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清重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也就是所謂的「中體西用」,首先要求人們明遵內學,再選擇西方有用的學問去學習,借鑑使用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
所以張之洞本人也的確這麼做了,法律上,他參照西方律法,提出了「重眾證」、「改罰鍰」等具體改進監獄的方法;教育上,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等諸多知名學堂;工業上,他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實業工廠。其中,他所主持建造的漢陽鐵廠,其鍛造的產品享譽海內外,所鍛造的鋼軌至今仍在使用。專家表示:這都是無價之寶。
01
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之一,同時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共同稱作「南張北李」,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他來到武漢的第二年,張之洞就準備籌辦一家鋼鐵廠。因為他知道,在工業中,製造很多東西都需要用到鋼鐵。所以清政府若能自己冶煉鋼鐵,不管是民生基建,還是軍事工程,都大有裨益。
不過,在籌辦之初,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主要是由於鐵廠需要耗費的資金太多,投入巨大。但是張之洞鏗鏘的說道:「沒有鋼鐵,就治不了西夷!」在籌備之初,張之洞對漢陽鐵廠的投入預算是白銀246萬,但是越到後面,花費也就越多。直到1893年建成之時,已經花費500多萬兩了。當時朝廷也只是給了一部分資金,剩下的還是張之洞自費了部分,以及憑藉相對富庶的兩廣地區共同籌措的。漢陽鐵廠建成之後,次年便投入生產。
02
張之洞的眼光如今看來,在眾人之中是絕對超前的。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對於一個大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在當時,工業發展技術就是國家的骨架,沒有一個堅實的骨架,再好看的外表也只是徒有其表。
有了鋼鐵之後,就可以修建鐵路了。當時張之洞十分重視修建鐵路。現在的京廣鐵路前身是平漢鐵路,平漢鐵路的前身就是盧漢鐵路,其中的「盧」指的就是盧溝橋。當時張之洞提出要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我國剛在甲午海戰中輸給了日本,所以要賠款,雖然慈禧太后也同意修建這條鐵路,但是卻拿不出那麼多錢。張之洞保證說,只要朝廷每年撥款200萬兩,剩下的張之洞自己想辦法,這條鐵路他一定要修起來。
03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張之洞找到了當時富商盛宣懷,二人一起合作,同時向國外進行借款,此中波折不斷,終於建成了盧漢鐵路。其實,修建鐵路所要使用的鋼軌要達標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之前由於礦石不達標,礦石中的含磷量太高,又加上冶煉技術的不成熟,所以最終導致在鍋爐中出不去,冶煉出的鋼鐵並無法使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改良和原料的更新。漢陽鐵廠生產的鋼鐵質量越來越高,被應用在不同領域,蜚聲海內外。
就在2012年,人們在萬源境內的萬白專線的一段軌道,上面有一段鋼軌上面寫著「1903年漢陽鐵廠造」。後來2015年,在陝西略陽縣的一座鐵路橋上,有數根鋼軌上面寫著「COCKERLL-1908- AT」、「KTPE-RSW1909」等編碼,經過相關人士的考證。這些鋼軌也是出自漢陽鐵廠,現已使用百年,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仍然能夠正常使用,可見它的質量過硬,同時這些鋼軌也承載著歷史,它的價值遠遠超過它本身。
結語
岑參在《山房春事》中寫道:「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物是人非,當初那群有強國夢的人早已經不在了。而今的中國,鐵路交通發達,航運、水路等交通網絡也紛紛崛起,連接著五湖四海。而這些歷經百年的清朝鋼軌,它將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連接起來了,這盛世,如曾經的仁人志士所願!
參考資料:
《山房春事》
《勸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