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即將於2014年6月28、29日晚上演於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該劇由上海京劇院著名花臉演員安平和上海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傅希如領銜主演,並由京劇界的資深導演續正泰、白雲明執導。
該劇以春秋時代原本一對相敬相惜的好朋友伍子胥與申包胥因為家仇國恨而相互糾葛的故事為題材。楚平王荒淫無道,父納子妻。太傅伍奢直言諫阻、遭奸臣讒害滿門三百口被無辜抄斬,在好友申包胥的幫助下,伍奢次子伍子胥作為伍門唯一的倖存者逃出了楚國。申包胥因此下獄。
十九年後,伍子胥從吳國借兵殺到楚都郢城腳下,楚國新君楚昭王從死牢中赦出了飽受煎熬的申包胥,希望勸退伍子胥的虎狼之師。剛剛出獄的申包胥拖著羸弱的軀體匆匆趕到了吳營……
然而,這一對生死故交卻因為各自不同的人生遭遇及人格理念,一個執著報家仇、一個堅持捍衛國家存亡,最終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面,背道而馳…….
創作緣起——遵循大史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
該劇劇本從醞釀、策劃到成文、定稿歷時四年之久,五易其稿。該劇的編劇是上海京劇院的創作部主任馮鋼,他透露之所以選擇該劇為創作題材,是因為1990年還是大學生的他曾觀看過上海京劇院當年創排的一部新編京劇《伍子胥復仇記》,當年這部戲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繼續留存在舞臺上。但這段歷史和人物卻引起了馮鋼想要探究的極大興趣。從此,在他心中種下了「二胥情結」。多年後,在和出品人也是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的一次閒聊中聊起當年的此劇以及想寫「二胥」題材的念頭,兩人對此一拍即合。
《春秋二胥》劇本於2010年啟動策劃。全劇以申包胥幫助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十九年後伍子胥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申包胥勸誡伍子胥放下仇恨、捍衛楚國的史實為基礎, 豐富了申包胥幾次勸諫伍子胥的戲劇動作,著重刻畫了伍子胥和申包胥的人物內心及人性的碰撞與糾葛。該劇是以史實為骨架、以人性為血肉創作而成的一部厚重的歷史悲劇。
世事不止黑白、進退如何抉擇、是非拷問人心——探討人性的複雜性的悲劇
伍子胥和申包胥兩個本受朝廷重用、相敬相惜的青年才俊,由於楚平王個人的行為,造成了朝廷的震動、生靈的塗炭、和個人命運的急轉直下。兩位在突如其來的災難和變劫下的不同選擇是全劇的戲劇衝突核心:伍子胥在不公命運下,選擇捍衛家族的尊嚴、要血洗滅門仇恨;申包胥卻大義凜然的選擇放下個人恩怨、捍衛國家民族存亡和維護黎明百姓的安危。
然而,兩人的行為都有各自堅信的正確與合理;於是,昔日有救命之恩的兄弟成了對立的敵人。這正與黑格爾的悲劇理論相契合:悲劇的實質是倫理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倫理實體的分裂是悲劇衝突產生的根源。悲劇衝突是兩種片面的倫理實體的交鋒。衝突的悲劇性在於:這種衝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辯護的理由,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容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正如伍子胥堅持復仇的理由是平王的昏庸致死伍家無辜的三百口命喪黃泉,他做這一切是為了替天行道;而申包胥雖對伍門的不幸同情,但對於伍子胥「仇一人而戕一國」的「倒行逆施」的行為是極為痛心的。所以他最終與伍子胥決裂,並堅持「舍小義、取大義」的信念,即國家民族的存亡與黎明百姓的安危是真正的「大義」。
《春秋二胥》試圖探討災難面前人性的複雜性,即世事不止黑白、進退如何抉擇、是非拷問人心。仇恨及報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稟性,是人性複雜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人類始終難以擺脫的心理困境,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理性精神的蘊育,人類應該有勇氣去思考和避免因為仇恨而帶來的更大的人道災難和人性摧殘。
《春秋二胥》想傳遞給觀眾: 在人類經歷了災難與痛苦之後,我們仍願相信,人性中的善良、純真、柔軟和愛,與它所有對立面一樣,堅固存在!
