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觸動心弦的質樸文字之美

2020-12-22 笑眼瀟瀟

近幾日沉醉於沈從文的湘西世界裡難以自拔,讀他的文字,好似打開了一幅山水長卷。

一葉扁舟在綿延千裡的沅河上前行,河水時而舒緩、時而奔湧,兩岸青山層層疊疊,五彩的花草點綴其間,壯實的水手們一邊划槳撐篙,一邊呼喝高歌,還有吊腳樓上婦人的小調讓人心生蕩漾。

這裡的光色聲影交織在一起,就像極富韻律的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勃發的生命力。

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用最質樸的語言編織出最真、最美的湘西世界,讀之令人心神嚮往,也想沿著他的足跡去領略原始、樸野的湘西之美。

沈從文在中國文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曾兩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88年因突發心臟病溘然長逝,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湘行散記》是他新婚不久,獨自沿著沅水乘船上行,回湘西老家看望生病母親的路途中所作。懷著對妻子的思戀和對闊別15年家鄉的深情,心中滿溢的情懷訴諸筆端,才有了這部經典之作。

鮮活而富有野趣的文字來源於湘西生活

沈從文曾說過:「我的文字風格,假若還有些值得注意處,那隻因為記得水上人的言語太多了。」

他可謂是一個自然之子,從小野得很,讀私塾時不能忍受那個逼窄的天地,不願意受拘束,常常想方設法逃課去野外遊玩,玩水、捉蚱蜢、抓小鳥,即使下大雨了沒地玩,幫農人幹活也樂此不疲。

而15歲到20歲這段最好的年華,他棄學從軍,也是在沅水河邊度過,聽湯湯水聲、躺在岸邊的泥巴地上看星星,身無分文在岸邊小街上四處遊蕩,這些經歷讓他對當地的野話太熟悉了,這些語言已經融入他的血液裡,寫文章時,在筆端也不知不覺地流淌出來。

而這樣自然的、樸野去雕飾的語言,讓他的文字有了生命、活力和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

書中的鄉下朋友,看到美景是這樣說的:「這野雜種的景致,簡直是畫。」

這句話簡短、直白,從這樣一個鄉下人口中說出來,一點也不違和。話雖野,卻自然流露出對家鄉山水的熱愛。

行船中激蕩人心的櫓歌是這樣喊的:要來就快來,莫在後面捱;風快發、風快發,吹得滿江起白花,呵~。

水手不高興了除了罵野話以外,是這樣唱的:「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

水手們的歌聲都是大白話,卻極富韻律感,唱出了他們每日與水搏命的勇氣和生活的艱難,讓讀者的情緒也隨之跌宕起伏。

這些源於鄉土生活的野話,在那樣的景物中,是如此的貼切,如此的富有生命力,與自然如此的和諧、統一。

情景交融,質樸卻充滿詩意的語言

作者對久別故土的鄉情、對新婚妻子的依戀不舍之情、對兩岸鄉親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讚賞之情以及對其生活艱辛的悲憫之情,都融入他質樸的語言中,帶給我們充滿詩意的、美的享受。

「你瞧,這小船多好!你聽,水聲多幽雅!你聽,船那麼軋軋響著,它在說話。」

你看,這句描寫小船流水的語句,沒有一個高深的字眼,卻如此靈動,讓人身臨其境,耳邊仿佛回想著那軋軋地船聲。

「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

就這樣的直抒胸臆,沒有絢麗的文採,也沒有刻意的修辭,卻觸動了我的心弦,讓我的心也跟著柔軟起來。

書中的文字就像湘西的人和景一樣樸實無華卻清新淡遠,充滿美感和詩意。

生動有趣,原汁原味的對話刻畫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些鮮活的對話, 比如:

「嗨,嗨,你這個騷牯子又來了,什麼風吹來的?妙極了,使人正想死你!」

「什麼話,近來心裡閒得想到北平城老朋友頭上來了嗎?」

「什麼畫, 壁上掛,——當天賭咒,天知道,我正如何念你!」

讀這句時,真的讓人忍俊不禁,一個熱情而油嘴滑舌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雖說是渾話野話,卻出口成章、妙趣百生。

只有符合人物個性的語言,描寫人物在特有的一方水土中的一言一行,才會顯得那麼生動、有趣。

書中有趣的對話不只這一段,下面這段對話,也讓人啞然失笑:

