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在使用的清朝鋼軌,刻有漢陽鐵廠編碼,專家:都是無價之寶

2020-12-26 趣觀歷史

引言

晚清重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也就是所謂的「中體西用」,首先要求人們明遵內學,再選擇西方有用的學問去學習,借鑑使用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

所以張之洞本人也的確這麼做了,法律上,他參照西方律法,提出了「重眾證」、「改罰鍰」等具體改進監獄的方法;教育上,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等諸多知名學堂;工業上,他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實業工廠。其中,他所主持建造的漢陽鐵廠,其鍛造的產品享譽海內外,所鍛造的鋼軌至今仍在使用。專家表示:這都是無價之寶。

▲張之洞塑像

01

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之一,同時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共同稱作「南張北李」,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他來到武漢的第二年,張之洞就準備籌辦一家鋼鐵廠。因為他知道,在工業中,製造很多東西都需要用到鋼鐵。所以清政府若能自己冶煉鋼鐵,不管是民生基建,還是軍事工程,都大有裨益。

不過,在籌辦之初,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主要是由於鐵廠需要耗費的資金太多,投入巨大。但是張之洞鏗鏘的說道:「沒有鋼鐵,就治不了西夷!」在籌備之初,張之洞對漢陽鐵廠的投入預算是白銀246萬,但是越到後面,花費也就越多。直到1893年建成之時,已經花費500多萬兩了。當時朝廷也只是給了一部分資金,剩下的還是張之洞自費了部分,以及憑藉相對富庶的兩廣地區共同籌措的。漢陽鐵廠建成之後,次年便投入生產。

▲清末漢陽鐵廠全景

02

張之洞的眼光如今看來,在眾人之中是絕對超前的。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對於一個大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在當時,工業發展技術就是國家的骨架,沒有一個堅實的骨架,再好看的外表也只是徒有其表。

有了鋼鐵之後,就可以修建鐵路了。當時張之洞十分重視修建鐵路。現在的京廣鐵路前身是平漢鐵路,平漢鐵路的前身就是盧漢鐵路,其中的「盧」指的就是盧溝橋。當時張之洞提出要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我國剛在甲午海戰中輸給了日本,所以要賠款,雖然慈禧太后也同意修建這條鐵路,但是卻拿不出那麼多錢。張之洞保證說,只要朝廷每年撥款200萬兩,剩下的張之洞自己想辦法,這條鐵路他一定要修起來。

▲盧漢鐵路舊照

03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張之洞找到了當時富商盛宣懷,二人一起合作,同時向國外進行借款,此中波折不斷,終於建成了盧漢鐵路。其實,修建鐵路所要使用的鋼軌要達標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之前由於礦石不達標,礦石中的含磷量太高,又加上冶煉技術的不成熟,所以最終導致在鍋爐中出不去,冶煉出的鋼鐵並無法使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改良和原料的更新。漢陽鐵廠生產的鋼鐵質量越來越高,被應用在不同領域,蜚聲海內外。

▲漢陽鐵廠舊照

就在2012年,人們在萬源境內的萬白專線的一段軌道,上面有一段鋼軌上面寫著「1903年漢陽鐵廠造」。後來2015年,在陝西略陽縣的一座鐵路橋上,有數根鋼軌上面寫著「COCKERLL-1908- AT」、「KTPE-RSW1909」等編碼,經過相關人士的考證。這些鋼軌也是出自漢陽鐵廠,現已使用百年,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仍然能夠正常使用,可見它的質量過硬,同時這些鋼軌也承載著歷史,它的價值遠遠超過它本身。

▲1903年漢陽鐵廠造

結語

岑參在《山房春事》中寫道:「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物是人非,當初那群有強國夢的人早已經不在了。而今的中國,鐵路交通發達,航運、水路等交通網絡也紛紛崛起,連接著五湖四海。而這些歷經百年的清朝鋼軌,它將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連接起來了,這盛世,如曾經的仁人志士所願!

參考資料:

