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對京劇也頗有研究 參與"戲改"留19000字手稿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提起老舍,人們首先想起的是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或者話劇《龍鬚溝》、《茶館》,而作為濟南人,則對他的《濟南的冬天》等散文格外懷有一份感情。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老舍對中國戲曲還頗有研究和創作,濟南籍的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張桂興教授說,老舍不僅寫過話劇,還寫過京劇,而且寫過評劇、歌劇、曲劇等,他的一生大約創作了46部劇本,其中就包括至少6部京劇。老舍不僅創作過京劇劇本,還對傳統劇目進行了改編,在京劇戲曲理論方面也多有建樹。

  濟南知名收藏家、聚雅齋美術館館長徐國衛說,濟南素有「曲山藝海」的美譽,又被老舍先生稱為「第二故鄉」,這批珍貴的手稿能夠留在濟南,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由中國老舍研究會、漳州師範學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六屆老舍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8日、29日在漳州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漳州,深入探討了老舍對今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這次研討會上,老舍先生之子、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舒乙先生作了《老舍六十八出京戲「戲改」劇目提綱手稿》的主題發言,首次披露了老舍於上世紀50年代初戲曲改革時所擬的68出京劇劇目的提綱。這些提綱手稿均為老舍本人所寫,以前少有人知,連舒乙本人都未曾聽說,更未曾見過。與會的老舍研究專家一致認為手稿很有價值,對於我們了解1950年前後我國「戲改」的基本政策,以及老舍先生個人對「戲改」的見解,都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這批手稿的發現者及收藏者,是濟南知名收藏家徐國衛先生。正是徐國衛先生向舒乙先生提供了這批手稿的影印件。這批珍貴史料與濟南的結緣經過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包括舒乙先生在內的老舍研究專家對其作何評價?手稿本身有什麼文史價值、對老舍研究有什麼意義?記者上周就此進行了採訪。

  「與我有緣、與濟南有緣」,老舍京劇手稿「來到」濟南,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收藏圈,徐國衛是一位有名的「有心人」。涉足收藏20餘年,他養成了鑽研的好習慣,「每天睡覺的時間都很少,天天就是讀書、看資料」。

  關於老舍的文史材料,多年來一直是徐國衛的收藏重點之一。「老舍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與濟南又有著這麼深的情緣,從我個人情感來說,也非常願意搜集整理關於老舍的文史資料。」目前徐國衛收藏的老舍手稿、信札已達100多件。

  2010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徐國衛在北京一家小古籍書店看到了這批手稿。「當時是夾在一堆材料中間,我無意當中看到,立即覺得眼前一亮。雖然手稿上沒有落款,但憑藉我多年對老舍先生的研究與學習,還是有一種直覺,認為這應該是老舍的手跡。」

  徐國衛介紹,由於手稿上沒有落款,當時店主的要價並不高,「也就略高於普通手稿的價格」。購得這批手稿後,他立即請了國內多位老舍研究專家進行甄別鑑定。今年大年初二,又特意到北京舒乙先生家中請他親自過目。「舒乙看過後,當時就認定是老舍先生的手跡,他第一句話就是『太珍貴了,太好了,我們家人都沒見到過』。」

  徐國衛用了「與我有緣、與濟南有緣」來形容這批老舍手稿與濟南的緣分。他稱手稿來到濟南「是偶然也是必然」。說偶然,是因為這是自己無意中發現的;說必然,是因為自己多年來喜愛、敬仰老舍先生,百餘件藏品中凝聚著自己的心血和研究。

  68出劇目提綱約19000字,舒乙稱「一看便知確係老舍親筆所為」

  在聚雅齋美術館,記者見到了這批手稿。手稿內容為上世紀50年代初戲曲改革時老舍先生草擬的68出京劇劇目提綱,包括《伍申會》、《文昭關》、《浣紗記》、《魚藏劍》等,每出平均250字,簡明扼要,寫明該劇的故事綱要。這些劇目都是老舍由當時最流行的京劇劇目中選出,推薦為可以繼續演出的劇目。用舒乙的話說,這批手稿「一看便知確係老舍親筆所為」。

  如《文昭關》中,老舍先生寫道:「伍子胥脫圍逃走後,因吳國和楚國世代為敵,易於挑釁,想到吳國借兵報仇。但到吳國一定要經過昭關,伍子胥行近昭關,迷失路途,被隱士皋公留住山莊。伍子胥聽說昭關畫影圖形盤查嚴密,心裡萬分焦急,七日七夜不能安眠,鬚髮盡白,東皋公友好甫皇訥,和伍子胥相貌相似,東皋公使甫皇訥和伍子胥更換衣裝,由甫皇訥先往昭關。甫皇訥被關吏拿住,認為是伍子胥已被捕了,正紛擾間,伍子胥因鬚髮盡白,與圖形不類,早隨後混出昭關。東皋公當這時請見關吏,說明被捕的人是他的朋友。關吏釋放甫皇訥,卻命令把關的小心盤查,莫讓伍子胥混過昭關。」

