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又稱江陵城,是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湖北濱江城市。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荊州是九州的一部分,是與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並列的地理區域規劃。
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
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三國演義》中涉及到荊州的章回佔到了百分之四十之多。
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荊州建都。
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
從愛國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歷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留著了與荊州有關的詩賦。
如今的荊州交通十分發達,可以從水陸空多渠道很方便地到達荊州。
進入荊州城,映入眼帘的就是荊州城的古城牆。
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牆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牆中排名第二,已經聯合中國七大古城牆城市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
荊州古城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被稱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裡,分為裡外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
水城也就是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
城牆四周原有迎賓門、公安門、拱極門、遠安門、安瀾門、南紀門六座城門。
除公安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建國後,又新開三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
原來六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
賓陽樓邊上就是張居正故居,門前的街道也是以張居正的名字命名。關於張居正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的人可以從歷史書、電視劇、小說中去深入了解。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神童最後變成萬曆首輔。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
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利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當然,一條鞭法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它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徵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
關於荊州,最出名的還是「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由於大意輕敵,失去荊州三郡。
荊州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關羽所駐守的荊州遠不止我們所以為的只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而是以湖北省和湖南省為主體的整個南方地區。
當時荊州的地理面積十分廣闊,它的價值可想而知,也正是因為其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才使得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典故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傳延至今。因為關羽丟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荊州,而是將近小半個江山。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長沙、桂陽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時,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導致荊州三郡失陷。
關羽年輕時勇猛無比。鎮守荊州時,已年近五十。痛失荊州時,關羽已經六十歲了。曾經的年少輕狂,鮮衣怒馬,在年邁時卻力不從心,淪為敗寇。
「大意失荊州」是關羽傳奇一生中的一個敗筆,將關羽性格中所存在的缺陷暴露無遺。對於關羽本身來說,這是一個悽涼悲慘的晚年結局。
「大意失荊州「的典故給後人以警醒,切勿「剛愎自用、粗心輕敵」。當然,在逛荊州城的時候,你也沒必要懷著沉重的心情,畢竟那裡的美景和美食也不可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