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之「中」字的密碼:為什麼中華文化是辯證法的老祖宗

2020-12-22 經行天下光未央

「中」字,每個中國人熟得不能再熟了。

其基本意思人們當然也非常清楚,很簡單,就是「正中間」之意。

這個意思當然是準確的。

然而,「中」字還有更為深層次的文化密碼

「解字」是為了「說文」,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中」字。

「中」字的內涵非常豐富,但可大略概括為三個含義

一是地理位置,處於中間的地帶,如「正中」、「中原」,「中土」、「中央」、「中天」,由空間的意思也會延伸為時間的位置,如中午、「中秋」(秋天的第二月,「秋天的中心」);

二是說文化意義,即人們常說的不偏不倚,引申為「公正」、「中正」、「中庸」、「中和」。

三是「道德」內涵,即道德意義上的「中道」,即「正道」、「大道」

我們可以將「中」簡單理解為「中央之地」,其實「中」不僅是地理之「正中」,而且是文化之「正中」,道德之「正中」。

「中」處於地理之中心,文化之圓心,道德之核心。

「中」是地理、文化和道德所輻射的四面八方之地,猶如古代「九宮」之「中宮」(其實「中」也正包含著「中宮」之意)。

辯證法講矛盾,講正反合,講對立統一

而辯證法的關鍵是「合」,是統一,矛盾或「正反」只是事物的表現或運用。

中國文化之所以是辯證法的「老祖宗」,就是因為早在周王朝甚至更早的歷史時期中國先賢就深刻認識到「中」的重要性,「中」就是陰陽之中的道,就是不偏不倚的站位,就是「一分為二」之中的一。

