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時楚大夫,京山人。縣城東申公嶺為其故裡,今申公嶺一帶眾多申姓,相傳為其後裔。建國前京山縣城曾一度命名為包胥鎮。據明嘉靖《京山縣誌》記載,申公嶺上有申大夫廟,後毀。崇禎年間又重修。清光緒八年《京山縣誌》有記載。
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時楚國大夫
申包胥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52年),伍子胥父兄因受人誣諂,被平王殺死,伍子胥逃離楚國時對申包胥說:「楚王殺我父兄,你說我該怎麼辦?」申包胥長嘆一聲說:「我叫您報仇,而這是不忠;叫您不報仇,可又是無親無友啊!」伍子胥發誓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對伍子胥表示:「你能顛覆它,我一定能恢復它。」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用伍子胥之計,在柏舉(今湖北麻城縣東)打敗楚國,攻入楚都郢(今江陵紀南城,一說宜城楚皇城),並將已死十年的楚平王從墳墓中掘出,鞭屍三百。楚昭王逃往雲夢(今安陸縣南)。申包胥得知此事,使人傳話斥責伍子胥說:「你這樣報私仇,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可勝天,天亦可勝人。』你本是平王舊臣,昔曾稱臣侍奉於他,今竟至於做出侮辱死人之事,真是違反天道之極,上天一定會懲罰你的!」
不久,申包胥赴秦國,請求秦出兵救楚。他對傳話的人說:「吳國做盡無人道之事,有如貪婪的大豬、暴戾的長蛇,不斷吞噬著中原各國。這種暴虐行徑,已於楚始矣。現楚王社稷失守,遠離朝廷,棲身於草野之中,使卑臣前來告急。臨行前,昭王託我告訴大王:『吳滅楚後,其西便與君接壤;若吳國與君相鄰,那便是秦國邊防的隱患啊。』在吳侵佔楚國尚未平定之時,您應該趁機對吳發動攻擊,以使之和您分開。如果憑您的威嚴,使楚國獲得平安,我們願意世世代代侍奉於您。」秦哀公叫人推辭說:「我聽到了楚王的命令,請您在客館住下,我將考慮後再告訴您我的打算。」申包胥說:「楚王現在避難於僻遠的草野之間,尚未找到安身之處,卑臣怎敢安心住下來呢?」於是,他將衣服撕開,裹住雙膝,赤身跪於庭牆邊,七日不食,日夜哭泣。秦哀公一向沉溺酒色,不關心國事,聽了屬下的報告,大驚道:「楚有如此賢臣,吳國滅之,我沒有一個象他這樣的臣子,看來亡國為期不遠了啊!」因而為之賦詩《無衣》。詩中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與子同仇。」(大意為:怎能說您沒穿衣裳啊,我與君安危與共,同著一袍!在吳王舉兵攻楚的那一天啊,我們就是同仇敵愾的戰友!)申包胥終於得到了秦王的接見。
秦哀公發兵五百乘救楚。次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驅走吳軍,恢復楚國。楚昭王歸郢後,對申包胥行以賞賜。他說:「我請救兵是為您,並不是為自己,現在您已得到安定,我還求什麼呢?」於是避而不受,隱居於民間。
楚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申包胥到越國訪問。時越國因被吳國打敗,屈辱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志圖強,以圖反攻吳國,復國雪恥。越王問他:「我們現在可以攻打吳國嗎?」申包胥說:「我見識淺薄,不善謀略,不能幫您作出抉擇。」越王說:「吳國不講道理,摧殘我的國家,毀掉我的祖廟,將之夷為平地,使我們的祖先不能享受祭祀,我欲碰碰運氣,看看天意究竟在誰的一邊。為此,我已備好兵馬戰具,只是還未使用。請問我們該怎樣做才合適?」申包胥說:「我不知道。」越王一再詢問,申包胥才回答說:「吳國,乃強盛之國,能廣泛汲取各國的長處和經驗,我鬥膽問您,憑什麼與之作戰?」越王向申包胥陳述了自己對內施恩於民的仁政及對外友好的善舉。申包胥最後說:「好啊,好得不能再好了!然而還是不可憑此一戰。作戰之道,第一是智慧,仁政次之,三靠勇氣來作決斷。不智,就不能隨機應變地根據各種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作戰方案;不仁,就不能全軍同甘共苦;不勇,就不能作出當機立斷的決定。」聽了申包胥的話,越王很受啟發,高興地說:「我恭敬地聽從您的指教。」
