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歷史名人——申包胥

2021-02-13 新京山

     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時楚大夫,京山人。縣城東申公嶺為其故裡,今申公嶺一帶眾多申姓,相傳為其後裔。建國前京山縣城曾一度命名為包胥鎮。據明嘉靖《京山縣誌》記載,申公嶺上有申大夫廟,後毀。崇禎年間又重修。清光緒八年《京山縣誌》有記載。

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時楚國大夫


    申包胥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52年),伍子胥父兄因受人誣諂,被平王殺死,伍子胥逃離楚國時對申包胥說:「楚王殺我父兄,你說我該怎麼辦?」申包胥長嘆一聲說:「我叫您報仇,而這是不忠;叫您不報仇,可又是無親無友啊!」伍子胥發誓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對伍子胥表示:「你能顛覆它,我一定能恢復它。」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用伍子胥之計,在柏舉(今湖北麻城縣東)打敗楚國,攻入楚都郢(今江陵紀南城,一說宜城楚皇城),並將已死十年的楚平王從墳墓中掘出,鞭屍三百。楚昭王逃往雲夢(今安陸縣南)。申包胥得知此事,使人傳話斥責伍子胥說:「你這樣報私仇,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可勝天,天亦可勝人。』你本是平王舊臣,昔曾稱臣侍奉於他,今竟至於做出侮辱死人之事,真是違反天道之極,上天一定會懲罰你的!」
      不久,申包胥赴秦國,請求秦出兵救楚。他對傳話的人說:「吳國做盡無人道之事,有如貪婪的大豬、暴戾的長蛇,不斷吞噬著中原各國。這種暴虐行徑,已於楚始矣。現楚王社稷失守,遠離朝廷,棲身於草野之中,使卑臣前來告急。臨行前,昭王託我告訴大王:『吳滅楚後,其西便與君接壤;若吳國與君相鄰,那便是秦國邊防的隱患啊。』在吳侵佔楚國尚未平定之時,您應該趁機對吳發動攻擊,以使之和您分開。如果憑您的威嚴,使楚國獲得平安,我們願意世世代代侍奉於您。」秦哀公叫人推辭說:「我聽到了楚王的命令,請您在客館住下,我將考慮後再告訴您我的打算。」申包胥說:「楚王現在避難於僻遠的草野之間,尚未找到安身之處,卑臣怎敢安心住下來呢?」於是,他將衣服撕開,裹住雙膝,赤身跪於庭牆邊,七日不食,日夜哭泣。秦哀公一向沉溺酒色,不關心國事,聽了屬下的報告,大驚道:「楚有如此賢臣,吳國滅之,我沒有一個象他這樣的臣子,看來亡國為期不遠了啊!」因而為之賦詩《無衣》。詩中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與子同仇。」(大意為:怎能說您沒穿衣裳啊,我與君安危與共,同著一袍!在吳王舉兵攻楚的那一天啊,我們就是同仇敵愾的戰友!)申包胥終於得到了秦王的接見。
       秦哀公發兵五百乘救楚。次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驅走吳軍,恢復楚國。楚昭王歸郢後,對申包胥行以賞賜。他說:「我請救兵是為您,並不是為自己,現在您已得到安定,我還求什麼呢?」於是避而不受,隱居於民間。


       

     楚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申包胥到越國訪問。時越國因被吳國打敗,屈辱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志圖強,以圖反攻吳國,復國雪恥。越王問他:「我們現在可以攻打吳國嗎?」申包胥說:「我見識淺薄,不善謀略,不能幫您作出抉擇。」越王說:「吳國不講道理,摧殘我的國家,毀掉我的祖廟,將之夷為平地,使我們的祖先不能享受祭祀,我欲碰碰運氣,看看天意究竟在誰的一邊。為此,我已備好兵馬戰具,只是還未使用。請問我們該怎樣做才合適?」申包胥說:「我不知道。」越王一再詢問,申包胥才回答說:「吳國,乃強盛之國,能廣泛汲取各國的長處和經驗,我鬥膽問您,憑什麼與之作戰?」越王向申包胥陳述了自己對內施恩於民的仁政及對外友好的善舉。申包胥最後說:「好啊,好得不能再好了!然而還是不可憑此一戰。作戰之道,第一是智慧,仁政次之,三靠勇氣來作決斷。不智,就不能隨機應變地根據各種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作戰方案;不仁,就不能全軍同甘共苦;不勇,就不能作出當機立斷的決定。」聽了申包胥的話,越王很受啟發,高興地說:「我恭敬地聽從您的指教。」
      於是,越王召見大夫範蠡,將申包胥的話轉告於他。後來,越王勾踐終於帶兵打敗吳國,將吳滅亡,成為霸主。

