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三國》故事之二:關羽為何大意失荊州?

2020-12-26 漫談春秋

優秀的小說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部千古流傳的優秀古典文學名著。本文漫談的《三國》故事基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而非是三國正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關羽在三國故事中,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且不說他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追尋舊主的忠肝義膽,也不必說他酒尚溫時斬華雄、千軍萬馬中如探囊取物般斬殺名將顏良文丑,只說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來避禍,足可見關羽的超凡實力。

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關羽鋒芒最盛之時,也是他失敗的開始,不由得讓後人為之扼腕嘆息。那麼水淹七軍的關羽為何走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呢?

諸葛亮在收到劉備的命令,收拾行裝準備入川的時候,曾和肩負守衛荊襄重地的關羽有過一番有關未來戰略的對話。當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操來攻,如何抵禦?關羽回答,領兵拒之。諸葛亮又問,若曹操孫權同時來攻,如何抵禦?關羽回答,分兵拒之。孔明聽後不由得嘆息,如此荊州危矣。他傳授給關羽守衛荊州的錦囊妙計,裡面只有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是諸葛亮的大智慧,也是三國鼎立之勢的最佳選擇。荊襄地處三國交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孫權無不虎視眈眈。在群雄環伺的環境中,關羽要想保衛荊州,只有選擇聯合弱勢一方孫權,共同對抗強勢的曹操。如果同時與孫權曹操為敵,就難免會陷入絕境。

可惜的是,關羽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他在水淹七軍,大敗曹軍之後,認為已有實力可以兵鋒直指曹操,忽略了一直以來對他有所忌憚的孫權。同時,他還回絕了孫權一方提出的和親之策,最終使孫權出兵偷襲他的後方,使他決戰曹賊、復興漢室的謀劃功虧一簣。這無疑是關羽戰略上的失策。

回到戰術的層面,應該說,關羽也不是沒有提防。他一直對盤踞在他後方的名將呂蒙保持著警惕,但在初生牛犢卻又足智多謀的無名小卒陸遜面前,關羽最終一步一步被陸遜的計策所麻痺,放鬆了他原有的警覺,最終將主力調往了前線,忽視了後方的穩固和安全,終於給了陸遜可乘之機。

應該說的是,關羽首先失策在戰略上,這就導致了他的敗局已經成為了大概率。三國鼎立之時,蜀國和東吳由於國力較弱,與魏國相比只有共同聯合才能與之抗衡。像關羽所採取的大規模興兵伐魏,則必須要等待合適的時機,由吳國對魏國進行牽制,吳蜀聯合出兵方可成功。一旦蜀國被孤立,同時受到魏國和吳國的夾擊,蜀國一方基本沒有勝利的可能。這也正是諸葛亮對關羽所授予守衛荊州的八字錦囊的精華所在。

在戰術層面,以往戰無不勝的關羽與其說是被初出茅廬的陸遜所敗,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關羽的驕傲和剛愎,最終導致了他對待呂蒙和陸遜兩人的鮮明反差。可嘆的是,關羽對陸遜的輕視,也最終成就了三國時期東吳又一名將的赫赫功業。

