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他以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誘之以利、威之以力,馳騁縱橫於大國邦交。
嬉笑怒罵舉重若輕。戰國風雲便在這個文弱書生的談笑中,翻手成雲,覆手化雨。
讓變法後的秦國在犬牙交錯的戰國時代,強國拓土,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根基。
他就是"連橫"外交策略的創始人,大秦第一外交官——張儀。
歷史給我們留的資料中,關於張儀平生的並不是很多。只有一些零散的故事和歷史成就。
而這恰恰也為我們後人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成功塑造起一個立體飽滿又不偏離歷史形象的人物無疑是件難事。所幸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張儀的形象非常具有說服力,不僅跳脫出了我們通常對古代文人大才莊重刻板的印象,還通過張儀坎坷的求職之路以及曲折的情感經歷,拉近了與我們當下人的距離。
讓我們看到一個歷史風雲人物 ,也有著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同樣的瑣碎煩惱。
要抓住一個人物的精髓,首先要結合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所在的位置。
草根的奮發
張儀是魏國人,出身貧寒,他曾師從於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而自己本人更是好學上進。
張儀年輕時替別人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集成冊子。後人便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所以擺在初出茅廬、學有所成的張儀面前最要緊的只有兩件事:第一生存,第二是一展抱負。
張儀對自己的才華很是自信,堅信憑藉自己的能力必然會受到重用,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而這種自信讓他忘記了,平臺的重要性。
坎坷求職路
所以一出山的張儀懷著滿腔熱血回到了母國魏國,準備用自己的不世才華讓魏國更加興盛強大,甚至讓天下一於魏。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視珠寶美玉為國寶的魏王,怎麼會看上寒門出身的張儀,於是張儀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就出局了。
出師不利,但張儀並沒氣餒。
輾轉到了楚國,然而令他更沒有想到是,這次的現實,不僅骨感還殘酷。
在楚國求職不成,還反被楚國丞相誣陷竊玉,原因是:在眾多門客中,只有張儀最窮,所以沒有操守。
之後遭受毒打,差一點命喪黃泉。
經歷了兩次打擊,張儀終於明白,光靠著自己一腔熱血並不能實現畢生理想。
還需要天時、地理、人和。
大爭之世為張儀的才華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可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人才、沒有雄霸天下志向的明君,縱使商鞅那種扭轉乾坤的天賦奇才也難以成事。
這是二十歲出頭的張儀進入社會之後的第一成長,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歷、觀察以及全方位的分析,最終張儀選擇了秦國。
當昭文君問張儀:敢問哪一國的青史願存張儀?張儀堅定而豪邁的回答:「秦!」
這份篤定與自信裡面,不僅是一腔熱血,還有理智帶來的成熟。
可一窮二白的張儀,既無引薦之人,又無進身之資,無奈之下在名流豪客聚集的無名居,用別出心裁的見解和通透的大局觀引人注目。、
不僅收穫了東周國公子昭文君的賞識,贈於路費與貼身寶劍。
後來強魏和弱秦大戰,在酒肆所有人都賭魏國勝時,而只有張儀毫不猶豫選擇秦國勝。
因為他們派人觀戰被疑為間諜,從而結識了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
通過自己的口才和在稷下學宮論辯的所得的小名氣,成功讓大良造成為他的引薦人。
什麼叫做知識改變命運,什麼叫做辦法總比困難多,張儀為寒門學子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命運的轉折
