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 | 中華自有絕刃在,刀橫沙場兩千年!

2021-02-24 龍泉旅遊

從東漢時期稱霸沙場起,至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改建新軍採用西式佩刀止,古代鋼鐵刀在中國的戰場上稱霸了近兩千年。從三國時期蒲元造的「神刀」,到迄今在日本仍被以「國寶」相待頂禮供奉的隋唐寶刀,再到近幾年在拍賣行表現神勇的清朝御用腰刀……鋼鐵刀留下段段傳奇,餘緒至今嫋嫋不絕。本期,古刀劍收藏家皇甫江將為我們擷取鋼鐵刀發展歷程中幾個閃亮的瞬間,展現其綿延兩千年的變遷。

漢刀:

古兵器研究大家楊泓曾經在《中國古兵器論叢》中指出,鋼鐵刀在戰場上替代鋼鐵劍,很大原因是騎兵作為獨立的兵種開始出現。因為馬速很快,想要斃傷敵人主要靠揮臂劈砍,靠向前推刺來擊斃敵人的鋼鐵劍不再合適。

皇甫江則認為,鋼鐵刀的興起,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漢朝冶鐵業和鍛鋼技術的進步為其提供了充分的條件。「青銅時代也有刀,但它平凡無奇,從未做過戰場上的主戰兵器。而鋼鐵質地的刀一經出現,卻很快替代了鋼鐵劍。事實上,鋼鐵劍只是在漢朝——或者說只是在西漢曇花一現。東漢已是『刀主劍輔』的分水嶺,鋼鐵刀在此時已經成為戰爭上最主要的武器。」

圖:漢刀VS漢劍

漢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長」。環首長刀是當時戰場上最主要的短柄格鬥武器,尺寸一般分兩種——通長超過100釐米以上者基本是騎兵刀,在75釐米左右的可能是步兵刀或佩刀。出土的眾多漢刀。其中有單手持握的銅格環首長刀,長達120釐米;還有錯金環首直刀,全長達112.3釐米。

圖:永初6年環首鋼刀。東漢永初6年(公元112年)

「我有時候也琢磨,這麼長的刀,漢朝騎兵怎麼揮舞得動啊?也許他們有一些我們現在不知道的特殊刀法或者陣法?我估計,當時鋼鐵刀大概和鋼鐵劍的用法差不多。不是用來切割,而是用來刺殺。因為漢代沒有馬鞍和馬鐙,所以坐在馬上的士兵不可能揮舞得動這麼長的刀。」

一直以來有一個說法,認為漢代環首鐵刀剛猛有餘,但強度和彈性不佳,必須要靠增加刀背和刀刃的厚度來保證不致斷裂。但皇甫江以對藏品的研究推翻了這一看法,「我收藏的很多漢刀,彈性均超過漢以後至清代的大多數古刀,至今仍可彎成弓狀後瞬間恢復原形,而無任何彎曲變形。比如,日本在上世紀30年代生產的95式仕官戰刀,完全由現代鋼機械鍛造,比我的那把最長的銅格環首長刀還更容易變形,彎曲後幾乎不能回彈。漢刀鋼鐵之精良和工藝之先進,實在令人讚嘆。」

盡展盛唐氣象

鋼鐵刀的品質在隋唐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皇甫江曾經在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內瞻仰過聖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年)所佩帶的「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以及收藏在奈良正倉院內聖武大皇(公元701年-756年)的太刀水龍劍。它們雖然叫「劍」,其實卻是單面有刃的「刀」。它們在日本世代被當做「國寶」,保存極為完美。

隋朝「丙子椒林劍」,以劍身上有「丙子椒林」命名。曾為聖德太子(574年622年)佩帶,現存日本大阪四天王寺。

隋朝「七星劍」,刃飾北鬥七星紋與祥雲紋。曾為聖德太子(574年622年)佩帶,現存日本大阪四天王寺。

事實上,中國自戰國發明熱處理和淬刃工藝後,經兩漢到三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和先進。北宋《太平御覽》中就記載了三國時期「蒲元造神刀」的事跡。但如果說這些前代的「神刀」還僅僅將自己的傑出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的話,隋唐鋼鐵刀則是在其基礎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華美風採。