相關焦點

  • 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 失荊州只是關羽一個人的大意嗎?
    文 |  雨中一曲【導讀】前人有雲,「關羽大意失荊州」,聽上去,就是關羽自己失策丟了荊州,而且是劉備稱帝沒多久後發生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
  • 大意失荊州才讓關羽身亡?三國關羽敗走麥城後喪命並非如此簡單
    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麼?劉備決策集團誤判形勢。劉備與孫權結盟,拿下益州,聲勢達到頂峰,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向北可威脅許都,向南威脅東吳,更是劉備北出中原的門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同樣對其垂涎三尺。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在三國故事中有很多經典的戰役。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這樣就給了別的人機會,趁機攻佔荊州,而最終關羽也沒能守住荊州。雖然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但是他也給蜀國帶來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呢?
  • 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大意失荊州這個典故,一般被用來形容因為某種小失誤,繼而造成很大損失的事情。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沒了和曹魏、孫吳爭奪天下的底氣。那麼,當時關羽既然是長期駐守荊州,怎麼這地界說丟了就丟了嗎?關羽為何會大意?1.關羽性格自視清高關羽雖然非常英勇,而且異常的驍勇善戰,但是本事有一個缺點就是為人太過於高傲。到了後期,甚至是有點目中無人。關羽這一生其實只聽劉備的話,張飛是三弟,所以對張飛也是很好。
  • 大意失荊州 | 成語故事
    【成語】:大意失荊州【dà yì shī jīng zhōu】【基本釋義】本指關羽鎮守荊州時,因大意輕敵而導致荊州失守。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關羽為何能大意失荊州?博陵崔州平一語中的
    說起關羽大意失荊州,無不讓人嘆息,關羽絨馬一生,久經沙場,可謂是經驗豐富,在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後,更是威震華夏,聲名遠播,逼的曹操幾欲遷都,以避鋒芒。正在關羽春風得意之時,不想人生突變,後方傳來噩耗,關羽怎麼也想不明白,荊州雖然兵少將寡,但是有江河之險,當年曹操率兵百萬,猶未能打過江東,如今荊州城堅壘固,深藏碉堡,暗有伏兵,怎能一夜之間盡喪敵手?不是因為孫吳進兵迅速,也不是因為奇謀詭計,更不是因為荊州缺兵少將,而是因為荊州民心不穩,誰來都投降,此乃性情使然也。
  • 三國之謎:關羽是否大意失荊州?麋芳為何投降
    一談到關羽失荊州,史書都把原因歸結到關羽的大意以及剛而自矜的性格。關羽自有他驕傲剛愎的資本,萬軍叢中斬顏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樣一個萬人敵的虎將剛而自矜好理解,但是剛而自矜並不代表就無備。關羽在荊州對東吳是做了充分防備的。比如多次修繕加固江陵城;在江邊廣置屯侯;多設烽火臺。水經注就有記載,關羽對自己增築和修繕加固的江陵城非常滿意,認為呂蒙根本攻不下來。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並非偶然?他的敗亡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就是傲
    導語:歷史上有「兩羽遺恨」,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另一個是三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失荊州真的僅是大意嗎?從公司管理角度來分析,他是個不能獨當一面的總監,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傲。 東漢末年和三國,是歷史上最為精彩的片段,關羽敗亡耐人尋味。
  • 大意失荊州?這事兒關羽很冤枉,劉備要承擔主要責任
    大意失荊州,三國歷史中令人無限唏噓的故事。這事兒不僅導致關羽的敗亡,更令劉備集團由盛轉衰,從而引發了夷陵之戰、劉備病逝等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所以,許多人都譴責關羽的「大意」,認為倘若關羽沒有盲目激進去實施對曹仁的軍事冒險,而是老老實實守住荊州的地盤,那麼劉備集團完全可以掌握主動權,一統天下並非不可能。
  • 失荊州,大意還是大義?
    在湖北諸地封城,舉國對口支援鄂地之際,這則有圖有真相的微博,不知炫大了多少宅裡悶悶的眼睛,大意失荊州之風雲再起,儘管荊州方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回應立刻調查。此後,當事人何某率先在網上公開致歉,事情原委是否與道歉信一致,有待調查最終處理結果。 荊州是三國演義的故事眼,不妨從故事眼裡看故事。
  •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路過馬超封地時,他為何不出手相救?
    荊州之地,歷來都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現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犯下了重大的戰略錯誤。最終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殺。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關羽真的是因為大意才失的荊州嗎?背了一千多年的鍋該卸下來了!
    有句話叫「馬虎失街亭,大意失荊州」。 說的是馬謖失街亭,關羽失荊州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又被認為是因疏忽大意剛愎自用而造成失敗的典型事跡。 先不提馬謖。每次聽說大意失荊州這句話。我自是憤憤不平。
  •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失去的並非一座城,而是半個江山
    引言我們都聽過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結果關羽大敗,孫權得到荊州。在初聽這個故事之時,人們大多為關羽的自負疏忽而感到惋惜。但事實上關羽所丟失的卻遠遠並非只有荊州這一座城池。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諸葛亮戰略上錯誤?還是劉備一手造成的?
    三國鼎立初期的荊州,不僅是中南、西南的政治經濟重心,還是南北軍事戰略要地。赤壁大戰之後,這塊兵家必爭的寶地被三分天下。劉備集團派出名聲顯赫的大將關羽,鎮守他們所佔得的幾個郡。不料,在公元219年的一役中,關羽竟然敗走麥城,地失人亡,給劉備集團造成慘重損失。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還是因為另有原因丟失了荊州?
    在中國的俗語中,對於疏忽大意的情況又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句話說的是著名的大將關羽在鎮守荊州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疏忽大意,致使荊州被東吳襲取,自己也被東吳擒殺。由於荊州之戰的失敗,使得劉備的《隆中對》破產,還給蜀漢帶來了夷陵之戰。那麼荊州的失守,真的是由於關羽的疏忽大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