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後代的沉與浮
◇餘大中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他作為內閣首輔,輔佐明神宗朱翊鈞開創「萬曆新政」,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人稱「宰相之傑」。但在張居正去世之後,朱翊鈞下令對張居正抄家,削盡其官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張居正險遭開棺鞭屍,其家屬或餓死或自殺或流放或逃難,家破人亡,慘不忍睹。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朱由校方為張居正恢復官秩和名譽。筆者在此,扼要介紹張居正六個兒子的生平事跡及其後代的命運,表達對張居正及其後代的緬懷和紀念。
張居正長子張敬修(1552—1583年),字君平,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四月,明神宗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張居正生前政敵司禮太監張誠、刑部右侍郎邱橓等奉命前往,挾私報復,心狠手毒。因遭嚴刑拷打,張敬修自縊而亡,死前留下一封絕命書:嗚呼,天道無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難測,罔恤盡瘁之忠。嘆解網之無人,嗟縲紲之非罪,雖陳百喙,究莫釋夫譏讒,惟誓一死,以申鳴其冤鬱。竊先公以甘盤舊眷,簡在密勿,其十年輔理之功,唯期奠天下於磐石,既不求譽,亦不恤毀,致有今日之禍;而敬修以長嗣,罹茲閔兇,何敢愛身命而寂無一言也。憶自四月二十一日聞報,二十二日即移居舊宅,男女驚駭之狀,慘不忍言。至五月初五日,邱侍郎到府;初七日提敬修面審,其當事噂沓之形,與吏卒咆哮之景,皆生平所未經受者,而況體關三木,首戴幪巾乎!在敬修固不足惜,獨是屈坐先公以二百萬銀數,不知先公自歷官以來,清介之聲,傳播海內,不惟變產竭資不能完,即粉身碎骨亦難充者!且又要誣扳曾確庵(省吾)寄銀十五萬,王少方(篆)寄銀十萬,傅大川(作舟)寄銀五萬,雲「從則已,不從則奉天命行事!」恐嚇之言,令人膽落。嗟此三家,素皆怨府,患由張門及之,而又以數十萬為寄,何其愚也!吾意三家縱貪,不能有此積,亦不能完結此事,吾後日何面目見之,且以敬修為何如人品也。今又以母、子、叔、侄,恐團聚一處,有串通之弊,於初十日,又出牌,追令隔別,不許相聚接語。可憐身名灰滅,骨肉星散,且慮會審之時,羅織鍛鍊,皆不可測,人非木石,豈能堪此!今幽囚倉室,風雨蕭條,青草鳴蛙,實助餘之悲悼耳。故告之天地神明,決一瞑而萬世不愧。暖乎,人孰不貪生畏死,而敬修遭時如此,度後日決無生路!曠而觀之,孔之聖也而死,回之賢也而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者,予於此時,審之熟矣。他如先公在朝有履滿之嫌,去位有憂國之慮,惟思顧命之重,以身殉國,不能先幾遠害,以至於斯,而其功罪,與今日遼藩誣奏事,自有天下後世公論,在敬修不必辯。獨其虛坐本家之銀,與三家之寄,皆非一時可了之案,則何敢欺天罔人,以為脫禍求生之計。不得已而託之片楮,齧指以明剖心!此帖送各位當道一目,勿謂敬修為匹夫小節,而甘為溝瀆之行也。祖宗祭祀,與祖母、老母饘粥,有諸弟在,足以承奉,吾死可決矣。而吾母素受辛苦,吾妻素亦賢淑,次室尚是稚子,俱有烈婦風,聞予之死,料不能自保。尤可痛者,吾有六歲孤兒,焭焭在抱,知亦不能存活也。五月初十日寫完此帖,以期必遂,而夢兆稍吉,因緩。十二日會審,逼勒扳誣,懾以非刑,頤指氣使,聽其死生,皆由含沙以架奇禍,載鬼以起大獄,此古今宇宙稀有之事。上司愚弄人,而又使我叔侄自愚,何忍,何忍!邱侍郎、任撫按、活閻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來,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三尺童子亦皆知而憐之,今不得已,以死明心。嗚呼,炯矣黃爐之火,黯如黑水之津,朝露溘然,生平已矣,寧不悲哉!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完結矣,願他輔佐聖明天子於億萬年也!