圖:80年代連環畫:《蒲元造刀》

在刀劍收藏家「皇甫江」看來,這是彼時「盛世」自然而然的體現。從隋朝開始,鋼鐵刀刀身上已經開始出現各種精美紋飾,如星辰、祥雲、龍鳳、花卉。部分紋飾經常被鑲嵌雕刻上金銀絲線。日本正倉藏有一把採用了金銀平脫工藝的橫刀。這種工藝是將金銀箔製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的紋樣,然後貼在漆胎上。待乾燥後,髹漆數次再研磨出金銀花紋。如此精細費工,並採用如此高貴材料,恐怕是只有盛唐才具有的氣勢。

▲金銀莊橫刀,日本正倉院藏品,國寶

皇甫江很喜歡唐朝郭震的《古劍篇》,但他曾經對詩中的描寫有過懷疑,比如「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映明月」,這樣的裝飾對於刀劍而言著實有些過分。直到他收到一把未名劍,親眼看到用琉璃做成的刀鞘,才算徹底服了氣。

圖:金銀鈿裝唐大刀

此外,隋唐古刀不僅在鍛造技術和外裝上同時達到巔峰,還在形制上吸收了很多西域的精華元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彎刀的出現。彎刀是由西域諸族製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唐朝的。名動一時的「大食刀」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類引進的彎刀在唐中後期使用頻繁,「安史之亂」之際,參戰各方除唐軍和回紇兵外,還包括突厥、契丹、和奚人等西北遊牧民族武裝。騎兵與彎刀組合產生的巨大攻擊力,越來越被唐軍所重視,以至於傳統的直刀也開始變彎及縮短,彎刀基本成為主要的軍事用刀。

宋代時,因為主要軍事策略轉變為以防禦戰為主,又由於鎧甲不斷發展,宋朝軍隊開始重視遠射兵器和打擊兵器,鋼鐵刀作為短兵則退居輔助地位。

但這種情況並未一直持續下去。到了明代,隨著火器迅速發展並大量裝備於軍隊,重甲在戰場上反而失去了效用,而其笨重、不方便行動的缺點因此凸顯,薄甲重返戰場,鋼鐵刀也因此重獲新生。


明朝鋼鐵刀當中,最有知名度的是戚繼光部隊在抗倭戰爭中所使用的單手腰刀。這種腰刀最早在明太祖洪武年已經出現。皇甫江認為,它實際上與前朝的蒙古彎刀關聯密切,長度僅3尺,狹身而曲刃,形似柳葉,刃薄尖鋒,割刺皆宜。

而當時倭寇所採用的倭刀,又稱長刀,刀長5尺,刀刃採用包鋼法精心鍛造而成,非常堅硬鋒利,刀柄又可雙手持握。大力劈斬之下,明軍的單手腰刀根本無法抵抗。「蒙古彎刀其實更適合在馬上使用,如果是步兵作戰,就必須得配盾牌。但即便是配盾牌,還是打不過倭寇。最終戚繼光非常聰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發明出『鴛鴦陣』的打法,以十一人為一隊,通過刀與牌、長與短的配合,發揮了不同兵器的效能,且把防守和進攻融為一體,最終斬殺了大量的倭寇。這其實算是最早的特種作戰小組。」

「戚繼光最終也吸收了倭刀的優勢,發明出一種倭式長刀(苗刀)。全長超過兩米,也是雙手握柄搏殺,劈砍力極強。但這種仿倭長刀並沒有用來對付倭寇。它出現在嘉靖以後,主要是用來對付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其功能主要有二,一為步兵對付敵軍騎兵,斬馬腿馬頭;一為鳥銃手的自衛武器,賊人逼近時用之。」


▲苗刀

有觀點以戚繼光抗倭的事例為依據,得出明刀不如日本刀殺傷力強的結論,皇甫江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客觀。「日本刀是雙手持握的攻擊兵器;明腰刀是單手使用的輔助兵器,將二者相比並不公平;事實上,明嘉靖後出現的長達2米的仿倭長刀,其功能比日本刀應該只強不弱。」

圖:明朝柳葉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明刀不如日本刀精緻,製造粗糙。如果單從外裝上看的話,大部分明刀確實不如倭刀裝飾精美,但明刀多是軍隊的制式武器,而日本武士所持之刀通常被其視為生命,大多是私人定製,屬於貴重用品,甚至可世代相傳,當然比明代由國家配備的軍刀要細緻精美。但如果從刀刃質量看,目前存世之明代刀劍實物和部分研磨過的樣品,絲毫不遜於倭刀。

