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2021-01-19 網易財經

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style="display:block;color:#337fe5;">  林庭瑜(右三)正在著裝演出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新華社臺北8月18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剛)要成為專業劇團裡冉冉升起的新星,少不了演員的自我修養。

「從事藝術工作太狠了!」凌嘉臨「恨恨」地說,登臺表演前不許吃冰的,不許吃辣的,不許吃油炸的,擔心自己變胖或變老,甚至坐捷運時陌生人的一聲咳嗽都讓人「一驚一乍」。但除此之外,她很享受作為一個京劇演員的生活。

在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這個生於1989年的女孩,為記者示範京劇動作,舉手投足間,「科班」範兒十足。

臺灣戲曲學院前身之一是復興劇校,它讓童年的凌嘉臨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當時,「可怕」的數學、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的成績,讓「不是讀書胚子」的她苦不堪言。以至於10歲進入劇校學習後,無論身體如何「被擠壓」,她都覺得不會比對頭腦的「擠壓」更辛苦。

而凌嘉臨真正感覺到京劇的美,是進入大學以後。「眼神、身段、走步、唱腔、念白,真的是每個細節都有講究。」她說,「京劇需要時間的累積,很神奇。」

  擅長花旦的凌嘉臨(左)正在訓練。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但一直以來,凌嘉臨都不買戲曲彩鞋和扇子。臺灣目前只有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設京劇團是「公家」劇團,其餘京劇團都是民營。

「名額就這麼多,你多麼喜歡也沒有用。」她說,大多數同學畢業後去開餐廳或賣衣服。這或多或少折射出臺灣京劇傳承的些許無奈。

幸運的是,凌嘉臨2011年如願進入國光劇團,成為劇團著力培養的「絕代三嬌」之一。她很努力,「這個工作不是上班8小時訓練完身體就了事,有時回家我會反覆看排練視頻,像拿照妖鏡一樣看自己。」

擅長花旦的凌嘉臨,近期的工作重點是排練和演出《春草闖堂》。這是國光劇團21周年團慶公演劇目之一,也是1993年大陸京劇團首次赴臺公演的經典劇目之一,被很多戲迷譽為「此生必看的喜劇」。

  這是與凌嘉臨同窗12載、1988年出生的黃詩雅(左)。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這次與凌嘉臨一起前後分飾春草的,是與她同窗12載、比她大一歲的黃詩雅。小時候,媽媽「誘導」好動的黃詩雅,「到劇校不用讀書哦,只要動來動去就好了。」

結果黃詩雅進入劇校後發現,凌晨5點多就要起來練功,而且還要上文化課。但她覺得,「演員可以嘗試不同的角色,很有趣。」

這個經常被分配演出花木蘭、穆桂英等「女漢子」角色的陽光女孩,有時也不得不為戲「改變性情」。有一次她演出《蘇三起解》這齣家喻戶曉的女子落難戲,往臺上一站,就被老師三番五次提醒,「你不要太快樂,你要哀一點、哀一點。」

還有一次,聽說團裡讓她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裡演尤二姐,黃詩雅直搖頭。「如果我是尤二姐,我才不會被王熙鳳逼到吞金自盡,窩窩囊囊。」但作為專攻「演唱」的青衣,她還是擰著性子按照老師的指導去揣摩「弱女子」的心情與動作,「剛開始演得好痛苦,演完我又活蹦亂跳了,哈哈。」

  樂得合不攏嘴的黃詩雅。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同樣地,被國光劇團視為潛力新星的林庭瑜,也體驗到戲裡戲外的「分裂」。生於1992年的林庭瑜,今年1月才加入劇團,就在近期的另一部劇團團慶公演劇目《西施歸越》中擔綱主演。

這部劇試圖將西施從以往的「女間諜」標籤中剝離出來,設計了山中產子、不慎殺子、幾近自殺等悽厲悲苦情節。對20多歲的林庭瑜來說,實在「太虐心」,「作為一個現代女性,不太能理解」。

排練時,林庭瑜一直找不到悲傷的感覺。於是,她連走路的時間都用來找「悲傷」。直到有一天走在路上,她輕輕哼唱西施唱段,突然感到很難過,眼淚都掉了下來,把路人嚇了一大跳。