於是,越王召見大夫範蠡,將申包胥的話轉告於他。後來,越王勾踐終於帶兵打敗吳國,將吳滅亡,成為霸主。
申包胥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是歷史記載最早,也是職位最高的京山籍中國歷史名人。與200年後的屈原同為楚國大臣,官至三閭大夫(古代國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級。三閭大夫,楚國掌管王族三姓的官員)。
申包胥文武兼備、耿直忠誠,在楚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他遠涉千裡,七天七夜哭秦庭,感動秦王發兵救楚。他拯救了國家,功蓋朝野,不受封賞,淡泊功名,令世人欽敬,名垂青史。
解放前,京山城關鎮原名包胥鎮,是為了紀念這位歷史名人而命名的。申包胥在京山(城關)的古蹟有:
1、申公嶺
在京山新市東門外約二公裡處,南北走向,嶺面平坦,蜒綿長約二公裡,京宋公路直通其嶺。京源大道、輕機大道、人民大道橫貫其中。清鹹豐年間,京山著名史地學者易本烺所著《雲杜故事》中有《申公嶺長詩》云:「我行申公嶺,厥名不知因,爰披邑乘觀,知為興楚人……」
2、申公故居
在申公嶺北段東坡,有村原名申家灣。一條小河發源於金家店,流經村前而注入 溾水,因此小河得名申家河。即勝利村七隊(種畜場)。
3、申大夫墓
在申公嶺南端,太寺廟(泰山廟)之南(京源大道南側種子公司院內西端)。解放前,墓冢飽滿,冢頂高約3米,冢圍約10米。墓碑鐫:「楚申大夫墓」。在光緒八年版《京山縣誌》的彩圖上繪有墓冢。墓碑毀於清末,墓冢毀於解放後。
4、申大夫廟
廟在申公嶺南端,京源大道南,西側是太寺廟(修京源大道被挖平)。廟門正對著公路南的墓冢,廟前有院牆,院牆大門上額有「申大夫廟」四字。進院門為場地,寬約5米,深約3米,正中有一個鑄鐵「化錢爐」,高約2米。場地東側牆邊有明朝知縣章聚奎撰寫的《重建楚功臣申大夫廟記》,碑文在光緒八年版《京山縣·藝文》中有載。再進為前廳,東邊靠牆豎有一柄2米多高的青銅大刀,重約100公斤,插在地上一大石臼的孔中。傳說是申的兵器。刀上鐫有銘文和鏤花,不知鑄造年代。1940年廟毀,申氏族人將大刀抬到文筆峰文昌閣,埋入地下,1952年初,被人發現並挖出,抬到西街收購站賣了。前廳後是正殿,中有申大夫塑像,其貌如《碑記》所說:「……則先長鬢膗(瘦面,瀟灑清高有道,氣像宛然……)」
30年代,此廟無人住持,但常有人敬香,廟旁東側路邊立有「申包胥故裡」的五字石碑,亦毀於清末戰爭。
據縣誌記載:此廟為明崇禎年間京山知縣章聚奎由東門外遷來申公墓前重建的。據載:唐宋時,有申大夫廟在縣城南門外河邊,名「申大夫祠」。明嘉靖著名詩人王格有《謁申大夫祠》,詩云:「石廟隱孤汀」為證。汀,即河邊平地。明嘉靖和天啟年間(公元1562-1622年)曾有兩次蕩城溢廊的大水災,將南城牆和申大夫祠衝毀。後又在大東門外關王殿旁再建申大夫廟(廟址在今京山報社一帶),到崇禎年間,章知縣遷廟已是第三次了。
5、三閭橋
在京山新市西街,《康熙志》和《光緒志》的城坦圖中均有標示,這是為紀念楚三閭大夫申包胥而命名的。
6、申氏宗祠
清初,在東門外原「申大夫廟」的遺址處,申氏族人又建有申氏宗祠,俗稱「申家祠堂」。清末祠堂族長為申子卿(前清舉人)。
來源:一品京山
關注新京山微信號
...
推廣合作 | 新聞爆料 | 商務聯繫
廣告電話:18986983333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