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漢族,湖北省京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公元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朝廷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申包胥功勳卓著,不僅是一位治國良臣,忠貞的愛國者,也是傑出的外交家。申包胥一人復楚之六千裡江山的故事,精誠感天,歷代傳頌,成為千古不朽的愛國忠君、賢能誠信的典範。
京劇《哭秦庭》劇照
申包胥故事在《左傳》、《史記》、《後漢書》都有記載,在民間口口相傳生生不息。中國傳統演藝舞臺上、申包胥的故事演繹出多種戲曲、曲藝劇本。京劇《哭秦庭》、豫劇《申包胥掛帥》(又名《站城頭》)、楚劇《路會》、《過昭關》、鼓詞《左傳春秋》、《二胥行》等,都是久演不衰的劇目,歷來為名角的看家戲和精典唱段。中國京劇團等國家重點院團至今還常上演《哭秦庭》。申包胥精誠愛國的至偉功勳和高風亮節,永垂青史,深契於中華文明。
申公(包胥)是忠臣的代表,民眾的楷模。他哭秦庭搬兵救楚的事跡驚天地、泣鬼神;他集忠、信、智、勇、仁、義、廉等傳統美德於一身。他忠不讓屈原,功則過之;德不讓孔子,行則過之。是一位堪與屈原和孔子比肩的聖賢,他的品德和功績照亮了中國歷史。
申公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於公民的價值準則的要求相吻合,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申公身前拒賞逃名,隱居躬耕。雖然他德侔天地,功冠古今,卻一直默默無聞。宣揚申公事跡、學習申公精神,京山享有天時地利的優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且京山縣城解放前曾命名為「包胥鎮」,可見申包胥在京山地方文化中的顯赫地位。在申公身上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本、思想之源,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支柱,值得我們大力弘揚。
申公是京山人民永恆的驕傲。
作者單位:京山縣檔案局
湖北省檔案館「讀檔」公眾號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