演出時,她用傳統戲中繁複的水袖身段來展現西施情感的糾葛與身體的痛苦,得到觀眾認可。

  林庭瑜正在著裝演出前的練習。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令林庭瑜驕傲的是,爸媽也來看她演戲。當初,家裡開的熱炒店就在臺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旁邊,老師們下課到店裡吃飯,看到跑來跑去幫忙招呼客人的小庭瑜條件不錯就慫恿她報名。

沒學過舞蹈、完全從零開始的小庭瑜,因為拉筋等練功課,痛得和小夥伴們抱頭痛哭,但媽媽是「即使孩子發燒也要讓她去上課」的那種家長,她不得不打消放棄的念頭。

如今,已經嶄露頭角的林庭瑜給自己列了一個戲單子,「花旦、青衣、刀馬旦我都想演。劇目列了10多出,還在持續增加,以傳統戲為主。如果這些都演了,我此生就無憾了。」她說。

「第一個想演的是《楊門女將》,有武功,又會唱;第二個想演的是《春草闖堂》,很俏皮,劇本又好,演完應該很過癮……」林庭瑜說。

記者看到,她的戲單子上,還包括《昭君出塞》《霸王別姬》《白蛇傳》等劇目。

傳統戲曲與青春年華的相遇,讓經典有了「全新」的可能。而談到京劇的經典,「三嬌」的戲夢人生裡,繞不開的共同話題是兩岸情緣。她們都曾跨越海峽學藝,都有追捧大陸「仙女級」名角的經歷,也都渴望著在未來的兩岸合作中進一步受益……

  林庭瑜(右)正在著裝演出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中學時,凌嘉臨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北京學了一個月的戲。如今國光劇團和大陸京劇界交往頻繁,此次團慶公演,也特別請來北京京劇名角來臺為大家教戲,這讓凌嘉臨獲益良多。

黃詩雅去年剛到上海戲劇學院學了3個月的戲。申城天天有戲看的氛圍令人著迷,很多大陸同學五六歲就開始練基本功讓她暗暗驚嘆。在大陸同學委婉表示「你講話好溫柔」之後,黃詩雅有意識地用「字正腔圓的京白」取代她不知不覺帶入的「臺灣腔」。