《山房春事》

《勸學篇》

相關焦點

  • 純正「漢陽造」:清朝「任性」鐵軌至今仍在使用,每一根都是文物
    --- 蔡任平清朝至今已經105年,早已物是人非,很多鐵製文物也早就損壞了,可就有這樣一條"任性"的鐵軌,從清朝開始就沿用至今,一直沒有生鏽。那就是唐胥鐵路,在2018年1月份的時候,漢陽鋼鐵廠在2018年的時候入選了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 走向共和:清朝耗資巨大的漢陽鐵廠,為什麼剛剛建成就瀕臨倒閉?
    實際上,我們能看到的問題,作為當局者,他們自然也懂,從上到下,也開始思考大清朝該如何走下去。這其中,就有一群漢族大臣,在清朝廷的支持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提出了洋務運動。所以如果能從盧溝橋開始,一口氣把鐵路鋪到漢口,構成大清朝南北貫通的大動脈,清帝國強盛那一天就指日可待了。但修鐵路說起來容易,關鍵你得有鋼鐵啊,這是大頭,不然怎麼鋪鐵軌?鐵廠要想正常運營,需要大量採購兩種原材料,一種是煤炭,一種是鐵礦石。
  • 亞洲最大的漢陽鐵廠,真的是因為張之洞不懂技術,才瀕臨破產嗎?
    其實在1898年已經發現了萍鄉煤礦,也開始用馬丁法煉鐵,此時已經可以用於鋼軌,也可以用於步槍製造,大炮還不行。 在1900年-1908年,京漢鐵路修建,漢陽鐵廠也拿下了鋼軌的訂單,但是由於負債纍纍,其生產出來的鋼軌比進口的還貴。所以,沒有辦法,一面借債,一面生產,到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已經可以年產8萬噸,其中2萬噸鋼軌。
  • 工地上發現1916年的「漢陽造」鋼軌
    近日,中鐵株洲橋梁有限公司(簡稱「株橋廠」)員工在清理存梁臺位時,發現了一段民國初期的鋼軌。該鋼軌長約9米,鋼軌內側標記了「漢陽鐵廠造1916」等幾個繁體字。這段鋼軌將保存在「株橋廠」企業榮史館。最近該公司承接的張吉懷項目完工拆除時,現場員工突然發現了這段鋼軌。雖然表面覆蓋了一層淺淺的鏽跡,但鋼軌仍較為完好,彰顯著其過硬的質量。由於年代久遠,鋼軌的具體來歷已不可考。株橋廠相關負責人羅勇介紹:「我們主要做橋梁現場施工,每次項目開工都會從公司調撥鋼軌去現場,墊放在橋梁最下層,項目完工後仍完好的再運回公司重複使用。
  • 中國第一個重工業——漢陽鐵廠
    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廠——漢陽鐵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所籌建。 張之洞之所以要建鋼鐵廠,是因為當時中國各省的工廠都要大量進口「洋鐵」(外國的鋼鐵產品),1886年一年的時間,外國就向中國售賣了價值240萬兩的鋼鐵產品。到1888年,更是達到280萬兩!
  • 武漢這座鐵廠震驚世界,曾被西方列強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
    這座博物館曾有不少武漢網友向我推薦過,這是武漢第一座全鋼結構建築體,它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丹尼爾·裡伯斯金設計,在原「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基礎上重新原地擴建,分為地上地下共7層,總共用鋼3500餘噸。該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家綜合性工業博物館,也是唯一反應張之洞與「漢陽造」的專題館。
  • 漢陽鐵廠規模世界第二,還是洋務運動壓軸項目,最後卻被外債壓垮
    漢陽鐵廠漢陽鐵廠規模宏大,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當時,漢陽鐵廠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鋼鐵企業然而漢陽鐵廠從建設伊始就遭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張之洞在武漢三鎮不僅興建了鐵廠,還修建了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等其他洋務企業,又要編練湖北新軍,花錢的地方多,進項卻又少的可憐,而朝廷答應好的每年給鐵廠撥款200萬兩銀子,最後卻只撥了一次就再無後話。
  • 張之洞與「漢陽造」:這座用鋼3500餘噸的博物館,令人震撼
    這座博物館曾有不少武漢網友向我推薦過,這是武漢第一座全鋼結構建築體,它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丹尼爾·裡伯斯金設計,在原「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基礎上重新原地擴建,分為地上地下共
  • 男子發現鐵軌上有繁體字,急忙叫來專家,專家看後:趕緊保護起來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原先清朝的一些鐵路早已被翻新,換上了新的鐵軌,但是仍有一部分軌道使用的仍是清朝時的鐵軌,而這些鐵軌至今沒有生鏽,依舊能夠使用。 在最初制定建造計劃時,張之洞預計需要兩百多萬兩,而最終建成之後卻花費了五百多萬兩,因為這巨大的誤差,導致漢陽鐵廠在最初建成時一度難以維持。 為了鋼廠的資源與設備,張之洞開採礦山、購買設備,但這一切都需要錢。為了漢陽鐵廠的生存,張之洞只好尋求日本的幫助,找他們借貸來維持生計。然而這樣的日子終究維持不了多久,隨著張之洞的離世,漢陽鐵廠也漸漸因為經費不足而日漸衰落。
  • 從漢陽鐵廠到融創1890,廢棄的工業遺址該如何涅槃重生?
    武漢的工業建築種類多、分布廣,有一批同一時期內全國最早、最多、最高、品牌影響最大的廠房或建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老建築無疑是武漢這個城市最珍貴的回憶。2017年,武漢列出了首批27處工業遺產名單,其中就有漢陽鐵廠的名單。
  • 現在鐵路都鋪500米的鋼軌,是真的嗎?