 


申包胥,春秋未楚國人,約生於公元前550年。原姓公孫,因楚平王初被封為申邑尹,故改姓申氏,字包胥(古人常以封地為姓氏)。其故裡在今京山縣新市鎮申公嶺下的申家灣(現劃歸八裡途開發區管轄)。

申包胥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是歷史記載最早,也是職位最高的京山籍中國歷史名人。與200年後的屈原同為楚國大臣,官至三閭大夫(古代國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級。三閭大夫,楚國掌管王族三姓的官員)。

申包胥文武兼備、耿直忠誠,在楚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他遠涉千裡,七天七夜哭秦庭,感動秦王發兵救楚。他拯救了國家,功蓋朝野,不受封賞,淡泊功名,令世人欽敬,名垂青史。

解放前,京山城關鎮原名包胥鎮,是為了紀念這位歷史名人而命名的。申包胥在京山(城關)的古蹟有:

1、申公嶺

在京山新市東門外約二公裡處,南北走向,嶺面平坦,蜒綿長約二公裡,京宋公路直通其嶺。京源大道、輕機大道、人民大道橫貫其中。清鹹豐年間,京山著名史地學者易本烺所著《雲杜故事》中有《申公嶺長詩》云:「我行申公嶺,厥名不知因,爰披邑乘觀,知為興楚人……」

2、申公故居

在申公嶺北段東坡,有村原名申家灣。一條小河發源於金家店,流經村前而注入 溾水,因此小河得名申家河。即勝利村七隊(種畜場)。

3、申大夫墓

在申公嶺南端,太寺廟(泰山廟)之南(京源大道南側種子公司院內西端)。解放前,墓冢飽滿,冢頂高約3米,冢圍約10米。墓碑鐫:「楚申大夫墓」。在光緒八年版《京山縣誌》的彩圖上繪有墓冢。墓碑毀於清末,墓冢毀於解放後。

4、申大夫廟

廟在申公嶺南端,京源大道南,西側是太寺廟(修京源大道被挖平)。廟門正對著公路南的墓冢,廟前有院牆,院牆大門上額有「申大夫廟」四字。進院門為場地,寬約5米,深約3米,正中有一個鑄鐵「化錢爐」,高約2米。場地東側牆邊有明朝知縣章聚奎撰寫的《重建楚功臣申大夫廟記》,碑文在光緒八年版《京山縣·藝文》中有載。再進為前廳,東邊靠牆豎有一柄2米多高的青銅大刀,重約100公斤,插在地上一大石臼的孔中。傳說是申的兵器。刀上鐫有銘文和鏤花,不知鑄造年代。1940年廟毀,申氏族人將大刀抬到文筆峰文昌閣,埋入地下,1952年初,被人發現並挖出,抬到西街收購站賣了。前廳後是正殿,中有申大夫塑像,其貌如《碑記》所說:「……則先長鬢膗(瘦面,瀟灑清高有道,氣像宛然……)」

30年代,此廟無人住持,但常有人敬香,廟旁東側路邊立有「申包胥故裡」的五字石碑,亦毀於清末戰爭。

據縣誌記載:此廟為明崇禎年間京山知縣章聚奎由東門外遷來申公墓前重建的。據載:唐宋時,有申大夫廟在縣城南門外河邊,名「申大夫祠」。明嘉靖著名詩人王格有《謁申大夫祠》,詩云:「石廟隱孤汀」為證。汀,即河邊平地。明嘉靖和天啟年間(公元1562-1622年)曾有兩次蕩城溢廊的大水災,將南城牆和申大夫祠衝毀。後又在大東門外關王殿旁再建申大夫廟(廟址在今京山報社一帶),到崇禎年間,章知縣遷廟已是第三次了。

5、三閭橋

在京山新市西街,《康熙志》和《光緒志》的城坦圖中均有標示,這是為紀念楚三閭大夫申包胥而命名的。

6、申氏宗祠

清初,在東門外原「申大夫廟」的遺址處,申氏族人又建有申氏宗祠,俗稱「申家祠堂」。清末祠堂族長為申子卿(前清舉人)。

來源:一品京山

關注新京山微信號

...