圖:明代寶劍上的旋焊馬齒夾鋼工藝

圖:明代腰刀上的旋焊嵌鋼工藝

嵌鋼和夾鋼工藝在明代已經爐火純青,當時的工匠甚至已經完全掌握了從中西亞傳播過來的大馬士革刀的製作方法,同時予以改進,出現了旋焊嵌鋼和旋焊馬齒夾鋼等工藝。同時,唐朝以來最高等級的包鋼工藝也沒有失傳,但多在貴重刀劍上使用。明代刀劍,實在優越於前朝,亦不輸於西亞東洋。」

▲清太宗皇太極的御用雁翎腰刀

大清王朝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他們固執地認為只要弓馬、刀劍嫻熟,就必將戰無不勝。也因此,在清中早期近150年的時間裡,鋼鐵刀迎來了最後一個黃金年代。

圖:清 雁翅刀

首先是在戰場上,鋼鐵刀是主要的格鬥兵器。軍用戰刀從實戰出發,更加專業化,既有配備八旗、綠營兵丁日常攜帶使用的佩刀,也有供藤牌營、雲梯兵使用的單手戰刀;有馬步皆宜、平時類似佩刀拄在腰間的狹刃雙手長刀,也有純粹由步兵在戰場上使用,雙手持握大力劈殺的寬刃砍刀等,不一而足。

圖:清•鯊魚皮鞘鯉腹腰刀 

清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武百官都帶刀、不帶劍的朝代。皇帝們對鋼鐵刀的喜愛也是空前絕後的。《皇朝禮器圖式》(後文簡稱《圖式》)對鋼刀的應用做了非常詳盡的規定。但皇甫江同時指出,儘管《圖式》對不同級別、種類之間的刀的規格、形態、外裝、配飾乃至用料均有嚴格的規定,但在實際情況中,實物與《圖式》存在區別的情形並不罕見。「比如《圖式》一共記載六種皇室佩刀的制式,北京故宮博物院、軍事博物館以及國外的數家大博物館中均不乏實物,但其中大多數與《圖式》說明的形制、規格並不完全相符,有的甚至差別很大。

圖:故宮博物館藏 乾隆御用大閱兵佩刀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天字一號『煉精』寶刀,貴為皇帝大閱佩刀,但鞘柄的裝飾卻與《圖式》完全不同。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小神鋒』和法國軍事博物館的皇帝吉禮隨侍佩刀在尺寸、細節上也有顯著差別。除皇室佩刀外,《圖式》還記錄了其他17種職官佩刀和兵丁戰刀,同目前國內外藏家手中相當數量的實物比較,兩者形制尺寸完全相符者很少。」

▲今人複製的清代乾隆朝皇帝御用大閱佩刀

▲乾隆御用佩刀,現藏法國軍事博物館 

究其原因,皇甫江分析:《圖式》成書於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校補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其中記載的各類刀制最早欽定於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嚴格地說,《圖式》規定適用範圍只是在公元1748年至1766年的18年之間,也就是乾隆中期製造的各類佩刀和戰刀。即使在公元1766年《圖式》定稿後,乾隆帝對其御用、御製的佩刀,在設計、製造中也會不斷改進。事實上,已經完成的佩刀,甚至都會有所改變。如香港蘇富比2006年春季拍賣會上的乾隆御製天字十七號「寶騰」佩刀,據史料記載製造於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存於寧壽宮內,原編號為地字一七號。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下令將其撤出,並改序為天字十七號。

「所以說,如果藏家想要依靠《圖式》來按圖索驥,將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我們可以將《圖式》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其中有一些規定確實非常重要,比如東珠、明黃色纏絲、藍色纏絲的使用範圍都是非常嚴格的,但也無需拘泥。」皇甫江說。

▲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最後一批御製寶刀的問世,仿若中國刀劍的最後輝煌。乾隆後期,官兵不願意再受習武練兵之苦,戎裝騎射傳統盡拋,刀劍也開始粗製濫造,徒具其形者不在少數。短短40年後,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轟開大清國門,冷兵器與舊式火器幾乎同步進入墳墓,被西洋刀劍和現代槍炮所代替。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改建新軍,使用西式佩刀,標走著中國刀劍退出歷史舞臺。

