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傳統戲京劇《千秋忠烈》即將首演 橫跨三行當極考驗功底

2020-12-18 文化快報

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將於10月15月至11月15日在寶雞舉辦。作為本屆藝術節32臺參評劇目之一,由陝西省京劇院創排的愛國主義新編傳統戲京劇《千秋忠烈》將於9月23日在西安人民劇院首演。陝西省京劇院藝術總監、國家一級演員張強將在劇中一人分飾三個角色,橫跨武老生、武小生和老生三個行當。

《千秋忠烈》由是張強的老師、天津武生名家蘇德貴先生根據傳統老戲《潞安州》《八大錘》《斷臂說書》改編而成的一出新戲。此次在《千秋忠烈》中,張強飾演陸登、陸文龍、王佐。

張強介紹,京劇舞臺一般是《八大錘》和《斷臂說書》連演,前者以陸文龍為主,武小生或者武生應工,武打技巧較多;後者以王佐為主,以唱腔、念白見長。像「伶界大王」譚鑫培,「四大鬚生」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等都演過此劇。上世紀40年代中期,李少春曾把《潞安州》《八大錘》《王佐斷臂》三出連演,集唱念做打於一身,轟動一時。

1992年,天津的京劇名家蘇德貴就根據恩師厲慧良先生的建議,將《潞安州》《八大錘》《斷臂說書》融合改編,為自己創作了《千秋忠烈》,一人分飾三角,先後扮演劇中的陸登、陸文龍和王佐。由於難度係數極大,加之年齡等諸多原因,一擱就是整整28年。

幾年前,張強跟隨蘇德貴先生學藝。一次和蘇先生閒談,提及想排一出既有玩意兒又耐看的戲,蘇德貴便把當年自己改編的、得到恩師厲慧良先生首肯但終未搬上舞臺的《 千秋忠烈》劇本拿了出來。張強頓時眼前一亮。陝西省京劇院經過前期論證、立項,花了小半年時間。今年疫情期間,蘇德貴先生每天通過微信、電話為張強說戲。5月份,蘇先生還特意在西安待了整整一個月,為張強摳演出細節。

據了解,2017年、2018年,陝西省京劇院招收了60名學員,交由石家莊市藝術學校代為培養,學制五年。此次《千秋忠烈》的排演,也從中挑出10個學員,年齡最大的14歲,最小的11歲。立足陝西做京劇,該劇也可以說是陝西京劇院傳幫帶的一次全新亮相。

文武兼備、極具看點的《千秋忠烈》的上演,必將受到戲迷的追捧和廣大觀眾的歡迎。(秦毅)

