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皇帝被權臣架空,很少有人實施斬首行動,多數是逆來順受?

2021-01-19 宋安之

在古代皇帝是天下之主,是九五之尊,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至高存在,但是今天我們讀史書或者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經常發現皇帝竟然會被權臣架空,而且皇帝往往是小心翼翼的應對,是敢怒不敢言,很少有一劍將其殺之,實施斬首行動的,大多是隱忍不發逆來順受,等到合適時機到來才反擊。

那麼既然權臣架空了皇帝,皇帝身為天下之主,實施斬首行動一劍殺了權臣,不就天下太平了嗎,為什麼很多皇帝不敢實施斬首行動,反而還要小心翼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般來說,皇帝是天下之主,可謂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表面來看是擁有絕對權力,對於下面臣子有著絕對的控制權,但本質上來說,權力來源於下級對於上級的服從和配合,然後一級一級的傳遞下去。

再通俗來說,皇帝是既得利益集團或者說是統治集團的最大代表,他統治的基礎在於獲得這個特權群體的支持,如果權臣竊取了其中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的支持,等於是實際上的最大代表,皇帝自然被架空,更不可能跳過統治集團,去實質控制這個國家。

而權臣成為實際上的統治集團最大代表,不只是截斷了下級對皇帝的服從和配合,更是成為最大的利益分配者,也就是說他擁有了人事任用權,等於他可以利用這種權力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自己的親信黨羽,進而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縱觀史書,哪個權臣不是黨羽遍布天下,或者說遍布朝廷要害部門呢,所以即使是皇帝也不得小心翼翼的應對,往往不是一個斬首行動可以徹底解決,還要將其背後的利益集團也一併解決或者安撫住。

因為如果安撫不了,或者說平定不了這個利益集團,即使殺了權臣,那麼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要利益集團在一天,就會瘋狂反撲,也不是說利益集團對權臣忠心耿耿,而是既然站隊權臣一方,那麼就站在了皇帝對立面,權臣死了,他們自然害怕被趕盡殺絕,認為如果他們不反撲,下一個死的就是他們。

但為什麼有的皇帝實施斬首行動,就可以成功,不怕利益集團反撲,並且順利親政,而有的皇帝卻不可以呢,下面宋安之來具體說說歷史上皇帝面對被權臣架空的幾種應對情況,來說說這背後的關鍵原因。

一、使用斬首行動成功,卻遭到權臣背後利益集團的瘋狂反撲,最典型的例子是北魏孝莊帝。

北魏孝莊帝是個傀儡天子,不過他不甘心坐以待斃,因此冒險幼殺了誘殺權臣爾朱榮,但實施斬首行動成功以後,他並沒有掌握大權,反而遭到了擁有兵權的爾朱家族的瘋狂反撲,兵敗後被爾朱兆俘虜北上,最後縊殺於晉陽三級佛寺,時年24歲。

說起來孝莊帝也是下場悽涼,最後被縊殺不說,在被俘虜以後,也是受盡了凌辱,被關押在寺院時,如同狗一般被鐵鏈子綁著,還要忍受酷寒,一代天子淪落至此,最終也沒等到撥開雲霧見天日之時,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二、使用斬首行動成功,並且順利親政的情況,最佳例子就是康熙帝智擒鰲拜。

關於少年康熙帝智擒鰲拜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清楚,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就說重點,為什麼康熙帝清理了權臣,沒有遭到其背後利益集團的瘋狂反撲呢?