  再如《連環計》,老舍先生寫道:「八路諸侯合兵討董卓,劉、關、張在虎牢關戰敗呂布,董卓劫漢獻帝遷都長安,自稱尚父。一天,在省臺大會百官,董卓忽命呂布在席間揪司空張溫下堂,說張溫勾結袁術,將他斬了。司徒王允回家深感不安,夜往後園步月。見歌伎貂蟬在花陰長嘆,疑她有私情。貂蟬卻說:『因見主人行坐不安,必有國家大事,所以長嘆。』王允見貂蟬是一個有志氣的女子,他說:『誰想漢家四百年天下卻在貂蟬手裡。』因和她同往書閣,定下連環之計。先將貂蟬許給呂布,再將貂蟬獻給董卓,讓兩人因貂蟬互生嫌隙,引起爭鬥,再使呂布刺殺董卓,為漢家誅害。」

  手稿寫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的便箋上,便箋長22釐米,寬8.5釐米,共有71頁。其中以第21篇《群英會》和第二十三篇《甘露寺》為最長,各佔兩頁,分別是518字和430字。第五十二篇《望兒樓》字數最少,僅84字,加上評語不過109字。手稿共約19000字,均為毛筆所寫,直行,有多處塗抹修改墨跡。

  老舍對京劇建樹頗多;手稿的發現,證明老舍積極參與了當年壓倒一切的「戲改」工作

  正如張桂興教授所言,過去人們只知道老舍先生的小說、話劇與詩歌創作,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戲曲方面的成就。其實老舍作為「人民藝術家」,在抗戰期間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京劇這項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也多有建樹。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京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秦華生介紹,老舍先生的京劇創作,按時間和特點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創作是在1938年3月至6月,連續創作了三個抗戰京劇劇本。《新刺虎》、《忠烈圖》、《薛二娘》。這三齣戲都是依照京劇折子戲的短劇,在當時情況下,短劇易於排演,便捷宣傳。在國難當頭之日,老舍運用老百姓喜歡的京劇形式,雖然倉促間藝術上不太成熟,但舊瓶裝新酒,號召各類人物團結抗戰,很有積極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到1963年,老舍先後根據同名崑曲改編了京劇《十五貫》、創作了新編歷史劇《青霞丹雪》以及改編傳統劇目《王寶釧》。老舍的改編力求「與原本大致相同」,並加以創造。反映出他的思維從現代向傳統回歸,表現了對傳統藝術的眷戀以及對民眾接受的關注。

  秦華生說,老舍作為學貫中西又有創作實踐的藝術大師,在劇論方面也有許多真知灼見。首先,他在肯定京劇形式美的同時,強調必須根據時代發展不斷加工,反對老戲老演;其次,他提出戲改的目的是為新觀眾,即推陳出新的目的基點是思想感情上打動觀眾,尤其是新一代觀眾;第三,形式上他也要求大膽革新,反對賣弄技巧。

  舒乙同樣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戲改」一度是壓倒一切的文化重頭工作。當時全國有大量的文盲,文藝形式很單調,唯一的娛樂就是看戲。「當時有關領導提出對傳統劇目要禁演一批、修改一批、肯定一批,組織了一大批知名的文藝工作者投入到戲劇改革工作中去,國務院還為此專門下發了文件。『戲改』既是一件由國家出面進行的政府行為,又是一件幾乎覆蓋全國文藝界的全民行為,涉及所有的戲劇劇種和曲藝藝種,以及所有的演出組織。」他表示,這批手稿的發現,證明老舍先生當時也積極參與了這項工作,再次證明老舍自始至終都在為人民群眾的文化工作熱情地做著貢獻。

