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

2021-02-13 三國故事

典故

關羽失荊州形勢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應遲鈍,後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暴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斷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敗走麥城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軍,軍威大振,曹操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也。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東大將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佔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紮在麥城。呂蒙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隨即將其處死。

關於麥城

麥城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平陽鎮20餘公裡。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裡,沮漳二水之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敗走麥城即此」。

詳細經過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備帶兵入巴蜀,取益州,關羽留守荊州。益州既平,關羽得賜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敗走麥城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後,曹操還佔據著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佔據著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就是孫權將自己佔據的南郡南部借給劉備。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孫權便派諸葛瑾為使去跟劉備商量,要求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歸還東吳。劉備託辭拒絕,孫權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關羽堅決不讓,將孫權派來的官吏全部轟了回去。孫權一怒,馬上派呂蒙率領兩萬兵馬用武力接收這三個郡。呂蒙奪得了長沙、桂陽兩郡後,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下公安,派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到益陽去奪回那兩個郡。孫權也親自到陸口,派魯肅帶領一萬兵馬扎在益陽,與關羽相拒。東吳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都在益陽紮營下寨,彼此對峙。


魯肅不願意孫劉兩家失和,就邀請關羽相見,雙方各退兵馬幾百步,中間搭個供會談用的帳篷。赴會的將軍只準許帶防身的單刀,不準帶士兵。關羽接到邀請,帶著隨身的衛士周倉毅然赴會。這就是有名的「單刀赴會」。會談一開始,魯肅就責問關羽為什麼不把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還給東吳。關羽說:「烏林之役(即赤壁之戰,烏林在赤壁對岸,故有此說),左將軍(指劉備)親自作戰,與東吳共同破敵,難道說他奪下來的土地連一塊也不應該得到嗎?您怎麼能說要把這些地方歸還給東吳?」魯肅說:「東吳國土很小,只是體念劉豫州(指劉備,當時為豫州牧)兵馬很少,又被曹軍打敗,才讓給他一個安身之地。赤壁之戰以後,又把南郡借給他。現在劉豫州已經得到了益州,就該把荊州還給東吳。我們並不要求全部荊州,也不要求退還南郡,我們只要求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要是連這一點也不答應,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這時,周倉在一旁瞪著眼睛大聲說:「天下的土地,有德的都可以住,怎麼能永遠歸一家呢?」關羽手按在刀把上,給周倉使了個眼色,故意責備他說:「這是國家大事,你懂得什麼!快給我出去!」周倉會意,立即出去準備兵馬接關羽。關羽也向魯肅告別說:「您的話,我一定轉告左將軍,再作商議。」魯肅也就很有禮貌地把關羽送了出去。
關羽回來後,派人向劉備匯報了這次單刀赴會的經過。劉備這時因為得知曹操正率大軍進攻漢中,擔心前後受敵,丟失益州,就主動向孫權請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
赤壁之戰後,據守荊州的關羽名為「襄陽太守」,而荊州的襄陽、樊城等重鎮還控制在曹操手中。為了實現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中所籌劃的跨據荊、益二州,待時機成熟時荊州軍隊直下宛(今河南南陽)、洛,益州軍隊西出秦州(今陝西南部),完成統一大業的計策,關羽一直虎視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於是,在手下文武官員的擁戴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並賜他節、鉞。
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互成犄角,是曹軍抗拒南軍北上的戰備要地。時魏鎮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襄陽。他從漢中撤軍到長安後,又派平寇將軍徐晃率軍支援曹仁,屯於宛城(今河南南陽)。樊城之戰開始後,曹操又派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往助守,屯駐於樊城以北。
于禁不熟悉南方的氣候地理。曹仁讓他和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應,他竟未考慮該處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領的七支人馬都帶到那裡駐紮。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于禁七軍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數將士避到高阜之處。關羽乘戰船猛攻,于禁欲退無路,被迫投降。龐德率的一部繼續頑抗,誓死奮戰,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箭盡矢竭,就短兵相接。將士有的戰死,有的投降。關羽加強了攻勢,同時,水勢上漲更猛,土堤淹沒,曹操部隊都投降了。龐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營,但水勢太大,船隻傾覆,被擒,不屈而死。
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滿寵認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今河南郟縣)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魏書·滿寵傳》)曹仁乃以必死決心,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
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下。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曹操感到威脅,一度準備遷都,被丞相司馬懿及曹椽蔣濟諫止。他們認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傳》)。
曹操採納了這一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進至陽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必須待後續援軍會齊後方可進擊。時關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約五裡),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漸向圍城蜀軍逼近。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意思是劉備在取得荊、益二州建立基業之後,一定要外結孫權,形成鞏固的聯盟,然後才能北定中原。可見,孫劉結盟是劉備北定中原的基礎。然而,這聯盟卻因為幾個原因,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一是在荊州的所有權問題上。荊州位於長江中遊,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曹操曾想佔據荊州,統一天下,但赤壁一戰使他美夢成空;孫氏集團一向認為荊州是必爭之地。因為荊州據上遊之重,只要操在別人手裡,自己則處於被動地位。赤壁之戰結束,為了繼續聯劉抗曹,不得已,只好暫借荊州給劉備。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無歸還荊州之意。


