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荊州」:後世對關羽的美化,難以掩蓋他為人處世上的失誤

2020-12-26 司馬長史

關羽是眾人熟知的著名三國人物,在經歷了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與傳播後,他的形象已經超出了凡人的範疇,成了大眾頂禮膜拜的一個超級大咖。但是,無論關羽在後世中怎樣被傳頌,「大意失荊州」的過失,永遠都是他人生當中的痛點,同時,也是後世中爭論的一個焦點。結合史料記載,對關羽失荊州事件,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關羽圍攻襄陽、樊城的意義;

東漢末年的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劉、孫三方勢力在赤壁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荊州地區自此成了一處犬牙交錯、勢力複雜、力量集中的軍事重地。而在荊州地區佔據主要地位的襄、樊二城,牢牢地掌控在曹操的手中,這對於孫、劉兩方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關於襄、樊的重要戰略地位,在清康熙年間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有一句精妙的評價。該書稱,襄陽重鎮是天下的「腰膂」(意為:腰背或形容戰略要衝)所在,東南的勢力佔據之後,可以以此為基進圖西北,而中原的勢力佔據之後,也可以以此為基順利歸併東南。此外,在後面還有一句特別補充,佔據荊州難以遏制襄陽,但是,佔據襄陽的特殊位置,則不耽誤兼併江陵。

此處的「江陵」,就是赤壁之戰後,周瑜率領東吳諸將與劉備、關羽等人合力與曹仁徵戰了一年多才打下來的南郡重鎮。周瑜、孫瑜、魯肅、程普、關羽等當時的三國名將,都曾在此地重兵駐守。另據《南齊書》載,江陵與襄陽互為唇齒,如果沒有了襄陽城,江陵城受敵入侵時也就沒有了保障。

通過以上記載可以得知,「襄陽」與「江陵」都是荊州北部極其重要的軍事重鎮,而「襄陽」的戰略地位又要高於「江陵」。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整個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圍繞這兩處重鎮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徵伐。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吳、蜀之間因為荊州問題爆發了一次衝突,吳將呂蒙趁勢收復了荊州三郡。此時,荊州的局勢對關羽非常不利,江陵後方空虛,從兩面臨敵變成了三面受敵的情況。所以,曹操在漢中戰敗之後,關羽於此時舉兵圍攻襄、樊,奪取荊州北部的門戶,結束三面臨敵的局面,這一戰略意圖是非常正確和有必要的。不過,關羽的決策雖然正確,但卻忽略了他在鎮戍荊州期間,人為造成最終敗比的必然因素。

關羽失荊州的必然因素;

關羽鎮戍荊州的主要任務只有兩個:一、鎮戍現有的轄境;二、維護和鞏固孫、劉聯盟。這兩個任務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是相輔相成、卻一不可的。但是,關羽好大喜功、驕傲自負,不僅沒有維護好本就脆弱的孫、劉聯盟,反而使雙方的裂痕不斷增多和加深。除此之外,關羽在鎮戍荊州與圍攻襄樊期間也犯了許多忌諱,最終戰敗身亡,丟掉了荊州。這其中有幾個非常典型的要素:

首先,據《三國志·關羽傳》載,關羽在荊州時,孫權曾提出要與關羽結成兒女親家,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無論孫權當時出於什麼樣的目地和策略,關羽的做法都有些過於武斷和不妥,不僅沒有同意,還斥責了使節,這對於整個東吳來說,無疑是一種無視和挑釁。結果,本來可以委婉解決的外交事務,被處理成了雙方之間的一個心結,加深了孫、劉聯盟之間的裂痕。

其次,關羽在圍攻襄樊期間,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據《三國志·呂蒙傳》載,關羽起初進兵襄樊的時候,對於東吳還是有很大戒心的,留下重兵屯守公安與江陵。呂蒙等人為了蒙蔽關羽,採用了陸遜的計策,假借生病為由回京師看病。對於這樣的情況,由於關羽歷來輕視東吳眾將,沒有絲毫戒備之心,聽到呂蒙回京看病的消息,竟然把留守的兵馬全都調往了前線。這是一種典型的輕敵冒進的行為,歷來為兵家大忌。

