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大中的《荊州散記》,原在《嶺南文苑》連載。近期,作者對原稿加以修訂,由《荊州記憶》選載,敬請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今天發布餘大中《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
荊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謝葵工作室推薦系列
申包胥,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市黃歇口鎮)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元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鄉好友伍子胥率吳軍攻入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屍,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在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感動秦哀公,史稱「哭秦庭」。在秦國幫助下,楚昭王得以復國。申包胥不接受封賞,全家進山隱居,後世稱讚其為忠賢典範。
01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覆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由此可見,伍子胥與申包胥既有同鄉之誼,又有摯友之情,面對伍子胥悽慘不幸的遭遇和必亡楚國的誓言,申包胥第一個態度:「勉之!」勉者,鼓勵也。申包胥鼓勵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這是對同鄉好友的忠賢之舉。申包胥第二個態度:「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就是說,如果你伍子胥滅掉楚國,我申包胥則必定振興楚國。這是申包胥對國家的忠賢之舉。
《史記·伍子胥列傳 》記載,伍子胥率吳軍攻入郢都並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雖逃亡大山之中,但還是派人勸誡伍子胥:「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申包胥認為,伍子胥如今走到侮辱死人的地步,實在是做得太過分,難道不是喪天害理達到極點麼!
02
對於申包胥的勸誡,伍子胥不屑一顧。《史記·伍子胥列傳 》記載,伍子胥對來人說,告訴申包胥:「我就像太陽快落山但路途卻遙遠,所以要倒行逆施。」
申包胥覺得,自己無法說服伍子胥,只有依靠堅強有力的外援,方可解決問題。於是決定前往秦國搬救兵,其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楚昭王乃楚平王與秦國公主孟贏所生之子,是秦哀公的外孫,與秦國有著難以割捨的血緣關係。二是,當時只有秦國或晉國有實力幫助楚國趕走吳軍,而晉楚長期爭霸,吳國是晉國扶植起來削弱楚國的,晉國巴不得亡楚,何談「幫助」。
當時,情況十分緊急而又十分危險,申包胥雖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秦國國都,而秦哀公剛開始卻猶豫不決。為了感化秦哀公,申包胥採取了「哭」字戰略戰術。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申包胥在秦國城牆外嚎陶大哭,七天七夜,滴水不進。所哭訴的內容既合情又合理,分明是在給秦哀公上一堂無比生動的悲情課。秦哀公終於被感動和驚醒,親自寫了一首題為《無衣》的詩,發戰車五百乘,派遣大夫子滿、子虎出兵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自己國內內亂而退兵。
03
在秦國幫助下,楚昭王得以復國,而且成為楚國中興之主,在位期間頗有建樹。《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記載,楚昭王認為申包胥忠勇可嘉,「擬封之以荊五千戶」。《左傳·定公五年》記載,申包胥不受封賞,他說,自己的作為,是盡臣子本分。楚昭王強令接受,申包胥就悄悄地帶著一家老小,進山過起隱居生活,自此再沒人知道申包胥下落。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閭曰「忠臣之門」。
餘大中先生作品集
《荊州散記》(一)「宰相之傑」張居正
《荊州散記》(二) 荊州的「關公情結」
《荊州散記》(三)荊州的至愛——屈原
《荊州散記》(四)《荊州宋玉宅》
《荊州散記》(五)《清初兵部左侍郎張可前》
《荊州散記》(六)《章華寺的現實與章華臺的歷史》
《荊州散記》(七) 胡瑗與《松滋儒學記》
《荊州散記》(八)《「囊螢夜讀」的車胤》
《荊州散記》(九)《明代賢相楊溥》
《荊州散記》(十)《春申君黃歇》
《荊州散記》(十一)《「陳漢高祖」陳友諒》
《荊州散記》(十二)《建都於荊州的二十一位楚王》
《荊州散記》(十三)《南齊末代皇帝蕭寶融》
《荊州散記》(十四)《古代荊州的臘月節令時俗》
《荊州散記》(十五)《「才子皇帝」蕭繹》
《荊州散記》(十六)《西梁(後梁)史話》
《荊州散記》(十七) 《南平國的興與衰》
《荊州散記》(十八)《明代兵部尚書伍文定》
《荊州散記》(十九)《陳隋高僧智顗》
《荊州散記》(二十)《唐代刑部尚書李遜》
《荊州散記》(二十一)《絕孝純忠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