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2020-12-26 讀史匯

挪威作家漢姆生有句名言:世上沒有一件事是由一種原因引起的,而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01劉備給關羽孤傲「加油打氣」

關羽性格孤高自傲,當世之人能夠得到關羽認可的實在不多。劉關張三人自桃園結義,一路艱苦創業,同食共寢,彼此之間形同一人。從公元184年到220年(關羽兵敗身亡)整整16的年時間,兄弟三人不可能不了解彼此性格。

再加上荊州是戰略要地,同時也是是非之地,吳蜀兩家為此發生過多次不愉快的摩擦。一定程度說,看護荊州不單單是猛將鎮守那麼簡單,更需要有一位能夠調停吳蜀關係的中間人。

縱觀整個蜀漢政權,劉備可以派任何人去,哪怕是張飛和趙雲,唯獨不能由關羽坐鎮荊州,為何?答案是關羽太高傲,曾經數次羞辱東吳君臣。

此前,孫權想著結交關羽,緩和吳蜀之間的關係,便派遣使者帶著聘禮,向關羽的女兒提親。關羽面對東吳的提親,表現得十分高傲,甚至高傲到有些低能,他對孫權使者說「虎女焉能嫁犬子」。

關羽實在不應該口出狂言,當著屬下的面如此羞辱孫權,換做哪個英雄豪傑能夠承受。關羽此話一出,算是與東吳孫權結下無法消解的仇恨。孫權只有誅殺關羽,才能向天下證明到底誰才是虎犬之輩。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要想毀滅一個人,必先讓他膨脹「瘋狂」。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此時的關羽在眾多榮耀的簇擁下,早已漸漸地失去理智。從他本人初次登場的經歷來看,他的豪情傲氣與武藝謀略一樣,天下人能夠企及的人實在不多。這些光環既成就關羽的生前身後名,也加速著關羽的「毀滅」。

劉備對關羽日益膨脹的行為,非但沒有加以約束,反而採取熟視無睹的態度,對關羽的封賞更是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劉備自稱漢中王時,曾給關羽封「假節鉞」,張飛、馬超等人也僅僅得到「假節」。《三國志·關羽傳》有記載:

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假是「暫代」之意,節杖象徵天子親臨,斧鉞是「君主的君權」。武將擁有假節,往往可以代替君主帶兵打仗,但假節鉞則可以全權代表君主行使一切權力。

不得不說,蜀漢建立前期,劉備太「寵愛」關羽,正是這種無限度的溺愛,將關羽捧到蜀漢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使得關羽變得更加目中無人。從關羽羞辱孫權,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再到「命喪臨沮」,劉備「功不可沒」

02兄弟失和,劉備「借刀殺人」

蜀漢尚未建立前,劉備出於用人的需要,對關羽寵愛有加,使得關羽成為蜀漢真正的二把手。伴隨三足鼎立之勢逐漸趨於穩定,魏蜀吳三國和諧相處,蜀漢的矛盾便由外部隱患變成內部鬥爭。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與關羽的爭鬥不是因為「權力」,而是兄弟君臣間觀念失和

關羽是一代儒將, 他一生奉「春秋」為圭臬,晝夜研讀愛不釋手。深受春秋大義感染的關羽,他所追求的是「匡扶漢室」,畢生以「漢家之臣」為理想追求。

劉備則不同。最初,兄弟三人結伴闖江湖時,所提出的口號是「忠心漢室,解救獻帝」。隨著劉備的勢力不斷擴大,野心也隨之暴露,火急火燎地加速稱帝的步伐。

劉關二人的矛盾由此產生,漢獻帝在禪位14年後(公元234年)才駕崩,站在關羽的立場來看,漢獻帝雖是傀儡皇帝,但他仍然是漢家之主。劉備此時急於籌備稱帝,卻不思匡扶漢獻帝。充分說明劉備一直以來用「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為幌子欺騙天下人。

從關羽後來的活動跡象也能表明,關羽主要生活在荊州很少回成都面聖,君臣間互通書信的頻率都很少,以前是同床而睡、同桌而食知無不言的好兄弟,如今卻鮮有往來,劉關的感情間隙出現很大的裂痕。

以前是兄弟,現在是君臣。劉備是「皇帝」,他想要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又怎能容忍有人與自己觀念不和。所以,關羽襄樊之戰失利時,蜀漢的救援速度行動緩慢,實則是想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而已。

03總結·談蜀漢荊州戰略部署

荊州屬於是非之地,魏蜀吳三國紛紛覬覦此地。雖然貴為兵家要塞,派悍將鎮守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荊州關係蜀漢的北部門戶,但劉備對荊州的布防存在很大的問題。

