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鄒參加了兩次高考。不同於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小鄒第一次高考的成績其實是很拔尖的,他也因此被清華大學錄取了。但是,為什麼他還是放棄在清華大學深造的機會,又重新回到了高中呢?
原因就在於所學專業與自己興趣的衝突。在大二學習專業課的時候,小鄒意外地發現,這根本就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因為興致懨懨,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也提不起什麼勁,有了厭學的情緒。
小鄒的故事,同樣也發生在大張身上,只不過大張並沒有勇氣選擇再來一次。他只好一邊後悔自己為什麼選了這個專業,一邊在「不想學習,不想聽課,算了,在寢室睡覺吧」的自我逃避和「都快要考試了,卻幾乎沒上過幾次課」的考試症候群裡徘徊,把精彩的大學生活過成了得過且過的日子,內心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寒窗苦學,誰也不想到頭來卻學無所成。不過,小鄒和大張的波折經歷,說到底還是可以避免的,畢竟倆人就是因為在選擇志願的時候,對自己的真正的興趣不明確而導致的能量空耗。
在高中階段,如果對今後的人生規劃沒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在學習上就容易沒動力,哪怕是以高考考出好成績為目標,也可能會在成績出來後的專業選擇上摔跟頭。
換句話說,個人的興趣和人生理想,才是真正指引孩子前行的動力,早日找到興趣所在,就能早日走上夢想之路,開啟有方向感有助燃力的人生之旅。
那麼,什麼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興趣?孩子們又要如何定位自我,把興趣發展成個人所成,並在興趣的內驅力下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呢?
在《通往未來之路》這本書中,就從夢想的構建、夢想的踐行、夢想的拓展等多個方面,教會我們如何培養一個有夢想的孩子。
擁有夢想,是踏上夢想之路的開始,而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也是擺在每個孩子面前的問題。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夢想呢?
了解性格和價值觀,確定夢想的方向。
內向的人更能靜下心來專研,外向的人在展示自我的方面更有優勢。不同性格特點的人,與生俱來的學習和工作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把投身科學當作自己奮鬥目標的孩子,會朝著學術研究的方向努力;立志要賺錢讓爸媽過上好日子的,對經濟和商業更有興趣,這就是不同價值觀對夢想的影響。
探索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和價值觀,就能夠為孩子夢想的構建找到一個大致的方向,把等待實現的夢想和實際需求結合起來。這樣的夢想,來得更真實而穩固,就不容易像浮萍一樣飄散。
找到真正的興趣,打開夢想的大門。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充分調動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想像力、思考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學得更高效,工作得更滿足。
換句話說,興趣是和夢想之鎖匹配的鑰匙,能打開夢想的月光寶盒。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多幫助孩子打開眼界,拓展視野,帶領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從而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
找到潛在的天賦,挖掘自身的優勢。
從擅長的方向入手,把孩子的天賦發展成獨一無二的優勢,也是尋找夢想的方法之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孩子都有做起來如魚得水的那件事情,這就是所謂的天賦。
如果我們能挖掘孩子的天賦,並為孩子量身定製相應的技能學習,就能夠讓孩子在反覆的練習中,鞏固自身的技能,發揮自身的優勢,並收穫滿滿的成就感和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