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用來慶典的,也是為了紀念的。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
端午,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滿腔報國情卻無處可施,被頃襄王放逐後,他悲痛欲絕,披散著頭髮沿著江邊,邊走邊吟唱,唱出內心的悲憤,也唱出對家國的無限愁絲。
一漁翁問:「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裡?」
屈原說:「全世界混濁卻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卻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了。」
漁翁說:「聰明賢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順隨世俗的變化。全世上都混濁,為什麼不順著潮流推波助瀾?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麼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一個人,誰又能用清淨潔白的身體,去受髒物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入水中,葬身魚腹,又怎能用高尚純潔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塵垢呢?」
說完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那是怎樣的絕望,又是怎樣的悲憤能夠讓他毅然決然的抱石跳江。
一句「眾人皆醉我獨醒」道出了屈原內心的憤懣,也表現出了他那高潔不被世俗所染的不屈靈魂。屈原走了不僅僅留下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更留下了他那高潔的靈魂,激蕩著千千萬萬華夏兒女的心。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李白稱讚屈原「屈平辭賦懸日月」。魯迅稱讚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離騷】名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5】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這是屈原經典名句。意思就是說在追求真理的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表現出屈原勇於追求真理的執著、不屈、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
屈原的精神是熱愛祖國的精神。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屈原雄心壯志,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屈原的精神是堅持真理的精神。從政期間,屈原堅持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雖九死而猶未悔」,表達了堅持真理的的無私無畏。流浪後,仍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銘志,鼓勵自己。同時,在流放期間他還寫就了《天問一書》連向蒼天提出172個問題,再次表現了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屈原的精神是寧死不屈的精神。任職期間,屈原志潔行廉,同情百姓,為民謀利,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作殊死鬥爭。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不苟且偷安、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汙,始終「忍而不能舍也」。即使流浪以後,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跡,使屈原精神上升到一個理想的高度。
屈原故事是悲慘的,但「屈原精神」永遠是偉大的。煥發剛正不阿的正氣,煥發求索創新的壯志。
文化是一種傳承,文化也是一種力量。父母朋友們,節日裡越過吃喝,讓孩子們了解文化,更能催生民族文化自信,帶來一種能量。這是平常日子裡的教育難以達到的特殊功效。
知心姐姐新媒體團隊 ✎
新媒體主管:魯穎 編輯/圖片:李樹濤 統籌:孫達珊
圖片✎ 部分來源於網絡
《知心姐姐》雜誌介紹
《知心姐姐》雜誌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 創刊於2002年,是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委員會推薦的優秀刊物。:010-57526666
知心姐姐雜誌社電話:010-57526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