來源:龍泉沈廣隆劍鋪

相關焦點

  • 中華自有絕刃在,刀橫沙場兩千年!
    從東漢時期稱霸沙場起,至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改建新軍採用西式佩刀止,古代鋼鐵刀在中國的戰場上稱霸了近兩千年。本期,古刀劍收藏家皇甫江將為我們擷取鋼鐵刀發展歷程中幾個閃亮的瞬間,展現其綿延兩千年的變遷。
  • 龍泉寶劍 | 龍泉寶劍文化,龍泉寶劍的由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作龍泉。自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2.為什麼說歐冶子是龍泉寶劍祖師?為緬懷鑄劍祖師的功績,繼承傳統鑄劍技藝,弘揚龍泉寶劍文化,2008年第三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隆重舉行了劍祖歐冶子公祭活動。為什麼說歐冶子是龍泉寶劍祖師呢?
  • 龍泉寶劍丨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到了清代,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內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所青睞。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龍泉寶劍的鑄劍藝術得以重新問世。1956年,為慶祝中共八大召開,一把靜心打造的龍泉寶劍被贈予毛主席,後來毛主席回饋了200元錢以示支持。
  • 龍泉寶劍 | 傳奇利器唐刀,曾身負護國殺敵的重任,如今經典再現
    在龍泉市刀劍行業中,「老字號」要首推創立於1956年的龍泉寶劍廠了。龍泉寶劍廠是真正的「老字號」,創立至今已七十餘年,傳承著二千六百多年的龍泉寶劍鍛造技藝。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創始人是歐冶子,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
  • 龍泉青瓷寶劍賦
    (以「青瓷雋永,寶劍輝煌」為韻)蘇紹康    青瓷雋永,寶劍輝煌。引龍泉之靈氣,曜吳越之烈光①。陶釉含章,其質溫如潤玉;鋼鋒積勢,其威冷若秋霜。已而柔剛相濟,今古同芳。傳國之珍泰美,承天之祜綿長。柄刻璇璣,代有樞庭魁士;窯容戊己,普存麟德坤綱②。
  • 百兵之君 劍中之首——龍泉寶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自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歐冶子鑄劍遺址七星井,位於龍泉縣城之南,秦溪山麓一帶。這三把劍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楚王見劍大喜,賜此地為「劍池湖」。往事越千年,歐冶子的鑄劍技藝在龍泉深深紮根,世代相傳。
  • 12.12,龍泉寶劍於火大師刀劍專場活動!
    1972年出生浙江省龍泉,18歲開始當鍛工學徒學習鑄劍,開啟了他充滿「少年武俠夢」的鑄劍生涯。20年來,和龍泉寶劍掌門人張葉勝大師,親密無間,配合默契,共同發揚光大2600多年的龍泉寶劍技藝和文化!,創作的龍泉寶劍《鎮宅劍》獲得「明清居杯」銀獎; 2010.10,在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0「天工藝苑 百花杯」銀獎;2010.11,著名影視組《仙劍奇俠傳》製作魔劍一把,家喻戶曉;2011.12,為徐克導演《龍門飛甲》電影參與設計製作劇中27把刀劍。
  • 神兵利器「龍泉寶劍」破封出世,助力魔域勇士熱血守護亞特大陸!
    「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龍泉寶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帝王賜予將軍徵戰沙場的「尚方寶劍」!
  • 購買龍泉寶劍記住這3點乾貨,誰都蒙不了你
    之前寫過兩篇關於龍泉刀劍購買或者定製的注意事項,現在看來還是不夠全面深入,這篇就再系統的說一下。一是方便顧客了解,溝通中能省去不少時間;二是普及一個基本知識:不是越貴的刀劍性能就越厲害,而是恰恰相反。中國劍平直端正,入鞘則平淡無奇,出鞘則鋒芒畢露,正如人在江湖、廟堂的「藏」與「顯」,拔劍的意氣風發與入鞘的古井不波正是人生的兩重境界;中國刀快意恩仇,輕刀快馬問河山,壯懷激烈慷爾慨,是七尺熱血男兒的心頭寶。
  • 龍泉三寶,青瓷文化、寶劍文化、香菇文化聞名於世
    龍泉自古人文昌盛,不僅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而且還是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中華靈芝第一鄉;全市森林覆蓋率84.2%,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態市和浙江省園林城市,被譽為「處州十縣好龍泉」。青瓷文化、寶劍文化、香菇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陶瓷文化歷史名城和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
  • 【青瓷寶劍節】第九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開幕
