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湘行散記》,沈從文的散文技巧是什麼?3個關鍵詞讓人頓悟

2020-12-12 文火漫燉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寫作經歷:

不知道寫什麼,於是就寫自己的故事。可是,自己的故事,想起來有意思,寫出來就好像不那麼吸引人了。

事實上,這是一個「如何加工好有限的素材」的問題。要找到解法,其實不難,就是拆解名家名作。

散文名家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作為反映他的家鄉「湘西」風土人情的名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教材。12篇散文佳作,12堂寫作課,將幫你掃清寫什麼、怎麼寫、如何寫出彩等寫作問題。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沿著沅水逆流而上,回鄉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憶。12篇散文,均反映了家鄉「湘西」的風土人情。而最後一篇《滕回生堂的今昔》,是沈從文在回鄉路途的終點,寫下的作品,最集中的記敘了沈從文幼時在故鄉鳳凰的生活經歷。

本文將詳細拆解這篇《滕回生堂的今昔》,看一看文學名家沈從文,是如何用「舊素材」,寫出「好文章」的一個妙招、3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短視頻」

大家拍短視頻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人物、道具有時候比背景更重要。

你看,那些網紅主播們,有時候扯一塊布當背景都不影響她們的點擊率。這說明,背景可以虛化,但鏡頭前的主角必須突出。

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比如,我們每個人記憶中的故鄉,其實都已經被時間虛化了,但必定有那麼一兩個極為個性的人物,對我們的影響巨大。這個人,就是可以可以為你的故鄉代言的最佳人選。

你看沈從文寫他故鄉鳳凰的時候,就選了這麼一個主角——滕回生堂的老闆。

他是一個「吃四方飯」的賣卜算命人,也是一個外科醫生、一個拳棒家。早年一心練功考武秀才,卻被仇家設計失去了考試資格,賭氣離開家鄉來到武士薈萃的鳳凰賣卜行醫。

武師、算命、行醫,這些都是湘西,這塊楚地的特色。

這些,又都離不開「命運」兩個字。在抗戰前夕風雨飄零的時期,這是一個觸動讀者的「熱點」。

於是,一位集地方特色、時代風雲於一身的主角,就好像「短視頻」裡那些讓人過目不忘的主角一樣,一出場,就吸引了讀者的目光,引發好奇心。

因此,我把沈從文人物散文的寫作技巧,稱為「短視頻」法則。而用好這種方法的關鍵,還要注意下面兩個方面

關鍵詞二:「蒙太奇」

拍「短視頻」的重點,在於一個「短」字。用最合適的時長,演繹最讓人過目不忘的事物,觀眾喜歡看,看了也會印象深刻。

在這篇文章中,為了達到這種短小精悍的效果,沈從文在「剪輯」故事片段的時候,就巧妙的運用了一種類似於電影剪輯的「蒙太奇」手法,讓節奏變得十分緊湊。

下面,請讓我逐一分析一下,沈從文在講述「寄父」和他的滕回生堂的故事的時候,是如何通過「剪輯」,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故事,「拼接」在一起,從而讓節奏緊湊,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

首先是「寄父」出場。文章從「我」六歲得疳疾求醫的事情說起,引出了這位「吃四方飯」的寄父。因為當地的風俗是,凡是藥物治不好的病,都和「命運」聯繫起來。特別關心「我」命運的父親,便特意請了這位賣卦算命人幫忙祛除命根上的災星。算命人排定生辰支幹之後,便出了一個招,就是拜給一個「吃四方飯」的人作乾兒子。身為軍人的父親,當下便決定兩家「打個乾親家」。

其次是「滕回生堂」出場。寄父出場之後,首先,是一個外貌的特寫鏡頭,尖嘴尖臉、黃眼睛和極矮小的身材。接下來,是一個廠鏡頭,從「滕回生堂」所在的長橋、長橋上的24間鋪子、滕回生堂裡的藥材、鋪子裡間、裡間窗外的河、河上的船、河下遊的高山,一路拍下來。之後,又是一個特寫鏡頭,屋內練功的木桶。從木桶又講到當年考武秀才又失敗的故事。

再次是「寄父」的兩個兒子出場。鏡頭切到一個尋常日子裡「眯著眼」看鋪子的太太,又切到兩個兒子以及兒子們睡覺的「橋墩」。緊接著,一個長鏡頭,「掃過」橋墩裡的那些草藥,最後落在一盆罌粟花上。這盆罌粟花,沈從文特意「加了一段旁白」:有人老遠跑來參觀;有個拔貢做了一首贊詠的七律,貼在回生堂武器陳列室板壁上。這裡埋了一個伏筆。再接著,鏡頭轉到橋墩裡的魚,以及兩個兒子如何釣魚、大兒子如何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寄父如何在給兒子敷藥的時候傳授打架秘訣等等。

最後是「我」的出場。鏡頭裡,「我」在長橋上跑老跑去,看形形色色的行業、人物;鏡頭外,「我」陳述了一段寄父如何給「我」吃藥治病,以及「我」對長街的喜愛——從這裡,「我」學了不少東西、知道了不少事情。《邊城》裡端午時節的情形,便取自這裡。緊接著,鏡頭閃回到「現在」的長橋,「我」回來了。

