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羽大意失荊州,無不讓人嘆息,關羽絨馬一生,久經沙場,可謂是經驗豐富,在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後,更是威震華夏,聲名遠播,逼的曹操幾欲遷都,以避鋒芒。
正在關羽春風得意之時,不想人生突變,後方傳來噩耗,關羽怎麼也想不明白,荊州雖然兵少將寡,但是有江河之險,當年曹操率兵百萬,猶未能打過江東,如今荊州城堅壘固,深藏碉堡,暗有伏兵,怎能一夜之間盡喪敵手?
不是因為孫吳進兵迅速,也不是因為奇謀詭計,更不是因為荊州缺兵少將,而是因為荊州民心不穩,誰來都投降,此乃性情使然也。
比如說當年曹操率兵來攻新野,縣令劉備大敗而走,帶著幾個殘兵敗將途經荊州,未經傳報,而城中的官員百姓們早已歡呼劉備帶兵入城,只因劉備太過狼藉,知道取了荊州也守不住,所以未敢入城,便棄城而走。
後來曹操率兵來襲東吳孫權,兵馬未到,荊州的官員們早已開門投降,曹操都十分感嘆,荊州的百姓真純樸啊!
那麼到了孫權領兵來奪荊的時候,荊州的官員與百姓也是一樣,不動幹戈,不舞刀槍,不費唇舌,痛痛快快的開門投降,其投降的步伐比敵人還心急。關羽受俘被殺,臨死之前沉默不語,未曾有一言半語的遺願,也許是對荊州之民徹底無語了吧。
再說劉備為兄報仇,率五萬大軍,以張南為先鋒,所到之處,盡皆開城投降,像範強、張達、糜芳等,叛而復降,後又被劉備所殺。
面對荊州之民的習性,有一個人是非常了解的,他就是陸遜,面對劉備大軍的進逼,眾人皆懼,惟有陸遜胸有成竹。他先放劉備侵入荊州,荊州的官員和百姓果然聞風而降,劉備復得荊州之後,屁股還沒坐熱,陸遜就又帶著兵回來復奪荊州了,果然不出陸遜之所料,吳軍一到,荊州的官員與百姓又立即歡迎陸遜入城,趕跑了劉備。陸遜為了防止劉備復回,於是帶著人舉著火把連夜將劉備趕出了荊州之境,直到將蜀軍趕至四川白帝城放才止步,因為他知道荊州的百姓和官員愛投降,為恐魏軍趁機渾水摸魚,所以趕緊跑回荊州,大門緊閉。
那麼荊州的百姓為什麼如此愛投降呢?實是因為荊州乃臥虎藏龍之地,三國時期有許多能人異士都是來自於荊州,比如諸葛亮、龐統、徐遮等,但是他們並不是天下第一的人才,豈不聞凡真正有才華的人多願隱居,不想出山勞累,正所謂高手在民間,這話一點也不假。比如: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等人,他們的妻子家小都在荊州,自然不願戰火焚生,當大軍到時,想必都是順天應人,儘快平息禍亂,故而誰來歡迎誰。
還記得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天下,於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出山,這自然引得了其他才子的嫉妒,假如諸葛亮沒出山,那麼就沒有各為其主之說,誰來主持荊州都一樣,為了能夠保護家眷妻小免於戰亂,也只有順風轉舵,誰來就歡迎誰,不必打來打去的。所謂安漢興劉、匡扶社稷,什麼不作亡國奴,什麼要翻身當家作主都只是個口號而已,無論誰當家作主都一樣,於是也不難理解荊州之地為何誰來都能打下了。
不過,小編乃山野之夫,不足與各位論天下事,且聽崔州平怎麼說吧。
州平曰:「公(指劉備)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幹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