    目前公認現存最早的漢陽鐵廠造鋼軌,是中國鋼鐵博物館收藏的一截1899年「漢陽造」鋼軌。,目前,使用的500米超長無縫鋼軌,其實是由5根100米長的鋼軌在鷹潭工務機械段向塘焊軌車間焊接而成。知識:鋼軌的分類鋼軌自1767年發明至今,已經歷了230餘年,隨著鐵路技術的發展,鋼軌的斷面也經歷了從平板形到T形又到U形的過程,知道1864年才最後固定為工字形。
  • 遊覽武漢城區百年鐵廠:分布老舊廠房和鋼材市場,還有一座博物館
    在武漢城區至今仍遺留有眾多當年鋼鐵發展的遺蹟,比如曾經的漢陽十裡工業長廊地帶上,就有一座地標式的工廠,它距今有100多年,現在還分布著鋼材市場和輔助生產區,旁邊還特意建了一座大氣的專題博物館,這座工廠就是漢陽鐵廠。中國的工業化起點時間軸在清末到近代,武漢的工業化起點則在漢陽,與洋務運動和運動中的風雲人物張之洞有關。
  • 張之洞和漢陽造:一款步槍背後的歷史,一個清朝官員的抱負
    這是他作為清朝官員的兩面性。因此,他在兩廣總督任上,就籌劃在番禺開設槍炮廠和鐵廠,並派人去訂購設備。1899年,槍炮廠還沒辦起來,他就被清廷調任湖廣,繼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對槍炮廠不感興趣。張之洞順水推舟,奏請朝廷把槍炮廠移到湖北。▲漢陽鐵廠舊貌漢陽鐵廠開辦後,他對辦好槍炮廠更有信心。
  • 90多年前湖北武漢老照片,俯瞰武漢三鎮與命運坎坷的漢陽鐵廠
    傳統的深宅大院,緊緊挨在一起,直達江邊,高大的煙囪聳立其間,大約就是張之洞主持修建的漢陽鐵廠了。江對面是武昌。遠眺對面黃鶴樓遺址。江中舟船,高懸船帆,江對面便是著名的黃鶴樓遺址,公元730年,李白與孟浩然相約於黃鶴樓,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漢陽城舊址,漢陽作為古城都,可以追溯到大禹時代,《尚書·禹貢》記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
  • 「影見漢陽·百年風華」影像展重見武漢百年榮光
    是鐵水流淌、鋼花綻放、高爐轟鳴,那聲音從1890年起,迴響至今......而百年前的武漢,到底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此次,融創·武漢1890用光影記錄武漢一段最為真實的歷史印跡,用畫面讓歷史開口說話,訴說武漢輝煌百年。光影百年 尋脈漢陽高山流水遇知音,百年工業在武漢。
  • 張之洞與「漢陽造」:曾經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如今怎樣了
    這是國內唯一反應張之洞與「漢陽造」的專題館,也是目前國內第一座綜合性工業博物館。北濱漢水,東望梅子山,在漢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聞名中外的「漢陽鐵廠」,曾被西方列強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它作為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企業,漢陽鐵廠的創辦與輝煌,在武漢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張之洞與武漢之間的相互成就也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提到張之洞,一定會緊連「漢陽造」,說起「漢陽造」,不可沒有張之洞。一人一城之間的深厚歷史,在武漢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內都有跡可循。
  • 張之洞的漢陽造有多牛?一支槍可用50年,生產的數量能繞地球2圈
    1909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去世,這位和李鴻章齊名的洋務大臣,在任期間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近代企業,其中漢陽兵工廠所生產的漢陽造步槍,更是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 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有多厲害?生產的「漢陽造」能繞地球兩圈
    1844年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內部的一大批官員徹底認清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一些曾經非常頑固的清流官員也開始轉而支持洋務運動,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了,他一手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而其中對中國近代史產生最大影響的,莫過於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了。
  • 漢陽 | 一千年前,這裡才是武漢最時髦的地方
    過去十年裡,關於武漢的都市傳說有很多其中99%,都與漢陽無關武昌漢口雙雄爭霸,兩岸居民吵得火熱漢陽作為吃瓜群眾,只好選擇默默圍觀它的面積當年曾有200萬方,如今只剩60萬方。當時的武昌vs漢陽就是吳蜀兩國戰爭最激烈的邊境線戰爭有多慘烈?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什麼斷了
    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歷史局限性,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目了然。「體」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銀銅鐵鋁。「用」更像是用途、產品。舉個例子,金子好吧,但是好的材料未必適合生產所有的產品,比如用金子做一個馬桶,不但成本高,而且使用壽命未必就比陶瓷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