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成長曆程,注重親子教育,遠離校園暴力

2020-12-26 恆閱國學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孩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逐步建立,在孩子的幼年時期他們是無法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家長與老師的正確引導,向他們講述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我們現在談兒童教育,會經常提到親子教育,親子陪伴,所注重的就是家人與孩子的進一步溝通交流。在當下社會,年輕父母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很少有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什麼,而只是單純地給孩子他們以為好的東西,比如錢、昂貴的禮物玩具、報各種的培訓班等。但這些東西是孩子真心想要的嗎?這不得而知。

沒有家長陪伴,沒有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正確是非觀的確立,孩子本來就是一張白紙,那麼在現在這麼的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孩子又該去何去何從?這也不得而知。

我之前看過一則新聞:安徽懷遠縣一小學副班長兼語文科代表,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他多次以檢查別人作業,學習進度為由,逼迫學生吃屎喝尿,收受其他學生「賄賂」幾萬元。他上網上學,有專門的孩子騎車接送(自行車),他要來的錢,有專門的孩子替他保管……

無論是新聞中所說的班幹部,還是普通的小學生,你期望的我們的孩子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很忙,忙的不知道我們孩子在經歷什麼:我們掙錢為孩子的未來拼搏,卻不知道我們的孩子現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境地:我們把孩子放心地交給了其他人選擇相信,卻又如何知道孩子如今真的如何?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需要了解。只有這樣才不會讓我們的孩子去這樣的新聞裡走一遭。

我們就新聞中的以下問題來講一下

受了這麼多委屈,這些孩子們心中為什麼沒有正義,只有nuxing?

這句話的問得很犀利,借用一下文中孩子的話「沒有告訴,怕小賜打。」 這已經屬於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了。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我們來看一下,一般學校出現打架情況,並告之老師的步驟:

學生被打,告訴老師,老師通知雙方家長,協商解決處理問題。解決

事後被打孩子家長一般會說:

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嗎?看你這樣,真丟人。

以後離他遠這點,別跟他玩。

而打人家長的心態:小孩子打打鬧鬧不是正常的嗎?我回家教訓教訓他,讓他爸爸打他一頓。孩子還小,你們多見諒?你以後不能這樣做了知道嗎?面上的話基本就這些,但具體如何處理回家後,不可而知,即使真的打了一頓,效果大嗎?能真的起到教育作用嗎?

被打孩子,除了委屈,害怕,我想不起其他心態。

這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決方式是校園打架事件的常態。在老師心中這是小事,在家長心中也有時只是一件小事,很少有人關心後續事件的發生。

比如:打人孩子應該被叫家長或者回家被打了一頓,他自己不敢報復父母和老師,那他只能把怒火報復到被打的孩子身上,甚至在打人的過程中或事後,恐嚇到說:誰讓你告訴老師?再告訴老師我打死你。你要是敢告訴你父母,我見你一次打你一次,反正我最多挨罰。你想死嗎?竟然敢告訴老師。等一些話,這次打肯定比上次更狠,被打孩子的心理傷痛更深,或者被打孩子告訴老師,不過老師的步驟再走一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孩子們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時候,他們感覺告訴老師或者家長,會遭到更大痛苦的時候,他們還應該怎麼選擇?趨吉避兇,躲避痛苦的是人的天性。孩子在某些時候他們的認知告訴他們,他們沒有那麼多選擇。不是缺少正義,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義。不是奴性,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反抗?

家長為什麼最後才知道?

這個問題,很刺痛人心,你的孩子,你親生的孩子,你孩子在遭受虐待,遭受不公,遭受欺凌的時候,你為什麼會不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會說我愛我的孩子,我關心他,我愛護他。但在真正事實面前,你看你了解你的孩子多少?「事情真相大白,家長們開始自責。這些年來,孩子老是偷錢,被發現後就對孩子毒打,孩子卻只是咬定錢掉了。小靜被媽媽打得太兇狠,奶奶還報警過。所有的孩子,都變得沉默,不敢說話,也不敢直視父母的目光。」我們有時候選擇相信別人,卻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我們有時候不明真相,卻一味使用暴力手段,孩子們變得沉默。問為什麼最後才知道?但我們何時才真正走到過孩子的內心?親子陪伴,親子教育不是一句空話,孩子所需要的快樂成長也不是一句空話。平時多跟孩子聊聊天,多觀察一下孩子的身心狀態,不要試試都聽別人說,去深入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關心愛護。

今天就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多多關注,以後會有更好的文字分享給大家。

關注孩子,關注教育,讓我們一起把文章轉發出去,讓更多的家長看到,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成長,遠離校園暴力!