什麼是一分為二?打一個「機械」的比喻,就是一根甘蔗掰成兩半;而這兩半都還是甘蔗。

所以一分為二的另一面,是「二原為一」有似一個「好」字由「女」與「子」組成,「女」與「子」兩個字合成一個「好」字。

不是說「二」生出之後「一」就不見了沒有了,而是「一」存在於「二」裡,在「二」之「中」。

對於儒釋道來說,「一」就是「道」,就是「空」、就是「無」,就是「中」。

這也就是矛盾之中的規律(對立中的統一)。

這就是一分為二中的「一」,一以貫之的道。

這就是一陰一陽中的道,道在其中的「中」。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尋根中醫:探源中華文明!
    再向前行便是巫山,巫山腳下有一條發源於大巴山的河谷,喚做巫溪,全長二百餘裡,所經之處皆為懸崖峭壁,並不適合人居。然而,史料中的巫鹹國就在此處。上古的神巫即是後世的神仙。  醫,上古時期本源於巫,有「古者巫彭初作醫」之說,故「醫」字,古作毉。古書中很多關於神巫、巫毉的記載。  《說文》曰:「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毉,同醫。
  • 少兒版「說文解字」:《字說字畫》獲評年度「十大好書」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語文教研員徐豔老師編著的《字說字畫》一書獲評2020年度「十大好書」,並在朋友圈刷屏。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傾注了30年心血研究兒童與漢字關係的母語教育研究專家。好評如潮,少兒版的「說文解字」比字典好看!
  • 說文解字丨「衣」字裡的那些文化
    衣著服飾,既具有實用性,同時也體現了文化和審美,涉及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等諸多方面,實為觀察和了解一種文明與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窗口。得益於漢字音、形、義一體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通過與服飾相關的字來一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特點和發展脈絡。與服飾相關的漢字有很多,今日我們來看一看「衣」字,在闡釋其歷史源流與發展演變的同時,走近中國古人的日常,感受他們穿衣打扮的冷暖好惡。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蒙」
    上博楚簡《周易》中的「蒙(尨)」字尨,是長毛狗的意思。(《說文》:尨,犬多毛者。《說文》曰:「冡,覆也」,《說文解字注》曰「凡蒙覆、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當作『冡』。『蒙』行而『冡』廢矣」。由此可知,「蒙」的本義是「蒙覆」,是遮蓋的意思,由此而引申出蒙蔽、蒙昧的意思。巧的是,我們前面說過,「蒙」又作「尨」。
  • 說文解字:「軒」字有哪些意思?為什麼很多人取名用這個字?
    【麓風軒】賞書法,解漢字,聊故事——「軒」字有很多含義,也很有意思:一、造字淵源軒,形聲字。從車,幹聲。本義:中國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說文解字》中解釋:「軒,曲輈藩車。」《聲類》中說:「軒,安車也。」
  • 說文解字:得
    」「得」字還可以引申為事情做對了的意思,如:「歷古今之得失。」這個「得失」就是「對和錯」的意思。 另外,「得」字的遠引申義是表示「能夠」或「可以」,如晁錯的《論貴粟疏》中有這樣兩句話:「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這裡的「不得」就是「不能」的意思。
  • 糊塗人生酒雲課堂:說文解字·醺
    古有許祭酒說文解字,今有糊塗醉說文解字。同志們,早上好。昨晚喝沒喝糊塗人生酒呢?現在是否感覺醉醺醺地,提醒您今天是周一,本期說文解字雲課堂,咱們來分析這個「醺」字,本義是酒醉,在古代又同「燻」。糊塗人生酒雲課堂:說文解字·開篇
  • 說文解字之「孫」字詳解
    《說文·系部》:「孫,子之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孫,兒子的兒子叫孫子。由子、由系會意。系是延續的意思。)「孫」是會意字。甲骨文從子,從系(表示延續),會子與子相連續之意。金文、小篆與甲骨文大致相同。隸變後楷書寫作「孫」。漢字簡化後寫作」孫「。」孫「的本義是兒子的兒子。
  • 中央電視臺CCTV7專訪「中」字破譯者蔡昌晉
    中華民族從5000年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中走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中華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蔡院長從醫50多年救死扶傷不計其數的醫學大家,在文化傳承信仰復興的路上,晝夜耕耘不知苦,披星戴月不知累,數十年的探索生涯,在中華文化長河裡不斷挖掘文化養分,滋養古代社會,並在博大精神,象形而高於形的漢語中,悟出了蘊藏在「中」字裡面的數字文字密碼。
  • 說文解字: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啥意思?
    眾所眾知,在中華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喪葬文化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者為大,一切可以從簡,唯獨葬禮不可等閒視之,這其中包括遺囑文化、殯儀習俗、喪儀文化、祭祀文化等等。「先」字,就是對已逝長輩的尊稱,也可以理解為「先人」。金文(古,作古,即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擊),表示擊殺老人。造字本義:動詞,人為結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這是象形字典網裡面的解釋。我們再看看說文解字是怎樣說的?