最大的原因在於權臣也有高下之分,也有三六九等,如果說三國時期的曹操是最強權臣,甚至說他都不是權臣,而是自己開基建業,自己打天下,只不過借用了漢獻帝的正統旗號來更好的打天下,所以漢獻帝根本反抗不了他,而清朝的鰲拜呢,只能說是最弱的權臣,或者勉強說是權臣罷了。

因為鰲拜當權時期,其實並沒有實質性掌握大權,不算架空康熙帝,主要原因在於康熙帝年幼,不能獨立行使皇帝大權,而且他是順治帝留下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確有著擅權的空間。

當然即使鰲拜擅權,也只是相當於順治帝與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恩怨鬥爭延續,像鰲拜最有名的事情就是擅殺同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而蘇克薩哈是正白旗,曾是多爾袞的心腹,在多爾袞死後雖然及時倒向順治帝,但多爾袞背後的兩白旗和順治帝背後的兩黃旗多年鬥爭下來,已是恩怨極深。

再加上順治帝留下四個輔政大臣,除卻蘇克薩哈,包括輔政第一大臣索尼,還有遏必隆和鰲拜都是兩黃旗,所以形成三比一的局面,因此鰲拜一直打壓蘇克薩哈,先是在鑲黃旗與正白旗圈換土地上,殺了出身正白旗兼管戶部尚書的大學士蘇納海等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共同利益,索尼和遏必隆自然是沒有反對,後來鰲拜更是矯旨殺了蘇克薩哈。

所以說白了,鰲拜看似擅權,並且不顧康熙帝反對殺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實則是清初兩黃旗和兩白旗在康熙初期的鬥爭具體表現,而其他兩大輔政大臣之所以沒有反對他這麼亂來,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都是兩黃旗,有著共同利益,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鰲拜其實並末真正的掌握大權,更何況宮中還有一個威望頗高的太皇太后孝莊。

正因為鰲拜是最弱的權臣,因此即使黨羽不少,但並未形成真正的利益集團,所以康熙帝實施斬首行動,將鰲拜擒拿下來以後,自然是順利的掌握大權,得以真正的親政。

還有明朝的崇禎帝殺權臣(權閹)魏忠賢,也可以視為斬首行動成功,並且順利親政的典範。

魏忠賢同鰲拜一樣,其實都是最弱權臣,雖然表面來看魏忠賢權力更大,是權傾朝野,黨羽遍布天下,甚至逼的崇禎帝剛剛進宮都小心翼翼的,還要自己帶吃的進來,但本質上來說,魏忠賢還不如鰲拜,因為天啟帝任用魏忠賢其實主要起平衡作用,以閹黨來壓制文臣集團,一時鬧得是腥風血雨,而魏忠賢一黨看似佔據上風,實則只是皇帝平衡的工具罷了,更是得罪死了文臣集團,與其是不死不休。

正因為如此,所以崇禎帝要除掉魏忠賢時,是相當順利的,因為得到了文臣集團的鼎力支持,魏忠賢是牆倒眾人推,自然就被輕鬆收拾了。

不過崇禎帝看似是順利親政,實則與康熙帝大為不同,康熙帝親政時期,清朝剛剛入關,正是蒸蒸日上之時,官僚機構也沒有壞到根子裡,崇禎帝親政以後,明朝已是日落西山的末年,內外一堆爛攤子不說,官僚機構更是膨脹,而且爛到了根子裡,所以他殺了魏忠賢,並且棄閹黨於不用之,看似是親政了,還肅清了朝中奸佞,實則是破掉了天啟帝留下的閹黨制衡文臣集團的格局,而且還沒有能力控制文臣集團,等於並沒有真正的親政,使得文臣集團一家獨大,對於朝廷的控制力度其實很低,以至於來了後面,又起用太監,來試圖破局,可惜隨著明朝亡國,意味著崇禎帝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整體來說,實施斬首行動成功,並且順利親政的皇帝其實並不多,多見於面對沒有形成利益集團的權臣身上,所以可以除掉權臣以後不怕反噬。

三、最穩妥的方式就是穩住權臣,利用年齡優勢耗死他,再掌握全局,最佳例子為漢宣帝

漢宣帝劉洵為西漢的中興之主,西漢12帝,只有4個皇帝有廟號,其中就有漢宣帝,廟號為中宗,足以可見漢宣帝的優秀之處。

但就是這麼一位精明皇帝,遇到了霍光這個大權臣也是無可奈何,面對霍光,漢宣帝是極度不安,甚至生出了如芒在背的感覺,雖然他不甘心當傀儡皇帝,可是霍光正是如日中天之際,更是剛剛廢了昌邑王劉賀,立了他為新帝,漢宣帝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