「一桌二椅」的美學手段——向京劇本體致敬
空靈的風格、極簡的形式、京劇本體的寫意性的運用以及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元素的體現構成了此劇的舞美的風格。寫意是京劇本體的靈魂,也是戲曲舞臺設計的首要原則。《春秋二胥》的舞美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本體、發揚寫意特色的審美追求。
該劇的故事推進始終圍繞著固定空間楚國城池展開,這也給舞美設計在創作時提供了一個核心的基礎。該劇布景始終以城池為脈絡,布景的變化是伴隨著情節的發展而進行的。觀眾將在舞臺上見到「楚城」、「攻城」、「淹城」、「滅城」四個重要階段。
而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的新編歷史劇不同,我們將不會在舞臺上見到極為奢華和複雜的實景場面,取而代之的是設計師運用的「七巧板」式的平面模塊。在幾塊模塊的拼接下,一個倒梯形的平面布景出現在舞臺正中央的紗幕後,從而,楚國城池和王宮也被清晰的呈現出來。 隨著劇情的發展,「攻城」、「淹城」、「滅城」仍然通過這些模塊的自由組合、拆裝被巧妙的分層次的呈現。攻城時,主要模塊將從正中央,移到舞臺下場門,演員將在舞臺右側進行表演;淹城時,舞臺表演區的平臺分開,喻意楚城被決堤灌水,百姓限於水深火熱。而滅城時,象徵城池的屋頂下降,喻意楚國淪陷失守。
春秋戰國時代是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因此劇中的舞美大量採用了青銅器的元素。舞美布景的模塊表面被做成了歷經歲月腐蝕的青銅器的質感。這些青銅質感的模塊在劇中既是王宮、城池、又是宗廟,亦或是戰場,這正和京劇本體的「一桌二椅」的象徵意境如出一轍。
舞美設計師鄭加傑說:「我們這裡所說的一桌二椅,已不是單純意義的實體,而是一種虛擬、寫意的美學手段。在有限的元素下,通過簡單的拆分、組合,演變出不同的時空,將戲曲寫意的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該劇中的「一桌二椅」的舞美手段已從傳統意義的橫向調度走向了縱向調度,既有舞臺的平面空間的調度,又體現在了布景的空間調度。 一種鮮少出現的「三維」的空間調度處理手法成為了該劇的舞美設計的最大特色。
給舞臺做減法——極簡主義的表演空間
簡約、空靈是和主創們一致追求的美學風格。演員通過表演來點染環境,觀眾通過想像來感悟內涵,共同成就了戲曲的空靈之美。《春秋二胥》的舞臺表演區只留有一塊平臺,簡單、乾淨。因為戲曲本身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手段:演員的流派表演、程式化的手段等。如在舞臺上一人就可以跑出萬裡江山、千軍萬馬,這些都是戲曲本身不可替代的寫意特性。舞美設計給舞臺做減法等於是給演員和觀眾做加法。為演員留出足夠的表演空間,其實也是為觀眾留出更多的想像和思考空間。
去奢華、留古樸——帶觀眾走近「考古現場」
本劇在服裝設計上有了一定的創新和探索。在此劇中,觀眾看不到以往京劇舞臺上較為鮮亮的色彩,和層次豐富的刺繡。伴隨著舞美布景中青銅器的紋路,觀眾仿佛有置身考古現場的真實感受。
為了營造全劇沉重壓抑的氛圍,本劇服裝面料採用了特別的「做舊」印染技術,有類似彩陶的斑駁質感,並採用了大量的傳統蘇州繡娘的平金繡工藝。
服裝設計秦文寶介紹他的設計靈感來自春秋戰國時代民間流行的彩陶和青銅器元素,他將彩陶色系延伸到了人物服裝的色繫上,並且賦予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符號。他說:「青銅器當中的某種藝術效果具有現代性,例如上面的金箔,永遠不褪色的金,象徵永恆;青銅受到腐蝕以後的斑駁和滄桑很具藝術感,兩種不同材質並置在一起時產生的獨特的美,我想把這種美感附著在服裝上去體現。」
古韻悠揚、直指人心——唱腔、音樂只為塑造人物
本劇是一出花臉老生的唱工戲,導演續正泰同時也擔任了該劇的唱腔設計。續正泰的唱腔設計在京劇業內有口皆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不失創新,尤其注重唱腔與人物的貼合。他說:「唱、念、做、打中「唱「一定是最要的。過去,演員追求唱腔、流派,而在今天我們更應該追求人物的表現。我們不能一味的賣弄唱腔,只為贏得觀眾廉價的叫好,而是要應該真正去打動觀眾。我們要恰當的運用流派去表現人物。比如,安平的伍子胥是個悲劇人物,不能把唱腔設計的像包公或者姚期一樣。「