  • 四目重瞳的「倉頡」有哪些字「造反」了?| 每周解字
    《說文解篆》中冊第372頁:出。出的甲骨文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個止(趾的本字,意思是腳趾)從一道凵(溝坎之義)中走出來。「霍者先生雅好漢字研究,積十數年之功,先著成《中華漢文字美學》上、下二巨冊,今又出版《說文解篆》三大本,將東漢許慎之《說文解字》重新歸類,並附以甲骨文、金文,標註現代音讀。方便學篆,功不可沒!」「古之治學,音韻必自《切韻》入,文字必自《說文》入,《說文》尤稱難治。
  • 許慎的說文解字,是對歷史的講解,也是對文字的考究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一本著名的字典《說文解字》,其作者是東漢的許慎。《說文解字》這本書是學習書法專業的同學必備的書籍,因為學習書法的同學必須掌握篆隸楷行草中的四體創作,然而篆書中最難的部分就屬於篆書的寫法了。
  • 2020臺灣說文解字:亂
    蔡英文、蘇貞昌之流還藉機「以疫謀獨」,破壞兩岸關係;更是頻頻與美國勾連,挑釁大陸,加劇兩岸緊張局勢,給兩岸關係帶來嚴重傷害。面對民進黨當局一味「親美反中」,大肆軍購,「強悍」開放美國萊豬,痛心疾首的臺灣民眾走上街頭奮起反抗。在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極大風險挑戰的情況下,大陸仍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持續推動反「獨」促統大勢,保持臺海形勢總體穩定。
  • 說文解字: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只講「足」部的一個漢字:「蹇」。蹇其實不算生僻字,因為中學課本裡講過這個字。有個出自《左傳》的故事「蹇叔哭師」,大多數朋友耳熟能詳。蹇。讀ji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蹇,跛也。從足,寒省聲。」形聲字。
  • 毓民【說文解字】系列(A)
    北宋太宗的告誡百官的十六字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說文解字【09】「清官與貪官」。 中國專制帝皇時代,人民期待清官的出現,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千古傳頌,這種人民的「清官信仰」甚至形成一種文化。人民期待清官的出現,只不過因為貪官太多。人民對現實不滿,對貪腐官員不滿,自然渴望有真正的「父母官」出現,可以讓他們可以訴冤有門!
  • 說文解字:淺談漢字造字六法
    文/大魚說小事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龐(音旁)大的象形文字體系,源遠流長。過去漢字的使用一直是被上層社會壟斷,幾千年來,官方文字一直使用筆畫頗多的繁體字。如下圖就是30年代民國教育部推出的簡化字表的片段: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倉頡(音潔),原姓侯岡,名頡,史皇氏;原是中國古代一個部落的首領,曾經自立為帝曰倉帝。據不太可考的古籍記載,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音瑞,陝西古河名)之水拜受洛書。後來不知怎地,他就成了黃帝的史官。為了記錄黃帝的豐功偉績,他獨創了一種象形文字,就是漢字的起源,從而結束了中國結繩記事的歷史。
  • 董婧宸丨祁寯藻本《說文解字系傳》刊刻考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十五卷。五代南唐時期,徐鍇依《說文》原本,附以注釋,作《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1]。道光十九年(1839),祁寯藻以顧廣圻舊鈔本、汪士鍾藏宋槧殘本為底本,刊成《說文解字系傳》,是清代中後期影響最大的《系傳》刊本。
  • 說文解字之《千字文》系列六
    這個字出現在女人掌權的時代。早期漢字都跟女有關,除了跟女性生育有關,還跟女性地位有聯繫。原始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投票選舉自然以女性為首領。故始有開始、源頭之意。「文」在一個人的前胸或者後背圖上花紋。人類社會早期部族之間時有摩擦和戰爭,沒有衣服赤膊上陣,打仗過程中為了區別是敵是友,就會在身上畫上花紋作為標記。私有制出現後,奴隸作為私有物品也會畫文標識。
  • 【說文解字】蔡字字形演變
    「蔡」字,從文字學上看,本義是指一種野草,形容野草叢生、繁茂之狀。許慎《說文解字》說:「蔡,草豐也,從草,祭(zhai)聲。」段玉裁註:「此曰蔡,草生之散亂也。」「故蔡當為草名。」相傳,古帝伏羲氏畫卦於今天的河南上蔡一帶,這裡的蓍草生長茂盛,所以其地遂名之曰「蔡」,後人因此也稱蓍草為「蔡」,如「蔡」字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就如草狀。《漢書·食貨志》又說:「元龜為蔡,非四民所得居」,顏師古註:「是大龜之名也」。就是說,蔡地出產的大龜又叫蔡龜。《河南通志》、《圖考》上蔡蓍草圖記載:「蓍草臺在上蔡縣東三十裡,近臺有水曰蔡溝,有元龜,素甲縞身,浮遊其中。」
  • 說文解字丨說謊
    東漢的高誘註解說:詤,讀作「誣」。詤、誣,在古音中屬於魚陽對轉,與亡、無相通是一樣的道理。誣、詤對轉,義亦相通。《說文》:誣,加也。即今所謂「添油加醋」之意,目的就是以假話誣陷人。誣陷的「陷」,很好理解,但也可以看做是「譀」的借字,譀,就是說謊,古音與「陷」同,如啖字,或作「噉」、作「嚪」,與「啗」實一字,猶諂之或體作「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