新版《三國》中的敗走麥城

二是關羽缺乏對孫劉聯盟的正確認識。他自恃勇武,對孫氏集團始終踞傲不敬。魯肅與他單刀相會,討要荊州,他儘管理虧,但仍然不肯從兩家聯合的角度著眼來妥善解決問題。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應許親事,反而厚罵使者,雙方關係越來越僵。
三是東吳臣子中,從大局出發,認為應與劉備集團修好、共拒曹操的魯肅已經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魯肅統兵的呂蒙,就認為關羽平素驍勇善戰,且有兼併吳國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對付關羽。他說:「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所以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欣然允諾。他召呂蒙回建業,共商奪取南郡的計劃。關羽也知孫劉聯盟不鞏固,這時既要奪取樊城,又得防備孫權偷襲荊州。他看到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就再三囑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鎮守荊州,並將大部分軍隊留在南郡,還沿江設防,二三十裡設一個崗樓,建起烽火臺。呂蒙探知關羽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就佯稱病重,上書給孫權,要求回去療養。孫權公開發布命令,調呂蒙回建業養病。呂蒙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當時,陸遜年少多才卻無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孫權便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任後,派使者給關羽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維關羽水淹七軍,功過晉文公的城濮之戰和韓信的背水破趙,還勉勵關羽發揮威力,奪取徹底勝利。關羽看到陸遜是個無名晚輩,對自己又如此恭敬、誠懇,就大膽放心,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馬還未趕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親自督戰,加緊攻城,而曹仁依舊堅守。陸遜把關羽人馬的調動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孫權,且說明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關羽可一戰而擒。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軍數萬人,糧食匱乏。他責備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糧草運送跟不上,大怒說:「還當治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人於是存有叛心。後關羽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強佔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為大都督,發兵襲擊關羽的後方。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划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秘。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呂蒙先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吳軍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時就因為關羽對他們傲慢而心懷不滿,這次又聽說關羽回來要懲治他們,更是內心恐懼,於是在東吳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獻城出迎。呂蒙遂率大軍進據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佔據的荊州。呂蒙進佔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他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侵擾百姓,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給有病的送醫藥,給饑寒者賜衣糧,使城內秩序迅速恢復。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部屬多數認為應代孫權保密。謀士董昭獨持異議,認為應佯允保密而暗予洩漏。關羽知孫權來攻,如撤兵回防,則樊城之圍自解。關羽南返與孫權交戰,兩敵相鬥,正好坐收漁利。若為其保密,使孫權得勢,對我並不有利。再者,被圍將士久不見救,擔心缺糧產生恐慌,一旦發生意外,局面將難以收拾。故應以洩密為好。曹操採納董昭意見,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既恐腹背受敵,又不願前功盡棄,同時判斷江陵、公安城防堅固,吳軍若真來攻,一時不可能攻克,因而處於徘徊猶豫,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12營兵進至偃城,歸徐晃指揮。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5000出戰,被徐晃擊敗,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捨,緊隨其後衝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時關羽關羽驚悉江陵失守,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曹仁部將多欲乘勝追擊,參軍趙儼認為,應保留關羽一定實力與孫權作戰,不宜追擊。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退消息後,果然派人傳達命令,不許追擊關羽。
當關羽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在回軍途中,關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問消息。每次,呂蒙都禮待來使,並讓使者週遊城中。使者回到關羽軍中,將士們知道家門無恙,鬥志盡失,多數都半途而逃。關羽自知勢孤,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支援。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這時,陸遜乘勝西進,奪取了宜都。關羽看到麥城東、西、南三面全是敵人,而援兵又遲遲不到,決定突圍回西川。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敗走麥城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裡,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裡,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與其子關平一起被殺,死時年約五十八歲。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其子關興嗣。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論及關羽與張飛:「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還說:「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確如此。

