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2020-12-26 凝沙學史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

關羽大意失荊州

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其實,當時局勢下蜀漢丟失荊州是必然的,關羽只是當時的荊州主將,背了歷史黑鍋而已,如果換成其他人守荊州結果也會一樣,因為當時情況下地利、天時以及人和蜀漢方面都不佔優勢,根本無法守住荊州。

關羽背黑鍋

首先地利分析,除曹魏外,東吳必定會全力奪取荊州

荊州,這個地方是曹操、劉備和孫權唯一多次爭奪的焦點地方,在三國裡是個戰略要地。荊州位置重要,地處交通要道,北接南陽、南有嶺南、西通巴蜀、東聯江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對於蜀漢恢復漢室,統一江山,荊州是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劉備也是依靠荊州而佔有益州之地,此時的蜀漢版圖達到了巔峰。

對於曹魏,荊州就像剪刀,不但可以切開東吳和蜀漢的聯盟紐帶,並可以荊州為突破口繼續向前延伸分割佔領,最終完成統一。

但是,對於東吳荊州卻是是帝王之資和存亡之地,不能不取之。魯肅曾這樣描述荊州的重要,「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按照地利「荊州在揚州上遊,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表收之,坐談西伯;劉備假之,三分天下;關羽用之,威震中華;孫權有之,抗衡曹魏。」出自《讀史方輿紀要》,了了數語,寫出荊州地利何其重要,三國中各方都想佔有荊州之地,但是對於東吳卻事關存亡,更是勢在必奪。因此赤壁之戰後,東吳必定會舉國之力前僕後繼奪取荊州。地利原因,死戰之地,兩強敵虎視眈眈,關羽丟失荊州,東吳奪取荊州也是必然。

其次天時分析,吳蜀聯盟因荊州破裂,孫吳和曹魏暗中結盟荊州腹背受敵,荊州隨時會丟失

當時曹魏與蜀漢在荊州經常你攻我守,我攻你守處於敵對戰爭狀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傾荊州之力兵圍樊城,並屢次打敗增援曹軍,逐漸佔據優勢,但是戰爭轉入膠著狀態。曹操開始謀求與東吳結盟,共同攻擊關羽。

此時吳蜀聯盟,表面看起來關係切密,實際上有裂痕,並且無法調和,主要是東吳索要荊州,但是蜀漢不還。先是魯肅索要歸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拒絕歸還。後面,「先是,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因為求婚是避開劉備,懷疑是對荊州有所企圖,被關羽拒絕。於是,關羽與東吳關係不和演變成導火索,直接導致吳蜀聯盟破裂,甚至直接敵對。孫權明白自己惦記的荊州無法從關羽手中索要回來,開始著手準備直接武力奪取,於是同意曹魏結盟,前後夾擊關羽。

此時,孫吳和曹魏暗中結盟,天時突變,荊州敵對力量變化,關羽腹背受敵,荊州隨時會丟失。

最後人和分析,蜀漢兵力不足,內部不和,人才儲備不夠,無法長期守住荊州

關羽丟失荊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和內部不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派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共同留守荊州,而劉備和龐統帶領一部分兵力去奪益州,荊州力量開始削弱。後面龐統在落鳳坡被射殺身亡,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又帶領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劉備。最後只留下關羽守護荊州,剩下的兵力也不多,可用將領更是稀少。

當東吳偷襲荊州時,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可見荊州內部不和,本來就不多的將領也叛變了,不丟荊州都沒道理。另外,關羽敗走麥城時,曾派廖化向附近上庸守將劉封、孟達請求支援,但是二人拒絕出兵解救,可見蜀漢內部也不和,並且矛盾非常嚴重。

人才斷層也是丟失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關羽再厲害只是一個人,也有疲勞和疏忽的時候,再厲害的老虎也會打盹。關羽獨當一面,沒有副手在荊州苦撐了多年,隨著年齡變大,精力和能力有所下降,大意失荊州就是這個時候發生。但是蜀漢的劉備和其他人都沒有有意識到人才使用的問題,以及人才發生斷層,既沒有培養其他人才來接替關羽,也沒有派其他有能力的將領來替換關羽下來休息,這種用人模式,關羽就是沒有兵敗而死,最後也會累死在荊州。

可見丟失荊州是必然事件,而不是關羽大意丟失!

