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活到老學到老?
有句話很貼切地概括:"年輕時,學是為了理想,為了安定;中年時,學是為了補充空洞的心靈;老年時,學則是一種意境,慢慢品味,自樂其中。 "
毋庸置疑的是,活到老學到老,是最有效的成長方式。
01、"多詐的人藐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
對於尊重學問,堅持學習的人,學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能夠終身學習,並且運用學問的人,往往都會有獨屬於自己的看待世界的獨特方法和習慣。
韋爾奇說:"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如果停滯不前,那麼你就危險了。更準確的說,如果停止學習,你就危險了。"
尤其是當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市場有著巨大價值的人,就意味著,自己是商家,而不是商品,自己可以掌握議價權。
查理·芒格說:"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大多數人去學習,去成長,目的不就是讓自己過得更好麼?現實往往告訴我們的是,只有當自己能處在相對的主導地位,自己才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去怎麼生活。
沒有人能脫離知識而生存。每一個有成就的人,都對知識有著絕對的重視。不管是學者,還是商人,能走到一定的高度,知識絕對是他們強有力的支撐。
正如《燕山夜話》的作者鄧拓說:"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儘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掉。"
02、"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很多人回首往事,都會覺得自己當初做了很多"糟心"、很不理智的決定,恨不得讓現在的自己回到過去重新再做一次選擇。
正所謂"一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一個人若是每天都有新認識、新進步、新理解,那麼這種日新對於過去認識的否定,恰恰是一個人的進步所在。
根據智聯招聘《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年長白領重視培訓學習,個人自費較普遍疫情期間,44.88%的白領表示參加過學習培訓,年齡分布體現出參加培訓的佔比與年齡成正向相關。具體來說,59.32%的70後職場人進行過培訓,高出95後受訪者23.71個百分點。
越到年長,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就更為明確。
但其實,明白學習重要性的人很多,去學習的人也不少,而能夠主動堅持一直學習,保持輸入狀態的人,卻是不多。
偏偏學習之路,最關鍵的兩個字就是"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之所以可貴,就是做到了"堅持",這也是終身學習的魅力之處。
《複合效應》裡有一句:"結果並不是大事件的總和,而是成千上萬的小事將平凡的人與非凡的人區分開來。"
學習就是如此。
對某個想要深入的領域,最開始你並不需要學習多麼厲害的知識,而是先要穩紮穩打,堅持學習,基礎知識越是牢固,就越是為後面的"突變"蓄力。
學習是積少成多,是厚積薄發。有耐心才能堅持,有堅持才有碩果。
正如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所說:"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03、"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想起一位集大成者的大師。當年他處於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年邁的他也依然筆耕不輟,沉浸在研究當中。
他就是陳寅恪。
當年他撰述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論述稿》)的時候,身處戰火之中,身體狀況也極其惡劣。
他躺在床上呻吟說:"唉呀,我快死了,我這身體不行啊,我我堅持不住了。但不寫完這兩個稿,我不死。"
之後回到清華園,因為特殊原因,他不再授課。他專於著述,即使那時候他的學問已經不為主流學術所推崇。他仍然浸潤在他所構築的那個純粹的學術世界。
雙目失明,不能夠直接的去閱讀史料,他只能通過自己的記憶,通過助手的幫助,構思處理每一段歷史,14年始終如一。
他說:"研究理科是分秒不差的,我的文史研究,是年、月、日不差的"。
他曾留學海外13年,帶回了東方學。當國難來臨的時候,他開始了第1次學術轉向,並登上了中國中古史研究的高峰。再到廣州5年後,因為生病,他竟開始第2次學術轉向。
對陳寅恪來說,在學問這條路上踽踽獨行,是他艱難歲月裡唯一的慰藉。
對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來說,學習就是他們生存方式。
無時無地,不在學習。永遠學以致用,走向格物致知。
寫在最後
想到前幾天被熱議的郭宇,在28歲的末尾選擇了"退休",實現了財富自由,急流勇退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分析他的成長之路和事業生涯,發現郭宇的每個階段都卡在一個"剛剛好"的點,不少人稱之為"運氣"。
成功的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成功沒有套路,只有共性。那些共同的品質和思維方式,就是最好的學習資源。
如果真要說成功有什麼容易找到的捷徑的話,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了。
每個人都可以去學會,怎麼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度過一生,去擁抱世界。
也許學習的過程並不那麼輕鬆,還會跌跌撞撞。
但是,"只要我能擁抱世界,那麼擁抱得笨拙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