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寫作經歷:
不知道寫什麼,於是就寫自己的故事。可是,自己的故事,想起來有意思,寫出來就好像不那麼吸引人了。
事實上,這是一個「如何加工好有限的素材」的問題。要找到解法,其實不難,就是拆解名家名作。
散文名家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作為反映他的家鄉「湘西」風土人情的名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教材。12篇散文佳作,12堂寫作課,將幫你掃清寫什麼、怎麼寫、如何寫出彩等寫作問題。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沿著沅水逆流而上,回鄉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憶。12篇散文,均反映了家鄉「湘西」的風土人情。而最後一篇《滕回生堂的今昔》,是沈從文在回鄉路途的終點,寫下的作品,最集中的記敘了沈從文幼時在故鄉鳳凰的生活經歷。
本文將詳細拆解這篇《滕回生堂的今昔》,看一看文學名家沈從文,是如何用「舊素材」,寫出「好文章」的一個妙招、3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短視頻」
大家拍短視頻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人物、道具有時候比背景更重要。
你看,那些網紅主播們,有時候扯一塊布當背景都不影響她們的點擊率。這說明,背景可以虛化,但鏡頭前的主角必須突出。
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比如,我們每個人記憶中的故鄉,其實都已經被時間虛化了,但必定有那麼一兩個極為個性的人物,對我們的影響巨大。這個人,就是可以可以為你的故鄉代言的最佳人選。
你看沈從文寫他故鄉鳳凰的時候,就選了這麼一個主角——滕回生堂的老闆。
他是一個「吃四方飯」的賣卜算命人,也是一個外科醫生、一個拳棒家。早年一心練功考武秀才,卻被仇家設計失去了考試資格,賭氣離開家鄉來到武士薈萃的鳳凰賣卜行醫。
武師、算命、行醫,這些都是湘西,這塊楚地的特色。
這些,又都離不開「命運」兩個字。在抗戰前夕風雨飄零的時期,這是一個觸動讀者的「熱點」。
於是,一位集地方特色、時代風雲於一身的主角,就好像「短視頻」裡那些讓人過目不忘的主角一樣,一出場,就吸引了讀者的目光,引發好奇心。
因此,我把沈從文人物散文的寫作技巧,稱為「短視頻」法則。而用好這種方法的關鍵,還要注意下面兩個方面
關鍵詞二:「蒙太奇」
拍「短視頻」的重點,在於一個「短」字。用最合適的時長,演繹最讓人過目不忘的事物,觀眾喜歡看,看了也會印象深刻。
在這篇文章中,為了達到這種短小精悍的效果,沈從文在「剪輯」故事片段的時候,就巧妙的運用了一種類似於電影剪輯的「蒙太奇」手法,讓節奏變得十分緊湊。
下面,請讓我逐一分析一下,沈從文在講述「寄父」和他的滕回生堂的故事的時候,是如何通過「剪輯」,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故事,「拼接」在一起,從而讓節奏緊湊,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
首先是「寄父」出場。文章從「我」六歲得疳疾求醫的事情說起,引出了這位「吃四方飯」的寄父。因為當地的風俗是,凡是藥物治不好的病,都和「命運」聯繫起來。特別關心「我」命運的父親,便特意請了這位賣卦算命人幫忙祛除命根上的災星。算命人排定生辰支幹之後,便出了一個招,就是拜給一個「吃四方飯」的人作乾兒子。身為軍人的父親,當下便決定兩家「打個乾親家」。
其次是「滕回生堂」出場。寄父出場之後,首先,是一個外貌的特寫鏡頭,尖嘴尖臉、黃眼睛和極矮小的身材。接下來,是一個廠鏡頭,從「滕回生堂」所在的長橋、長橋上的24間鋪子、滕回生堂裡的藥材、鋪子裡間、裡間窗外的河、河上的船、河下遊的高山,一路拍下來。之後,又是一個特寫鏡頭,屋內練功的木桶。從木桶又講到當年考武秀才又失敗的故事。
再次是「寄父」的兩個兒子出場。鏡頭切到一個尋常日子裡「眯著眼」看鋪子的太太,又切到兩個兒子以及兒子們睡覺的「橋墩」。緊接著,一個長鏡頭,「掃過」橋墩裡的那些草藥,最後落在一盆罌粟花上。這盆罌粟花,沈從文特意「加了一段旁白」:有人老遠跑來參觀;有個拔貢做了一首贊詠的七律,貼在回生堂武器陳列室板壁上。這裡埋了一個伏筆。再接著,鏡頭轉到橋墩裡的魚,以及兩個兒子如何釣魚、大兒子如何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寄父如何在給兒子敷藥的時候傳授打架秘訣等等。
最後是「我」的出場。鏡頭裡,「我」在長橋上跑老跑去,看形形色色的行業、人物;鏡頭外,「我」陳述了一段寄父如何給「我」吃藥治病,以及「我」對長街的喜愛——從這裡,「我」學了不少東西、知道了不少事情。《邊城》裡端午時節的情形,便取自這裡。緊接著,鏡頭閃回到「現在」的長橋,「我」回來了。
到這裡,一共2591字,佔全文篇幅的65%左右。完成了文章題目——滕回生堂的今昔中「昔」的部分,情感基調是喜悅的,溫情的。同時向讀者介紹了湘西鳳凰的風情習俗,別有一番風味。
而對於「今」的部分,沈從文只用了一個長鏡頭,就是「我」和大兒子的見面。一共1134字。這一千多字的篇幅裡,寄父死了,滕回生堂裡的藥材、武器消失了,練功的木桶變成了孩子的搖籃,橋墩裡的罌粟花變成了「十家煙館和三家菸具店」。「我」對故鄉的「興味全失去了」。
全文結束,在「悲涼」的基調裡戛然而止。
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沈從文如同視頻鏡頭一樣的寫法,把「我」記憶中的故鄉,聚焦到寄父和他的鋪子,把文字變成了畫面,節奏緊湊、畫面感十足,非常有可讀性。
關鍵詞三:小道具
視頻畫面中,道具一多,就會顯得亂。作文也是一樣,焦點要突出。
沈從文加以特寫的道具,只有兩樣。
一是寄父練功的木桶,二是橋墩裡的罌粟花。從過去,到現在,作為線索,提示著今非昔比的悲涼。
原本給我除去命根上的災星的寄父,練功也好,治病也好,都是幫助自己、他人改變命運,然而,身後留下的,卻是大兒子松林「翹起的大拇指」——命在天手裡,我們沒有命可算。
小結
沈從文的《滕回生堂的今昔》一文,字數不多,卻寫透了故鄉今非昔比的悲涼感。關鍵就是他這種「短視頻」手法,聚焦能力非常強,畫面感十足,牢牢吸住讀者的好奇心。
有些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自己會「寫散開來」。
比如,描寫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兩句議論,生怕讀者不知道作者的意圖;
寫人、寫景的時候,不講究順序,無法讓讀者產生畫面感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犯了「不聚焦」的毛病。
「舊素材」未必就不能寫出「好作文」。你看,小時候的味道,周作人寫了一篇《故鄉的野菜》;老家的一件藥鋪,沈從文寫了這篇《滕回生堂的今昔》。
只要我們找準「為老故事代言」的主角、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輯、擇優選道具,就算只給你1000字的篇幅,也不怕寫不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