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荊州散記》(七十八)張居正後代的沉與浮︱餘大中

2021-02-19 嶺南文苑

張居正後代的沉與浮

餘大中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他作為內閣首輔,輔佐明神宗朱翊鈞開創「萬曆新政」,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人稱「宰相之傑」。但在張居正去世之後,朱翊鈞下令對張居正抄家,削盡其官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張居正險遭開棺鞭屍,其家屬或餓死或自殺或流放或逃難,家破人亡,慘不忍睹。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朱由校方為張居正恢復官秩和名譽。筆者在此,扼要介紹張居正六個兒子的生平事跡及其後代的命運,表達對張居正及其後代的緬懷和紀念。

張居正長子張敬修(1552—1583年),字君平,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四月,明神宗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張居正生前政敵司禮太監張誠、刑部右侍郎邱橓等奉命前往,挾私報復,心狠手毒。因遭嚴刑拷打,張敬修自縊而亡,死前留下一封絕命書:嗚呼,天道無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難測,罔恤盡瘁之忠。嘆解網之無人,嗟縲紲之非罪,雖陳百喙,究莫釋夫譏讒,惟誓一死,以申鳴其冤鬱。竊先公以甘盤舊眷,簡在密勿,其十年輔理之功,唯期奠天下於磐石,既不求譽,亦不恤毀,致有今日之禍;而敬修以長嗣,罹茲閔兇,何敢愛身命而寂無一言也。憶自四月二十一日聞報,二十二日即移居舊宅,男女驚駭之狀,慘不忍言。至五月初五日,邱侍郎到府;初七日提敬修面審,其當事噂沓之形,與吏卒咆哮之景,皆生平所未經受者,而況體關三木,首戴幪巾乎!在敬修固不足惜,獨是屈坐先公以二百萬銀數,不知先公自歷官以來,清介之聲,傳播海內,不惟變產竭資不能完,即粉身碎骨亦難充者!且又要誣扳曾確庵(省吾)寄銀十五萬,王少方(篆)寄銀十萬,傅大川(作舟)寄銀五萬,雲「從則已,不從則奉天命行事!」恐嚇之言,令人膽落。嗟此三家,素皆怨府,患由張門及之,而又以數十萬為寄,何其愚也!吾意三家縱貪,不能有此積,亦不能完結此事,吾後日何面目見之,且以敬修為何如人品也。今又以母、子、叔、侄,恐團聚一處,有串通之弊,於初十日,又出牌,追令隔別,不許相聚接語。可憐身名灰滅,骨肉星散,且慮會審之時,羅織鍛鍊,皆不可測,人非木石,豈能堪此!今幽囚倉室,風雨蕭條,青草鳴蛙,實助餘之悲悼耳。故告之天地神明,決一瞑而萬世不愧。暖乎,人孰不貪生畏死,而敬修遭時如此,度後日決無生路!曠而觀之,孔之聖也而死,回之賢也而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者,予於此時,審之熟矣。他如先公在朝有履滿之嫌,去位有憂國之慮,惟思顧命之重,以身殉國,不能先幾遠害,以至於斯,而其功罪,與今日遼藩誣奏事,自有天下後世公論,在敬修不必辯。獨其虛坐本家之銀,與三家之寄,皆非一時可了之案,則何敢欺天罔人,以為脫禍求生之計。不得已而託之片楮,齧指以明剖心!此帖送各位當道一目,勿謂敬修為匹夫小節,而甘為溝瀆之行也。祖宗祭祀,與祖母、老母饘粥,有諸弟在,足以承奉,吾死可決矣。而吾母素受辛苦,吾妻素亦賢淑,次室尚是稚子,俱有烈婦風,聞予之死,料不能自保。尤可痛者,吾有六歲孤兒,焭焭在抱,知亦不能存活也。五月初十日寫完此帖,以期必遂,而夢兆稍吉,因緩。十二日會審,逼勒扳誣,懾以非刑,頤指氣使,聽其死生,皆由含沙以架奇禍,載鬼以起大獄,此古今宇宙稀有之事。上司愚弄人,而又使我叔侄自愚,何忍,何忍!邱侍郎、任撫按、活閻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來,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三尺童子亦皆知而憐之,今不得已,以死明心。嗚呼,炯矣黃爐之火,黯如黑水之津,朝露溘然,生平已矣,寧不悲哉!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完結矣,願他輔佐聖明天子於億萬年也!