所以漢宣帝審時度勢,選擇隱忍,對霍光是相當信任重用,穩住了霍光,利用年齡優勢耗死霍光以後,再慢慢奪回實權,重新進行權力分配,兩年以後,坐不住的霍氏一族開始造反,被漢宣帝輕鬆鎮壓,至此漢宣帝徹底親政,掃清了障礙,開始了自己的中興之路。

還有明朝的張居正和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也可以視為皇帝利用其年齡優勢耗死權臣,再親政慢慢掌握大權的例子。

四、大多皇帝面對權臣其實連反擊機會都沒有,因為權臣已經完全替代了他

皇帝被權臣架空,反擊的方式其實也不少,比如像北魏孝莊帝那般,走一步看一步,先想辦法殺掉了權臣,哪怕事後憋屈而死,但沒有坐以待斃,也是個有血性之人;亦或康熙帝智擒鰲拜,得以順利親政;再或者利用年齡優勢耗死權臣,再進行秋後算帳。

但大多數皇帝,往往連反擊機會都沒有,或者說即使是反擊了也是連一朵浪花都掀不起;諸如前文中交代的最強權臣曹操,這位權臣實際上都不能用權臣概括,因為他並非是在東漢朝廷中一步步爬上高位,進而竊取皇帝大權的,而是自己建功立業的主兒,只是借用了漢獻帝的正統旗號,所以下面人只認曹操,只認曹氏一族,所以漢獻帝的衣帶詔反擊什麼用都沒有,所以即使漢獻帝利用年齡優勢熬死了曹操,但曹操死後,權力也沒有回到漢獻帝手中,而是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手中。

而歷史多有重複之處,曹氏一族,至曹操到魏文帝曹丕,再到魏明帝曹叡三代,竟然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短命,漢獻帝耗死曹操沒奪得大權的事情,竟然奇蹟般在耗死曹氏三代人的司馬懿手中實現,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是掌握了曹魏大權,歷經三代人的經營鞏固,最終司馬懿孫子司馬炎時期篡魏立晉,在此期間,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魏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率數百僕從想要殺死司馬昭,結果連司馬昭的面都沒有見到就被殺了,可見其反擊有多麼無力,

所以說皇帝如果面對有著自己利益集團,並且徹底竊取了利益分配權的權臣,往往根本沒機會反抗,要麼拼死一搏,有骨氣的死,要麼等著這個權臣或者權臣的後代篡位時好好配合一番,以禪位方式將皇位傳遞過去,以圖活命,諸如漢獻帝和曹魏末代皇帝皇帝曹奐就是這般。

而這類皇帝往往是最悲催的,哪怕就是秦皇漢武在世面對這樣的權臣,也無法翻盤,像亡國之君中的漢獻帝,放在平世應該是個不錯的守成之君,但遇到了曹操,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只能憋屈的過完一生。

最後總結來說,歷代的權臣,能被稱之為權臣能架空皇帝的,要麼是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或者直接代替皇帝成為統治集團的最大代表,諸如曹操;要麼即使沒有那麼強大,也是擁有很大實權,背後有著一股不小勢力的,擁有不少黨羽的,諸如鰲拜;而皇帝之所以能實施斬首行動成功,並且順利親政,往往就是針對這類最弱權臣而言才可以成功。

再具體細分來看,權臣可以分之為三個階段:

一是初級權臣,因為各種原因勉強可以說是權臣,諸如文中交代的鰲拜、魏忠賢,雖然黨羽不少,但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還有其他忠於皇帝的勢力存在可以與之抗衡,並沒有真正的控制朝局。

這類權臣其實張居正也可以算一個,畢竟他之所以掌握大權一是萬曆帝年幼,沒有親政權力;二是實際當家人李太后全力支持張居正,所以他才可以在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朝成為權臣。

