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漫漫說,免費關注頂尖好文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要微笑,要精彩,要堅持
要奮鬥,要孝順,要健康
要平安,要快樂,要幸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王安石
臘月三十,俗稱「大年三十」,是臘月的最後一天,也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首尾相連。
這一天晚上又稱「除夕」,「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唐詩《除夕》云:「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年夜飯
年夜飯,也稱為「團圓飯」,一年一度的團圓飯體現了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也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年夜飯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貼春聯
貼窗花
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被稱其為「窗花」。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門神緣來於唐朝。那時李世民打下江山後,常常夜不能寐,便讓秦叔寶和尉遲恭幫助其守門。但讓開國大將幫助自己守門也不是一個長遠之事,後來,唐太宗用沈香安神,再把秦叔寶和尉遲恭畫在門上,變成門神。
門神,是貼在宅在外面的門上的。起到避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所以為了過好一個新年,需要一對門神守在門口,可防衛家宅,保一家平安。
掛燈籠
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上墳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放鞭炮
飯已經做好,歡迎回家。在煮餃子和吃年夜飯之前,要放鞭炮,宣告一年的結束,一年的開始,一年的團聚,一年的豐盈,一年的希望,一年的守候,一年的復始。
熬年守歲
「大年三十熬一宿」,守歲,就是在除夕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也稱「熬年」「熬百歲」。
守歲,是對將要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也是對將要到來的新年的殷切希望!
今夜,對於無數人來說,註定是一個難忘的夜晚,也是一個屬於人間喜樂的夜晚,這一夜的幸福可以照亮一整年的路。
媽媽做的飯菜,是此後一年裡關於家的味道
爸爸珍藏的酒,是支撐前行路上的力量之源
朋友給的祝福,是一想到就十分溫暖的心意
讓我們在零點鐘聲響起的時候,在抬頭看到滿眼煙花的時候,許下新的一年最美好的心願:
要微笑,要精彩,要堅持
要奮鬥,要孝順,要健康
要平安,要快樂,要幸福
喜歡的親們,歡迎點讚分享到朋友圈
編輯:漫漫,材料學博士,現居紐西蘭,
喜歡貓,喜歡簡單隨意的生活,喜歡純淨甜美的韻味
我的微信公眾號漫漫說:enjoy-talking
歡迎長按下面我的頭像識別加關注漫漫說,謝謝
給親們推薦一個精妙絕倫的公眾號 —— 今夜遇見
作者:北極星
85後,理科碩士
睿智清逸的才思 繾綣細緻的情懷
超然美妙的品味 意境絕美的配圖
文字充滿生命力
直達你心
我沒見過你 但我懂你
歡迎親們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今夜遇見