相關焦點

  • 新編原創京劇《梅花簪》首次進京 兼具傳統之魂與現代之美
    新編原創京劇《梅花簪》首次進京 兼具傳統之魂與現代之美 2019-11-15 11:33: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苑菁菁 責任編輯:
  • 新編現代京劇《追夢》成功首演
    1月6日晚,由德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德州市京劇藝術研究院創排的新編現代京劇《追夢》在德州大劇院成功首演。新編現代京劇《追夢》講述了一個當代青年共產黨員不忘初心,毅然放棄城市安逸的生活環境、優越的工作平臺,回到家鄉椹仙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艱苦奮鬥,讓全村人就近就業,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夫妻分居等困難,真正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發展的特色路,譜寫了新時代農民的幸福新篇章。
  • 新編戲《貞觀盛事》入選「京劇電影工程」,舞臺電影版將開拍
    新編京劇《貞觀盛事》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不是一部經典的作品,作為新編歷史劇,能演出20多年已經很不錯了,還拍攝成了3d電影,新霽個人覺得從各個方面看,有優點但是也有缺點,從演員陣容來看是非常豪華的,有尚長榮、關棟天、夏慧華、朱世慧、陳少雲等名家名角聯合演出。
  • 《楚宮恨》津門博得滿堂彩 老戲新編精益求精
    石曉亮扮演費無極 姚文生 攝天津日報訊 4月17日晚,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在中華劇院上演由李瑞環同志多次精心改編、打磨再三而成的京劇《楚宮恨》。經過反覆加工、提煉後呈現於舞臺的《楚宮恨》,結構更加嚴謹,情節更加合理,人物更加傳神,加之傳統的舞臺樣式和青年京劇團尖子演員的精彩演繹,令該劇贏得了現場戲迷觀眾滿堂喝彩。《楚宮恨》一劇在上世紀50年代由京劇大師譚富英、張君秋演出過,但原本《楚宮恨》因自身缺陷,之後少有上演。
  • 王一博首演京劇,濃妝太颯,誰注意鞋子款式?是對觀眾最大尊重
    有平臺力捧,主持功力見長,又是多年練舞的男神結合發展魅力無窮,最新一期《天天向上》都有關注到王一博節目中京劇表演,京劇是非常傳統且很有深意能延續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不少老一輩兒都喜歡看京劇,但如今隨著步入主流年輕人也慢慢探討京劇的文化。
  • 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6月上海獻演
    春秋二胥海報  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即將於2014年6月28、29日晚上演於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該劇的編劇是上海京劇院的創作部主任馮鋼,他透露之所以選擇該劇為創作題材,是因為1990年還是大學生的他曾觀看過上海京劇院當年創排的一部新編京劇《伍子胥復仇記》,當年這部戲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繼續留存在舞臺上。但這段歷史和人物卻引起了馮鋼想要探究的極大興趣。從此,在他心中種下了「二胥情結」。
  • 天津京劇院院長王平:傳統院團有「戲」才有戲
    王平本報記者 師文靜 實習生 凌霄   15日,為衝擊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天津京劇院新編京劇《香蓮案》在省城鐵路文化宮精彩上演。觀眾不僅欣賞到了新編經典劇目,更看到了天津京劇院年輕一代京劇演員的風採。本報記者藉此機會採訪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得主、天津京劇院院長王平,暢談傳統京劇的發展與創新,以及人才培養等問題。     《香蓮案》讓老樹發新枝  齊魯晚報:新編京劇《香蓮案》仍出自陳世美的故事,新在哪兒?
  • 新編大型歷史劇《老實官》首演
    12月7日,新編大型廉政歷史戲劇《老實官》在偃師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舉行了首場演出,市民反響強烈。本劇講述了藺挺達清廉為官扶助貧弱的故事,以反腐倡廉為主線,借古映今,以古鑑今。  12月7日,新編大型廉政歷史戲劇《老實官》在偃師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舉行了首場演出,市民反響強烈。本劇講述了藺挺達清廉為官扶助貧弱的故事,以反腐倡廉為主線,借古映今,以古鑑今。
  • 京劇融合交響,舞臺「揚帆遠航」,《京城大運河》今晚成功首演!
    多媒體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綽綽,而舞臺被裝飾成一艘乘風遠航的漕船,一場關於千年大運河的穿越之旅由此開啟……12月2日晚,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迎來首演。
  • 京劇《安國夫人》梁紅玉 文韜武略,巾幗英雄