像這種權臣,皇帝還是有機會翻盤的,平常虛與委蛇,趁其不備來個斬首行動,還是有很大機會順利親政的。

二是形成利益集團,或者說竊取了皇帝的利益分配權力,實際上是統治集團的最大代表的權臣,這類權臣皇帝基本沒機會反抗,往往只能靠年齡優勢將其耗死,在權力真空期趁機奪權。

諸如漢宣帝與霍光就是如此,最起碼有機會翻盤。

三是在形成利益集團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得利益集團一步步強大,最終完全轉化為聽從於自己的統治集團,並且消滅了忠於皇室的小部分力量,一步步深化自己的統治,使得龐大的利益集團只認自己,還有自己的直系後人,以此在自己這代,或者下一代,乃至下下代,完成社稷神器的最終易主,使自己或者後人從實際上的掌權者,更進一步成為皇帝。

像漢獻帝和曹操,司馬氏和曹魏皇帝,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皇帝遇到這種情況,是壓根沒有翻盤機會的。

可以說以上三種權臣,不論哪種都不是省油的燈,即使最弱的權臣,雖然不可能篡國,但也有很大可能行廢立皇帝之事,或者說在權力真空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皇位傳遞,也是一種巨大威脅。

所以皇帝自然是小心翼翼與其鬥智鬥勇,即使是實施斬首行動,也是虛與委蛇,一步步誘殺,但鮮少有成功的,因為殺了權臣,往往會遭到背後利益集團的瘋狂反撲,會重新再選擇一個權臣出來控制全局,而少之又少成功的那部分,基本上都是面對沒有形成利益集團的最弱權臣,所以只要將其本人給控制,其他自然迎刃而解,所謂的黨羽不成體系,失去了主心骨自然會土崩瓦解不堪一擊的。