到這裡,一共2591字,佔全文篇幅的65%左右。完成了文章題目——滕回生堂的今昔中「昔」的部分,情感基調是喜悅的,溫情的。同時向讀者介紹了湘西鳳凰的風情習俗,別有一番風味。

而對於「今」的部分,沈從文只用了一個長鏡頭,就是「我」和大兒子的見面。一共1134字。這一千多字的篇幅裡,寄父死了,滕回生堂裡的藥材、武器消失了,練功的木桶變成了孩子的搖籃,橋墩裡的罌粟花變成了「十家煙館和三家菸具店」。「我」對故鄉的「興味全失去了」。

全文結束,在「悲涼」的基調裡戛然而止。

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沈從文如同視頻鏡頭一樣的寫法,把「我」記憶中的故鄉,聚焦到寄父和他的鋪子,把文字變成了畫面,節奏緊湊、畫面感十足,非常有可讀性。

關鍵詞三:小道具

視頻畫面中,道具一多,就會顯得亂。作文也是一樣,焦點要突出。

沈從文加以特寫的道具,只有兩樣。

一是寄父練功的木桶,二是橋墩裡的罌粟花。從過去,到現在,作為線索,提示著今非昔比的悲涼。

原本給我除去命根上的災星的寄父,練功也好,治病也好,都是幫助自己、他人改變命運,然而,身後留下的,卻是大兒子松林「翹起的大拇指」——命在天手裡,我們沒有命可算。

小結

沈從文的《滕回生堂的今昔》一文,字數不多,卻寫透了故鄉今非昔比的悲涼感。關鍵就是他這種「短視頻」手法,聚焦能力非常強,畫面感十足,牢牢吸住讀者的好奇心。

有些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自己會「寫散開來」。

比如,描寫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兩句議論,生怕讀者不知道作者的意圖;

寫人、寫景的時候,不講究順序,無法讓讀者產生畫面感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犯了「不聚焦」的毛病。

「舊素材」未必就不能寫出「好作文」。你看,小時候的味道,周作人寫了一篇《故鄉的野菜》;老家的一件藥鋪,沈從文寫了這篇《滕回生堂的今昔》。

只要我們找準「為老故事代言」的主角、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輯、擇優選道具,就算只給你1000字的篇幅,也不怕寫不出好文章。