張敬修妻子高氏幾次上吊自殺未成,後用茶匕刺傷自己眼晴,導致左目枯瞎。此時,張敬修之子張重輝年僅六歲,高氏撫養孤子成長。因為生活貧困,張重輝27歲病故。崇禎十三年(1640年),朱由檢追復張敬修禮部主事並復武蔭,授其孫子張同敞為中書舍人。南明永曆年間,張同敞擔任兵部侍郎、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督抗清任務。南明末代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授張同敞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張同敞與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瞿式耜等人在湖廣地區抗清,後同守桂林,任桂林總督。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年),張同敞與瞿式耜被清軍將領孔有德所殺。張同敞成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在此摘錄張同敞兩首名詩—— 《自訣詩 》:「彌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後思。 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魂兮莫指歸鄉路,直往諸陵拜舊碑。」《自誓詩 》:「翰林骨莫葬青山,見有沙場咫只間。老大徒傷千裡驥,艱難勝度萬重關。朝朝良史思三傑,夜夜悲歌困八蠻。久已無家家即在,丈夫原望不生還。」

張居正二子張嗣修(1553—?),雖然聰慧伶俐、自幼飽學,但萬曆二年(1574年)會試落第。萬曆五年(1577年)被明神宗朱翊鈞欽定為一甲第二人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張嗣修娶妻賀氏,有子張重光。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後,被萬曆皇帝發配充軍煙瘴地面,其後續情況史料記載不詳。在此摘錄張嗣修詩《登仲宣樓》:「仲宣曾此賦登樓,誰復登臨續舊遊。千載詞華爭麗日,四鄰砧杵動清秋。消夏有地身多病,報國無緣志未休。回首長安都不見,風塵滿目迥生愁。」

張居正三子張懋修(1555—1634年),字子樞(一雲鬥樞),雖然出生宰相家庭,卻沒有紈絝習氣,從小聰穎好學,清約猶如寒素,在兄弟六人中最具文採。與哥哥張敬修同為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而且張懋修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其時年方26 歲。張居正曾寫有《示季子懋修書》,教育張懋修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其要求十分嚴苛。張懋修娶妻高氏,有子張重登、張重元及二女。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時,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但仍未死,便成天抱著亡父遺著研讀整理,並努力搜求散佚作品。每到有所觸動時,就悲愴嗚咽,亡父遺著上到處有他的淚漬。後來,張懋修被發配充軍煙瘴地面。天啟二年(1622年),張居正案平反昭雪後,張懋修返回家鄉,其時已經67歲,回鄉12年後因病去世,享年79周歲,是飽受磨難的明代狀元中最長壽者。崇禎十三年(1640年),朱由檢詔令恢復張懋修官職,此時他已經作古。

張居正四子張簡修(1560—?),由武職出身,加恩授南鎮撫司僉書管事,後任錦衣衛指揮。萬曆七年(1579年),張簡修娶北京刑部尚書兼南京兵部尚書王之誥的女兒為妻,王之誥為石首名人,與張居正是荊州老鄉。萬曆七年(1580年)張簡修的兒子張重潤出生。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簡修被萬曆皇帝褫奪錦衣衛指揮職位,削職為民,張簡修張重潤父子淪落為普通百姓。

張居正五子張允修(1565—1644年),加恩授尚寶司司丞。張允修娶妻李氏,子女不詳,有孫張同奎。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後,張允修逃難在外。天啟二年(1622年),張居正案平反昭雪後,張允修返回家鄉。1644年,亦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朝永昌元年、張獻忠大西朝大順元年,張獻忠部下打到江陵,要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從,自殺身死,享年79周歲。其中,《康熙荊州府志》記載張允修絕食而死,張允修孫子張同奎則記載張允修自焚而死。張允修自殺之前,留下一首絕命詩:「八十空嗟發已皤,豈知衰骨碎幹戈。純忠事業承先遠,捧日肝腸啟後多。今夕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願將心化錚錚鐵,萬死叢中氣不磨!」

