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能大意失荊州?博陵崔州平一語中的

2021-01-07 風高月白

說起關羽大意失荊州,無不讓人嘆息,關羽絨馬一生,久經沙場,可謂是經驗豐富,在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後,更是威震華夏,聲名遠播,逼的曹操幾欲遷都,以避鋒芒。

正在關羽春風得意之時,不想人生突變,後方傳來噩耗,關羽怎麼也想不明白,荊州雖然兵少將寡,但是有江河之險,當年曹操率兵百萬,猶未能打過江東,如今荊州城堅壘固,深藏碉堡,暗有伏兵,怎能一夜之間盡喪敵手?

不是因為孫吳進兵迅速,也不是因為奇謀詭計,更不是因為荊州缺兵少將,而是因為荊州民心不穩,誰來都投降,此乃性情使然也。

比如說當年曹操率兵來攻新野,縣令劉備大敗而走,帶著幾個殘兵敗將途經荊州,未經傳報,而城中的官員百姓們早已歡呼劉備帶兵入城,只因劉備太過狼藉,知道取了荊州也守不住,所以未敢入城,便棄城而走。

後來曹操率兵來襲東吳孫權,兵馬未到,荊州的官員們早已開門投降,曹操都十分感嘆,荊州的百姓真純樸啊!

那麼到了孫權領兵來奪荊的時候,荊州的官員與百姓也是一樣,不動幹戈,不舞刀槍,不費唇舌,痛痛快快的開門投降,其投降的步伐比敵人還心急。關羽受俘被殺,臨死之前沉默不語,未曾有一言半語的遺願,也許是對荊州之民徹底無語了吧。

再說劉備為兄報仇,率五萬大軍,以張南為先鋒,所到之處,盡皆開城投降,像範強、張達、糜芳等,叛而復降,後又被劉備所殺。

面對荊州之民的習性,有一個人是非常了解的,他就是陸遜,面對劉備大軍的進逼,眾人皆懼,惟有陸遜胸有成竹。他先放劉備侵入荊州,荊州的官員和百姓果然聞風而降,劉備復得荊州之後,屁股還沒坐熱,陸遜就又帶著兵回來復奪荊州了,果然不出陸遜之所料,吳軍一到,荊州的官員與百姓又立即歡迎陸遜入城,趕跑了劉備。陸遜為了防止劉備復回,於是帶著人舉著火把連夜將劉備趕出了荊州之境,直到將蜀軍趕至四川白帝城放才止步,因為他知道荊州的百姓和官員愛投降,為恐魏軍趁機渾水摸魚,所以趕緊跑回荊州,大門緊閉。

那麼荊州的百姓為什麼如此愛投降呢?實是因為荊州乃臥虎藏龍之地,三國時期有許多能人異士都是來自於荊州,比如諸葛亮、龐統、徐遮等,但是他們並不是天下第一的人才,豈不聞凡真正有才華的人多願隱居,不想出山勞累,正所謂高手在民間,這話一點也不假。比如: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等人,他們的妻子家小都在荊州,自然不願戰火焚生,當大軍到時,想必都是順天應人,儘快平息禍亂,故而誰來歡迎誰。

還記得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天下,於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出山,這自然引得了其他才子的嫉妒,假如諸葛亮沒出山,那麼就沒有各為其主之說,誰來主持荊州都一樣,為了能夠保護家眷妻小免於戰亂,也只有順風轉舵,誰來就歡迎誰,不必打來打去的。所謂安漢興劉、匡扶社稷,什麼不作亡國奴,什麼要翻身當家作主都只是個口號而已,無論誰當家作主都一樣,於是也不難理解荊州之地為何誰來都能打下了。

不過,小編乃山野之夫,不足與各位論天下事,且聽崔州平怎麼說吧。

崔州平

州平曰:「公(指劉備)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幹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