有了見識人敬才且又有王圖霸業之心的秦君的機會,張儀篤信定能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練之舌、洞若觀火的思辨以及自己「指點江山」的志向,定能一舉俘獲秦君之心。
可在命運總喜歡時不時給你開個無情的玩笑。
張儀帶著意氣風發、信心滿滿、不卑不亢的氣質開始了他有條不紊、有理有據、機智幽默的朝堂論述。
出身底層他知道錢的重要,也毫不掩蓋自己的對金錢、名利的渴望。
但他更知道,這些只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一展宏圖才是畢生追求。
一個人內在夠澄澈、篤定、自信,明白知道自己要什麼,便會活的坦蕩而瀟灑。
所以秦王問他:先生入秦,為名?為利?他坦誠通透的回答: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廟堂營營皆為名來,張儀為名利而來。贏疾接著問道:先生既為名利而來,可有助秦之策?張儀:秦國以國士待我,當然有國策相贈。贏疾微有譏諷的說:未曾諫言,先談條件,先生很會做買賣嘛張儀誠實的回到:張儀韶華虛度,囊中羞澀,家中老母至今人任居草廬,以縫補為生,張儀早一日做成這個買賣便能孝敬老母。贏疾:這是利,不是名。張儀:利也要,名也有,有名可換大利。
在以名利之徒為低賤的戰國,沒有多少人敢像張儀這樣真實袒露自己的欲望。剝開一切虛與委蛇,直擊真實的需求。
一個朝不保夕的人、一個連自己老母親都無法奉養的人,如果張口便是天下大義,不是在欺騙自己、欺騙他人,就是一個毫無底線的卑鄙之人。
畢竟一個心中連「孝」字都沒有的人,是沒有資格談論道義,更是不值得信任的。
張儀知道這一點,他相信秦君也明白這一點。
張儀更知道,如果人人都理解你,那只能說明你是一介庸人。
所以他人怎麼評價自己不重要,他要的是一個真的能看懂他的人,能夠彼此坦誠相對、互相信任的人。
反之,如果秦君也如他人一樣膚淺的看待自己,那麼這個君王便也不值得自己為之效忠。
可悲的是,一旦人們帶著偏見亦或是有色眼鏡看你,那麼你的所有的言語,都會按照他們的邏輯來解讀。
你說天下大勢,他們說你乍聽妙論,實則空洞;
你說秦國勇武好鬥的實情,他們說你以小人之心詆毀;
你說合縱、連橫都有其深意,他們說你巧舌如簧,魅惑君上;
最後竟然被眾人嘲笑為唯利是圖、巧言善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而秦王,也一直沒有發表意見。
以張儀之才,當然能把他們辯論到無言以對。
可張儀只是失望說道:本為獻策,卻成辮人,張儀有天下論道之心,實無自證自辯之癖。
隨後決然轉身告辭。
回到客棧,滿腔的熱血與自信,變成了失望與悲涼,前途茫茫,第一次感覺了彷徨迷茫,更何況還欠著客棧的食宿的費用,一種英雄末路油然而生,隨之泣然而下。
人這一生,無論小人物還是大人物,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更沒有誰是無堅不摧的。
張儀求職的艱難之路和遭受打擊後的脆弱,是古今多少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但好在上天雖然喜歡開玩笑,但從不會辜負有心人,更何況還那麼有才。
朝堂的一番對論,秦君已看到張儀的胸襟、主張以及真性情,但一方面秦君有自己的帝王之術,不想為一個還沒有建功立業的人得罪自己的臣下,另一方面初試對一個人的了解畢竟有限。
於是第二次他主動找到了張儀,深談之後,便立即拜張儀為客卿。
成名之路
而張儀也沒有辜負嬴駟,沒有辜負秦國,更沒有辜負自己。
張儀將給這個長期閉關鎖國缺乏邦交斡旋經驗的西部戰國,帶去他獨特的智慧,讓秦國以非凡的氣勢,一舉進入中原逐鹿的大戰場。
他憑機敏的洞察、嚴密的邏輯、張弛有度的手段和三寸之舌攪動風雲,使六國合縱抗秦轉為連橫親秦,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為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直到秦武王嬴蕩繼位,他清楚這個君主並不喜歡自己行事主張,於是明智的選擇了功成身退。
回首張儀的一路,他不完美,比如戲弄楚國,出爾反爾,雖是邦交無奈之舉,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卑鄙之感
可張儀身上的奮發、通透、自信、知恩圖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忘初心這些品行與智慧更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你眼中的張儀是什麼樣的?
歡迎下方留言評論,關注我,每天收穫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