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決定行動,具有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教師,會主動運用相關技巧和方法教育、引導、影響貧困大學生。首先,高校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心理學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參加培訓,領悟積極心理學理念,學習積極心理學知識,掌握積極心理學在教育、諮詢中的運用技巧,並在實際工作中切實展開運用,幫助貧困大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惑的能力。其次,教師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示範者,應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豐盈自身,一位人格健全、積極陽光、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本身就蘊涵著豐富、優質的心理教育資源。
首先,學校每年都會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可以同時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全面、實時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家庭及生活狀況,將其納入心理狀況態信息庫,並建立個人檔案。
其次,心理教師、輔導員或心理委員可以選擇「心理健康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定期了解並評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動態、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支持系統和心理彈性等情況,為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和數據基礎。再次,對於需要心理援助的貧困大學生,要進行個案分析,分類指導,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在開展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遵循保密原則。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導貧困大學生以「積極」代替「消極」,引導其從積極的角度解讀現實的困難,以激發其內在積極力量。首先,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貧困生認識貧困遭遇是一種人生體驗,意識其本身蘊含的成長契機,及對自我成長的積極意義。其次,加強逆境成才教育,讓貧困生認識到現狀的短暫性,用樂觀的心態看待將來,並調動其積極應對的內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