    浙大龍泉分校辦學75周年的日子,11月20日晚,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浙江省文化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旅遊局、麗水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龍泉市委、龍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九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在龍泉大劇院隆重開幕。
  • 《天下第一刀》走龍泉訪名刀 鍛打民族陽剛氣
    而生的節目,山東衛視《天下第一刀》在尋覓了全國練刀高手之後,開始尋訪天下名刀,寶劍之邦龍泉是第一站。龍泉尋刀網易娛樂4月4日報導 這是一檔為「刀」而生的節目,山東衛視《天下第一刀》在尋覓了全國練刀高手之後,開始尋訪天下名刀,寶劍之邦龍泉是第一站。
  • 龍泉寶劍「鍛打「實拍,魔性!
    龍泉寶劍微信號:longquanbj▲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簡介:「萬裡橫戈探虎穴, 三杯拔劍舞龍泉」【名刀、名劍、名兵器】、【刀劍知識】、【解密鑄劍工藝】、【對話工藝師】、【強悍性能測試】、……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 買龍泉寶劍需要注意什麼,從哪些地方來判斷品質?
    龍泉寶劍廣義上是指浙江麗水地區龍泉市所鍛造的冷兵器手工藝品,狹義上指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的龍淵劍,此劍以屬地命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龍淵劍更名為龍泉劍,此劍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劍,譽為誠信高潔之劍。
  • 棠溪寶劍:天下第一
    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棠溪寶劍的冶煉鑄劍絕技失傳。1986年,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棠溪寶劍也終於在1987年恢復了生產。西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史記》載:中國九大名劍皆出西平:「天下之劍韓為眾。
  • 刀怒斬雪翼雕,歷史上的中國刀到底好不好?
    ▲現代刀匠復刻的環首刀世界三大名刀沒有中國刀,難道就能證明中國刀不好?中華自有絕刃在,中國是亞洲花紋刃的發源地,名家及寶劍有幹將、莫邪、歐冶子、胡風子、巨闕、純鉤、龍泉、湛盧,太阿、工布等。花紋刃從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都極為著名。
  • 天安門升旗指揮刀是西洋劍,而不是中國傳統的寶劍,原因竟是這樣
    天安門升旗指揮刀是西洋劍,而不是中國傳統的寶劍,原因竟是這樣我國目前現役使用的「92式」儀仗指揮刀,它是中國人名解放軍三軍儀仗大隊在重大歷史時刻使用的禮儀用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在執行升旗和降旗使用的指揮用刀。早在公元1834年俄國首次在馬刀的基礎上改裝成「高加索式」的指揮刀以來,已被世界各國普遍採用,而在我國這是頭一次。
  • 中華第一劍——棠溪寶劍
    棠溪寶劍誕生於春秋初期,產自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棠溪(今河南省西平縣),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史記》載:中國九大名劍皆出西平:「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幹將。」 棠溪寶劍是中國歷史九大名劍之首。
  • 龍泉不只有寶劍和青瓷,一組老照片看龍泉的手藝人
    龍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兩省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入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是著名的中國青瓷之都、中國寶劍之邦和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發源地。 「龍淵鄉」,唐朝因避高祖李淵諱把「龍淵鄉」改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 ( 公元七五九年 ) 置「龍泉縣」,一九九〇年撤縣設市。
  • 以武會友 亮劍龍泉——2020長三角「龍泉論劍」武術大賽今日開賽
    圖:主席臺「希望以舉辦此次大賽為契機,凝魂聚氣,凝心聚力,持續推動龍泉文化體育事業從今往後邁出更大的嶄新步伐,升級建設高品質健康龍泉,讓龍泉寶劍與中華武術在互促互融中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武術+寶劍 特色文化引爆賽事 武術和寶劍,有著天然相契合的氣質:前者內外兼修、剛柔並濟,後者千錘百鍊、不畏磨礪。當武術遇上寶劍,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龍泉不僅有著享譽國際的劍瓷文化,也有著崇武尚德的俠義之氣。今天的賽事不僅將呈現一場武術盛宴,更將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會。」黃國勇在主持開幕式時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