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清政府雖然腐敗無能,但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很多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逐漸被引入中國。鐵路便是其中之一,在清朝末年,自建鐵路已經逐漸發展起來。
自從唐胥鐵路修建之後,清政府便開始在國內大量的建造鐵路,直至清政府滅亡,依舊有一些鐵路沒有完工。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原先清朝的一些鐵路早已被翻新,換上了新的鐵軌,但是仍有一部分軌道使用的仍是清朝時的鐵軌,而這些鐵軌至今沒有生鏽,依舊能夠使用。
說起這些鐵軌便要提起清朝時的制鐵廠——漢陽鐵廠,它是我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於1890年由張之洞主持建造。在最初制定建造計劃時,張之洞預計需要兩百多萬兩,而最終建成之後卻花費了五百多萬兩,因為這巨大的誤差,導致漢陽鐵廠在最初建成時一度難以維持。
為了鋼廠的資源與設備,張之洞開採礦山、購買設備,但這一切都需要錢。為了漢陽鐵廠的生存,張之洞只好尋求日本的幫助,找他們借貸來維持生計。然而這樣的日子終究維持不了多久,隨著張之洞的離世,漢陽鐵廠也漸漸因為經費不足而日漸衰落。到了1924年,漢陽鐵廠宣告破產,自此消失在歷史上。不過,漢陽鐵廠留下的許多鐵軌,卻依舊發揮著它的作用。
2015年,一位嘉陵江大橋附近的居民閒來無事,便來到橋邊散步,走著走著他發現腳邊的鐵軌上面寫的有字,便低下腰想要看看寫的是什麼,沒想到這一看,竟發現了珍貴的文物。
在這鐵軌上寫的不是別的,正是「1902漢陽鐵廠造」等字樣,因為讀過書,他了解這句話的意義,於是便叫來了專家讓他們考察,經過一番仔細的鑑定,專家發現,這些鐵軌每一根都是文物。
對於這樣驚喜的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激動萬分,但是不免也產生了疑問,新中國成立後這條路段的鐵路才開始建造,而當時的漢陽鐵廠已經消失近三十年了,為何會有漢陽鐵廠的鐵軌出現在這裡。經過仔細的研究,專家發現,當時的中國雖然翻新鐵路,但是由於當時的資源有限,便把以前還能用的資源拿來繼續使用,這一段鐵軌就是當時留下的。
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漢陽鐵廠製造的鐵軌依舊可以使用,甚至連鐵鏽都沒有,這些漢陽鐵廠鑄造的鐵軌已經被放進博物館,成為了二級文物,但是看著它光滑的外表,不得不承認漢陽鐵廠的工藝確實實用,只可惜即便是這樣的鐵廠,在當時的中國也難以生存,可想而知近代發展實業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