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認知裡,巖漿是不是都是特別滾燙的呢?是不是以為物品掉落進巖漿裡,就會立馬化為灰燼呢?其實,這種對巖漿的認知有些單一。巖漿,是地下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巖石,根據顏色的不同,巖漿的溫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並不是所有巖漿都是滾燙的。
在電影中,我們不難看見巖漿的身影,但電影中隨處可見的紅色巖漿的溫度其實是最低的。火紅色的巖漿溫度普遍在476度左右,而大多數人很少見過的白色巖漿的溫度是最高的,可達到1100度左右。溫度這麼高的巖漿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巖漿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其佔據了巖漿物質中的百分之八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則是重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及極少量的發射性元素等。
巖漿的溫度如此之高,要是有人不幸掉進巖漿裡,那怕是九死一生了。但世界總是很神奇,充滿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2007年,一名工人在火山口附近工作時不慎掉進了巖漿裡,但神奇的是,這名工人竟然爬出來了。
給大家科普一下,倫蓋火山是世界上罕見的低溫火山,它的巖漿溫度普遍在五百度左右。因為這座火山的溫度過低,所以它流出來的巖漿是黑色的。而大家一定很好奇那名工人為什麼能過活著出來吧,這是因為除了這座火山本身的溫度比較低之外,還和巖漿的粘稠度有一定關係。
前面提過,巖漿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而巖漿的粘稠度也正取決於矽酸鹽的含量。粘稠度越大的巖漿,物體掉落巖漿時不會立即沉入巖漿,而是浮在巖漿上一會兒,這也是掉進巖漿中的人們唯一得救的機會。實際上,有人認為,還有另一種辦法可以避免巖漿的傷害,這種辦法來自著名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1756年,有一位名叫萊頓弗羅斯特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將一滴水珠滴落在燒得通紅的鋼鐵表面,但水珠並沒有因為高溫而立即蒸發,而是在鋼鐵的表面上懸浮了大約30秒。
通過實驗,科學家也證實,當水珠接觸高溫物體時會因為高溫而在底部形成一層水蒸氣,從而把水珠與高溫物體隔開。也就是說,這層水蒸氣使得水滴懸浮起來,而懸浮的水滴就有了緩減汽化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水滴沒有立即融化的原因。
曾經,有人為了驗證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真實性,做了一項相關的實驗。他把巖石倒進鋼桶裡加熱後,就用冷水洗過的手立即去觸碰加熱好的巖漿,結果居然毫髮無傷,也驗證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真實性。但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去試驗,畢竟這項試驗還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