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小說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部千古流傳的優秀古典文學名著。本文漫談的《三國》故事基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而非是三國正史。
關羽在三國故事中,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且不說他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追尋舊主的忠肝義膽,也不必說他酒尚溫時斬華雄、千軍萬馬中如探囊取物般斬殺名將顏良文丑,只說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來避禍,足可見關羽的超凡實力。
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關羽鋒芒最盛之時,也是他失敗的開始,不由得讓後人為之扼腕嘆息。那麼水淹七軍的關羽為何走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呢?
諸葛亮在收到劉備的命令,收拾行裝準備入川的時候,曾和肩負守衛荊襄重地的關羽有過一番有關未來戰略的對話。當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操來攻,如何抵禦?關羽回答,領兵拒之。諸葛亮又問,若曹操孫權同時來攻,如何抵禦?關羽回答,分兵拒之。孔明聽後不由得嘆息,如此荊州危矣。他傳授給關羽守衛荊州的錦囊妙計,裡面只有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是諸葛亮的大智慧,也是三國鼎立之勢的最佳選擇。荊襄地處三國交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孫權無不虎視眈眈。在群雄環伺的環境中,關羽要想保衛荊州,只有選擇聯合弱勢一方孫權,共同對抗強勢的曹操。如果同時與孫權曹操為敵,就難免會陷入絕境。
可惜的是,關羽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他在水淹七軍,大敗曹軍之後,認為已有實力可以兵鋒直指曹操,忽略了一直以來對他有所忌憚的孫權。同時,他還回絕了孫權一方提出的和親之策,最終使孫權出兵偷襲他的後方,使他決戰曹賊、復興漢室的謀劃功虧一簣。這無疑是關羽戰略上的失策。
回到戰術的層面,應該說,關羽也不是沒有提防。他一直對盤踞在他後方的名將呂蒙保持著警惕,但在初生牛犢卻又足智多謀的無名小卒陸遜面前,關羽最終一步一步被陸遜的計策所麻痺,放鬆了他原有的警覺,最終將主力調往了前線,忽視了後方的穩固和安全,終於給了陸遜可乘之機。
應該說的是,關羽首先失策在戰略上,這就導致了他的敗局已經成為了大概率。三國鼎立之時,蜀國和東吳由於國力較弱,與魏國相比只有共同聯合才能與之抗衡。像關羽所採取的大規模興兵伐魏,則必須要等待合適的時機,由吳國對魏國進行牽制,吳蜀聯合出兵方可成功。一旦蜀國被孤立,同時受到魏國和吳國的夾擊,蜀國一方基本沒有勝利的可能。這也正是諸葛亮對關羽所授予守衛荊州的八字錦囊的精華所在。
在戰術層面,以往戰無不勝的關羽與其說是被初出茅廬的陸遜所敗,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關羽的驕傲和剛愎,最終導致了他對待呂蒙和陸遜兩人的鮮明反差。可嘆的是,關羽對陸遜的輕視,也最終成就了三國時期東吳又一名將的赫赫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