這也說明皇帝其實也是一個高危職業,看似天下之主,是高高在上,實則也要面對各種挑戰,如果被強勢的權臣架空,那麼下場也很悽涼的,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但即使如此,也有太多人前赴後繼的想要成為皇帝,因為權力的滋味,一旦嘗過就戒不了了,反而會越發痴迷,乃至想要走向更高的位置,哪怕這條路上危險重重,哪怕坐上皇位,有無數人窺竊,有無數人虎視眈眈,也是義無反顧,權力二字就是這般神奇,造就了太多精彩而血腥的歷史。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權臣架空?多虧這三人
    萬曆皇帝是幸運的,他有一位好臣子,有一位好母親,更有一位好祖宗(朱元璋)。萬曆皇帝是明朝第13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中興的功臣--張居正 公元1572年,明穆宗病情急轉直下,已經危在旦夕,穆宗詔命高拱、張居正和高儀三人入宮面聖。
  • 伊朗的復仇將很快實施,川普已是斬首目標?
    雖然目前沒有誰宣稱對這場斬首行動負責,但是伊朗國防部第一時間指稱,以色列摩薩德就是實施此次行動的兇手,並表示「我們將以雷霆之勢打擊殺害法哈利扎德的兇手,並將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後悔!」同時,有一個細節被各媒體廣泛關注。外媒報導指出,2018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在新聞發布會上稱,「記住(法克裡扎德)這個名字」。
  • 《荒野大鏢客2》斬首行動怎麼玩 斬首行動開始玩法攻略
    導 讀 荒野大鏢客2斬首行動如何開始!你喜歡這款遊戲嘛?喜歡的話就跟著九遊小編一起走進遊戲的世界吧!
  • 古代皇帝殺功臣司空見慣,清朝皇帝為何很少殺功臣
    但另一方面,皇帝如果對功臣放手重用,讓其大權在握,又難免養虎遺患,培養出尾大不掉的權臣集團,危及皇權。因此,皇帝們對功臣的態度,大都是既利用又忌憚,很難拿捏好其中的平衡。當然,皇帝們在任何時候,都會把維護自己的皇權安危放在首位,那些大權在握、威望極高的功臣們,會被很多皇帝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以免他們威脅皇權,正所謂「功高不賞震主身危」,使得歷朝歷代誅殺功臣之事司空見慣,屢見不鮮。春秋時期,越國功臣文種、吳國功臣伍子胥,都受到皇帝猜忌被賜死。
  • 斬首行動!美軍又幹掉一名高官,影響堪比蘇萊曼尼之死
    美軍最近以來接連施展暗殺手段,多次對其敵對勢力進行「斬首」,導致中東地區局勢極為緊張,戰爭的因素加速醞釀。不久之前,美軍打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之後,致使美國與伊朗處於劍拔弩張的態勢。可沒想到,美軍此次又幹出影響力並不亞於暗殺蘇萊曼尼的「斬首」行動。
  • 伊朗將軍被美軍斬首,歷史上還有哪些「斬首行動」的成功案例
    (蘇萊曼尼舊照)「斬首行動」是一個近代才出現的軍事術語。一般是指用飛彈等武器,通過精確的打擊,首先消滅敵方頭目的行動。簡單地說,就是趁著敵人沒有察覺,發起以消滅敵方首腦為目的的軍事行動。通常情況下,斬首行動必須要符合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行動前,必須能精確地掌握敵人的情報。二是行動中,打擊必須要做到迅速、精準。三是行動後,要能夠準確預估事發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後果,並進行妥善處理。
  • to break your neck是要「斬首行動」?不要自己嚇自己!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261篇英語知識文章這幾天,因美國對伊朗實施的「斬首行動」,讓伊美關係惡化,全世界都看著這個事件的進展。對於斬首,可能會有小夥伴聽過這樣一個詞組「to break your neck」,會有人翻譯這個詞組為「捏斷脖子,斬首」,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今天,罐頭菌將的是關於「脖子」neck的詞組,大過年的,大家記得保住自己的「狗頭」。1.to break one's neck 努力做...
  • 奇葩的大理段氏,為何22位皇帝,就有11位出家為僧
    這些皇帝又為何要出家呢?相信看過金庸小說的人,對於大理段氏都不會陌生了。《天龍八部》裡,有來自大理國的世子段譽,《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還有精通一陽指、甚至是大理皇帝的段智興。眾所周知,小說中的段智興也出家為僧,成為「一燈大師」。因此今天要說的這個政權,就是大理段氏。
  • 一千多年前的「斬首行動」,晚唐藩鎮頗多,憲宗為何獨對淮西動手
    美國在近現代戰爭中,對敵國最常用的一個手段就是「斬首行動」,直接給對方首領來個活捉,以最經濟划算的方式摧毀敵方。其實,中國對這個方式並不陌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唐憲宗登基後,這位皇帝可不像他的前幾任那樣,任憑藩鎮做大,這位皇帝還是很有想法和作為的,打淮西藩鎮一戰就是他的作為之一。中晚唐以來,唐朝的藩鎮勢力確實越來越強,唐中央實力有限,對很多藩鎮心裡是無可奈何,作為上是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為什麼唐憲宗唯獨不放淮西?