本劇將有多段反應人物矛盾、掙扎心理的「反二黃」唱腔,旋律感較強、感情色彩較濃。此外,還有兩段表現伍子胥和申包胥十九年後重逢及訣別時的兩人的輪唱,一段「西皮」、一段「反二黃」,既耐聽又耐人尋味。
配器方面,將會採用大量中國民族樂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樂器排簫。據悉,排簫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在漢墓和敦煌壁畫裡都有出現。排簫的運用將會把劇中的歷史感和人物的悲涼渲染到極致。此外,營造古樸、蒼涼氛圍的古琴、和壎也會運用其中。而描寫人物心理和製造恢宏場面的弦樂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中、小提琴的運用也會令人在觀劇的同時獲得聽覺的享受。
附件1 劇目演職名單
新編歷史京劇 《春秋二胥》
上海京劇院創作演出
編劇:馮鋼
導演:續正泰 白雲明
作曲:續正泰 金樂華 林源 張雪 周貝來
領銜主演:安平 傅希如
主演:高紅梅、楊楠、吳向軍
附件2 主創人員簡介
馮鋼 編劇
上海京劇院國家二級編劇,上海京劇院院長助理、藝術創作部主任。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藝術碩士(MFA)。長期從事京劇史料、理論的整理、研究工作,曾參與編撰反映上海京劇歷史變遷的志書《上海京劇志》。創作小戲《抉擇》(與人合作)獲上海市小劇(目)節匯演「劇目獎」。擔任新編歷史京劇《成敗蕭何》文學編輯。作品新編京劇《王子復仇記》獲廣泛好評,獲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先驅天使獎」。
續正泰 導演
江蘇省演藝集團國家一級導演、作曲。畢業於中國戲曲學校。主要作品有《華子良》、《胭脂河》、《成敗蕭何》、《曹操父子》、《雷雨》、《瀘水彝山》、《醒醉記》、《孫安動本》、《香蓮案》等。曾多次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文華獎、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等榮譽。
白雲明 導演
山東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工武生。資深導演。擅演劇目有《鬧天宮》、《挑滑車》、《鐵籠山》、《八仙鬥白猿》等。導演作品有《奇襲白虎團》、《春秋霸主》、《鐵道遊擊隊》、《鄭和下西洋》、《香蓮案》、《鐵血鴻儒》、《穆桂英掛帥》等。曾多次獲得文華導演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等榮譽。
安平 飾伍子胥
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裘派花臉。畢業於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師承夏韻龍、尚長榮、李長春、李榮威等。代表劇目有《成敗蕭何》、《紅沙河》、《鍘美案》、《連環套》、《斷密澗》等。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等。
傅希如 飾申包胥
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餘派老生。畢業於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師承張文涓、關松安、李浩天、童強、朱秉謙等。代表劇目有《王子復仇記》、《上天台•打金磚》、《野豬林》、《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等。曾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新人主角獎」、中國戲曲紅梅大賽「紅梅大獎」、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折子戲評比展演「優秀表演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