相關焦點

  • 再訪徐國衛(3):能為老舍先生做點事情,是莫大的榮幸
    舒濟用放大鏡仔細地看這張照片,「竟然發現在我們身後茂盛的花草之中就有一個方凳,上面放著一盆花。這不就是現在博物館裡的方凳嗎?這讓我高興極了。我今年86歲了,方凳比我的年歲還大。我生在濟南,父親為我起名,名字裡有一個濟南的『濟』字,與濟南有緣。幼年時一定和它有過親密的接觸。80多年後能再次相見真如老友重逢,無限感慨。」
  • 老舍先生二三事
    (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老舍先生創作的一個話劇劇本《方珍珠》,首先被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搬上了舞臺,相繼上海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故事片。《方珍珠》的故事發生在曲藝界,因此最初選定主演方珍珠的演員是曲藝家魏喜奎,後來又改由京劇演員小王玉蓉飾演。
  • 老捨生平簡介
    、非我等,字舍予。改稿奴才作家樓適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寫些什麼?」樓適夷問道。滿族出身的老舍笑著說:「我正在當『奴才』,給我們的『皇帝』潤色稿子呢!」 一陣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項新任務———為末代皇帝溥儀修改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獻醜作詩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怎樣寫詩。
  • 老舍的一本名著,結尾被翻譯擅改後暢銷美國,老舍說:文筆不錯
    因為他未經老舍同意,為了迎合美國人的閱讀口味,擅自增刪了內容,尤其是將結尾改成了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大圓滿結局,給祥子安排了一個有希望的未來。這種行為是違背翻譯作品原則的。老舍也非常生氣。但除此之外,老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伊萬·金「譯筆不錯」。
  • 中戲京劇系是怎樣的?
    卷首語中央戲劇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是教育部直屬院校,是中國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國家確定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教育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藝術院校。中央戲劇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至今已經有80餘年的歷史。
  • 名家齊聚共慶市文聯成立70年,《龍鬚溝》手稿等明起將在首博展出
    《小二黑結婚》、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話劇《駱駝祥子》、京劇《定軍山》等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一一亮相,橫跨了戲劇、音樂、影視等眾多門類,著名文學家王蒙、小提琴家呂思清、相聲名家李偉建等悉數登臺。8月29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市文聯成立70周年高峰論壇」舉行。
  • 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原標題: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尚長榮、寇春華、孫毓敏、朱世慧、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等京劇名家來到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
  • 淺談京劇中的「尖團字、上口字」
    前幾天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我非常喜歡京劇,但是不知道怎麼發聲,怎麼唱,請您告知一下在京戲裡什麼叫上口音,什麼叫尖音,通俗點最好。上口音是不是捲舌音?尖音是不是也是捲舌音?」我很高興喜歡戲曲的朋友,想了解這些知識。不過首先,沒有「上口音」這樣的提法,通常都是稱作「上口字」。
  • 「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這個經常被分配演出花木蘭、穆桂英等「女漢子」角色的陽光女孩,有時也不得不為戲「改變性情」。有一次她演出《蘇三起解》這齣家喻戶曉的女子落難戲,往臺上一站,就被老師三番五次提醒,「你不要太快樂,你要哀一點、哀一點。」 還有一次,聽說團裡讓她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裡演尤二姐,黃詩雅直搖頭。「如果我是尤二姐,我才不會被王熙鳳逼到吞金自盡,窩窩囊囊。」
  • 梅蘭芳紀念館匾額上幾個字頗有來歷,小小的四合院還藏不少講究
    老舍先生說「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我愛北京,愛他的古物多,總覺得北京就像一個大博物館。作者:徐淳你可別小瞧裡外院之間的垂花門,它反映了家庭關係中內外有別的觀念。女眷住在裡院,外人不得隨意進入。裡院北房原是梅蘭芳夫婦和梅蘭芳嶽母居住的,東廂房原是餐廳和梅蘭芳女兒梅葆玥的臥室,西廂房三間原是梅蘭芳長子梅葆琛一家居住的。這種安排反映了家庭關係中長幼有序的觀念。四合院的建築充分顯示了儒家禮法秩序,就如同京劇表演中的程式,在舉手投足間儘是規矩、章法。
