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都聽過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結果關羽大敗,孫權得到荊州。在初聽這個故事之時,人們大多為關羽的自負疏忽而感到惋惜。但事實上關羽所丟失的卻遠遠並非只有荊州這一座城池。據史冊記載,赤壁之戰後,關羽便被劉備託付駐守荊州。但關羽頗為自負,只顧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此時則趁虛襲荊州,導致荊州失陷。
01
荊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荊州這座城市的歷史悠久。在先秦至兩漢的一些人眼中認為荊州是九州的一部分,是與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並列的地理區域規劃。荊州一地,《三國志》記載說:
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慧,西通巴蜀。
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已可見一斑。先秦時期的荊州是至湖北以及長江中遊地區,而到了西漢,全國有十三州,荊州便位為其列。荊州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和長沙國。
02
在東漢時期,東漢重新分至全國所屬九州區域,荊州地區一度擴大,將廣東全境及越南北部地區都歸屬於荊州州域。荊州在此時,共轄管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緣由。史書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而實際上關羽所鎮守的荊州,只有零陵郡、武陵郡和南郡三郡,但在先秦時期,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剛好與楚國疆域有重合之處。《禹貢》中的京荊衡陽更是指楚國的發端地荊山。
建安十三年時,赤壁之戰一戰後,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家分荊。關羽最初所轄守的是劉備勢力所佔據的荊州五郡,但這五地之中的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地界。在劉備入蜀後,他以長沙和貴陽作為替換品將南郡徹底歸於蜀漢門下。而兩郡之地則還給了東吳,後來關羽受劉備囑託鎮守荊州,其實他所駐紮的僅是三郡。歷史上有名的「大意失荊州」失去的便是指這三郡。但這三郡的地理位置卻極為重要,其中的南郡位於漢江南岸,即我們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安陸漢陽,武昌襄陽市一帶。零陵郡則在湖南境內,即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境內。武陵郡,主要覆蓋沅江流域,轄區眾多。
南郡一地在關羽駐紮之時,其治所在公安即今天的湖北省公安縣東北一帶。當時南郡北部的襄陽還在曹操的控制之中,地理位置之險要性值得重視。在這樣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守衛荊州顯得極其重要。故歷史上也有傳言稱,在諸葛亮進川之時對關羽說一定要聯孫抗曹。但關羽一向剛而自矜,過於驕傲自信。陳壽曾說他「稱萬人敵,為世虎臣」,空有一身勇猛,卻缺少耐心和頭腦。因此,大意失荊州,與關羽本身的性格脫不掉干係。
關羽前期勇猛無比,但在鎮守荊州時,已是年近五十。年齡的成長沒有給他帶來性格上的變化,從某一角度上來看,關羽無疑是一個剛直勇猛卻缺少計謀的歷史悲劇形象。在痛失荊州時,關羽已經六十歲了。曾經的年少輕狂,鮮衣怒馬,在年邁時卻只剩下力不從心淪為敗寇。大意失荊州是關羽傳奇的一生中的一個敗筆,將關羽性格中所存在的缺陷暴露到了極致。一代歷史名將,因為一次大意,不但弄丟了自己所轄管的陣地,最終更是命喪於孫權之手。可想而知,對於關羽他本身來說,這也是一個悽涼悲慘的晚年結局。
結語
荊州一地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關羽所駐守的荊州遠不止我們所以為的只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而是以湖北省和湖南省為主體的整個南方地區。荊州的地理面積十分廣闊,自古至今轄管的區域也不止一二。荊州的價值可想而知,也正是因為其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才使得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典故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傳延至今。因為關羽丟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荊州,而是將近小半個江山。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