張居正六子張靜修(1568—?),自幼聰穎,好學能文。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時剛剛15歲,族譜中未記載其婚配子女等情況。有文獻介紹,張靜修當時為府學生,已聘李氏,不久圓房。由於事先避難藏匿其嶽父、工部尚書、湖廣應城縣河頭灣人李幼滋家,得以免禍。後來,由文學家汪道昆安排,張靜修與妻子避居徽郡婺州(今江西婺源)。又投奔張氏世交顧峻,遷居蘇州閶門外山塘街,以替碾坊踏碓舂米和磕圓子粉為業。清康熙初年,張靜修之子張士彥遷興化南鄉西曹垛村(今興化臨城鎮曹垛村)插草為標,開荒務農。之後,裔孫張相衡等人將田地出租,流寓興化城南文林橋一帶,以替人舂碓併兼營米業謀生。清鹹豐末年,張相衡曾孫張榮甫在東城外魚市口西側創辦了「同源號」南貨店,成為第一代業主。

進入平臺的「專欄作家」系統閱讀餘大中先生的《荊州散記》

餘大中 湖北荊州人。

嶺南文苑定製茶

製作:王利軍

投稿郵箱:

3473896682@qq.com

如有需要,請點擊下方「原文閱讀」進入網店!

相關焦點

  • 《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
    餘大中的《荊州散記》,原在《嶺南文苑》連載。近期,作者對原稿加以修訂,由《荊州記憶》選載,敬請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連載】《荊州散記》(九十九)抗金抗蒙名將孟珙︱餘大中
    在歷代荊州知府中,孟珙是第一個榮登「百大名將」榜的軍事家。孟珙的生平事跡,見諸於南宋劉克莊編撰的《後村先生大全集》、元代脫脫等編撰的《宋史》等史料之中。孟珙出身於將門世家,自幼接受軍旅鍛鍊。曾祖孟安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部將,曾立過軍功。祖父孟林亦是嶽飛部屬,也頗有威名。其父孟宗政在「開禧北伐」中嶄露頭角,授京西兵馬鈐轄,鎮守襄陽(今屬湖北)。
  • 萬曆皇帝封張居正為太師後,為何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抄家殺戮呢?
    萬曆十年(1582年),明朝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在張居正去世前九天,萬曆皇帝加封張居正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官銜,在明朝二百年的歷史中從未有人在生前獲得過個榮譽,但是疾病很快奪去張居正的生命,他再無法利用這新的榮譽增加自己的權威了。
  • 提檔升級後的張居正故居,金光閃閃!
    根據荊州媒體報導,荊州方特東方神話和荊州小梅沙海洋館躋身全省十大熱門景區,還是可喜可賀的。不過武漢歡樂谷和襄陽唐城卻不敵武漢園博園落榜,有點出乎意料。今天我們不說榜單裡面的景區,而是國慶節期間重新裝修後迎客的張居正故居。
  • 明萬曆帝為何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抄家殺戮?
    「十年帝師、十年首輔」的張居正一路走來可謂辛酸,因為他對抗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整個體制。嚴嵩、夏言的首輔之爭將政局搞得烏煙瘴氣,自己苦思實踐獲得的條陳建議上疏之後如泥牛入海永無消息。張居正逐漸看透了大明王朝政局的現狀,藉助偶然的機會回老家休養三年體察民情去了。
  • 恩師慧眼識英才,張居正少年嶄露頭角
    後來,張居正曾祖將全家遷到江陵居住,故此成名後,人稱張居正為「張江陵」或「江陵公。」與普通人不同,張居正在娘胎裡待足了十二個月方才出生,還選了一個好日子」五月初五端午節」來到這個世間。其曾祖父在張居正出生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輪皓月墜入自家的水甕中,明晃晃的照得滿院通亮,過了一會兒,掉入水缸中的月亮竟然化作一隻白色的烏龜,慢悠悠的浮上水面。
  • 中國歷代變法(三)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1]。
  • 關二爺當年大意失去的「荊州」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荊州是九州的一部分,是與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並列的地理區域規劃。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
  • 荊州20個景區對他們終生免票!
    (圖片來源:荊州市人民政府網)張居正故居位於荊州市古城東大門內,以張居正生前居住的老屋為原型,反映故居原有的歷史風貌和人文環境,還原歷史建築景觀。有大學士府、九鳥苑、陳列館、文化藝術碑廊、首輔論證群雕等。
  • 荊州古城牆 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座落於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湖北省荊州市,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參觀主體荊州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湖北荊州,關羽痛心疾首之地,千年後明朝一位更出名的人橫空出世
    湖北荊州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重鎮,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也被稱為「江陵」,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區,這裡也是中國著名的園林城市,是長江中流區間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荊州自古以來歷史悠久,是楚國文化的發祥地,是三國文化的最高峰,當時的荊州被稱為「點心」,在亂世中誰都想佔領此地。