張敬修妻子高氏幾次上吊自殺未成,後用茶匕刺傷自己眼晴,導致左目枯瞎。此時,張敬修之子張重輝年僅六歲,高氏撫養孤子成長。因為生活貧困,張重輝27歲病故。崇禎十三年(1640年),朱由檢追復張敬修禮部主事並復武蔭,授其孫子張同敞為中書舍人。南明永曆年間,張同敞擔任兵部侍郎、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督抗清任務。南明末代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授張同敞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張同敞與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瞿式耜等人在湖廣地區抗清,後同守桂林,任桂林總督。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年),張同敞與瞿式耜被清軍將領孔有德所殺。張同敞成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在此摘錄張同敞兩首名詩—— 《自訣詩 》:「彌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後思。 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魂兮莫指歸鄉路,直往諸陵拜舊碑。」《自誓詩 》:「翰林骨莫葬青山,見有沙場咫只間。老大徒傷千裡驥,艱難勝度萬重關。朝朝良史思三傑,夜夜悲歌困八蠻。久已無家家即在,丈夫原望不生還。」
張居正二子張嗣修(1553—?),雖然聰慧伶俐、自幼飽學,但萬曆二年(1574年)會試落第。萬曆五年(1577年)被明神宗朱翊鈞欽定為一甲第二人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張嗣修娶妻賀氏,有子張重光。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後,被萬曆皇帝發配充軍煙瘴地面,其後續情況史料記載不詳。在此摘錄張嗣修詩《登仲宣樓》:「仲宣曾此賦登樓,誰復登臨續舊遊。千載詞華爭麗日,四鄰砧杵動清秋。消夏有地身多病,報國無緣志未休。回首長安都不見,風塵滿目迥生愁。」
張居正三子張懋修(1555—1634年),字子樞(一雲鬥樞),雖然出生宰相家庭,卻沒有紈絝習氣,從小聰穎好學,清約猶如寒素,在兄弟六人中最具文採。與哥哥張敬修同為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而且張懋修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其時年方26 歲。張居正曾寫有《示季子懋修書》,教育張懋修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其要求十分嚴苛。張懋修娶妻高氏,有子張重登、張重元及二女。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時,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但仍未死,便成天抱著亡父遺著研讀整理,並努力搜求散佚作品。每到有所觸動時,就悲愴嗚咽,亡父遺著上到處有他的淚漬。後來,張懋修被發配充軍煙瘴地面。天啟二年(1622年),張居正案平反昭雪後,張懋修返回家鄉,其時已經67歲,回鄉12年後因病去世,享年79周歲,是飽受磨難的明代狀元中最長壽者。崇禎十三年(1640年),朱由檢詔令恢復張懋修官職,此時他已經作古。
張居正四子張簡修(1560—?),由武職出身,加恩授南鎮撫司僉書管事,後任錦衣衛指揮。萬曆七年(1579年),張簡修娶北京刑部尚書兼南京兵部尚書王之誥的女兒為妻,王之誥為石首名人,與張居正是荊州老鄉。萬曆七年(1580年)張簡修的兒子張重潤出生。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簡修被萬曆皇帝褫奪錦衣衛指揮職位,削職為民,張簡修張重潤父子淪落為普通百姓。
張居正五子張允修(1565—1644年),加恩授尚寶司司丞。張允修娶妻李氏,子女不詳,有孫張同奎。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後,張允修逃難在外。天啟二年(1622年),張居正案平反昭雪後,張允修返回家鄉。1644年,亦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朝永昌元年、張獻忠大西朝大順元年,張獻忠部下打到江陵,要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從,自殺身死,享年79周歲。其中,《康熙荊州府志》記載張允修絕食而死,張允修孫子張同奎則記載張允修自焚而死。張允修自殺之前,留下一首絕命詩:「八十空嗟發已皤,豈知衰骨碎幹戈。純忠事業承先遠,捧日肝腸啟後多。今夕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願將心化錚錚鐵,萬死叢中氣不磨!」
張居正六子張靜修(1568—?),自幼聰穎,好學能文。萬曆十一年(1583年)抄家之時剛剛15歲,族譜中未記載其婚配子女等情況。有文獻介紹,張靜修當時為府學生,已聘李氏,不久圓房。由於事先避難藏匿其嶽父、工部尚書、湖廣應城縣河頭灣人李幼滋家,得以免禍。後來,由文學家汪道昆安排,張靜修與妻子避居徽郡婺州(今江西婺源)。又投奔張氏世交顧峻,遷居蘇州閶門外山塘街,以替碾坊踏碓舂米和磕圓子粉為業。清康熙初年,張靜修之子張士彥遷興化南鄉西曹垛村(今興化臨城鎮曹垛村)插草為標,開荒務農。之後,裔孫張相衡等人將田地出租,流寓興化城南文林橋一帶,以替人舂碓併兼營米業謀生。清鹹豐末年,張相衡曾孫張榮甫在東城外魚市口西側創辦了「同源號」南貨店,成為第一代業主。
進入平臺的「專欄作家」系統閱讀餘大中先生的《荊州散記》
餘大中 湖北荊州人。
嶺南文苑定製茶
製作:王利軍
投稿郵箱:
3473896682@qq.com
如有需要,請點擊下方「原文閱讀」進入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