「牛寶,牛寶,到哪襄去了?」

「宋宋,宋宋,你喊那樣?早咧。」

「早你的娘!」

牛寶是一個風流多情的水手,和吊腳樓的婦人痴戀纏綿而不斷延誤開船的時間。他和船上另一個不斷催促他啟程的水手宋宋的對話,俚語夾雜,活潑有趣。

一段鄉音,勾勒出了當地人淳樸的生活。生活的趣味,在一聲聲的叫聲裡,讓人記憶深刻。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家鄉,也是每個人最難忘的鄉情。

這樣質樸動人的文字貫穿於全書, 可見感人的文字不是修辭和炫技,而是發乎內心的情感的抒發。

從大自然,從生活中,從養育你的一方水土中汲取養分,才能寫出感人至深、有血有肉的文章。

正如沈從文在書中寫道:「他說話全是活的,即便是渾話野話,也莫不各有出處,言之成章。而且妙趣百生,莊諧雜陳。他那言語比喻豐富處,真像是大河流、永無窮盡。」

真實、豐富而生動的語言就來源於生活,來源於鄉土,這就是語言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大道至簡,用質樸的語言描畫出的湘西世界才是最真實、最自然的美。

相關焦點

  • 在青山綠水間,想牽著你的手——讀《湘行散記》有感
    真正地領悟到了好的閱讀就如一縷陽光,打開書本,就好像和陽光撞了個滿懷,讓我們從感受生活中開始思考人生,領會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之餘,也接受了它給予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不過,還是覺得自己的境界太低了。我覺得自己還處在第一境界,還需要多多磨練才行。佩服沈從文是從另一本書中看到他的故事開始的,說是他在困難時期,自己鑽在圖書館裡搞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真是一個坐得住的老學究。那種沉靜的心思,讓人不得不佩服。在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能夠潛心鑽研學問,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沉澱下來,不去追求浮華,那就是一種大家的表現。
  • 散文寫作2大誤區,《湘行散記》這份技巧幹貨,教你輕鬆寫好文
    一言以蔽之,沒有意義層面的拔高,就一定算不上好的文學作品。雖說寫作沒有既成的模板,但是技巧是可以學的。想要寫好寫景散文,我十分推薦沈從文的《湘行散記》。《湘行散記》是沈從文創作於回鄉路上的散文精品。一路見到的山山水水,成為了沈從文筆下那個充滿吸引力的湘西世界。
  • 細讀《湘行散記》,沈從文的散文技巧是什麼?3個關鍵詞讓人頓悟
    散文名家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作為反映他的家鄉「湘西」風土人情的名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教材。12篇散文佳作,12堂寫作課,將幫你掃清寫什麼、怎麼寫、如何寫出彩等寫作問題。《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沿著沅水逆流而上,回鄉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憶。12篇散文,均反映了家鄉「湘西」的風土人情。
  • 吳順榮散文| 湘行散記
    令人在驚嘆之餘,產生無限的聯想和遐思。當我登上黃石寨,面對從幽深的峽谷中齊刷刷冒出來的石峰時,忽然感到自己是一名將軍,正站在高高的點將臺上,領受「沙場秋點兵」的豪情;當我在經歷了千辛萬苦的攀登以後,站在天子山上,仰觀那直刺青穹的奇山奇峰,俯視那萬丈深壑的大峽谷,忽覺又成了一位詩人,心中那份禮讚生命禮讚大自然的靈感和激情油然而生。
  • 漢磚之美 | 古拙質樸
    漢磚,特指盛於兩漢的中國漢畫像磚和文字漢磚。漢畫像磚常用於墓室建築裝飾,彼時達官顯貴厚葬習俗大興於世。而文字漢磚多是一些具有裝飾作用的吉祥文字,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理想和嚮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祈望。這些磚文所包括的書體,有大篆、小篆、繆篆、蟲書、八分、隸書、章草、今草、行書、楷書,同時每一種書體的規範化與草率化兩種傾向,在磚文中時有反映。
  • 侘寂美學,安靜中的質樸之美
    侘(chà)寂(Wabi-sabi ) ,原意是簡陋,是日本獨有的自然美學,是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日本傳統美學起於物哀而歸於侘寂,侘(wabi)為陋外慧中之美,寂(sabi)是時光刀刻的震撼於缺憾中領悟圓滿。卑微裡滋生倔強,沉溺這無形的和式之境,空間與靈魂得見永恆。其中殘缺之美極具代表性,詮釋出樸素、安靜的事物的素雅、自然、粗野之特性。
  • 「湘大八記」之八:一生一世三拱門
    四十年的邂逅、分離、回歸、廝守,足以讓我寫點關於湘大的山水、樓閣、人事的文字了,當然,那裡也有我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當年的勤人(情人)坡,不知道是否也是139級臺階)這些文字陸續發出來,竟也得到不少朋友、同事、校友、同學的喜愛。