未完待續……

三國歷史 源遠流長 勢待考究

後續不斷更新更多人物故事 望莫錯過……

歡迎推薦更多的三國迷共同關注【三國故事】

相關焦點

  • 關羽敗走麥城,驕兵必敗
    關羽,號稱為「美髯公」,因為他本人英勇神武,義字當頭,因而被稱為武聖,在各地被當做神靈一樣供奉。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戰死。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孫權不留關羽一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關羽的死是一個轉折點。無論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中,都是如此。關羽死後,三國演義就變得不精彩了,大部分人對關羽死後的情節基本都忘記了。在關羽活著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精彩的打鬥。關羽死後,大部分武將也隨之而去。
  • 英雄悲歌,威震華夏的關羽,是怎樣淪落到敗走麥城的?
    在這一仗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的統治區的叛亂風起雲湧,使得曹操都考慮遷都,想要躲避關羽的鋒芒。可是,就在轉瞬之間,關羽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東吳的孫權撕毀盟約,偷襲荊州。守衛公安的傅士仁和守衛江陵的糜芳都不戰而降。這使得關羽一下子落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關羽敗走麥城,在逃亡中被吳軍擒殺。那麼,當關羽知道東吳襲擊荊州的時候,他心中的打算究竟是什麼?
  • 關羽敗走麥城,除了張飛還有誰能救他
    原標題:關羽敗走麥城,除了張飛還有誰能救他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這樣一來,劉備在益州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 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卻不出手相救?
    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卻不出手相救?關馬之論 當初馬超投降劉備時,受到劉備的重用,遠在荊州的關羽聽聞馬超歸降,因為馬超不是舊人,寫信問諸葛亮,馬超人才誰可以和他比。諸葛亮知道關羽護前,回信給關羽說:"馬超文韜武略,勇武剛烈超過常人,是這個世間上難得的傑出人才,是彭越、黥布那樣的人,可以和張飛並駕齊驅爭前後,還達不到美髯公你那絕無僅有的超群能力。"關羽看到信後非常開心,把書信給所有賓客看。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卻不出手相救?
  • 關羽敗走麥城,曾飛鴿傳書給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就是不發兵?
    不到一個月,形勢急轉直下,關羽受到曹軍及東吳呂蒙的夾擊,敗走麥城,於臨沮被擒殺。有傳言:關羽敗走麥城時,曾飛鴿傳書給遠在益州的諸葛亮,請求支援,而諸葛亮卻沒有發兵。三國時期,是否出現飛鴿傳書,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漢高祖劉邦以飛鴿傳書,招來韓信等援兵,擊退楚霸王項羽的攻擊。漢朝外交家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時,曾用鴿子傳送信息。據此推斷,三國時期關羽有可能使用飛鴿傳書。
  • 敗走麥城在情理之中?《九州劫》中的關羽能否一轉攻勢
    赤兔馬自從在公元189年首次出現,到公元220年關公敗走麥城,在三國歷史中活躍了三十多年,對於一匹戰馬來說,相當是一位120歲的老兵還在衝鋒陷陣上陣打仗,可以說是三國中戰馬中的勞模了。在《三國演義》中,赤兔馬首次出場在公元189年,董卓將赤兔馬贈與呂布,此時赤兔馬作為一匹戰馬姑且算做5歲。
  • 關羽敗走麥城,根本原因為敗給自己!五點教訓值得管理者鏡鑑!
    網絡插畫:關羽水淹七軍關羽北伐襄樊為呼應劉備在漢中的勝利,意圖一舉把曹操勢力趕走。結果造成後方空虛,荊州被東吳乘機襲取,留下敗走麥城的千古遺憾。關羽全師潰散後,率殘部西走麥城,被埋伏於臨沮(今湖北遠安縣)夾谷地帶的吳將潘璋部下馬忠擒獲,旋即被斬首,長子關平、都督趙累等一起遇害。時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從人生的高峰跌入麥城導致身死城破,從此走麥城成了走下坡路的意思。《三國志》呂蒙傳、吳主傳對關羽敗走麥城均有明載。
  • 關羽敗走麥城,只有王甫成功脫險,結局卻依然悲慘
    「如之奈何」這個出自關羽口中的成語,與關羽敗走麥城的歷史事件有關,公元219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初具雛形,三家爭鬥已然處於白熱化。關羽佔據荊州要地,試圖打破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可惜在這一年關羽的事業遭遇了滑鐵盧。經歷過短短幾個月的輝煌時期之後,關羽開始被曹操和孫權兩人雙面夾擊,最終不得不敗走麥城。