先是用人問題。關羽作為主將是下下策,上文提到關羽的性格太過剛烈,不擅長阿諛我詐的人際關係處理。關羽的人緣差不僅表現在對待魏吳的態度,對自己的同僚也經常愛答不理。

經過赤壁之戰後,荊州一帶的局勢相對平穩,吳蜀兩國也達成暫時擱置的協議,魏國也沒有興兵來犯的意向。此時,三國都想維持和諧的局面,力圖發展內部生產。

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帶動一個人的價值轉變。

魏蜀吳三國關係緊張時,派「萬人敵」的關羽鎮守是最佳人選。一旦三國默許停戰協議,關羽的存在很有可能引起新的矛盾,後來的襄樊之戰是最有力的佐證。

再是城池設置問題。荊州附近有諸多小州郡,作為荊州本部的協防。劉備若是知道關羽的問題,應該慎重地給關羽布置協防偏將。悲哀的是,劉備給關羽選配的偏將是劉封、孟達、糜芳等。

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一介文人士大夫。自古皇家國戚哪有感情可言,無不是圍繞權力官爵的爭鬥,又加上關羽素來有輕視士人的行為,所以襄樊之戰中,糜芳不顧及與劉備「姐夫與小舅子」的關係,率先開城投降東吳(多說一嘴,從糜芳身上驗證一句真理「一個人有過一次背叛,便會有第二次背叛」,當年追隨陶謙時,糜芳兄弟極力慫恿劉備取代陶謙自領徐州,如今又背棄親情投靠東吳)。

劉封與關羽的仇恨更大,劉備尚無子嗣時,曾有意立義子劉封為儲君,遭到關羽的極力反對,劉封為此念念不忘,懷恨在心。聽說關羽襄樊失利,索性禁閉城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遲遲不發兵解救關羽。

終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以「敗走麥城」的方式為人生收場,為後世留下「大意失荊州」的刻骨教訓。