相關焦點

  • 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
  • 失荊州只是關羽一個人的大意嗎?
    文 |  雨中一曲【導讀】前人有雲,「關羽大意失荊州」,聽上去,就是關羽自己失策丟了荊州,而且是劉備稱帝沒多久後發生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大意失荊州才讓關羽身亡?三國關羽敗走麥城後喪命並非如此簡單
    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麼?劉備決策集團誤判形勢。劉備與孫權結盟,拿下益州,聲勢達到頂峰,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向北可威脅許都,向南威脅東吳,更是劉備北出中原的門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同樣對其垂涎三尺。
  • 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大意失荊州這個典故,一般被用來形容因為某種小失誤,繼而造成很大損失的事情。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沒了和曹魏、孫吳爭奪天下的底氣。那麼,當時關羽既然是長期駐守荊州,怎麼這地界說丟了就丟了嗎?關羽為何會大意?1.關羽性格自視清高關羽雖然非常英勇,而且異常的驍勇善戰,但是本事有一個缺點就是為人太過於高傲。到了後期,甚至是有點目中無人。關羽這一生其實只聽劉備的話,張飛是三弟,所以對張飛也是很好。
  • 漫談《三國》故事之二:關羽為何大意失荊州?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關羽在三國故事中,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且不說他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追尋舊主的忠肝義膽,也不必說他酒尚溫時斬華雄、千軍萬馬中如探囊取物般斬殺名將顏良文丑,只說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來避禍,足可見關羽的超凡實力。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關羽鋒芒最盛之時,也是他失敗的開始,不由得讓後人為之扼腕嘆息。那麼水淹七軍的關羽為何走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呢?
  • 全球最大關羽雕像被要求整改,這次是「荊州大意失關羽」了!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尊關羽雕像跟四周的環境是格格不入的,首先是因為雕像造型過於龐大,與周邊的護城河等自然景觀不合,更是有悖「荊州文化古城」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網友吐槽說,「天道好輪迴」,這次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是「荊州大意失關羽」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同的年紀,竟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關羽大意失荊州,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小學時期讀這個故事時,覺得孫權,呂蒙卑鄙小人,不講道義。關羽太過大意,未加防範,結果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我們要以關羽為戒,不能養成粗心大意的毛病。但我們也為關羽感到不值,如此能徵善戰的大英雄,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敗亡了。高中時期讀這個故事時,認為關羽目中無人,狂傲自大。四處樹敵而不自知,結果導致在北伐路上腹背受敵,城丟身死。我們要以關羽為戒,不能養成不好的個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時刻都要謙虛學習,誠懇待人。
  • 失荊州,大意還是大義?
    但在「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的關羽戰略棋盤上,有著非同尋常的認知:荊州勝,則荊襄勝;荊襄勝,則匡扶漢室勝。2月14日情人節微瀾不興,但「你爸可能要大意失荊州了」的評論衝上了微博雲霄,源於該「Euamoter」微博所言:「從沒覺得我爸有多大本事,當了一輩子官我沒佔到一點好處。直到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況下,通過他的關係派車把我從天門接回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在三國故事中有很多經典的戰役。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這樣就給了別的人機會,趁機攻佔荊州,而最終關羽也沒能守住荊州。雖然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但是他也給蜀國帶來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 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
    我們都知道有句俗語,叫「大意失荊州」。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歷史上,既沒有大意,也不是荊州,是江陵。事實上荊州各郡裡,南陽郡在曹操手上。南郡的江北一半也在曹操手上。荊南四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都是劉備自己打的。後來劉備是從孫權那「借」到了江陵,但是也不是白拿,一方面,江夏郡自此就給了孫權。
  • 「大意失荊州」並非關羽一人"大意",整個蜀漢集團都"大意"了
    那麼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事件中,蜀漢集團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具體情況分析如下:一、用人上"大意",對鎮守荊州人選缺乏合理配置我們都知道,孫權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半個南郡(江陵),並且包藏的是"放高利貸"的禍心。
  •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路過馬超封地時,他為何不出手相救?
    荊州之地,歷來都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現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犯下了重大的戰略錯誤。最終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殺。
  • "大意"失荊州不是關羽一人"大意",整個蜀漢集團都"大意"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身死!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諸葛亮戰略上錯誤?還是劉備一手造成的?
    三國鼎立初期的荊州,不僅是中南、西南的政治經濟重心,還是南北軍事戰略要地。赤壁大戰之後,這塊兵家必爭的寶地被三分天下。劉備集團派出名聲顯赫的大將關羽,鎮守他們所佔得的幾個郡。不料,在公元219年的一役中,關羽竟然敗走麥城,地失人亡,給劉備集團造成慘重損失。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還是因為另有原因丟失了荊州?
    在中國的俗語中,對於疏忽大意的情況又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句話說的是著名的大將關羽在鎮守荊州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疏忽大意,致使荊州被東吳襲取,自己也被東吳擒殺。由於荊州之戰的失敗,使得劉備的《隆中對》破產,還給蜀漢帶來了夷陵之戰。那麼荊州的失守,真的是由於關羽的疏忽大意嗎?
  • 大意失荊州 | 成語故事
    【成語】:大意失荊州【dà yì shī jīng zhōu】【基本釋義】本指關羽鎮守荊州時,因大意輕敵而導致荊州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