  • 俗語「防火防盜防閨蜜」,關羽敗走麥城,背後竟也是熟人使壞
    比如「大意失荊州」的關羽,他之所以失荊州,內因大家都知道,就是關羽太過自負,輕敵冒進,結果被東吳偷襲了大後方,敗走麥城,兵敗被殺。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外因就是,如果你是熟讀三國的人,可能都知道,就是被熟人背後捅了刀子。那背後捅關羽刀子的人是誰呢?
  • 投降孫吳,導致關羽敗走麥城的麋芳,最後是怎樣的結局
    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大勝曹軍。此時東吳趁機謀劃,襲取荊州。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南郡太守糜芳的叛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關羽向來和糜芳不和,對其有些輕慢。不僅如此,關羽北伐,負責供應後勤軍糧的傅士仁,與關羽也不和。由於北伐前線軍情甚緊,後勤供應很緊張,關羽治軍很嚴,傅士仁經常遭到斥責。因此到呂蒙渡江後包圍駐紮在公安的傅士仁,稍微勸說引誘,傅士仁便投降了。呂蒙帶著傅士仁來到江陵城下,勸說糜芳投降。糜芳一來恐懼關羽回來找他算帳,二來膽小怕死,儘管全城將士沒人願意投降,糜芳最終還是投降了孫吳。關羽的北伐大軍家屬大都在江陵城。
  • 關羽被殺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敗走麥城嗎?
    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敗走麥城即此」。在中原大戰結束後,當時的蜀已經走向了強盛時期,曹操兵敗退回徐州,元氣大傷;孫權據守江東,雖然赤壁之戰大勝後,但是元氣大傷,江東第一武將周瑜已經死掉,並且當時稱江東是彈丸之地。
  •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只有數十人追隨?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只有數十人追隨?導語:關羽的仁義是公認的,當年徐州被曹操攻破時,關羽為了保護劉備家眷的安全,於是和曹操約法三章並立功報答。後來無論曹操怎麼挽留,再如何加官進爵關羽都不遠千裡回到劉備身邊。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 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只因敵不過徐晃?其實此役敗局早已註定!
    除此以外,還有一場戰役,同樣非常有名,這就是襄樊之戰,這場戰役直接導致蜀漢五虎上將之一,被後世人尊為「武聖」的關羽最終敗走麥城,不但令蜀漢損失一員大將,還因此丟了對蜀漢極其重要的荊州三郡。另外,關羽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對底層的士卒非常厚待,但是對官位高的人卻總是瞧不上眼,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士仁這兩人便因為關羽輕視他們,從而對關羽心懷不滿,當關羽領兵出徵,需要糜芳、士仁兩處供應糧草軍需的時候,這兩人陽奉陰違,都不願意全力支援關羽。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無人救援?只因關羽為人太過傲慢
    關羽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將軍,也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公元219年的時候,由於他失守荊州只能夠退走麥城,最後兵敗被殺,有很多人對於他的死也是感到非常遺憾的,更是有很多人都認為是由於劉封見死不救才導致關羽被殺,那麼劉峰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期間,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依然悲慘?
    公元219年,關羽先達到了個人的巔峰時期,短短數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鐵盧」,被曹操和孫權兩方軍隊夾擊,敗走麥城。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不能像趙雲大戰長坂坡殺出去?全是因為這個人
    趙雲長坂坡大戰與關羽敗走麥城雖然被《三國演義》藝術化了,但卻並未誇大事實,正史中的這兩場戰役比小說更精彩。趙雲大戰長坂坡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率領大軍南下。此時的劉備寄居荊州、屯兵新野。為避曹操鋒芒,劉備準備逃往江夏,投奔劉琦。
  • 敗走麥城時,關羽被多少人圍攻,最後栽到了誰手裡
    敗走麥城時,關羽被多少人圍攻?最後栽到了誰手裡?
  • 關羽敗走麥城:張飛猛虎落淚,周倉失聲崩潰,赤兔馬驚天一跪
    沒睡的還有總導演王扶林,關羽敗走麥城這段,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販夫走卒心中永不磨滅的痛,自己能不能拍好、陸樹銘能不能演好,事關整個角色、甚至整部電視劇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