關羽一路走來,為人正直,不屈氣節,他的人格非常值得肯定。自古以來,武將大多不死於戰場,而是死於一殿之臣,關羽也不例外。或許,筆者的分析有些陰謀論的成份,筆者若有高見,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路過馬超封地時,他為何不出手相救?
    荊州之地,歷來都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現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犯下了重大的戰略錯誤。最終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殺。
  • 大意失荊州才讓關羽身亡?三國關羽敗走麥城後喪命並非如此簡單
    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麼?劉備決策集團誤判形勢。劉備與孫權結盟,拿下益州,聲勢達到頂峰,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向北可威脅許都,向南威脅東吳,更是劉備北出中原的門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同樣對其垂涎三尺。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諸葛亮戰略上錯誤?還是劉備一手造成的?
    三國鼎立初期的荊州,不僅是中南、西南的政治經濟重心,還是南北軍事戰略要地。赤壁大戰之後,這塊兵家必爭的寶地被三分天下。劉備集團派出名聲顯赫的大將關羽,鎮守他們所佔得的幾個郡。不料,在公元219年的一役中,關羽竟然敗走麥城,地失人亡,給劉備集團造成慘重損失。
  • 「失荊州」豈止「大意」
    「失荊州」豈止「大意」2月14日17時42分,微博網友「Euamoter」發文稱,自己「從沒覺得我爸有多大本事,當了一輩子官我沒沾到一點好處,直到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況下,通過他的關係派車把我從天門接回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到底是被誰坑死?真相讓人意想不到
    同年,駐守荊州,並得以假節鉞的關羽,突然發動襄樊之戰,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在這一戰之初,他先是兵圍樊城,困住了曹魏名將曹仁,之後又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使援軍全軍覆沒,一舉威震華夏。然而好景不長,東吳在曹魏的聯合之下,突然出手攻打關羽後方,使關羽被迫敗走麥城,最終被無名小將馬忠擒殺,一代將星就此殞落。回味歷史,每每想到此事,大多數人都會唏噓不已,甚至淚溼雙目。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並非偶然?他的敗亡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就是傲
    導語:歷史上有「兩羽遺恨」,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另一個是三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失荊州真的僅是大意嗎?從公司管理角度來分析,他是個不能獨當一面的總監,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傲。 東漢末年和三國,是歷史上最為精彩的片段,關羽敗亡耐人尋味。
  • 失荊州,大意還是大義?
    但在「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的關羽戰略棋盤上,有著非同尋常的認知:荊州勝,則荊襄勝;荊襄勝,則匡扶漢室勝。2月14日情人節微瀾不興,但「你爸可能要大意失荊州了」的評論衝上了微博雲霄,源於該「Euamoter」微博所言:「從沒覺得我爸有多大本事,當了一輩子官我沒佔到一點好處。直到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況下,通過他的關係派車把我從天門接回荊州。」
  • 關羽敗走麥城,驕兵必敗
    關羽,號稱為「美髯公」,因為他本人英勇神武,義字當頭,因而被稱為武聖,在各地被當做神靈一樣供奉。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戰死。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同的年紀,竟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關羽大意失荊州,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小學時期讀這個故事時,覺得孫權,呂蒙卑鄙小人,不講道義。關羽太過大意,未加防範,結果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我們要以關羽為戒,不能養成粗心大意的毛病。但我們也為關羽感到不值,如此能徵善戰的大英雄,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敗亡了。高中時期讀這個故事時,認為關羽目中無人,狂傲自大。四處樹敵而不自知,結果導致在北伐路上腹背受敵,城丟身死。我們要以關羽為戒,不能養成不好的個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時刻都要謙虛學習,誠懇待人。
  • 關羽敗走麥城
    8月,山洪暴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 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
    有幾個有趣的歷史細節也可以聊聊。我們都知道有句俗語,叫「大意失荊州」。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歷史上,既沒有大意,也不是荊州,是江陵。事實上荊州各郡裡,南陽郡在曹操手上。南郡的江北一半也在曹操手上。荊南四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都是劉備自己打的。後來劉備是從孫權那「借」到了江陵,但是也不是白拿,一方面,江夏郡自此就給了孫權。
  • 大意失荊州?這事兒關羽很冤枉,劉備要承擔主要責任
    大意失荊州,三國歷史中令人無限唏噓的故事。這事兒不僅導致關羽的敗亡,更令劉備集團由盛轉衰,從而引發了夷陵之戰、劉備病逝等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所以,許多人都譴責關羽的「大意」,認為倘若關羽沒有盲目激進去實施對曹仁的軍事冒險,而是老老實實守住荊州的地盤,那麼劉備集團完全可以掌握主動權,一統天下並非不可能。
  • 漫談《三國》故事之二:關羽為何大意失荊州?
    且不說他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追尋舊主的忠肝義膽,也不必說他酒尚溫時斬華雄、千軍萬馬中如探囊取物般斬殺名將顏良文丑,只說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來避禍,足可見關羽的超凡實力。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關羽鋒芒最盛之時,也是他失敗的開始,不由得讓後人為之扼腕嘆息。那麼水淹七軍的關羽為何走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呢?
  • 解析三國(連載二四六):大意失荊州,眾皆有誤,豈責一人
    隨著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開始成為荊州的新主人;可是孫權,周瑜等人,卻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劉備率軍最終攻取了蜀中,並將鎮守荊州的重擔交給了關羽;而荊州也就成為一代名將關羽,人生的謝幕之地!大意失荊州,鎩羽走麥城的故事,便也由此流傳千古。可是,丟失荊州難道真的是關羽大意所致嗎?
  • 英雄悲歌,威震華夏的關羽,是怎樣淪落到敗走麥城的?
    在這一仗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的統治區的叛亂風起雲湧,使得曹操都考慮遷都,想要躲避關羽的鋒芒。可是,就在轉瞬之間,關羽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東吳的孫權撕毀盟約,偷襲荊州。守衛公安的傅士仁和守衛江陵的糜芳都不戰而降。這使得關羽一下子落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關羽敗走麥城,在逃亡中被吳軍擒殺。那麼,當關羽知道東吳襲擊荊州的時候,他心中的打算究竟是什麼?
  • 「大意失荊州」並非關羽一人"大意",整個蜀漢集團都"大意"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身死!
  • 關羽敗走麥城,只有王甫成功脫險,結局卻依然悲慘
    「如之奈何」這個出自關羽口中的成語,與關羽敗走麥城的歷史事件有關,公元219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初具雛形,三家爭鬥已然處於白熱化。關羽佔據荊州要地,試圖打破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可惜在這一年關羽的事業遭遇了滑鐵盧。經歷過短短幾個月的輝煌時期之後,關羽開始被曹操和孫權兩人雙面夾擊,最終不得不敗走麥城。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孫權不留關羽一命?
    要知道關羽有萬人敵的稱號,在歷史上,這樣的名將肯定是屈指可數的。三國時期,劉關張三人結義為異姓兄弟,在這時候,關羽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武將。雖然在歷史上,劉關張沒有結義,但是在正史中,劉關張三人的感情也是非常好的。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無論是關羽還是張飛,兩人都是最早追隨劉備的。在劉備還沒有起家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就是劉備非常得力的助手。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