相關焦點

  • 散文寫作2大誤區,《湘行散記》這份技巧幹貨,教你輕鬆寫好文
    這類作品,就不能稱之為散文了。寫作不僅僅是為了傳播知識,而是要觸及意義的深處,比如哲學層面的思考、比如人性本質的探討等等。一言以蔽之,沒有意義層面的拔高,就一定算不上好的文學作品。雖說寫作沒有既成的模板,但是技巧是可以學的。想要寫好寫景散文,我十分推薦沈從文的《湘行散記》。
  • 在青山綠水間,想牽著你的手——讀《湘行散記》有感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的沈從文的作品就像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畫展露在我們面前。今天跟著沈從文到他的湘西世界轉了一圈,領略了湘西風情,認識了一個帶水獺帽子的朋友,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虎雛,大表哥,也看到了雲南的雲,昆明的人。
  • 《湘行散記》:觸動心弦的質樸文字之美
    這裡的光色聲影交織在一起,就像極富韻律的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勃發的生命力。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用最質樸的語言編織出最真、最美的湘西世界,讀之令人心神嚮往,也想沿著他的足跡去領略原始、樸野的湘西之美。
  • 在沈從文的《生命》中看到:一個抽象的男人思考具體生命的意義
    「生命」這個命題引起很多文學家的思考,對「生命」有想法的作家借生命之力來敘事:老舍散文《生命的回聲》,魯迅散文《生命的路》。我唯獨喜歡沈從文自由釋放、無所求的散文《生命》,因為沈從文是一個有著極多生命經驗的人,又擁有真誠、善良,還有那麼點憨的勁兒,所以這樣的《生命》讓我覺得更樸實,接近具體的生活與生命的象徵。
  • 人間值得:評《懂得的就值得:沈從文散文精選》
    而當細細品讀各種細節時候,卻意外地發現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竟然充滿著殺戮,血腥,屍體,「走過的每一寸路,腳下都是血」,甚至有那種一個孩子挑著自己父親和叔伯頭顱的悽慘悚人情節。鳳凰古城還未叫鳳凰前,稱之為鎮筸,是清朝邊兵為了監視少數民族所駐軍的小鎮。
  • 吳順榮散文| 湘行散記
    是啊,我們在欣賞大自然的壯麗和靈秀的同時,理應懂得自然的痛苦和渴望。芙蓉鎮街面很窄且高低不平,鎮中間有一座土家小樓,據說影星劉曉慶、歌星宋祖英都在這樓裡留過影,出於好奇,一足剛跨進門檻,一老婦便高聲嚷「買票,買票……」連忙把腳縮回來掏錢買了票,匆忙中似乎什麼也沒有看清。出得門來,才發現門上有一木牌,上書「土家族文物陳列館。」
  • 沈從文教你一招「海馬體」法
    寫散文也好,寫小說也好,人物是繞不過的一座山。說「人物」是一座山,是因為人物塑造見功力。那麼,沈從文,這位僅有小學學歷、自學成材的作家,又是怎麼成功登頂的呢?我十分推薦大家讀一讀沈從文《湘行散記》的首篇散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篇散文裡,藏著一個人物塑造的「沈式秘笈「。
  • 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湘籍作家沈從文,他的文字為什麼值得一讀
    其後經歷與胡蘭成的情變,戰亂,移居美國後除了一些散文、譯作,在美授意下的反共文學《秧歌》《赤地之戀》及《紅樓夢魘》外,四十餘年中再無力作。張像煙花,綻開時絢爛之極,又短暫之極。但那一瞬的綻放,便奠定其文學史上的地位,並讓後人永遠緬懷。沈亦然。
  • 原來你是這樣的沈從文,談談我對沈從文的認識
    談到沈從文,不得不從個人對其的最先認識了解。第一次聽說過他這個人,是通過《邊城》這部作品的學習開始的,知道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創作了很多鄉土氣息的湘西小說系列。聽過他寫給妻子張兆和的那句浪漫感人情話,「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感覺到他是一個很有浪漫情懷的人。
  • 沈從文在內江糖房的日子(一)
    ——《湘行散記》□蔣藍 文/圖2017 年 12 月23日一早,我在內江市。大霧瀰漫,幾米開外就不辨人影。這樣的濃霧成都不可遇,反而是在沱江之畔的城中仍是濃得化不開。到了中午濃霧略散一些,可以看到壯碩的黃葛樹,行人疾步帶風,在起伏凸凹的街頭巷尾,他們的身後帶起了兀自低飛的團團水汽。與詩人陶春、謝銀恩匯合後,去內江市市中區圖書館舉行講座。
  • 交疊中的光,影與海市蜃樓——沈從文與川端康成之比較
    喜愛閱讀的你,尤其是喜愛閱讀純文學的你,相信一定不會對沈從文和川端康成陌生,一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憑藉唯美的《雪國》聞名世界,一位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他的《邊城》和《湘行散記》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我們在語文課上,在課外的閱讀,在和朋友們聊文學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談到他寫的書籍。
  • 趙瑜:至今心折沈從文
    我們的小船已停泊在兩隻船旁邊,上個小石灘就是我最歡喜的吊腳樓河街了。可惜雨還不停,我也就無法上街玩玩了。但這種河街我卻能想像得出。有屠房,有油鹽店,還有婦人提起烘籠烤手,見生人上街就悄悄說話。街上出錢紙,就是用作燒化的,這種紙既出在這地方,賣紙鋪子也一定很多。 街上還有個小衙門,插了白旗,署明保衛團第幾隊,作團總的必定是個穿青羽綾馬褂的人。
  • 民國文壇十三大優秀作家|散文|小說|張恨水|魯迅_網易訂閱
    走吧,漸行漸遠,或許很久後她才會明白,這個世界除了有霧、雨、電,還有家!    沈從文先生在鳳凰  2、沈從文  沈從文一生創作了數十部文學作品,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代表作品有小說《邊城》、《長河》、《月下小景》、《八駿圖》、《老實人》、《石子船》、《雪晴》等,散文集《從文自傳》、《記胡也頻》、《湘行散記》、《湘西》等。  3、林語堂  「幽默大師」林語堂,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奠基作用。
  • 《沈從文愛情我喜歡你》:遇見美的人,遇見好時光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喜歡是淺顯的歡喜,我站在冬日的暖陽裡懷揣你給的那份安心,面頰上洋溢著那淺笑的意,陽光和你都擁抱過我!從《邊城》,到《遇見許多人都不及你的好》,到這本《我喜歡你》,才終於對沈從文的書看得真切,沈先生的文字很特別,也很乾淨,文中的野話在他筆下仿佛也去盡了鉛華。「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讀過沈從文,才知道愛情的境界可以是這樣純美,這樣充滿詩意。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湘軍時代的沈從文沈從文,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的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歷史文物研究者。因為沈從文能夠舞文弄墨,軍隊也需要這樣的「文化人」,沈從文被「湘西王」陳渠珍賞識,在他的軍隊裡當了個類似於文秘的差事,於是,他在軍隊的這「五年怕人的生活」中,讀了不少古書。
  • 沈從文:近代散文作家中的聖手
    那裡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簡直是離奇的。一個從這種生活裡過來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裡,接受了五四以來的民主思想,轉過頭來再看看那裡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沈先生關心的是人,人的變化,人的前途。他幾次提家鄉人的品德性格被一種「大力」所扭曲、壓扁。「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窘迫之下,沈從文便在黑板上老老實實地寫下自己窘迫的感受: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沈從文不做作的授課行為,講臺下的大學生們善意地笑了,寬容之下,沒有轟他出教室。這個事後來傳到校長胡適耳裡,不拘一格的胡適卻對沈從文有了好感,便說:沈先生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由此,沈從文得到胡適更多的真心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