最後,據《資治通鑑》載,關羽水淹七軍,俘獲于禁及其兵馬後,江陵城中的糧食已經無法供給眾人食用。關羽未做任何溝通,擅自取派人搶了吳軍營中的軍糧,這給了孫權出兵的藉口。另外,曹操接到孫權請命出兵的信息後,採納了謀臣的建議,命曹仁等人只守不攻,給孫權爭取了「白衣渡江」的時機。而關羽得知吳軍偷襲的消息後,又捨不得眼前即將到手的襄、樊二城,猶豫不決延誤了回兵的時機。這些都是造成關羽丟失荊州的必然因素。

關羽失荊州的人為因素;

據《三國志》與裴松之注引《吳錄》載,關羽在荊州鎮戍期間,對帳下的部將和士卒還不錯,但是,對於同僚卻持有完全相反的態度,傲視、打壓、排擠,與他們之間的關係鬧得非常僵。劉備進入益州時特意留下了幾個心腹協助治理和鎮戍荊州,其中有三位非常知名:

一、潘浚本就是荊州舊部,在劉表帳下時就是一位勤政的幹吏,不僅在荊州地區有名望,也非常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對於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官員,劉備和諸葛亮都對他非常器重,但在關羽面前卻始終抬不起頭來,被打壓和排擠。潘浚投降東吳之後,一直晉升到太常,足見此人的才幹非同一般。

二、麋芳是劉備的小舅子,這只是一層親情關係。麋芳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出身於揚州地區的首富家族「麋氏」。據《三國志》載,麋氏一族世代經商,到了麋芳這一代的時候,僅家中供養的門客就達到上萬人,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劉備數次落難,都是麋氏一族出錢出人幫助他東山再起。劉備留下麋芳在荊州還有一層用意,目的就是要藉助麋氏的影響,使得荊州地區更加安穩。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被關羽打壓得抬不起頭來。

三、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期間收養的義子,也是當時劉備帳下的一員猛將。雖然劉封當時沒有駐守荊州,史料中也沒有明確記載,劉封與關羽之間有什麼不和睦的地方。但是,關羽在圍攻襄樊期間,曾數次派人聯絡劉封等人出兵相助,這說明劉封當時的防區離關羽不遠,還有就是劉封數次拒絕出兵。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關羽與劉封二人之間肯定也有一些非常激烈的矛盾夾雜其中,否則,在關羽性命攸關之際,同為蜀漢的將領,不可能坐視不管。

綜上所述,「大意失荊州」只不過是後人為了維護關羽的形象而進行的美化,關羽自身的性格缺陷、處事失當,才是其兵敗身亡,丟失荊州的根本原因。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讀史方輿紀要》、《南齊書·州郡志》