  • 濃墨重彩之下,京劇的四大名旦分別有什麼特點?
    同時,繼承前輩名旦王瑤卿的藝術成就,將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技巧融合運用到青衣之中,使王瑤卿創造的新行當「花衫」的表演藝術發展到極致,從而徹底改變了京劇旦角重唱功、忽視身段表情的狀況。他善於刻畫溫柔含蓄、雍容華貴的古代婦女形象,特別重視運用舞蹈來表現人物性格,因而使他演的戲,都具有情節簡單、載歌載舞的特點。他所創的梅派,不僅是一種流派唱腔,而且是包括唱、念、做、舞全面發展的演唱藝術。
  • 老舍與青島:留給一座城市的回憶
    老舍喜愛武術,也喜愛京劇,他工老旦,學的是龔雲甫,一有機會,他就會唱一段,有時在家裡,有時在酒館裡,有時在學校裡。」  住在金口路時,老舍在講課之餘寫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包括著名的中篇《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斷魂槍》《上任》《黑白李》等,分別被收入《蛤藻集》和《櫻海集》兩本小說集裡。
  • 「復聖軒藝術大講堂」《說戲》段昭南百出京劇畫集中《秦瓊賣馬》
    《說戲》段昭南百出戲畫專輯裡收納了京劇《秦瓊賣馬》。 我反覆畫這個戲的初衷是在2011年我應徐芳芳之邀出席「美國丹佛藝術館」舉辦徐悲鴻作品展覽,在開幕典禮之前有一個對家人和主要籌備單位的預展,過程中,我看到了徐悲鴻早年的一份鉛筆草稿《秦瓊賣馬》,我問過徐芳芳,這個稿子是用來畫油畫用呢,她說不知道。
  • 戲服裡有大文章:從京劇行頭裡感受國粹的博大精深
    2020年,適逢京劇誕生230周年,由尹正、黃曉明主演的戲曲題材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也重回螢屏,掀起一番熱潮。它將全部視角集中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梨園,通過描繪一群因戲聚集在一起的人物眾生相,重現了民國時代的梨園風華,全方位地呈現了京劇之美。
  • 這位「洋貴妃」將中國京劇搬上國際舞臺,連眼神裡都是戲
    」操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這位美國朋友告訴記者,從八九歲喜歡上「唱念做打」的藝術形式,到後來到夏威夷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戲劇,再到1979年到南京大學交流學習,她與京劇的緣分越走越近。魏莉莎說,她70年代末來到南京,那時,中國才剛剛改革開放,她這樣一個西方人跑來中國留學,研究中國戲曲藝術,是有很多阻力的。
  • 人文齊魯|老舍在濟南的演講:談小說論幽默聊美國
    當時省立一中圖畫教員桑子中,就曾聽過老舍在青年會的演講。其在《我記憶中的朋友老舍先生》一文中說:「老舍是知名人士,濟南的聞人。記得有一次在青年會講演,會場裡早已座無虛席,旁聽席上也無立身之地。講演要結束時,他說了一個笑話:從前有個老太婆很怕死,因此就忌諱說『死』字,遇到『死』字便改說『喜』字,某某人『死』啦,她就說某某人『喜』啦,最後老舍大聲歡呼,祝賀這個會永遠不『喜』。
  • 新編戲《貞觀盛事》入選「京劇電影工程」,舞臺電影版將開拍
    新編京劇《貞觀盛事》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不是一部經典的作品,作為新編歷史劇,能演出20多年已經很不錯了,還拍攝成了3d電影,新霽個人覺得從各個方面看,有優點但是也有缺點,從演員陣容來看是非常豪華的,有尚長榮、關棟天、夏慧華、朱世慧、陳少雲等名家名角聯合演出。
  • 85歲的京劇麒派老生趙麟童走了
    浙江京劇團成立前,杭州京劇團就有「八大頭牌」之稱:宋寶羅、陳大濩、張二鵬、趙麟童、鮑毓春、劉雲蘭、李瑛、陳幼亭。去年,宋寶羅先生離開了,如今,浙江京劇界的「八大頭牌」又走了一位先生。  雖然沒有拜周信芳先生為師,趙麟童卻繼承了周信芳麒派表演神韻,瀟灑地展現了麒派「做派老生」的獨特風採(註:趙麟童所宗的麒派,在京劇老生流派裡面,以念白和表演為主,也就是做派老生)。
  • 京劇《鑑證》:當西皮遇上圓舞曲 當戲曲遇上阿加莎·克裡斯蒂
    原標題:當西皮遇上圓舞曲 當戲曲遇上阿加莎·克裡斯蒂「光緒之死」的真相是史學界近年來的新發現,小劇場京劇是眼下市場上頗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說是一番非常有想像力的創作。《鑑證》原名《光緒之死》,在選材上就吸引了不少關注,讓該劇成為首部以京劇呈現史學前沿課題的作品,對文獻的利用更讓它與國際戲劇界流行的文獻劇有了交集。它從「清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這一重大史學研究成果說起,講述光緒帝在死前十天裡,與歷史傳聞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凱、李蓮英的最後接觸,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摯愛情。
  • 移師京劇舞臺
    「一級演員」是個專業職稱,但前頭冠以「國家」二字,是哪個權威部門評定的?中國有「梅花獎」「華表獎」,似乎從未封賞過「國家演員」。「國家級」的針對性是什麼?從未聽說哪個地方省市有過「某省一級演員」之稱謂。還有一個現象就更叫人糊塗了,為什麼只有「國家一級演員」,而沒有冠以「國家」二字的畫家、作家、音樂家……呢?如果我出書時在「作者簡介」中標明自己是「國家一級作家」,豈不惹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