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風」,古代冷兵器時代猛將殺手?
有關「卸甲風」,網上有一個相對一致性的說法:
「卸甲風」,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將士打仗時大量出汗,回帳後立即卸去盔甲,貪涼吹風引起的所謂「中風」類疾病。中醫認為,人大汗之後,腠裡不固,風邪易侵,拘束經絡,使筋脈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按照西醫的說法,由於寒冷的刺激,引發了肌肉的一種無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目前網上涉及到「卸甲風」的戰將有三位,都是無論是歷史上還是演義小說中都赫赫有名的猛將,分別是:
第一位是秦末魏豹,由於被項羽封為西魏王,因此也稱魏王豹。
據傳,魏王豹背叛劉邦後被韓信圍剿,大戰回帳後死於「卸甲風」。
當然,更多人知道魏王豹不是因為他死於「卸甲風」,而是他的老婆薄姬給劉邦生了一個皇帝,即漢文帝劉恆。
第二位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第一猛將李存孝,曾因「卸甲風」而重病不起。後受人所激帶病出戰,全身大汗後「卸甲風」反而不治自愈。
最後一位是人們更加熟悉的元末明初「以一當十萬」的常遇春。
據稱,他在大破元上都開平城班師途中因「卸甲風」暴卒。
「卸甲風」,現代人杜撰而來
「卸甲風」真的是古代戰將的殺手嗎?
其實不然。
如上所述,有三位史上著名的猛將被認為曾患上或死於「卸甲風」。而三位都是被封王封侯的人物,歷史上都有各自的傳記。
關於「魏王豹」,《魏豹彭越列傳》中記載是被人所殺——「周苛遂殺魏豹」。
關於李存孝,新舊《五代史》中都有其傳記,沒有任何關於他患曾患「卸甲風」的記載,他最終是被車裂而死。
至於常遇春,《明史·常遇春傳》中有關他死亡的記載是「進攻大興州,遂拔開平。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也就是說,常遇春並非大戰後,而是班師途中猝死,根本不可能涉及死於「卸甲風」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遍搜全部歷史和中醫典籍,都找不到任何關於「卸甲風」的隻言片語。
那麼,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卸甲風」並非出自古人之口,僅見於現代人編著的演義類小說,更確切地說見於評書藝人的口中。
「卸甲風」真的是「腰背肌筋膜炎」嗎?
不僅無論歷史還是中醫上都沒有關於「卸甲風」的記載,現在網上有關它的解釋也都醫學門外漢們的胡編亂解。
比如,「栽贓」給中醫的有關「卸甲風」的解釋是「中醫認為,人大汗之後,腠裡不固,風邪易侵,拘束經絡,使筋脈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稍微懂點中醫的人都知道,「拘束經絡,使筋脈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在中醫體系中屬於「痺症」範疇,絕對不能歸於「手足拘攣,口吐白沫」類的「風症」。
而所謂「按照西醫的說法,由於寒冷的刺激,引發了肌肉的一種無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的解釋更是驢唇不對馬嘴。
首先,所謂「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病症,任何活到一定年齡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的遭遇過這種病痛。
而且,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肌肉過度使用後和緊張導致,跟出汗和受涼都沒有關係,更不會致死。
如果更嚴謹一點說,「腰背肌筋膜炎」是國內醫學界一種不規範或者說過時的「病名」,國際醫學界稱這種病症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不被認為是一種「無菌性炎症」,而是由於反覆重複性運動或動作,與肌肉緊張有關的肌肉疼痛性症候群。
實際上,被人們稱為「頸椎病」的頸肩部疼痛,絕大多數並非由頸椎問題引發,而是「三根筋挑著頭」造成的頸部肌肉慢性緊張造成的頸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假設古代真有「卸甲風」,如何解釋?
如果古代真有大戰中大量出汗,回帳後立即卸去盔甲,「貪涼吹風」導致的「卸甲風」,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最合理的解釋只有「水中毒」。
雖然國內通俗媒體上經常報導有人大量喝水導致水中毒的新聞。事實上,由於腎臟具有強大的水和鈉穩態的調節能力,健康人不可能通過單純喝水導致水中毒。
只有發生不受腎臟調節的額外的大量水和鈉丟失,然後大量補充不含有鈉的水分,才會導致嚴重的低鈉血症,即水中毒。
因此,現實中最容易發生水中毒的情況是,高溫環境下長時間劇烈運動,大量出汗造成腎臟外水和鈉丟失。在活動期間或結束後短時間內大量喝不含鈉的白水,就容易發生稀釋性低鈉血症,嚴重的可以成為水中毒。
這最常見於夏日長時間劇烈運動,尤其是軍事人員嚴酷的生存訓練中。即便這樣,水中毒發生率也極低。
美國軍方在士兵中進行的熱負荷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需要住院治療的低鈉血症發病率每年每10萬士兵中少於1例,是因「中暑」需要住院發生率的35到70分之一。
水中毒的體徵和症狀取決於血清鈉下降的速度和絕對水平。當細胞外液鈉濃度快速降低導致水分轉移到細胞內空間,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和腦水腫,肺和肌肉水腫。
肌肉水腫和電解質紊亂會造成肌肉無力或痙攣,腦水腫會造成頭暈眼花,頭疼,意識障礙,甚至昏迷乃至死亡。
因此,如果真有所謂「卸甲風」的話,最應該是重裝軍人長時間作戰或行軍大量出汗後,短時間大量喝不含鈉鹽的水造成的低鈉血症,即水中毒。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