點讚收藏轉發,讓愛傳播更遠。

相關焦點

  • ...我家•同悅書香」親子閱讀頒獎儀式及預防校園暴力知識宣講活動
    【聚焦】縣婦聯、縣教育局聯合舉辦「我愛我家•同悅書香」親子閱讀頒獎儀式及預防校園暴力知識宣講活動 2020-12-18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女生遭遇校園暴力被欺凌,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勇於反抗
    #校園暴力不是個新話題,但讓人們始料未及的是,最近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裡,主角清一色都是女生。孩子上學時被一些壞學生欺負,被校園霸凌,這不是孩子的錯,但是家長應該教孩子勇於反抗,不能一直被對方欺負下去。看到這個視頻後,有的寶媽不僅不表示安慰,反而指責這個孩子:"為啥不反抗?她打你,你就打回去啊!"這也是多數人的心聲。
  • 為什麼說「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難辭其咎」?以下原因無法反駁
    不過,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不少孩子深受其害,一次次提醒廣大家長,校園並不太平。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後,要注意關注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安全。前不久,我在網上看見一個點擊量非常高的視頻,視頻中一個女生被4個男同學毆打,面對接連不斷的攻擊,女孩根本躲閃不及,只能默默忍受,當我把這個視頻分享到朋友圈,想要引起家長的重視,重視校園暴力問題,居然有家長無所謂地說:「為什麼人家只打她,不打別人?估計是小女孩的錯」最後,氣得我脫口而出: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難辭其咎。
  • 15歲男生被活活打死,校園暴力的根源,值得每個家庭反思!
    近年來,校園欺凌的事件屢見報端,而且,愈來愈低齡化。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出現,總是不由自主的擔心,自家的孩子所在學校是不是也有類似狀況發生過?暴力是盲目的野獸。>美國教育部的調查顯示,美國學校裡每年大約有30萬起暴力事件發生;面對身邊的校園欺凌,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儘可能的防止孩子受到校園欺凌的傷害?
  • 家長提高警惕:幫助孩子遠離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一直是讓人揪心和重視的問題。一般而言,校園暴力通常伴隨著:威脅、後續報復,嚴重時,發展為校外暴力。因此,作為家長,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需充分重視,同時需要做到:1)主動去發現問題當孩子遭到校園暴力,通常會被威脅不準告訴別人,尤其是老師和家長;因此,作為家長,要主動而細心的觀察孩子每天的情緒,以及身體表面的情況;
  • 初三女生遭多名教師毆打,校園暴力的背後,是家長的「冷漠」
    想要了解校園暴力為何屢禁不止,我們首先要了解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都有哪些表現一:肢體暴力肢體暴力是校園暴力中較為常見的暴力形式,也是表現最為直接的暴力行為。這種暴力行為往往發生在高年級同學或校外閒散人員,對低年級同學以勒索學生財物、尋事滋事等目的進行織體上的毆打和虐待。隨著近些年來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發展,老師對學生的體罰或肢體教育也被列為校園暴力的範疇。
  • 深圳對「問題童書」立案審查 讓「問題童書」遠離孩子
    然而,部分粗製濫造、內容失格的童書流入市場,容易對少年兒童產生不良影響,引起了家長們和社會輿論的關注。如《淘氣包馬小跳》裡,兩個孩子竟然在輕鬆地討論自殺方式。  雖然該童書在家長反映後,已經被勒令下架,但是市場上仍然充斥了類似的各種「問題童書」。這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如何保護我們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長,免遭打著童書名號的不良出版物荼毒?
  • 13部校園暴力下的青春電影,兩面教育孩子應善待他人的青春
    此前《流淌的美好時光》熱映播出,校園類型暴力的話題也再次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這幾年,關於校園霸凌事件頻上熱搜,這些事件大多發生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人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那麼校園暴力是這幾年才愈演愈烈,還是一直都存在呢?眾所周知,青春期,指的是13-23歲這個時間段,人們的身心發展很快可卻並不平衡,統一卻又滿滿矛盾。
  • 子涵:興平15歲少年被同學毆打活埋的實質是校園霸凌,校園霸凌是成長之殤.聽聽專家怎麼說.
    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校園霸凌帶來的惡果。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子涵:「校園霸凌是家庭教育中暴力溝通(語言暴力和暴力行為)在人際關係間的投射和縮影,是孩子人際關係的原始模型出了問題。孩子的偏差行為會表現為:尋求被關注、權利鬥爭、報復、和自暴自棄。
  • 父親用《俠盜獵車手5》教育孩子遠離暴力遊戲
