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
距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已經過去八年,其3號機燃料棒的取出工作終於在數次推遲後開始了。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4月15日報導,當地時間8:50分,3號機第一次燃料棒取出工作在最初計劃推遲4年4個月後,正式開始。三號機組內殘存了使用過的強放射性核燃料棒514根,未使用過的新燃料棒52根。這也是全球首次從堆芯熔毀的核電機組中取出燃料棒。
據悉,該作業的難點不僅僅是燃料棒數量眾多,核反應堆內放射線量超標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此外,由於氫氣爆炸,核反應堆頂部有很多較難清除的瓦礫。
NHK稱,東京電力公司本次作業全程遠程操作。首先將冷卻池中的乏燃料棒(約4米長)吊裝至冷卻池內的大型容器,15日當天計劃吊放3至4根。數天後,待大型容器裝滿7根後,在動用另一大型吊車將容器整體轉移至機組廠房外。預計將於2020年取出三號機組內剩餘的所有燃料棒。
三號機組此前安裝了金屬防護罩,防止輻射洩漏並容納施工機械 來源:NHK
設在福島核電站的記者辦公室可以看到遠程操作的直播。抓取機械一邊調整位置,一邊緩慢下降。在抓住燃料集合體的「把手」後緩慢將其吊起。畫面中可以看到,被吊起的核燃料箱上仍有殘存的瓦礫。
機械臂抓取燃料集合體 來源:NHK
燃料集合體被吊起 來源:NHK
東電希望能在明年之前完成本次燃料棒取出工作。NHK指出,如何安全、穩固地完成遠程操作是本次任務的核心問題。
2011年3月11日,地震、海嘯侵襲日本東北部地區,直接導致了福島核事故。隨後,東電計劃在2014年底開始3號機組燃料棒的取出工作。然而,由於輻射量超標等原因,計劃一再延期。今年3月,燃料棒取出計劃又遭延後,原因是操作訓練中線纜發動機出現異常警報。經過多次修復,燃料處理機以及吊起運輸容器的起重機故障基本排除,於4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
三號機組內景,底部為冷卻池,攝於今年2月9日(共同社 圖)
其他機組狀況
福島第一核電站共有6臺機組,均在上世紀70年代陸續投入運營。目前,1至4號機組全部處於低溫停止狀態。由於事故發生時4號機組乏燃料池並沒有運轉,取出工作較為容易。位於其中的1000多根燃料棒已於2014年底全部取出。5號、6號機組由於備用電源未被摧毀,受損較小,已於2014年1月報廢處理。
1號機組目前仍處於調查階段,其內部殘存燃料棒392根。東電此前推斷,1號機組堆芯中的大部分核燃料應該已穿透反應堆壓力容器,掉入安全殼內,很可能堆積在安全殼地下部分。今年3月28日,日本「國際反應堆報廢研究開發機構」(IRID)展示了將調查1號機組反應堆的6種船型機器人。 該機器人具備潛水功能,可進行全方位拍攝。據悉,機器人預計在夏季投入使用,調查將持續數月。
2號機組一度被認為是形式最嚴峻的,內部殘存615根燃料棒。早在2017年的調查中,東京電力公司就稱2號機組內具有高強度的輻射量。今年2月,東電調查迎來轉機。他們在2號機組觸碰了反應堆安全殼內熔落的核燃料(燃料碎片)、確認了硬度等特性。此外,東電也成功拿起了可能是燃料碎片的小石狀堆積物。東電公關負責人大山勝義在記者會上表示:「通過實現移動,證明了能夠取出燃料碎片。然而對於無法夾住取出的物體,還需研發相關設備。」
據此前新華社報導,福島第一核電站廢堆負責人增田尚宏表示,預計徹底完成反應堆報廢工作需要30至40年時間,即到2041年至2051年才有可能徹底完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