相關焦點

  • 失荊州,大意還是大義?
    但在「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的關羽戰略棋盤上,有著非同尋常的認知:荊州勝,則荊襄勝;荊襄勝,則匡扶漢室勝。2月14日情人節微瀾不興,但「你爸可能要大意失荊州了」的評論衝上了微博雲霄,源於該「Euamoter」微博所言:「從沒覺得我爸有多大本事,當了一輩子官我沒佔到一點好處。直到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況下,通過他的關係派車把我從天門接回荊州。」
  • 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 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大意失荊州這個典故,一般被用來形容因為某種小失誤,繼而造成很大損失的事情。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沒了和曹魏、孫吳爭奪天下的底氣。那麼,當時關羽既然是長期駐守荊州,怎麼這地界說丟了就丟了嗎?關羽為何會大意?1.關羽性格自視清高關羽雖然非常英勇,而且異常的驍勇善戰,但是本事有一個缺點就是為人太過於高傲。到了後期,甚至是有點目中無人。關羽這一生其實只聽劉備的話,張飛是三弟,所以對張飛也是很好。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在他的失敗後面,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後來中國留下一句俗語,叫做「關羽大意失荊州」。可是這麼大個荊州,怎麼會說丟就丟了呢?僅僅是因為關羽的大意嗎?我們看,關羽在出兵攻打襄樊的時候,對東吳的防備還是很嚴密的。因為在此之前的湘水之爭時,東吳就靠偷襲一夜之間奪取了關羽的零陵、長沙和桂陽三郡。所以,關羽在出師之前,除了留下足夠的兵力,還在沿江構建烽火臺。
  •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失去的並非一座城,而是半個江山
    引言我們都聽過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結果關羽大敗,孫權得到荊州。在初聽這個故事之時,人們大多為關羽的自負疏忽而感到惋惜。但事實上關羽所丟失的卻遠遠並非只有荊州這一座城池。
  • 失荊州只是關羽一個人的大意嗎?
    文 |  雨中一曲【導讀】前人有雲,「關羽大意失荊州」,聽上去,就是關羽自己失策丟了荊州,而且是劉備稱帝沒多久後發生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並非偶然?他的敗亡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就是傲
    導語:歷史上有「兩羽遺恨」,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另一個是三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失荊州真的僅是大意嗎?從公司管理角度來分析,他是個不能獨當一面的總監,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傲。 東漢末年和三國,是歷史上最為精彩的片段,關羽敗亡耐人尋味。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諸葛亮戰略上錯誤?還是劉備一手造成的?
    對於荊州之失的主要責任,歷史上似乎已有定論,「關羽大意失荊州」也成了一句千古流傳的民諺。但近來不斷有人對它的歷史真相提出了疑問,引出了新的爭論。 「大意失荊州」之說,雖責之過於簡單,但基本上符合歷史的真相。 首先,劉備與諸葛亮指派關羽鎮守荊州,是要求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採取守勢,等待時機再行北伐曹魏。
  • 全球最大關羽雕像被要求整改,這次是「荊州大意失關羽」了!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尊關羽雕像跟四周的環境是格格不入的,首先是因為雕像造型過於龐大,與周邊的護城河等自然景觀不合,更是有悖「荊州文化古城」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網友吐槽說,「天道好輪迴」,這次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是「荊州大意失關羽」了!
  • 大意失荊州才讓關羽身亡?三國關羽敗走麥城後喪命並非如此簡單
    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麼?劉備決策集團誤判形勢。劉備與孫權結盟,拿下益州,聲勢達到頂峰,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向北可威脅許都,向南威脅東吳,更是劉備北出中原的門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同樣對其垂涎三尺。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同的年紀,竟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關羽大意失荊州,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小學時期讀這個故事時,覺得孫權,呂蒙卑鄙小人,不講道義。關羽太過大意,未加防範,結果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我們要以關羽為戒,不能養成粗心大意的毛病。進入社會後再讀這個故事,孫權,呂蒙襲取荊州,代表著他們的利益,無可非議。再加上關羽不斷的挑釁得罪,不去拿下荊州,面子都沒地兒放。關羽本身狂傲自大,缺乏大局觀,也是人之常情。關羽當世名將,能徵善戰,當世牛人。一般厲害的人物都會有很明顯的性格缺陷的。人無完人,誰性格上還沒點缺陷啊?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 大意失荊州?這事兒關羽很冤枉,劉備要承擔主要責任
    大意失荊州,三國歷史中令人無限唏噓的故事。這事兒不僅導致關羽的敗亡,更令劉備集團由盛轉衰,從而引發了夷陵之戰、劉備病逝等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所以,許多人都譴責關羽的「大意」,認為倘若關羽沒有盲目激進去實施對曹仁的軍事冒險,而是老老實實守住荊州的地盤,那麼劉備集團完全可以掌握主動權,一統天下並非不可能。
  •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路過馬超封地時,他為何不出手相救?
    荊州之地,歷來都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現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犯下了重大的戰略錯誤。最終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殺。
  • 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
    上次看見關銀屏事件(參考《PS大法害死大家》),想了下把他找出來發了。最近好像蜀粉和吳粉又掐起來了。有幾個有趣的歷史細節也可以聊聊。我們都知道有句俗語,叫「大意失荊州」。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歷史上,既沒有大意,也不是荊州,是江陵。事實上荊州各郡裡,南陽郡在曹操手上。南郡的江北一半也在曹操手上。
  • 「失荊州」豈止「大意」
    「失荊州」豈止「大意」2月14日17時42分,微博網友「Euamoter」發文稱,自己「從沒覺得我爸有多大本事,當了一輩子官我沒沾到一點好處,直到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況下,通過他的關係派車把我從天門接回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