軍的宗旨是友愛感化戰俘,故在戰俘營中沒有打罵,也沒有體罰,志願軍不僅可以保證戰俘日常的衣食住行,還可以舉辦一些文藝活動,並滿足戰俘的精神文化需求。
  • 智勇雙全:志願軍一個班打散南朝鮮一個營,還抓了一堆俘虜
    聯合國軍向南敗退的過程中,志願軍124師師長蘇克之命令372團最精銳的四連,作為整個部隊的先頭部隊追擊敵人。四連連長王清秀接受任務後,天還沒亮就帶著連隊出發了,連重武器也沒帶,因為他十分清楚一個事實:逃跑的敵人有汽車,而自己的隊伍只有兩條腿,兩條腿要想跑過汽車,就容不得半分懈怠,必須頂住勞累咬牙堅持。
  •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翻譯,26年後來美工作,被曾經美軍俘虜一眼認出
    她是唯一一個在上甘嶺坑道中的女兵。等到他二十六年後來到了美國,還被一個曾經的美軍俘虜直接認了出來。當時劉祿曾是跟隨部隊的一個翻譯官,對於英語十分精通,它主要負責在陣地上跟俘虜們進行溝通。在戰爭時期劉祿曾見到了很多的美國美軍俘虜,而其中有一個人面對我們軍隊的時候一直哭。當時劉祿曾就問他,為什麼大老遠跑到這個地方進行戰鬥,難道對於自己的親人就一點都不想念嗎?
  •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小學手抄報資料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西寧晚報社記者採訪了我市多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97歲,在老人們的講述中,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炮火連天的戰場,曾經年少的他們在硝煙滾滾的戰爭年代,唱響了盪氣迴腸的英雄讚歌,催人奮進!
  • 第二次戰役前,彭老總釋放一百名俘虜,成功葬送3.6萬敵軍
    在四川,有一個很特殊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叫不屈戰俘館,該博物館陳列了大量被日寇俘虜的戰士,向人們講述了他們的英勇不屈和悲慘遭遇。在戰爭就會有戰俘,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不同於日寇的是,我軍在對待戰俘方面是十分友好的。
  • 志願軍被俘最高將領,回國後下放到農場,70歲時恢復軍級幹部待遇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在取得了最終勝利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犧牲了一大批英勇無畏的戰士,還有不少人被俘虜。這些被俘虜的將士,他們後來的命運頗為坎坷。但是只要堅定信念,不當叛徒,還是值得我們尊重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他是志願軍被俘的最高將領,同時也因為被俘的經歷改變了人生,他就是吳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