推廣合作 | 新聞爆料 | 商務聯繫

廣告電話:18986983333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信息

相關焦點

  • 申包胥故裡為京山的理由
    約生於公元前550年,原姓公孫,因楚平王初被封為申邑尹,故改姓申氏,字包胥,一作勃蘇,又稱王孫包胥(古人常以封地為姓氏),是楚國第一大將或第一忠臣。申包胥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是歷史記載最早、爵位最高、影響最深的京山新市籍中國歷史名人,官至三閭大夫(古代國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級。三閭大夫為楚國掌管王族三級姓氏的官員,相當現今的公安部長)。
  • 京山名流:楚國大夫申包胥的故事
    京山人,縣城東申公嶺為其故裡,今申公嶺一帶眾多申姓,相傳為其後裔。建國前京山縣城曾一度命名為包胥鎮。據明嘉靖《京山縣誌》記載,申公嶺上有申大夫廟,後毀。崇禎年間又重修。清光緒八年《京山縣誌》有記載。 說起故鄉的歷史名人,申包胥是不能不提的人物。他的忠勇、他的意志、他的俠義、他的氣節,他的淡泊名利,還真有故鄉遺風,值得我們後輩景仰。申包胥與伍子胥是老交情。
  • 申包胥《哭秦庭》
    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漢族,湖北省京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 這些京山古代的名人,你知道幾個?——申包胥
    在這樣的情況下,申包胥沒有失卻冷靜,表明申包胥具有較高的政治眼光。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成功的搬來秦國的援軍後,申包胥身先士卒與吳軍交戰。這時越國也從吳國的後方襲擊吳國,吳軍連續遭遇失敗,引發了內訌.
  • 京山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九宮山開山道祖、御製道派的創始人!
    這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農民大起義「綠林起義」的發源地,也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發祥地,史稱「光武中興,兆於綠林」,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綠林好漢」一詞正是起源於此。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申氏名人:忠賢典範申包胥
    忠賢典範申包胥申包胥,申氏,名包胥。生卒年待考。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元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鄉好友伍子胥率領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屍,楚平王之子楚昭王出逃。
  • 《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
    今天發布餘大中《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荊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謝葵工作室推薦系列申包胥,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市黃歇口鎮)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元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鄉好友伍子胥率吳軍攻入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屍,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在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感動秦哀公,史稱「哭秦庭」。
  • 申包胥哭秦庭,不吃喝哭7天求兵救楚,秦哀公受不了:發兵發兵!
    《哭秦庭》,是京劇中的一出傳統劇目,故事主人公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因吳國興兵伐楚,他不辭艱苦去秦搬救兵,以忠臣形象名留史冊。而曾經稱霸一時的楚國之所以引來這場滅頂之災,還要從申包胥的老友,那位大名鼎鼎的伍子胥說起。
  • 西申、東申與南申