至於林庭瑜,當學生時,每逢暑假她都會到北京進修一兩個月。進入劇團後,她希望每年都能赴京學習一出傳統劇目。

「畢竟京劇的根源就在大陸,而且兩岸合作很有助益。」林庭瑜說,「比如,大陸朋友告訴我,上妝時你這裡加一筆,嘴唇會更飽滿,果然是。」

(原標題:「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虎度門》:獨具港味的戲夢人生
    影片以著名粵劇女武生任劍輝的經歷為原型改編而成,講述了粵劇「名伶」冷劍心人到中年後,面臨人生抉擇與生活困境的故事,該片上映後於1996年獲得第3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戲劇為主線貫穿全片的優秀電影很多,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一片以京劇在歷史中的變遷為主導,而《人·鬼·情》裡導演以河北梆子為主要意象,但是在《虎度門》中,粵劇則成了全片的中心所在。
  • 《霸王別姬》:戲夢人生
    但兩人對戲劇與人生關係的理解有本質不同,段小樓深知戲非人生,程蝶衣則是人戲不分。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這部《霸王別姬》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贏得金棕櫚獎的華語片。本片的劇本質量甚高,情節編排縱橫交錯,層層相扣,非常複雜,各種隱喻象徵交織在一起,融為一爐,堪稱奇觀。
  • 梨園夢戲曲文化體驗中心開臺,可供百位小朋友上京劇課程
    談及「梨園夢」這一名字的由來,梨園夢文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周永生說,「梨園」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夢」對應『中國夢』,中國夢更是文化夢,他們希望通過這個中心,讓孩子從小就接觸戲曲,逐漸培養興趣,最終能愛上戲曲,愛上傳統文化。
  • 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原標題: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尚長榮、寇春華、孫毓敏、朱世慧、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等京劇名家來到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
  • 張充和:戲夢人生
    從傳習所出來,我去了九如巷3號,那是充和在蘇州的家,一個真正能讓她魂牽夢繞的地方,也是一個提起來能讓她霎那落淚的地方。雨還是那樣的密,滿頭銀髮的周孝華女士移開木門,輕輕地走出來,她是充和五弟寰和的夫人,與充和情同姐妹。她曾親手為充和縫製了很多衣被寄到美國,她擔心「四姐」「水土不服」,儘管充和已逾百歲,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習慣性地擔心著。
  • 「復聖軒藝術大講堂」《說戲》段昭南戲畫百出京劇中《戰馬超》
    《說戲》段昭南戲畫百出京劇中《戰馬超》。在冬至這一天,翻開畫冊草稿,我挑出這個戲說說,這樣做,總比幹坐著嘮嗑有趣的多。小時候在南京,冬至是蠻重的日子,年年一樣,天不亮就有幾家隔壁鄰居小孩結夥去排隊買豆腐。
  • 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 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聊到京劇史,馬連良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身為京劇名家,他的表演風格獨樹一幟,也一直對戲曲藝術進行創新。  22日,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通過一百餘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 梅蘭芳,一生孤獨,梨園風雨也痴狂,為京劇而生,為京劇而活!
    盛名背後,他在後臺日夜奔波,時而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臺的通道,用一顆向日葵般的心,體驗京劇中女子的喜怒哀樂。可轉眼間,世事多麼無常,他也成了戲中人,被另一個男子演繹著自己的傳奇人生。當一身旦角裝扮的黎明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時,世人驚嘆,他們又再次見到了他,那個男扮女裝惟妙惟肖的男人。
  • 這位「洋貴妃」將中國京劇搬上國際舞臺,連眼神裡都是戲
    但當時南大的匡亞明校長很熱情,特地介紹她向江蘇省京劇院的沈小梅等學京劇表演。「在南京看演出時,我真正愛上了京劇,覺得表演妙極了。」魏莉莎說,後來她看演員們排戲,通過不同唱腔來分析戲中人物,感到佩服,「京劇演員是那麼有創作力。」在南京學習期間,魏莉莎拜梅蘭芳的嫡傳弟子沈小梅為師。在當時他們為此都頂住了很大的壓力,這讓她倍感這份感情的珍貴。
  • 「復聖軒藝術大講堂」《說戲》段昭南百出京劇畫集中《秦瓊賣馬》
    《說戲》段昭南百出戲畫專輯裡收納了京劇《秦瓊賣馬》。 回來後,我又好好地看了京劇,飽足情緒一口氣畫了兩張四尺的大畫,預備在宜興市「徐悲鴻紀念館」展覽。
  • 這次是調侃京劇女前輩……