    最近他在個人Youtube頻道上傳了一段他用最近很火也頗具爭議的遊戲《俠盜獵車手5》教育自己的孩子遠離暴力遊戲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興趣。  在這段視頻中,孩子的爸爸問孩子為什麼這款遊戲不適合你,孩子回答「因為這款遊戲擁有粗語,血液飛濺,性內容(等等),他被評為M(成人級別)」,「這款遊戲更適合我的父母,而不是我」。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除了家庭小環境,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與大環境的關愛與呵護息息相關。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這需要教育相關部門統籌社會資源,防患於未然,為兒童青少年創造一個寬鬆、溫馨、快樂的成長空間,孩子們才能遠離心結,向陽而生。
  • 父母需做好1個準備,提前培養孩子2個能力,讓孩子遠離校園霸凌
    我們只覺得校園霸凌事件,是在網絡或者電視上看到的新聞,仿佛離我們的生活很遠,而這是一個誤區,校園霸凌事件就在身邊,隨時有可能發生,或者說已經發生了,只是孩子沒說我們不知道。
  • 陝近期多起校園暴力事件 教師:學校重智輕德是主因
    師欣提出,針對校園暴力,從學校這個教育層面,應該著重正義感的培養,讓孩子在自己或同學受到侵害時,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說不。  退休教師:  主要原因是學校重智輕德  74歲的郭老師曾任教西安環城西路小學,退休多年來,郭老師的關注點從未離開過學校和教育。「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太過於重智輕德,分數為王,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缺失。」
  • 讓每一個孩子在校園裡幸福成長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
    開辦以來,學校以「倡導人文精神,創辦理想學校」為目標,堅持「讓每一個孩子在校園裡幸福地成長」的辦學理念,致力於打造優質的教育品牌,全面實施生命化教育,不斷優化辦學環境,提升辦學品質。近年來,學校辦學效益不斷提高,贏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
  • 青島市南聖頓公學幼兒園 開啟一段快樂的成長曆程
    在聖頓的日子裡,我們傳承中華經典,學習多國文化,用每個機會教育,創造幼兒成長的舞臺,也在美好的童年時光裡,留下了一段段暖暖的回憶……(母親節花藝DIY親子活動)(中秋節月餅DIY烘焙活動)(國慶節愛國主題健步行)
  • 一場因勸架而引起的校園暴力:本溪高三學生在校遭同學割喉險致死
    李克強總理曾說:「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學校要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及早發現、幹預和制止欺凌、暴力行為,打造一片淨土,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然而那只是我們理想中的美好校園,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提醒我們,現實中的校園並沒有那麼安全,學生在校園裡也有可能受到各種突如其來的傷害,那些傷害有可能來自於闖入校園的校外人士,也有可能來自他們身邊的老師、同學。前段時間,本溪市某高中教學樓內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校園極端暴力案件,一名高三的男生被同班同學割喉,身體和心靈都受到重創……到底是怎麼回事?
  • 法治講座進校園 護航青春助成長
    11月21日至11月30日期間,仙遊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延伸社會法治服務功能,深入榜頭中學、仙遊二中、私立一中、城東中心小學、大濟中心小學等學校,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進校園活動,為青少年學生及家長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受眾教育達6000
  • 校園暴力當中,孩子為何選擇沉默不說?父母的態度才是鑰匙
    文|福林媽咪近年來關於校園暴力的播報新聞越來越多,而這些校園暴力也徹底讓父母們知道孩子經歷了什麼,很多父母在經歷過這些傷害之後,撕心裂肺,但很少有父母能夠發現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的不對勁,為何孩子會隱藏呢?咱們直奔主題。
  • 有些孩子上學後容易被欺負,家長要留心,別讓「校園暴力」毀了娃
    身為家長,你是不是也擔心自家孩子遭遇校園暴力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討論上學後容易受欺負的孩子,分別有哪些特質,以及該如何規避校園暴力。 因此,孩子們一天中有很大一段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與一些年齡相仿但性格各異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相處。 但學校也並不是一個非常安全放心的地方,不良的校風有滋生校園暴力的危險,讓孩子陷入被欺負的泥沼之中。
  • 讓孩子遠離侵害,保護自己,快樂成長!
    在注重孩子早期教育的日本,性教育,是從小學一直教到高中的。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過:性教育應該在孩子並不激動的時期加以引導。性教育的黃金幹預期就是在小學階段。先入為主地讓孩子建立正確的知識,事半功倍。《我從哪裡來》完整講述了寶寶是怎樣孕育和出生的,生命的神奇,生活的美好,讓孩子換一個視角看待生命的豐富歷程;《身體的變化》介紹了前青春期和剛剛步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生理髮育情況,告訴孩子什麼叫隱私,如何保護自己;《愛情是什麼》與孩子探討什麼是戀愛,為什麼戀愛對小朋友來說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