  • 後梁皇帝朱溫為何遺臭萬年——崛人祖墳、侵佔兒媳、嗜殺成性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僅後梁皇帝朱溫所犯挖人祖墳、荒淫亂倫侵佔兒媳、嗜殺成性這三條;看完下面這個記載,你就明白為何五代十國很少有人願意提起了!公元907年,朱溫篡唐自立為皇帝,改元開平,國號大梁!朱溫篡位稱帝後,揭開五代十國序幕!朱溫在位僅5年,但是卻罄竹難書!第一,掘人祖墳!《新五代史》: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後唐以來,皆以為偽也。
  • 清朝時期,果真存在「午門斬首」?你看看午門到底是幹什麼的
    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往往都會有如此橋段:端坐金鑾殿的皇帝,指示御前侍衛,「某某某罪大惡極,著即推出午門斬首」;在諸多古代小說的描繪中,紫禁城的正門——午門,也成了朝廷處決死刑罪犯的常規地點。有人甚至還試圖用「誅殺並非人為意願,乃係順應天意」的古代思想來解釋「午門」為何會成為「斬首」的所在地。在陰陽觀中,午為陽;「推出午門」,即為推犯人入陰,實現陰陽兩隔。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近三十年不上朝還能牢牢掌握皇權?憑的是什麼?
    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並不是說他對朝政不聞不問,他是個聰明的人,對時局看得很清楚。當時文官集團勢力太大,而且非常團結,作為皇帝,很多事情無法做出決策,而是被文官集團把持著。為了不讓自己被架空,他牢牢抓住皇權,只要權力不旁落他人之手,那些文官再怎麼折騰也翻不了天。
  • 美國開啟戰爭新模式:伊朗僅是開始,斬首行動會大行其道嗎?
    有人分析,從此美國開啟了戰爭新模式,美國和伊朗關係早就惡化,但是美國沒有對伊朗這個國家發動戰爭,而是先把伊朗革命衛隊和國家領導人,定義為恐怖主義組織和恐怖分子,然後美國國家暴力機器居然學習恐怖主義分子的暗殺手段。用暗殺手段來對付伊朗國家領導人,在這次「戰爭」中,美國僅僅派出了無人機,發射地獄火飛彈,就把蘇萊曼尼定點清除了,美國甚至連一個士兵也沒有出動。
  • 伊朗斬首行動仍在繼續:無人機扔下飛彈,又一軍隊高官被殺
    斬首行動仍在繼續在本國核科學家被暗殺之後,伊朗就向對方發出警告,但是這一警告根本沒有震懾到對方,斬首行動仍在繼續,這次是伊朗軍隊中的一名高官。據報導,此次遭到「斬首」的軍官是伊斯蘭革命衛隊中一名極具權威性的高級指揮官沙赫丹,刺殺地點位於敘利亞和伊拉克交界處,沙赫丹在3名隨從的陪同下乘坐汽車通過邊境檢查站,在準備進入敘利亞境內時一架無人機扔下飛彈精準擊中了沙赫丹的座駕,直接車毀人亡,沙赫丹以及3名隨從全部喪命。目前這架無人機的來源還沒有查清楚,還不知道是什麼人幹的。
  • 「狙擊精英」的雪地「斬首」行動
    此次訓練中,集訓隊採取狙擊行動與反狙擊行動相結合的對抗方式,兩人一組,對一個自由活動目標進行狙殺。由一名狙擊教練扮演敵方狙擊手潛伏在「戰場」,與隊員們進行狙擊對抗。狙擊手們必須靈活利用戰術與地形,隱蔽接近目標,在確保不被對方狙擊手發現的前提下完成「斬首」行動。
  • 中國歷史上死後被斬首示眾的三位皇帝
    自古被殺的皇帝可謂不勝枚舉,然而在其死後又被斬首示眾的皇帝卻寥寥無幾,筆者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總結出以下三位:
  • 為何千百年來,一直有人懷念他呢?
    但從字裡行間中我們也能看出,如果李恪是一位普通的皇子,那又怎麼會出現「被權臣所疾」之類的話呢?好了,我們言歸正傳。接下來筆者會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下,歷史上的李恪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又到底為何會被後人們懷念千年之久。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周武王、秦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五代十國中開國皇帝很多都用武或孝為諡號,唐武宗、後唐武帝、元武帝、清太祖也叫武皇帝努爾哈赤。這些都是牛逼的帝王,明朝就朱厚照得到了「武」字,他能差到哪去?我們近代有位偉人曾對於明朝就稱讚過四位皇帝,太祖、成祖、宣宗、武宗,這四位。
  • 印度最後一個歷史朝代——莫臥兒王朝歷代皇帝畫像
    阿克巴(1542年—1605年),莫臥兒王朝第三代皇帝,二代皇帝胡馬雍長子,1556年父親死後繼承帝位,在位第二年滅掉印度北部的蘇爾王朝,並徵服印度南部,成功統一印度,開創莫臥兒王朝盛世,是印度歷史上文治武功最顯赫的皇帝之一,1605年去世,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