  • 漢印之美 | 天真質樸,神形相應,陰陽相生
    漢印之美在於:古:天真質樸,自然天成,順應天道之美;活:神形相應,曲直虛實,抒情寫意之美;變:陰陽相生,龍德變化,陰慘陽舒之美。
  • 牽我的手回到未來——豐子愷漫畫大賞之二
    豐子愷是一個溫潤有趣的人,文章清雅質樸,漫畫童真童趣,在簡潔的筆觸裡,描畫世間的生活美、人性美、人情美,觸人心弦,攝人心魄。2020,庚子年,眨眼就過去了。說眨眼,是對於回望者來說的。經歷其中,自然體驗到了其間的多災多難和洶湧澎湃。但不管如何苦難,對於走向富足和強大的中國來說,都只是其間的一點跌宕而已。我們這個民族是講多難興邦的,淚水裡守望,鮮血裡開花。
  • 新中式侘寂,質樸的美,不與歲月相爭
    >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侘寂強調的是本質的樸素之美,絢爛至極歸於平淡,最質樸的往往是最美的,它們剝離了不必要的外在修飾去除雜質、保留本真,在不經意之中呈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 未來10天,福運天降,乍見之歡,觸動心弦,紅鸞浮現,幸福不停
    導語:未來10天,福運天降,乍見之歡,觸動心弦,紅鸞浮現,幸福不停 摩羯座 整體運勢還可以,若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你會擁有過更多的主動權。機會還是比較多的,不過可能有些並不是你熟悉的範疇,所以對你而言也會有一定的挑戰性。
  • 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湘籍作家沈從文,他的文字為什麼值得一讀
    以我之淺薄,竟難以看出他的文章中有任何來自前人的影響。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邊地。方言野語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並不粗鄙。沈視自己亦為此地野漢村夫中的一員,筆端飽孕感情與尊重,將藝術加工的痕跡降至最低,仿佛如實白描。這種寫作路子,文學史上實少同儔。寫到此處突然意識到,張沈兩人還有一個共同之處,便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都作於人生早期的短短幾年內。
  • 湘大,那一抹鄉愁
    ——湘舸《校園雜詠》湘大教工宿舍叫南陽村、東坡村、北鬥村,周邊開發的兩片住宅小區,一個叫「大學裡」,一個乾脆直接就稱「湘大教師公寓」。住在這些「村」裡,「裡」裡,守著幾片山林,「學習學問」之餘在林中聽聽鳥叫,在畫眉潭、琴湖溜溜彎,在澤園、沁園的草地上聊聊天,曬曬太陽……有時真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 《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由此可見,伍子胥與申包胥既有同鄉之誼,又有摯友之情,面對伍子胥悽慘不幸的遭遇和必亡楚國的誓言,申包胥第一個態度:「勉之!」勉者,鼓勵也。申包胥鼓勵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這是對同鄉好友的忠賢之舉。申包胥第二個態度:「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就是說,如果你伍子胥滅掉楚國,我申包胥則必定振興楚國。這是申包胥對國家的忠賢之舉。
  • 讀書散記:《吳冠中談美》(上)
    「 屢屢構思《讀書筆記》,記錄讀書、賞文之所見、所得,卻總是難於下手,主要礙於時間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終提不起筆來。試以《散記》形式,不拘時間,有則記之,無則加勉。」」藝術因此而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並且在偉大藝術家的身上體現出來。在何燕屏看來,「吳冠中先生的人生是美的,憂鬱的美。」我非常認可這樣的蓋棺論定!吳冠中:江南風景《談美》一書所集之文,時間跨度數十年,全是以大師級的「畫眼」冷觀世界、有感而發。
  • 富平碑刻散記
    富平碑刻散記文/劉登鋒碑刻,從廣義上說是以石質材料為載體的銘刻文字統稱為碑刻。中國碑刻文化,從1935年在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3號殷人墓道出土發現的殷商末期帝乙、帝辛時代的石刻一種遺物證明,至少在商代,石刻銘文已經萌芽,並且與甲、金文字同步。春秋戰國時期,石刻開始多起來。
  • 好文章貴在平實質樸
    看到自媒體作者提出寫文章如何才能文筆優美的問題,曾撰文陳述己見,認為好的文章應以感情真摯而文辭質樸見長,並引用自己所尊崇的作家孫犁的話做例證:「樸實無華,而真情畢見。作者能用最簡練的文字,表達人物最複雜的心理。不失其真,不失其情。使人看到生活的精華和情感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