    今晚19:30《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欄目,將播出國家京劇院創排演出的新編歷史京劇《安國夫人》。 通力協作 力求完美 一部戲的成功,離不開所有人的堅守與付出——今晚播出的「像音像」版《安國夫人》中,國家京劇院三團全體演職人員與製作團隊的通力協作、力求完美,為京劇藝術留像作傳。
  • 關於電視劇《新世界》中京劇片段的幾個問題
    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片中出現京劇片段(不包括其他劇種和曲藝)的場景有六處:第二集、第八集、第三十一集、第三十九集、第五十三集第七十集。但是其中三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首先就是第八集。在這一集中,鐵林和寶慧來到劇院時,可以看到戲臺上在演戲。通過唱腔和舞臺設置可知,正在上演的是京劇《穆桂英掛帥》。
  • 北京人藝再演《名優之死》以戲論戲何為髓
    北京人藝再演《名優之死》 史春陽 攝「這個戲新中見老,老中見新,既讓觀眾感到京劇的博大精深,又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和欣賞特點,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轉換自然、巧妙和有機,真正達到京劇不老,話劇出新,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看到兩種藝術的韻味。」導演任鳴在介紹該劇藝術特點時說。
  • 「戲碼頭——全國戲曲名家名團武漢行」活動拉開大幕 于魁智...
    12月13號晚,伴著瑞雪,戲迷期盼已久的「戲碼頭——全國戲曲名家名團武漢行」活動終於在武漢再次拉開大幕。而疫後首場演出就迎來重磅名角——著名老生于魁智與梅派青衣李勝素。這兩位京劇界的「黃金搭檔」也十分應景地在京韻大舞臺帶來了一出大團圓的戲《大登殿》。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
  • 京劇「黃金搭檔」于魁智李勝素將來漢 為江城獻演三出京戲經典
    湖北日報訊 (記者農新瑜、實習生彭潔茹)著名老生于魁智與梅派青衣李勝素,被譽為我國京劇界的「黃金搭檔」。記者從湖北省演藝集團獲悉,對武漢感情深厚的這對「黃金搭檔」,將率京劇「國家隊」再度來漢,於12月13日晚在京韻大舞臺演出折子戲專場,帶來《扈家莊》《李逵探母》《大登殿》三出好戲。近年來,于魁智與李勝素曾兩度率國家京劇院來漢做客「戲碼頭——全國戲曲名家名團武漢行」活動。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演出結束後,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和「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等帶領全團演職員,向祖師爺上香,迎請祖師爺等神靈迴鑾,劇團演員遵循傳統行跪拜大禮。新春過後,「國光」劇團將推出春季公演「老派新局」,在2月底3月初於臺灣戲曲中心演出3天3場。
  • 12月3日,現代京劇《浩然成昆》將在攀首演
    近日,由攀枝花市文化藝術中心創作演出的現代京劇《浩然成昆》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排練階段,該劇是我市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劇本獲得了「2020—2021年四川省重點劇本籤約」項目。《浩然成昆》主要講述退休的鐵路工程師李琴得知成昆鐵路複線攀枝花至昆明段即將通車的消息,在孫女月月陪同下來到兒子孫洪正在施工的成昆複線建設工地,追尋當年的往事,了還內心的願望,在新舊成昆線間的感慨萬千。
  • 當京劇舞臺響起西皮圓舞曲
    這是11月14日北京繁星戲劇村上演小劇場京劇《鑑證》時的一幕,臺下坐的大部分是年輕觀眾。演出結束,很多觀眾離場時說「這戲不錯」「這戲還成」,在今天的京劇演出市場,特別是對新編京劇來說,實屬不易。《鑑證》講的是戊戌變法十年後,光緒帝臨死前發生的故事。
  • 口碑佳作京劇《鑑證》亮相中國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12月15日,新編京劇《鑑證》在上海長江劇場紅匣子上演。該劇以「光緒帝死因」為題材,自今年九月在南京首演以來,熱演不息,收穫了喜人的票房與口碑。作為中國首部以國粹京劇呈現史學前沿課題的作品,京劇《鑑證》是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扶持項目、2019年度南京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南京市文旅消費政府補貼劇目,由南京市京劇團與李卓群工作室共同出品。劇中以光緒帝離世前的最後十天說起,以「十日之變」洞見戊戌變法後晚清風雲激變的十年。
  • 老舍對京劇也頗有研究 參與"戲改"留19000字手稿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老舍對中國戲曲還頗有研究和創作,濟南籍的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張桂興教授說,老舍不僅寫過話劇,還寫過京劇,而且寫過評劇、歌劇、曲劇等,他的一生大約創作了46部劇本,其中就包括至少6部京劇。老舍不僅創作過京劇劇本,還對傳統劇目進行了改編,在京劇戲曲理論方面也多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