相關焦點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全球最大關羽雕像被要求整改,這次是「荊州大意失關羽」了!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尊關羽雕像跟四周的環境是格格不入的,首先是因為雕像造型過於龐大,與周邊的護城河等自然景觀不合,更是有悖「荊州文化古城」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網友吐槽說,「天道好輪迴」,這次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是「荊州大意失關羽」了!
  • 失荊州,大意還是大義?
    但在「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的關羽戰略棋盤上,有著非同尋常的認知:荊州勝,則荊襄勝;荊襄勝,則匡扶漢室勝。2月14日情人節微瀾不興,但「你爸可能要大意失荊州了」的評論衝上了微博雲霄,源於該「Euamoter」微博所言:「從沒覺得我爸有多大本事,當了一輩子官我沒佔到一點好處。直到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況下,通過他的關係派車把我從天門接回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諸葛亮戰略上錯誤?還是劉備一手造成的?
    三國鼎立初期的荊州,不僅是中南、西南的政治經濟重心,還是南北軍事戰略要地。赤壁大戰之後,這塊兵家必爭的寶地被三分天下。劉備集團派出名聲顯赫的大將關羽,鎮守他們所佔得的幾個郡。不料,在公元219年的一役中,關羽竟然敗走麥城,地失人亡,給劉備集團造成慘重損失。
  • 失荊州只是關羽一個人的大意嗎?
    文 |  雨中一曲【導讀】前人有雲,「關羽大意失荊州」,聽上去,就是關羽自己失策丟了荊州,而且是劉備稱帝沒多久後發生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還是因為另有原因丟失了荊州?
    在中國的俗語中,對於疏忽大意的情況又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句話說的是著名的大將關羽在鎮守荊州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疏忽大意,致使荊州被東吳襲取,自己也被東吳擒殺。由於荊州之戰的失敗,使得劉備的《隆中對》破產,還給蜀漢帶來了夷陵之戰。那麼荊州的失守,真的是由於關羽的疏忽大意嗎?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
    我們都知道有句俗語,叫「大意失荊州」。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歷史上,既沒有大意,也不是荊州,是江陵。事實上荊州各郡裡,南陽郡在曹操手上。南郡的江北一半也在曹操手上。荊南四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都是劉備自己打的。後來劉備是從孫權那「借」到了江陵,但是也不是白拿,一方面,江夏郡自此就給了孫權。
  • 大意失荊州才讓關羽身亡?三國關羽敗走麥城後喪命並非如此簡單
    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麼?劉備決策集團誤判形勢。劉備與孫權結盟,拿下益州,聲勢達到頂峰,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向北可威脅許都,向南威脅東吳,更是劉備北出中原的門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同樣對其垂涎三尺。
  • 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大意失荊州這個典故,一般被用來形容因為某種小失誤,繼而造成很大損失的事情。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沒了和曹魏、孫吳爭奪天下的底氣。那麼,當時關羽既然是長期駐守荊州,怎麼這地界說丟了就丟了嗎?關羽為何會大意?1.關羽性格自視清高關羽雖然非常英勇,而且異常的驍勇善戰,但是本事有一個缺點就是為人太過於高傲。到了後期,甚至是有點目中無人。關羽這一生其實只聽劉備的話,張飛是三弟,所以對張飛也是很好。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在他的失敗後面,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後來中國留下一句俗語,叫做「關羽大意失荊州」。可是這麼大個荊州,怎麼會說丟就丟了呢?僅僅是因為關羽的大意嗎?我們看,關羽在出兵攻打襄樊的時候,對東吳的防備還是很嚴密的。因為在此之前的湘水之爭時,東吳就靠偷襲一夜之間奪取了關羽的零陵、長沙和桂陽三郡。所以,關羽在出師之前,除了留下足夠的兵力,還在沿江構建烽火臺。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同的年紀,竟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關羽大意失荊州,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小學時期讀這個故事時,覺得孫權,呂蒙卑鄙小人,不講道義。關羽太過大意,未加防範,結果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我們要以關羽為戒,不能養成粗心大意的毛病。進入社會後再讀這個故事,孫權,呂蒙襲取荊州,代表著他們的利益,無可非議。再加上關羽不斷的挑釁得罪,不去拿下荊州,面子都沒地兒放。關羽本身狂傲自大,缺乏大局觀,也是人之常情。關羽當世名將,能徵善戰,當世牛人。一般厲害的人物都會有很明顯的性格缺陷的。人無完人,誰性格上還沒點缺陷啊?
  • 「大意失荊州」並非關羽一人"大意",整個蜀漢集團都"大意"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身死!
  • 大意失荊州?這事兒關羽很冤枉,劉備要承擔主要責任
    大意失荊州,三國歷史中令人無限唏噓的故事。這事兒不僅導致關羽的敗亡,更令劉備集團由盛轉衰,從而引發了夷陵之戰、劉備病逝等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所以,許多人都譴責關羽的「大意」,認為倘若關羽沒有盲目激進去實施對曹仁的軍事冒險,而是老老實實守住荊州的地盤,那麼劉備集團完全可以掌握主動權,一統天下並非不可能。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並非偶然?他的敗亡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就是傲
    導語:歷史上有「兩羽遺恨」,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另一個是三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失荊州真的僅是大意嗎?從公司管理角度來分析,他是個不能獨當一面的總監,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傲。 東漢末年和三國,是歷史上最為精彩的片段,關羽敗亡耐人尋味。
  • 「大意失荊州」:後世對關羽的美化,難以掩蓋他為人處世上的失誤
    關羽是眾人熟知的著名三國人物,在經歷了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與傳播後,他的形象已經超出了凡人的範疇,成了大眾頂禮膜拜的一個超級大咖。但是,無論關羽在後世中怎樣被傳頌,「大意失荊州」的過失,永遠都是他人生當中的痛點,同時,也是後世中爭論的一個焦點。結合史料記載,對關羽失荊州事件,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 「荊州事件」的主謀是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背後又有什麼秘密?
    有不少朋友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也正是由於這件事情讓很多人改變了對於關羽的看法,也有不少朋友覺得丟失荊州和關羽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三國疆域圖其實當時東吳的人才數量還是非常多的,甚至要比蜀漢多很多,即使呂蒙真正的重病甚至死亡也不會影響到東吳的發展,因為在當時東吳的人才當中還有陸遜等人仍然可以堪當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