  • 明朝首輔張居正被抄家,家眷下場慘烈,活活被餓死的就有十幾人
    萬曆十二年(1584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在荊州的老家被抄,他的兒子們被嚴刑逼供,長子張敬修自縊,其弟絕食、投井都沒死成,被人救下;張敬修的妻子求死不得,竟用茶匕戳瞎了自己的眼睛;活著的女眷被逐一搜身,猥瑣的士兵將手探入她們的褻衣,連張居正年過八十的老母都未能倖免,幸好有官員為她求情,她才撿回一條命。
  • 來自湖北荊州的感謝:廣東居民5年內免費遊洪湖
    洪湖是荊州的疫情重災區。2月11日凌晨2點,第一批廣東省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抵達荊州,第一時間與荊州市政府對接,經科學研判後,決定將第一批醫療隊108人中的80人成建制派往洪湖。荊州多個景區這是一支來自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醫療隊,由廣東省支援湖北荊州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南方醫院黨委書記朱宏親自帶領。前方指揮部總指揮,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飛親自把他們送到洪湖。這是一場22年後的重聚。
  • 圍繞張居正守制與奪情的論戰
    身處改革漩渦和政治風暴中的張居正,一直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和巨大挑戰,而發生在萬曆五年(1577年)的「守制與奪情」風波,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大的考驗之一,對萬曆政局也有重大影響。      萬曆五年九月,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在老家今湖北荊州去世,享年74歲。訃告一到,張居正即奏請回鄉丁憂守制。明朝規定,凡父母去世,官員要辭官解職,返回原籍守孝3年(實際是27個月),稱丁憂或守制。
  • 荊州古城怎麼玩?請往這裡看
    三國時期,荊州是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遺蹟遍布,也因此留下了獨一無二的三國文化。荊州古城盛名在外,是許多人到荊州市打卡的第一站。荊州古城共有六座城門,巍峨氣勢的古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如今現存著的這座城牆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
  • 張居正的兩個故事,詮釋何為良師高徒 | 關山遠
    這個神童,就是張居正,日後他成為有明一代最牛的人之一。張居正,1525年生於江陵縣(今屬湖北荊州),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朱東潤在《張居正大傳》中寫道:「這時居正的聲名,在湖廣已經很大,所以主考給他臨時的口試,和平常的形式不同。單憑居正的年齡和聲名,原有中舉的希望。但是因為湖廣巡撫顧璘的主張,這次卻沒有成功。」
  • 張居正:用現代稅法為明朝強行續命,第一首輔終徒勞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辰星)張居正:用現代稅法為明朝強行續命,第一首輔終徒勞1525年5月26日,張居正出生於湖北荊州。他從小很聰明,12歲考中秀才。13歲考舉人時,他被考官湖廣巡撫顧璘看中,成了忘年交。顧璘很器重他,稱他為國之棟梁,甚至還把官服的腰帶送給了他。
  • 荊州:免門票!湖北喊你來旅遊:夢回楚地來這裡!
    這期,小編也坐不住了,趕緊帶你們來到楚文化發祥地、三國文化的中心——荊州,在這座充滿著歷史風韻的古城裡,享用豐盛的文化「大餐」!荊州,古時稱「江陵」,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公元前689年,楚國在此建都,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定都於此,創造了豐盛璀璨的楚文化。
  • 給朝廷百官制定KPI績效,思想超前的張居正,何以身敗名裂?
    不過,被後人評價「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的張居正,死後不久就被抄了家,不僅削去了太師、太傅的名號,還罪及後代,子女要麼餓死,要麼流放。從獨攬大權、深受皇帝信任到身敗名裂,這種轉折看起來很戲劇性,但在他生前掌權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徵兆——總的來說,注重秩序規則的張居正得罪了當時的文官集團,還把自己孤立了。
  • 在荊州古城內,每一片磚,每一片瓦,每一堵牆都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三國時期,「劉備哭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荊州的城牆始於秦始皇時,為抵禦外敵而修建,後幾經損毀。東晉以後,好幾個皇帝在這裡建都,使這座城池成了歷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幾個朝代的修建,使荊州城固若金湯,有「鐵打荊州」之說法。荊州除了城牆和城門,還有藏兵洞和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