    本書的「申氏歷代名人概覽」中之申包胥,為春秋楚大夫,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公孫乃黃帝姓氏。而據史典,炎帝、黃帝同父異母,且「姬姜世代婚姻」你看,炎帝、黃帝也有著血緣關係呢。就是我們的始祖伯夷,人家還是十姓之祖呢。所以,我們無意彰顯誰先誰後,誰主誰賓。因為,追根溯源,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歷史長河,前無始,後無終。
  • 京山人對天門人的地域黑
    因為兩地接壤的鄉鎮多,在京山有永隆、石龍、雁門口、錢場、永興、曹武,在天門有拖市、張崗、漁薪、佛子山、石河、九真、皂市。這些鄉鎮都山水相連,只隔一條河,只翻一道嶺。京山人和天門人象親戚,也象弟兄,上山下湖、常來常往。過去的歲月,天門人常到京山的山裡來買柴火、販窯貨、收山貨,京山人常到天門湖區去買白菜蘿蔔,販花生豌豆,民間來往比較頻繁。兩地都有句俗話:親戚只望親戚有,弟兄只望弟兄無。
  • 湖北省網球學校(京山)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湖北省網球學校(京山...
    一、項目編號   DCSF-ZFCG2020004   二、採購計劃備案號   無   三、項目名稱   湖北省網球學校(京山)英語口語標準化考場建設項目   四、中標(成交)信息
  • 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6月上海獻演
    該劇以春秋時代原本一對相敬相惜的好朋友伍子胥與申包胥因為家仇國恨而相互糾葛的故事為題材。楚平王荒淫無道,父納子妻。太傅伍奢直言諫阻、遭奸臣讒害滿門三百口被無辜抄斬,在好友申包胥的幫助下,伍奢次子伍子胥作為伍門唯一的倖存者逃出了楚國。申包胥因此下獄。  十九年後,伍子胥從吳國借兵殺到楚都郢城腳下,楚國新君楚昭王從死牢中赦出了飽受煎熬的申包胥,希望勸退伍子胥的虎狼之師。
  • 王世貞與京山
    嘉靖、隆慶年間,繼「前七子」之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同樣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提出「文自西京,詩自天寶以下俱無足觀也」強調「無一語作漢以後,無一字出漢以前」,比「前七子」更絕對,把復古推向了高潮。時間更長,影響更大。雖然總體上不脫前人窠臼,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些人後來表現出某種重視獨創和性靈的傾向。王
  • 京山有一條明清老街,穿越幾百年的歷史塵煙
    坪壩鎮地處京山市東北邊陲,在京山、安陸、隨州三縣市的交界處。據說此地原叫慄林崗,後來修築城牆削平了山崗,便取名「坪壩」。      坪壩老街,位於湖北省京山市坪壩鎮,東靠安陸市,北接隨州市,距京山市區37公裡。相傳,這裡原叫慄林崗,後來因為修築城牆,把原來的山崗削平了,因此取名坪壩。這裡自古有「小漢口」之稱,是個老商埠。坪壩地處漳水中遊,水寬且深,過去河裡可行船,經常有人放竹排、木排到下遊,依靠河道運送物資,直達漢口。
  • 美文欣賞 京山觀鳥散記
    事實上,京山的鳥類數據,完全是靠京山人民自己看護得來的!京山的珍稀鳥類,是京山人民自己通過優質的生態環境招引來的!而最重要的,這些鳥,是京山幾代人長期呵護,才越來越多的!    從歷史上看,鳥文化是京山亙古絕麗的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對鳥的崇拜尤為突出。
  • 我們來看看京山這個家喻戶曉「黃金大亨」的傳奇人生
    築夢,為伊消得人憔悴       1987年,京山二中高中畢業的熊波被幸運地分到商業系統,在當時京山唯一的高樓——原京山商場當了一名令人羨慕的營業員熊波和原武漢京山商會會長許曉明(右一)親切交談       2011年他加入第一屆武漢京山商會,結識了許多新朋友,為京山招商引資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在他的助推之下,成立了京山商界茗人薈
  • 【旅遊戶外】身為京山滴伢子,京山還有一座湖山寺你知道嗎
    怪不得名聞天下的晚明大儒李維楨對湖山寺的評價極高了,光緒版《京山縣誌》載:「湖山寺,即龍泉寺,在縣南三十裡,明正統中建。李大泌題僧募經云:縣三十裡而近有湖山,俯視竟陵諸湖,如在杖履下,而龍泉寺冠之。雲物時相變易,登高望遠為最勝。」
  • 京山最牛王姓家族,成員遍布8鄉鎮
    其分布範圍之廣,在京山還沒有哪個姓氏能趕得上。歷史記載,這支王姓從明清到民國,人才輩出,如群星燦爛。在明清兩代,該家族出了7個進士,舉人秀才若干,京山沒有第二個家族能出其右,甚至在全國也極其罕見。王姓的發源地在曹武鎮上王衝村的大月山下,一個名為大屋基的自然村。王家的祖先王安是山東曲阜人,元朝末年在安陸任地方官。元末天下大亂,戰爭頻繁,路途阻隔,明朝建立後,王氏家族就留住在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