    張雲雷在視頻裡調侃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京劇名家張火丁,在現場演出的相聲裡管李世濟叫「濟濟」,管「張火丁」叫「丁丁」,並稱給張火丁搓澡……視頻被曝光後,引發爭論。11月23日,有人發文怒批:「藝人道德滑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要麼見諸報端公之於眾,要麼行業內部口耳相傳,常令藝人群體乃至演藝圈陷入信任危機。有道是戲如人生,臺上戲,臺下人,豈能張嘴就來?
  • 16家京劇院團相聚線上抗疫展演月,這個「京劇的夏天」,非常有戲!
    」國家京劇院二團團長李海燕說,京劇人時刻準備著與觀眾重聚。「我的主要任務是把程派藝術、把恩師李世濟先生當年教給我們的,遇到困難時的人生態度傳遞給青年演員和廣大觀眾。作為文藝工作者,不僅要為觀眾演出,在他們需要精神支撐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走在前面。
  • 戲服裡有大文章:從京劇行頭裡感受國粹的博大精深
    2020年,適逢京劇誕生230周年,由尹正、黃曉明主演的戲曲題材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也重回螢屏,掀起一番熱潮。它將全部視角集中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梨園,通過描繪一群因戲聚集在一起的人物眾生相,重現了民國時代的梨園風華,全方位地呈現了京劇之美。
  • 「復聖軒藝術大講堂」《說戲》段昭南百出京劇畫集中《秦瓊賣馬》
    供稿:段昭南圖文:段昭南編輯:復聖軒藝委會《說戲》段昭南百出戲畫專輯裡收納了京劇《秦瓊賣馬》。我反覆畫這個戲的初衷是在2011年我應徐芳芳之邀出席「美國丹佛藝術館」舉辦徐悲鴻作品展覽,在開幕典禮之前有一個對家人和主要籌備單位的預展,過程中,我看到了徐悲鴻早年的一份鉛筆草稿《秦瓊賣馬》,我問過徐芳芳,這個稿子是用來畫油畫用呢,她說不知道。回來後,我又好好地看了京劇,飽足情緒一口氣畫了兩張四尺的大畫,預備在宜興市「徐悲鴻紀念館」展覽。
  • 中戲京劇系是怎樣的?
    新世紀以來,中戲人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秉承「求真、創造、至美」的校訓,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努力拓寬辦學思路,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管理體制創新,開展戲劇教育世界合作,不斷提升學院的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辦學質量,努力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的藝術院校,在砥礪奮進中努力書寫著戲劇影視教育的嶄新篇章。
  • 老舍對京劇也頗有研究 參與"戲改"留19000字手稿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老舍對中國戲曲還頗有研究和創作,濟南籍的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張桂興教授說,老舍不僅寫過話劇,還寫過京劇,而且寫過評劇、歌劇、曲劇等,他的一生大約創作了46部劇本,其中就包括至少6部京劇。老舍不僅創作過京劇劇本,還對傳統劇目進行了改編,在京劇戲曲理論方面也多有建樹。
  • 新編戲《貞觀盛事》入選「京劇電影工程」,舞臺電影版將開拍
    優點是唱腔設計得很不錯,唱段還真是好聽,劇情沒有特別大的一波三折,主要講魏徵敢於向唐太宗李世民諫議,先阻止國舅強娶月娟,後要求釋放後宮三千宮女作為表率,唐太宗李世民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在長孫皇后的勸諫下,看到宮女萇娥因為入宮不能和心愛的人長相思守,精神失常,李世民感到宮中宮女確實是多了,放棄自己的私慾,同意放三千宮女出宮,主題思想其實是反腐倡廉,反對奢侈提倡勤儉,是符合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所以廣大戲迷願意看這部戲。
  • 復聖軒傳媒藝委會主席、徐悲鴻傳人段昭南《說戲》百出京劇畫集
    《說戲》段昭南百出京劇畫集。今天再讀一讀京劇《望江亭》這個戲的戲畫創作準備的事情。京劇《望江亭》,這是根據元代關漢卿著雜劇《望江亭中秋切繪旦》改編的。是張君秋先生演出的「張派」代表作。戲的情節:宋朝,學士李希顏之妻譚記兒,因夫亡故,又受太尉楊戩之子楊衙內的無理糾纏,避居清安觀,為觀主白道姑抄寫經卷。白道姑之侄白士中得中進士,官授潭州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清安觀探望姑母。經白道姑撮合,白士中與譚記兒一見傾心,結成良緣,一同登程。楊衙內得知,懷恨在心,事通其父,假造聖旨,私帶尚方寶劍,至潭州緝拿白士中。白士中聞知,焦慮無措。
  • 京劇老生李軍的藝術人生:半樹梨花半池墨,一身書卷傳皮黃
    從京劇「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到如今梨園的大家名伶,似乎都與書畫結緣。 書畫藝術的薰陶幫助他們浸潤於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然後再將這份書卷氣和生活的雅致唱進戲裡,讓人物更真切,故事更動人。
  • 京劇《鑑證》:當西皮遇上圓舞曲 當戲曲遇上阿加莎·克裡斯蒂
    11月14日、15日,南京首演口碑爆棚的小劇場京劇《鑑證》終於來到北京,繁星戲劇村貳劇場見證了這部劇南北通吃的魅力。《鑑證》在北京的兩場演出,開票僅兩小時就售罄。這其中既因為這部劇前期的好口碑,更因為該劇導演、編劇李卓群已經成為國內小劇場京劇創作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