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欣
編輯:牛莉
汽車產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在一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新思想和新事物層出不窮,這一次給我們帶來驚喜的是剛剛成立的智己汽車。
日前,智己汽車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首度分享了對未來企業形態的探索,以及對未來智能出行生活的理解。
這也是智己汽車在11月26日「官宣」後的首次對外發聲。作為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智己汽車於官宣日正式啟動,落戶浦東新區張江智能園區,創始輪投資總額即達百億量級。
隨著智己汽車成立,也意味著代號為「L」的上汽集團「一號工程」在上汽內部醞釀兩年多後正式落地。
01
革新未來企業形態
智己汽車公布兩大官方合伙人
頂著傳統車企+網際網路兩大巨頭的光環,以及浦東新區的背書,智己汽車自誕生後一直備受矚目,從起步階段,它就展示出突出的創新基因。
分享會上,智己汽車宣布英國著名設計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和國際數字交互藝術團隊teamLab,成為首個官方「品牌合伙人」與「藝術合伙人」,正式開啟智能出行生態的全新共創模式,為用戶打造精緻、豐富、有趣的AI智能出行新體驗。
據了解,Heatherwick Studio由曾被《泰晤士報》評為「建築界的達文西」的Thomas Heatherwick一手創建,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谷歌加州新總部,以及此次活動的主辦地——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等世界著名建築都是這個工作室的作品。
未來,Heatherwick Studio將運用「AI Moving Art」的藝術思維,賦予智己汽車更多人文內涵和藝術底蘊,並觸達用戶深層的情感層面。雙方將在車型外觀、內飾設計、充電樁設計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把車打造成一個流動的數字藝術品, 讓出行藝術與人產生深度共鳴。
teamLab則是一個由藝術家、程式設計師、工程師、CG動畫師、數學家和建築師等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國際性跨域藝術團隊,創建於2001年,該段對致力於通過團隊創造探索藝術、科學、技術和自然界交匯點。作為智己汽車藝術合伙人,未來,teamLab將從數字藝術的專業角度,詮釋超越物質邊界的理念,共創沉浸式座艙全新交互體驗, 為觀眾呈現數字科技所帶來的提示與發現。
汽車跨界並非什麼新鮮事,尤其自2014開始的新造車運動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跨入造車領域。
但智己汽車這一做法仍具有革命性,由不具備傳統汽車設計背景的藝術大師來設計汽車,此前業內鮮有這樣的嘗試,或將引發一場汽車設計領域的革命。
為了讓合作更好地進行,智己汽車的「智能出行研究院」在前瞻技術研發之外也會發揮協同作用。研究院打破以往汽車企業的傳統架構模式,全新構建「一橫三縱」研發體系,人才來自世界各地,智駕、數據驅動等研發人員佔比75%左右。
未來,智能出行研究院將聚焦智電技術、智能駕駛和智能出行三大領域。聯手寧德時代、阿里達摩院,前者提供電池技術,後者將與智己汽車在AI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進行創新技術探索,廣泛挖掘、深度解析海量用戶大數據,正向驅動產品快速迭代,真正實現「軟體定義汽車」。
02
智己青年公社首度曝光
未來全權負責智己汽車
此外,智己汽車的年輕團隊——智己青年公社首度曝光,未來智己汽車完整產品體驗,從構想到實現,再到品牌態度的表達,都將由這個年輕人組成的核心團體主理。
作為上汽、浦東新區、阿里三方打造的汽車品牌,智己汽車的團隊將如何組建也一直是外界十分感興趣的話題。此前,有消息稱智己汽車項目成員超過 200 人,其中一半來自上汽集團內部, 另一部分來自汽車跨界行業。預計到今年年底,項目人數將達到 300 人,明年會進一步增長。
此次分享會上,關於管理團隊人員組成、數量等信息並未有具體公布。
不過,儘管智己汽車目前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揭開,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的到來將開創自主車企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車的新局面。隨著管理團隊進一步落定,智己汽車也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根據規劃,智己汽車將於2021年1月13日上海首發兩款全新車型。同時,該公司與寧德時代共同研發的「摻矽補鋰電芯」電池技術有望搭載在兩款全新車型上。明年4月,智己汽車將攜三款產品同時亮相上海國際車展。
智己汽車產品體驗主理人胡世聞介紹,「智己搭載的115kWh容量電池組擁有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超過目前行業領先水平的30%-40%。智己汽車還將是全球首個量產裝備11kW大功率無線充電技術的汽車品牌。」
車市觀點:
智己汽車致力於成為「智能時代出行變革的實現者」,此次聯手非汽車設計領域的設計大師作為合伙人,不難看出它的決心和行動力。這種做法在汽車設計史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即便一直標榜「顛覆」的造車新勢力們,也沒有做到。
智己汽車引入兩大合伙人的舉動,又給我們提供了汽車設計的另一種思路,相比較傳統汽車設計師,沒有傳統背景束縛的他們,或許能夠更加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同「新四化」帶給汽車產業的顛覆性一樣,面向未來,汽車設計同樣需要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